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分類:語文趣味
2013/05/10 23:34



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孟母】
 
孟子之母仉氏。


相傳孟子幼年時,有一次,逃學回家,孟母得知,於是引刀斷其機織”,曰:


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


孟母為改變孟子的學習環境,三次遷居。孟子從此勤學自奮,師事子思,終成大儒。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之句,


係據上述傳說編寫的,在封建社會中,孟母被推崇為賢母的典範。
 
 
【歐母】
 
歐陽修(1007-1072)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


四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是跟著一直守寡的母親長大的。
 
歐陽修的父親當過地方官,為人正直、好客。他在世的時候,家中門庭若市,經濟也寬裕。


他去世後,家境逐步貧寒,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


孤兒寡母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歐陽修的母親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辛勤勞動,一心養兒長大。


歐陽修五六歲了,他母親就教他讀書識字,教他做人的道理。


沒錢買紙筆,就用蘆桿代替,把沙鋪在地上當紙,一筆一畫教歐陽修寫字。



一年大一年的歐陽修逐漸懂事了。


他很體諒母親,一邊讀書,一邊盡力分擔家務。


歐陽修儘管已經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親怎麼有那麼大的決心和力量來撫養自己。



一次,歐陽修問起了這件事。


母親深情地說:你父親死後,我能守寡撫孤,是因為我了解你父親的品德高尚。


我愛他,也愛你,我決心把你培養成像你父親那樣的人。


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


之後,她對歐陽修又講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歐陽修父親的為人。



我嫁到歐陽家的時候,你奶奶已經去世了。


可是,我從你父親對你奶奶的紀念中,知道他是個很孝敬長輩的好人。


你父親在家尊敬長輩,在外當官的時候,對公事嚴肅認真,從不馬虎。


他白天辦公,晚上還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


對於死刑的資料,總是反覆調查、核實。


他常說,人命關天,馬虎不得。


後來由於勞累過度,積勞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對我說:


我不能看孩子長大了,希望你今後把我的話告訴孩子,人不要貪財圖利,


生活上不要過分追求,要孝敬長輩,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這是你父親的遺言,望你好好勉勵自己。


歐陽修聽到這裏,抽泣著對母親表示:我一定繼承父親的遺志,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後來,歐陽修做了官,任參知政事。


慶歷三年,他因積極支持范仲淹、維持新法被貶職。


歐陽修的母親說: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


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岳母】

 
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母親,她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


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


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
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


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


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


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


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


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


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


後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
 
 
【陶母】
 
陶侃母親諶氏(243318年)古代饒州人,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是我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


陶母以身垂範,育子成才的事蹟,千古傳頌。以下為其育兒二事:



~截髮延賓~
 
陶侃幼為孤子,家境貧寒。


陶母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陶侃讀書。


陶母時常誡子務使結交勝己”(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強的人)



古書有載:同郡范逵素知名,舉孝廉,投侃宿。於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罄,而逵馬僕甚多。


侃母諶氏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


諶氏頭髮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坐諸薦以為馬革。


日夕,遂為精食,從者皆無所乏。


逵知諶氏所為,既嘆其才識,又深愧其厚意,語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逵至洛陽,遂稱之於羊晫、顧榮等人,大獲美譽。



陶母截髮延賓,銼薦餵馬之事鄉里傳談,以為賢良。


官府特為陶母住所立坊,名為延賓坊,命屋邊之橋為德化橋,以此嘉彰這位賢母。


北寧范仲淹知饒州時,曾下令於德化橋頭立延賓坊故址巨碑,


供人瞻仰,以此宣傳陶母截髮延賓的事蹟。



~封壇退鲊~
 
陶侃少時,在潯陽作主管漁業生產的小官。


少小離家在外,謹記母訓,陶侃兢兢業業、忠於職守、待人和善、頗有人緣。


有一次,他的部下見其生活清苦,便從魚品腌製坊拿來一壇糟魚給他食用。


孝順的陶侃念母平素好吃糟魚,便趁同事出差鄱陽之機,順便捎上這壇糟魚,並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為侃兒一片孝心高興。


於是隨口問送信物之人:這壇糟魚,在潯陽要花多少錢?


那客人不解其意,直誇耀說:噯,這壇子糟魚用得著花錢買?


去下面作坊裏拿就是,伯母愛吃,下次我再給您多帶幾壇來。


陶母聽罷,心情陡變,喜去憂來,將糟魚壇口重封好,叫客人把魚帶回陶侃,並附上責兒書信。


此書言辭嚴厲,書云: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陶侃收到母親返回的糟魚與責書,萬分愧疚,深感辜負母訓,發誓不再做讓母親擔憂之事。


從此,陶侃為官公正廉潔,公私分明,直到晚年告老還鄉,


他也一絲不茍將軍資儀仗、倉庫親自加鎖,點滴交公。


陶侃的一生業績浸透了陶母諶氏的言傳身教。助人為樂,不受酬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