《略說帶質境》

分類:法相宗
2013/08/08 11:38




  帶質境(錯覺)。雖隨心性,而必仗本質,雖帶本質又與本質不符。如冥冥夜行,認繩作蛇,稱帶質境。仗本質生,帶似本質,故通於;由情而起,自變相生,又愛於,所以說帶質通情本。此境異於純仗質而不隨情的性境,又不同於只隨情而不仗質的獨影境,一分與同種,一分與同種。兩頭(見、質)爍起,因而名為帶質境。帶質境判性不定,若從見說,是有覆無記性,若從質說,是無覆從記性。摘自http://tw.myblog.yahoo.com/lin386822/article?mid=155#637


  略覆:帶質境並不等於錯覺,而是因為能緣的七轉識不能緣於外相分實種所生第八識因緣變的性境五塵,故第八識依第七識現識而分別變現與外相分境相似的內相分境,故稱為帶質境。如


  《成唯識論述記》卷2謂八識生時,內因緣.種子等力。第八識變似五根.五塵。眼等五識依彼所變根。緣彼本質塵。雖親不得。要托彼生。實於本識色塵之上。變作五塵相現]


  語譯:[初能變的第八識生現行時,於內有因緣變及種子....等力.第八識才能變現似外相分五根.五塵的內相分境,眼等五識只能依於第八識所變的五根五塵內相分境,但無法親緣於第八識因緣變的本質塵,因為五識緣五塵境要依託第八識所變生,實際上是第八本識所變作五塵內相分境,而無法緣於外相分的本質塵]



  是故,帶質境是內相分以外相分五根五塵等十色作為其本質,故曰:帶質通情本。
  如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5又以欲界為本質者。具有五境。以上界色為本質者。無香.味二。上界地無種子.所托二種因故。又變欲界具有五種。變色界境但唯有三。


  語譯:[以在欲界中能作為本質者是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在色界中能作為本質者有色聲觸三塵而無香塵及味塵,因為在色界中沒有香味二塵的種子,色界中沒有香味二塵所依託的本質的原因,又變欲界帶質境之本質有色等五種,變色界的帶質境之本質只有色聲觸三塵.} 


  複次,所言:如冥冥夜行,認繩作蛇,稱帶質境此乃屬有質獨影,非屬帶質境,是因獨影有二,一者有質獨影、二者無質獨影。


  再者,所言:由情而起,自變相生,又愛於,所以說帶質通情本”’此中的字乃指有情能緣的見分心義,非是愛於情之。故帶質境的影像相分是通於有情的見分及本質,若此帶質境是從本質種子所生則是無覆無記性;若此帶質境是從有情見分種子所生是有覆所攝,義理不一定之原故。如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1帶質之境,謂此影像有實本質。如因中第七所變相分。得從本質是無覆無記等,亦從見分是有覆所攝;亦得說言從本質種生,亦得說言從見分種生,義不定故。


  複次,第七識所緣的帶質境,因第七識的了別慧差,於五別境上只與慧心所相應,沒有與欲、勝解、念、、等其他心所為其增益了別所緣之法塵境,再加上第七識本身遍計執性的關係,將第八識種種的功能性占為己有,又於所緣刹那刹之現量境上了別時無法自知其境,故於三量中稱為非量。


  又第六識亦有帶質境,只要有依託於本質而現起之影像即是帶質境,而此中之境三量皆有,並不是只有非量而巳,也不是只有第七識才有帶質境。


  其實吾人醒時所緣之五塵皆是帶質境-內相分,真實的性境外相分五塵,吾人是無法緣之,只有第八識才能緣之,因為外五塵境是色法,而七轉識是心法,心法的七轉識是不能緣於因緣變實種所生的性境器世間五塵,只能緣於第八識分別變的內相分帶質境,故論曰:“識所緣唯識所變


  以是之故,帶質境非全是錯覺。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1三者帶質之境,謂此影像有實本質。如因中第七所變相分,得從本質是無覆無記等,亦從見分是有覆所攝,亦得說言從本質種生,亦得說言從見分種生,義不定故。


  性種等隨應者,隨應是不定義。有二隨應,一者義顯三境,諸心聚生,有唯有一,有二二合,有三同聚。有一者,如前已說。


  有二合者。如第八識緣自地散境,心王所緣是初性境,心所所緣是獨影境;五識所緣自地五塵,是初性境,亦得說是帶質之境;如第六識緣過.未五蘊,得是獨影,亦得說是帶質之境,熏成種子生本質故。


  有三合者。如四第八緣定果色,心所所緣唯是獨影,心王所緣是實性境,亦得說為帶質之境,第六所變定果之色為本質故。”(CBETA, T43, no. 1831, p. 620, b4-19)


  語譯:三者,帶質境,是此影像境有真實的本質。像因地中的第七識所變現的相分,若此帶質境是從本質種子所生則是無覆無記性;若此帶質境是從有情見分種子所生是有覆所攝,義理不一定之原故。


  而帶質境的善、惡、無記三性及種子類別是隨其所應,隨應的意思是不一定與能緣見分是屬同類性、種的意思。此帶質境有二種隨應,一是義顯三種境,如諸心聚生時,有唯一境,有二境合,有三境同聚合,有唯一境者,如前嗽籪。


  有二境合者,像第八識緣自地散境時,心王所緣是初性境,但八識相應的五遍行心所所緣卻是獨影境;又如前五識所緣自地的五塵是初性境,但也可以說是帶質境;又如第六識緣過去未來的五蘊時是獨影境,但也可以說是帶質境,因為種子是有能熏成本質的道理。


  有三境合者,如第八識所緣的定果色,相應的五遍行心所所緣的只是獨影境,第八識所緣的是真實的性境,但也可以說是帶質境,因為是以第六識所變的定果色為本質的原因。


  此中較難理解者,乃是二合之五識所緣之境及第六識之獨影境,為何亦可說為帶質境呢?


  照道理說五識所緣乃是性境,為何也可以說是帶質境呢?因為醒時五識現起後外相分與內相分是連接在一起的,吾人難以分辨所緣之境是外相分或內相分之故。從未悟者的角度現觀,說五識所緣乃是外相分性境;但對巳悟之增上慧學來說或從初地菩薩的猶如鏡像之現觀來說,五識所緣卻是內相分帶質境。因為實際上七轉識心是不能緣於外相分實種所生的色法性境,只能緣於似外相分的內相分境,此中道理是第八識有大種性自性,能依第七意根現識之作意及思心所,共同和合運作而變現出與外相分境一模一樣的內相分境,讓七轉識緣之,此中道理如大乘起信論說意根又名現識之義理,《大乘起信論》卷1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又如何現觀吾人醒時所緣之境是屬內相分境而非是外相分境呢?可由有近視及色盲之人見色可明證之,因近視之人若不載眼鏡,則眼前所見之境,隨其近視度數而言是蒙瀧模糊一片,但實際上外相分之境非是如是;又色盲之人于青黃赤白之顯色是無法分別,但實際上是有青黃赤白之顯色,由此可證吾人所緣之境確實是內相分境。如果從更深的種智說,一樣的水,人看是水,但天人所見是清淨琉璃,餓鬼所見卻是膿河,以此道理,是故,吾人是無法實緣於外相分境,所見實是內相分境。由此緣故,說五識所緣之境是性境,亦可說是帶質之境,即是此義。


  複次,第六識之獨影境為何亦可說為帶質境者呢?樞要說:熏成種子生本質故。因為種子又名功能差別,種子有三種功能,一者能生本質境,二者能生自所緣相分境,三者能生自能緣見分心。如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1種子有三功能。一能生本質。二生自相分。三生自見分。


  又如《成唯識論述記》卷3心所生影像,心王生本質。


  以是之故,從甚深種智言,種子熏成後,有能生本質之義,故第六識之獨影境亦可說為帶質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