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與空性慧

2013/01/19 08:35


 龍樹菩薩所造的《寶鬘論》中曾提到:學佛不管是自利也好,利他也好,如果我們想要讓二利都呈現圓滿的面貌,得到圓滿的佛果,就必須先修學菩提心的內涵,也就是發起為利有情誓願成佛的心。在此菩提心未生起之前,我們必須先觀修悲心,也就是面對一切有情的當下,我都希望他人能夠離苦得樂。在修學菩提心與悲心的同時,必須透過觀修空性的內涵,也就是想辦法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生起空正見。我們在未得到無上佛果之前,必須透由修學《方便品》以及《智慧品》才能夠成辦圓滿的佛果。《方便品》的部分前已介紹,就是想要得到圓滿的菩提之前,必須有慈悲心作為根本。在《智慧品》的部分則必須有證得空性的智慧作為輔助,所以,對於一個修學佛法的行者而言,慈悲心與空正見是相當重要的。


  如何生起悲心


  修學大乘佛法,首重修學悲心、菩提心、空正見。還未生起菩提心之前,我們必須在心相續當中生起悲心,悲心成為菩提心的根本。我們如何在內心生起悲心?我們必須先瞭解悲心的本質,也就是面對十方一切如母有情的當下,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夠脫離他現在所承受的痛苦。要生起這樣一個強烈的希望之前,我們必須對苦生起非常強烈的感受,也就是說我們在輪回中流轉的同時,必須明瞭自身正承受種種痛苦,必須先思維到:我在輪回流轉的當下,承受的是什麼樣的痛苦呢?對於自己本身所承受的痛苦生起出離,因此,在悲心尚未生起之前,必須生起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是絕對沒有辦法生起悲心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是我們平常所知道的三主要道,佛陀在講法的過程中,將所有一切法門的心要,都融合在三主要道中。我們想修學菩提心就要生起悲心,在悲心尚未生起之前,必須對自身所面臨的痛苦生起絕大的感受,透過這樣的感受,關懷憐憫他人的悲心就能夠生起。修學悲心,就要對出離心先有體會,在修學出離心的過程中,必須思維輪回中的總苦以及別苦。輪回中的總苦呈現何種面貌呢?在輪回中的每一個眾生,上至有頂下至無間地獄的每一個眾生,在輪回中必須承受的痛苦,稱之為輪回的總苦。輪回中的別苦,譬如說地獄道眾生所要面臨的炎熱之苦,餓鬼道眾生所要面對的饑渴之苦,人道眾生所要面對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天道眾生必須面對死相來臨的痛苦。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必須思維每一個眾生面對的種種痛苦。只要我們在輪回當中流轉,這些痛苦就無法避免。有時候我們對於自身的痛苦,譬如肉體上的痛苦、生病、或和親人分離、遇到自己的敵人、遇到傷害過我們的人,在這些境界的當下,我們的內心會呈現痛苦。當我們面對這些痛苦時,我們的內心會生起類似出離心的想法,事實上,這樣的狀態是不能夠稱為出離的。因為之後當我們遠離了這些境界,甚至感受到輪回中安樂的同時,厭離的感受不但沒有辦法生起,生起的反而是更強烈的貪著。


  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不管你是否承認業果及三寶,這些都沒有關係,每一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不想要有痛苦。如何才能沒有痛苦?必須跳脫輪回才有辦法解決自身的痛苦。我們之所以會在輪回流轉,主要是因為我們自身的無明和宿業,是我們對輪回中的種種安樂、種種受用生起強烈的貪著,也就是因為這種貪愛之心,讓我們無法跳脫生死輪回。宗喀巴大師曾經在經論中講到:今天我們會在輪回中流轉,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們內心中有貪愛,我們對於輪回中的種種享樂沒有辦法放下,因而在生死輪回中流轉。所以,我們在面對這些欲樂的痛苦時,必須思維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是從何而來?當我們追根究柢仔細探討時就會發現,種種痛苦都是透由業及煩惱而產生的,也就是由業以及煩惱的造作,我們必須在輪回中不斷的投生,不斷的處胎,在得到蘊體的同時,痛苦也產生了。因此,我們在三苦中必須先瞭解行苦的內涵,也就是在我們的身上會有生、老、病、死種種的痛苦呈現。這些痛苦是透過什麼樣的因緣造作出來的呢?原來是透過業及煩惱所造作出來的,所以我們面對業及煩惱束縛的當下,我們應該對行苦生起出離。如果我們能夠對自身的行苦狀態生起出離心,然後設身處地為他人想,那麼當我們面對每一個眾生時就能夠生起悲心。相反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在面對這樣的境界時生起出離心,當我們面對他人時是沒有辦法生起悲心的,也就是說,當他人呈現圓滿的面貌或他人有名聲、地位、權勢的當下,此時,我們不但沒有辦法對這樣的人生起悲心,甚至會對這樣的人生起忌妒或嗔心。所以,平常在修行中要多多思維輪回的總苦,到最後我們會發現不管是輪回中的痛苦也好,或是輪回中的安樂也好,本質上都是痛苦的。


  很多人在思維的當下並不會有這樣的概念,會覺得我們所面臨的這些安樂或痛苦,是透由外在因緣產生的,但是實際上,透由外在因緣是沒有辦法滿足我們想要得到的快樂,也沒有辦法解除我們想要避免的痛苦。這一切不管是快樂也好,痛苦也好,都有它的根源,都是透由業及煩惱的造作,或我們過去行善的果報。所以,我們必須先瞭解這種因果關係,如果說我們能夠對這種因果關係生起強烈的定解,這樣來修學出離心或悲心就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


  如何生起菩提心


  修學菩提心,必須在心續中生起殊勝的菩提心。在還未生起菩提心之前,我們必須生起悲心及慈心。所以,宗喀巴大師曾在經論中講到:悲心及慈心是生起菩提心的根本。這句話具有相當深厚的內涵。所謂菩提心,是為利益他人而誓願成佛的心。我希望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所以我希望能夠得到圓滿佛果的這一顆心,稱之為菩提心。在生起菩提心的當下,必須具備兩種條件,第一、生起利他之心。第二、生起希求自利之心。在生起這兩種心之後,菩提心才有辦法在我們的心中生起。《現觀莊嚴論》講到:為利他發心,希求正等覺。這兩句話包含生起菩提心的種種內涵,前面提到,生起菩提心必須先發心自利和利他,這樣的發心在還未生起之前,必須透由悲心、慈心及增上意樂作為根本。我希望一切如母有情都能脫離痛苦,在脫離痛苦之後,都能獲得他們想要獲得的安樂。實際上,他們想要離苦得樂,是必須透由我來成辦的,這就是增上意樂心的生起。


  如果我們在修學菩提心的過程當中,能夠透由修持悲心、慈心及增上意樂,那麼希求利他之發心也會生起。所謂希求自利之發心是說:不僅僅是要利益他人,也要利益自己,如果自利方面需要圓滿,必須得到圓滿的佛果。所以,自利利他這兩方面都要圓滿,沒有得到圓滿的佛果,利他是絕對沒有辦法成辦的。透由修學悲心、慈心及增上意樂而生起希求利他之發心,這就成為菩提心非常重要的因緣。菩提心本身是心王,希求菩提之發心會成為它的助辦,也就是心所,希求利他之發心成為菩提心的因,希求自利之發心成為菩提心的助辦,也就是透由這兩種發心,我們才有辦法在內心生起菩提心。


  悲心是生起菩提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謂悲心,就是希望他人能夠遠離痛苦的心,在宗大師三主要道中有非常詳細的描寫:


  四大瀑流沖激難遮止,業力繩索緊密所系縛,
   墮入我執鐵網孔洞中,無明大暗周遍所蒙蔽,
   無邊生死大海生複生,常遭三苦迫害恒無間,
   陷此境地一切如母眾,情況思已策發殊勝心。



  如果我們被大瀑流捲入,就會呈現沒有辦法自主的狀態。


  四大瀑流可以分為因、果兩方面來探討,也就是因的四大瀑流以及果的四大瀑流果的四大瀑流講述生、老、病、死,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在輪回流轉的同時,一定會面臨這些問題,雖然有一些眾生在投生的當下,不會呈現出像人道中的生苦。實際上,在投生的階段,必須透由業及煩惱,也就是在被業與煩惱所束縛的同時,必須在輪回當中不斷的投生,譬如說,天道中的眾生,雖然不像人道中的眾生必須面臨生苦,但在天道投生後,一樣必須面對五衰的痛苦。雖然有些眾生不用面對勞苦、病苦,但實際上,在投生開始,他正在慢慢的衰老。因此,在輪回中流轉的每一個眾生,都必須面對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為什麼我們在輪回當中流轉的眾生會面臨此種痛苦呢?也就是有因的四大瀑流才會成辦果的四大瀑流因的四大瀑流就是貪、有、見、無明,也就是因為我們有貪、有、見、無明,所以,我們才會有生、老、病、死種種痛苦。


  其次談業力繩索緊密所系縛,墮入我執鐵網苦洞中。我們會在輪回中流轉最主要的因素是貪、有、見、無明,使我們造業感果,縱使我們想要獲得快樂,但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成辦快樂的因。在輪回中的眾生都是愚癡的,為什麼會愚癡?因為內心的無明,致為業力繩索緊密所系縛,墮入我執鐵網孔洞中。至於無明大暗周遍所蒙蔽,因為我們的心相續中有無明,所以沒有任何光明得以產生,我們被昏暗的狀態所蒙蔽。無邊生死大海生複生是講到我們今天在輪回中流轉的方式沒有所謂開始,對於某些人來說,甚至是沒有盡頭的。因為在無始劫前我們就已經在輪回中流轉了,而且在輪回中流轉的次數是難以數計的。一般而言,輪回沒有開始,但是卻有盡頭的,如果我們想要讓輪回有盡頭,就必須透由思維輪回的苦,生起出離。使輪回有盡頭,並不是說我們今天在輪回流轉的當下,承受種種痛苦,當痛苦承受完之後,就可以不再輪回,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讓我們的輪回有盡頭的一天,不再承受苦,就必須透由思維輪回的過患及輪回的苦,而生起出離,這一點必須靠自己努力,否則我們的輪回是不會有盡頭的。經論中講到:我們現今的社會,講說及聽聞佛法者顯得格外稀少,因為末法時代講法者、聽法者相當少,我們要獲得暇滿人身相當困難,即使我們獲得暇滿人身,要是沒有好好思維輪回中的苦,對苦不生起厭離,那麼要跳脫生死輪回是不可能的事。


  想要跳脫生死輪回必須聽聞法,了解法的內涵,之後透由思維,將法的內涵在內心實踐。這些條件無法具備時,輪回便沒有盡頭。我們的輪回是無始又沒有盡頭的,所以常遭三苦迫害恒無間,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只要一天沒有跳脫生死輪回,就會被苦苦、壞苦、行苦所逼迫。陷此境地一切如母眾,情況思已策發殊勝心。我們要如此思維:在輪回中流轉受苦的每一位眾生,在過去生都曾做過我的母親,她對我的恩德就如同今生的母親一般是非常大,因此,我們要設法解救她們脫離苦海。透由這種思維,才能在我們的內心生起悲心。


  修學菩提心,也就是修學七因果,我們必須瞭解一切眾生在過去生都一定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因為我們在輪回中的次數,不是用一般的數字可以形容的。譬如說,我們投生在人道的次數是無限次,投生在人道的某個地方也是無限次,很多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母親,母親在撫養我們的過程當中,對於我們的恩德都是相當的大。透由這樣的方式修學知母、念恩,對一般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之前,我們必須瞭解投生、輪回是以一種無限的方式來進行的。所以,對這一點若無法產生定解,就無法生起知母、念恩的心,就無法生起修學佛法、利益他人的菩提心。


  所以,我們必須換一個方式來思維,也就是說,今天我們感念他人的恩,不一定是他做過我的母親,譬如說:我們獲得的食、衣、住、行、聲名,種種安樂,都是透由他人,我們才有辦法獲得。我們想要吃一頓飯,飯是從哪里來的?我們想要喝一口水,水是從哪里來的?我們想要獲得生活上的安樂,必須透由其他眾生,才有辦法獲得。我們不要以出世間的角度來思維這個問題,以現實而言,我們想要獲得的安樂有哪一點不是透由其他眾生來獲得的呢?有些人會有一個想法:這些都是我辛苦賺錢,買東西來滿足我自己的欲望。但實際上,你擁有的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你買的這些東西又是從哪里來的?不管是錢也好,東西也好,都必須透由其他眾生,我們才能獲得。如果你到了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沒有任何東西,縱使你有再多的錢也沒有用,我們必須瞭解今天我們想要獲得的一切安樂,都是透由其他眾生,才有辦法獲得。所以,縱使不是我們的母親,但其他眾生對我們的恩是相當大的。若以出世間角度,也就是思維法的內涵來看,其他眾生對我們的恩德更是無量的。譬如修學斷十惡業或行善的律儀,我們必須面對其他眾生,才有辦法斷惡業或行善,譬如你想斷殺生、斷偷盜,你必須面對殺生、偷盜的境界,才能斷殺生、斷偷盜。


  對於一個想要修學大乘佛法的行者而言,修學慈悲心是相當重要的,在修學慈悲心的過程當中,我們要透由何種方式呢?我們必須源由他人的痛苦才能生起悲心。也就是說,我們看到輪回中受苦的眾生,希望他們能脫離痛苦的當下,才有辦法在我們的內心生起悲心。因此,一切如母有情都會成為我們觀修慈心或悲心的所緣境。所以,修學大乘佛法,必須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思維眾生對於我們的恩。


  報恩與菩提心


  以上介紹的是修學菩提心的次第要義,也就是七因果當中的知母念恩部分。接下來我們講報恩。我們已瞭解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對我們的恩是相當的大,現今眾生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呢?是在輪回中流轉,承受著種種痛苦。譬如瞎了雙眼,正一步一步走向懸崖,若我們見死不救,這樣的行為,以世間人的角度而言是大家都無法接受的。今天一切如母有情失去了智慧之眼,想要獲得快樂,卻沒有辦法成辦快樂的因,想要避免痛苦,卻沒有辦法去除痛苦的因。心相續中被煩惱所束縛,沒有辦法自主,由於造業的關係正一步一步走向三惡道,也就是三惡道的懸崖,若是我們有能力幫助而不去幫助,對於一個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是相當不對的。我們要思考:我們今天能夠得到暇滿的人身,並且獲得佛陀圓滿的教法,在眾多教法當中我們修學的是大乘法,在修學大乘法的同時,能夠聽聞菩提心這麼殊勝的教授,我們在聽聞的當下就必須透由修學悲心、慈心的內涵,看是否能夠在我們的內心生起菩提心。如果我們在聽完如此殊勝的法門之後而不去修學,對我們本身而言是一種罪過,此時必須透由這樣的思維方式,生起我想要報答如母眾生恩的心。因為她們在過去生都曾幫助我,現今我有能力幫助她們時,我應該盡一分心力。這不外乎希望她們能夠獲得安樂、遠離痛苦,而且我所希望她們獲得的,並不是一般世間的快樂,而是究竟的解脫及圓滿的佛果,以得到永恆的快樂。這就是知母、念恩、報恩。


  接下來講述業力慈。所謂業力慈並不用做特別的觀修,也就是透由知母、念恩、報恩三種心生起的當下,也生起慈心,這會呈現什麼狀態呢?不管看到任何眾生,當下都會有想要幫助他不傷害他的心,也就是不管看到我們的親人,或敵人、不認識的人,當下都會生起想要幫助他的心,會非常想要幫助他、珍惜他,這就是業力慈。譬如我們現今的母親在看到自己的兒子時,都會有非常疼愛兒子的心。


  接著我們必須觀修悲心,也就是我們必須瞭解在輪回中的眾生如同三主要道所講的四大瀑流沖激難遮止,被生、老、病、死、業、煩惱所束縛,沒有辦法獲得安樂,沒有辦法避免痛苦,因此我們對這些眾生生起悲心,希望他們都能遠離痛苦及痛苦的因。這樣就能透由修學悲心而生起慈心。在生起慈心及悲心之後,我們必須想辦法在內心生起增上意樂,因為之前縱使我們的內心有慈心和悲心,我們都希望他人能夠離苦得樂,但是,只有這樣的心念是無法讓他們離苦得樂的,既然我們希望他人能夠離苦得樂,就必須透由我來成辦,之前的慈心及悲心只是希望他人能夠離苦得樂,增上意樂則不僅是希望他人能夠離苦得樂,而且必須透由我來成辦。所以,增上意樂比慈心及悲心的力量更強。


  證佛果始能自利利他


  在生起增上意樂之後,我們必須仔細思維:雖然我們內心有想要利益他人的心,希望他人能夠脫離痛苦,也希望由我來成辦,但是我們本身並沒有這樣的能力,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在輪回中流轉的眾生,我們根本沒有把握來生能夠不墮入三惡道,因此我們自己的狀況也是危險的,不要說我們自己,就連已跳脫輪回的聲聞阿羅漢及獨覺阿羅漢,也沒有辦法利益廣大的眾生。因此,如果我想要成辦眾生離苦得樂,我必須得到怎樣的果位才有辦法成辦,才有辦法圓滿?此時就會發現唯有得到殊勝的圓滿佛果,才能成辦一切眾生的苦樂問題,而在內心生起想要獲得菩提之發心,這就是所謂的菩提心。對於一個想要修學菩提心的行者而言,必須透由這種方式才能生起菩提心,不是念誦皈依發心偈就能生起的。所以,我們若想生起菩提心,就必須透由知母、念恩、報恩、業力慈、悲心、增上意樂,才能夠生起為利他人願成佛的菩提心。


  不管是要圓滿自利、利他,或要得到殊勝、圓滿的佛果位,如果我們想要在自利的部分呈現圓滿的面貌,沒有得到佛果位是絕對沒有辦法成辦的,因為不管是聲聞也好、獨覺也好,都沒有辦法成辦廣大的利眾事業,這是因為他們在自利方面沒有辦法圓滿的緣故,也就是在斷所知、斷功德、證功德等方面,他們沒有辦法圓滿,他們只能利益少數的眾生。他們在修學的過程中,沒有辦法透由修學大乘佛法而斷除所知障,沒有辦法現證萬事萬法的內涵,也就是在自利方面沒有辦法圓滿,所以他們沒有辦法利益廣大眾生。若自利方面想要圓滿,就必須獲得佛果位。經論中講到:如果我們只是為利他而希望得到圓滿的佛果,卻忽視自利的部分,認為只要我得到解脫的果位就足夠了,這是不正確的想法。自利、利他都必須得到圓滿的果位,所以當下要生起希求二利之心,這是成辦菩提心的最主要因素。成辦菩提心必須透由希求二利之心,也就是在修學七因果教授的同時,在增上意樂之後必須要生起希求利他之心,也就是為利一切有情,我希望能得到圓滿的佛果,不僅要為利他,就連自利也希望得到圓滿的佛果,所以必須同時生起希求菩提之心。就如同《現觀莊嚴論》所講的:必須透由這兩種心才有辦法成辦菩提心。


  何謂空正見


  下來我們介紹空正見,所謂空正見就是了知萬法皆為空性的智慧,這種智慧所面對的境界也就是空性。經論將空性歸類為二十種,可以統攝在十六種當中,最後歸結到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當中。何謂人無我(補特伽羅無我)?何謂法無我?所謂人無我,是建立在補特伽羅(凡夫所執著的實我)之上的。所謂法無我,是建立在蘊之上的。這裏要特別強調補特伽羅和蘊的關係,蘊是補特伽羅的所依,補特伽羅是在蘊之上所安立的法,透由這種方式讓我們瞭解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的內涵。在瞭解空性之前,必須先瞭解為什麼我們要聽聞空性這種甚深法?也就是說,若沒有辦法瞭解空性的內涵,對於自己有什麼損失呢?若瞭解了空性的內涵,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呢?很多人在聽聞的過程中,認為空性是一門很新鮮的學問,若能瞭解這門學問,對自己似乎相當不錯,會變得相當有知識,或是在瞭解之後可以為他人介紹這種法門,我可以變成他人的老師。如果有這種想法而來聽聞空性的內涵,實際上,動機已經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先知道為什麼我們要瞭解空性?如果沒有辦法瞭解空性的內涵,就無法生起了知萬法皆空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對這點產生定解,才會對修行成佛產生強大的信心。


  《入中論》說到,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生、老、病、死都是由業及煩惱所形成的,追根究柢可以發現業及煩惱的造作是由薩迦耶見(身見)無明而生起。如果每個人都不想痛苦,就必須斷除痛苦的因,也就是斷除業及煩惱,同時,必須瞭解成辦業煩惱或形成業及煩惱的因素是薩迦耶見,也就是執著一個實有之身。我們必須先瞭解無明的心是顛倒心識,我們想要破除顛倒心識,就必須先瞭解心識所執著的境界是不存在的。透由這樣的方式,修學空正見才能斷除內心的無明,斷除心中的薩迦耶見。透由了知空性的內涵,我們可以跟他人辯論或瞭解經論中某一個內涵,這只是學習的一個支分,最重要的是斷除內心的我執。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只是覺得這個學問相當新鮮,我可以透由瞭解之後向他人宣說或跟他人辯論,就和一般商人無異。


  《入中論》講到:空性的聽聞者,必須具有在聽聞空性甚深法的當下感覺到內心非常歡喜,甚至聽完之後因為內心歡喜而流下眼淚或汗毛直豎。有這樣的感動是相當不易的,但至少我們要瞭解為什麼要來聽聞這樣的法?這種甚深法對於我而言有什麼重要性?最後我們會瞭解痛苦之源都是來自無明。我們不想承受痛苦就必須斷除無明,在斷除無明之前要先瞭解空性的內涵,以這樣的動機、這樣的念頭來聽聞空性的內涵才是正確的。


  為什麼會有無明?無明是我們內心的我執,它存在每一個人的心相續當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睡夢中,時常會生起的念頭,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我要主宰一切。這樣的念頭力量是非常強烈的,這樣的念頭也會時常出現,例如:我想要快樂,我想要做什麼事情……我想要名位;我不要痛苦,我會恐懼。因為有我執的緣故,我們便有分別心,分別你、我、他,對我所擁有的一切生起,對他人所擁有的一切生起,一切煩惱、過失都來自於我執。是存在的,但它存在的方式和我們內心執著它的方式是不一樣的,要瞭解無我的內涵或是空性的內涵,都必須先瞭解我的本質,的本質是什麼?我的內心在的過程中是怎樣執著的?要透由這種思想來修學無我的內涵。


  講到無我,必須先瞭解的狀態,是不存在的嗎?執著我的心念是顛倒的心念嗎?是存在的,在《入中論》講:一個修學空性的瑜伽師所要破除的我並不是一般的我,因為如果我不存在,那麼證得空性的我也就沒有辦法成立,所以是存在的。既然是存在的,為什麼又要說人無我呢?瑜伽師所要破除的我並不是一般的我,無我當中的我一般的我是有相當大差距的。也就是說,我們內心執著境的同時,執著境的我是存在的;但是執著境的方式是不存在的。我們所要破除的是我們內心執著境的那種狀態。如果我們在闡釋無我的內涵過程中覺得是不存在的,在這個當下就是墮入了斷邊。覺得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方式就如同我們心所執著境的方式,就是墮入了所謂的常邊。我們講述到無我內涵的當下,必須瞭解到:所謂的無我,是斷除了常、斷二邊之後所安立的一種法,也是因為遠離了常、斷二邊的緣故,所以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會覺得這種法相當的困難。


  修學無我法門之前必須先瞭解所破,也就是在證得無我的當下,我們所要空的我呈現出什麼樣的狀態。所以認識所破無我的這一點就顯得格外重要,真實的跟我們內心所執著的有什麼不同呢?其實這種心念在我們內心會時常生起。也就是對一個沒有辦法證得空性、沒有辦法證得無我內涵的人,會在內心生起一個名言我,也就是一般的我,跟五蘊成立的我這樣一種心念是混雜在一起的。也就是執著我的心念跟瞭解五蘊成立我的心念是混雜在一起的。我們必須仔細分別我們心在執著境界的過程中,是透由什麼樣的方式執著境的,這種境界在我們內心現起的當下是何種面貌呢?透由這樣的方式來認識無我,所以在認識無我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瞭解我們的心在對境的同時,呈現出怎樣的狀態?如果我們在心對境的同時能夠瞭解,執著境的方式是錯誤、不存在的,我們才有辦法破除它,才有辦法證得無我的內涵。譬如說,我們今天要去捉小偷,在還沒有捉小偷之前,必須先知道個小偷的長相、衣著、行為,也就是要透由瞭解小偷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形象,我們才有辦法捉到真正的小偷。所以我們要瞭解無我、空性的內涵之前,一定要先瞭解所破,也就是透由瞭解所破之後才能破除所破,而證得空性,證得無我。既然瞭解空性的內涵必須先瞭解心在對境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如何執著境的,所以認識所破對我們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由於我本身對空性的內涵並不是相當瞭解,再加上時間不夠,縱使我講述此內涵,對你們來說似乎沒有多大幫助,而且我本身修學的證量不夠,內心沒有什麼感受的。


  總之,我們想要瞭解和體證無我,就必須先瞭解心對境的狀態,所謂我也好,補特伽羅也好,它的本質是安立在五蘊之上的,對有形體的眾生而言都是具有五蘊,對沒有形體的眾生而言僅有四蘊,不管是五蘊也好,四蘊也好,補特伽羅是安立在蘊之上的,這是補特伽羅的本質。在五蘊的任何一蘊安立,補特伽羅就呈現出來,這就是補特伽羅的本質。我們內心在執著這樣的境界的過程中無法現起這種面貌,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覺得補特伽羅是我們所安立的。我們會覺得在蘊上有一個真實的我呈現出來,不會覺得這個我是透由心的安立而呈現在蘊體之上的假我,這樣的觀念是很難生起的。當我執在內心生起時,會覺得蘊上有一個真實的我可以呈現出來,這就是我們的心在對境時以及所呈現出來的面貌,不同於境的本質。


  因為修學空正見相當困難,在平常的修學過程當中,應該以修學菩提心及空正見為主。至於菩提心的內涵已在前面談過了,我們可以透由這種方式來思維,看是否能在菩提心中生起菩提心的覺受。在修學空正見的過程中,也就是瞭解空性內涵的同時,我們必須格外的小心,因為在思維空性的當下,如果不仔細思維的話,就很容易墮入邊見。所以我們必須透由證理來做抉擇,不管是菩提心也好,空正見也好,這兩種法門都是修學佛道的行者所要重視的。修學的同時如果想要進一步瞭解無我的內涵,就必須透由修學佛法才有辦法瞭解,外道有很多論點,但都沒有辦法正確闡述無我的內涵,對於外道的行者而言,他們認為我是存在的,也就是補特伽羅成立的我是存在的,為什麼他們會提出這樣的觀念呢?因為在我們內心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就是如此。有很多佛教徒都會講述無我的內涵,但只是嘴巴說說罷了!外道所提出來的見解及看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他們是照著內心觀察境界的結果所提出來的見解。


  無論如何,想要瞭解無我的內涵,必須透由修學佛法。因此,如果你想要跳脫生死輪回,就必須透由修學佛法。在修學佛法時要時常發願,希望世尊的圓滿教法能長住世間。為什麼世尊的圓滿教法要長住世間呢?我們都知道,一切眾生的安樂來自佛法,這樣的法門,這樣的宗教,若能長久住世,將可以利益眾生。我們自己在修學中的種種障礙也都希望能夠盡除,可以透由這種方式來做回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