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93

2012/12/10 10:20

3)辨七種無常


下麵我們接著講第三個問題:辨七種無常。問不生不滅之後,大慧又提了問題。


爾時大慧菩訶薩複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常妄想,世尊亦一切行常是生法,此雲何?正?有幾種常?


大慧又提了,因為外道也是講無常嘛,佛也常講,諸行無常。因為佛也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所以大慧問,您說的和外道說的怎麼好像一樣呢?哪一種是正確的,哪一種是不正確的呢?還是有幾種無常呢?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種常,非我法也。何等七?彼有言,作已而舍是名常。有壞是名常。有即色是常。有轉變是名常。無間自之散壞,如乳酪等轉變不可壞,一切性。有常。有常。有一切法不生,常入一切法。


佛告訴大慧,一切外道講七種無常,這個並不是我佛教講的。下面就說外道的七種無常:


“彼有說言,作已而舍是名無常。”就是生了以後馬上滅,這叫無常。這是第一種。


“有說形處壞,是名無常。”就是執著有情無情這些形狀都會毀壞的,說這就是無常。像我們人,毀壞了,死了,這是無常。像杯子,杯子被打爛了這個是無常。這是第二種。


“有說即色是無常”。執著色是無常,物質就是無常。


“有說色轉變中間是名無常。”在物質起變化的中間是無常。“無間自之散壞,如乳酪等轉變中間不可見,無常毀壞,一切性轉。”什麼叫色轉變中間呢?比方說牛奶變成乳酪,這中間當然有化學變化,雖不可見,但它是無間斷相續的轉變,慢慢起化學變化。奶毀壞了,酪生成了,中間總有個變化的力量。他認為這個是無常。這是觀察事物比較細一點看到的無常。


“有說性無常”。性無常就是把事物的性質說成是無常。性質變化就是無常。


“有說性無性無常”。因為無性,所以無常。


“有說一切法不生,無常入一切法”。怎麼說一切法不生是無常呢?這個要說清楚一點。佛不是說一切法不生嗎,外道說,那不生就是無常了。其實不是的,這個地方不是佛說的一切法不生,而是外道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法叫無常法。這無常法就遍於一切法中,在一切法當中都顯這個無常法。這個無常法它自己不生滅,而生滅他法,使其他的法無常。我把意思再說一遍,因為這句話要說清楚。一切法不生,外道他說,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無常法,這個無常法它自己是不生滅的,但是它遍於一切法,它能夠使其他一切法來生來滅,就是使其他一切法無常,而它自己是常。是這個意思。這是外道說的比較深層次的無常。


下面是佛對這七個外道的無常一一解說,並加以批判。


大慧,性常者,四大及所造自相壞,四大自


性不可得,不生。彼不生常者,非常常,一切法有


不生,分析乃至微不可,是不生非生,是名不生


常相。若不此者,一切外道,生


先解說第六種,所謂“性無性無常”,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的一切事物,它的自相壞了,就是無常。但是四大自性不可得,是不生的。


第七種“彼不生無常者,非常無常,一切法有無不生,分析乃至微塵。不可見,是不生義非生。”就是你把一切法一直分析下去,分析得很細,分析到極微了,不可見了,以為這就是不生,這就錯了。你分析到極微,分析到沒有了,你認為是一個最後的境界了,實際上你還是執著有,因為你還有個最後的有嘛。這個講無常都不是佛說的無常。


下面對外道無常的批駁,我就不一一細說了。


大慧,性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常性。所以者何?謂無常自性不壞。


大慧,此是一切性常事。除常,有能令一切法性性者。如杖瓦石,破壞物, 現見各各不異,是性常事,非作所作有差,此是常此是事。作所作異者,一切性常因性。


大慧,一切性性有因,非凡愚所知。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異,而悉有異。若性常者,作因性相。若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 作因相者自應無常,常故,一切性不是常。若常入一切性者, 應墮三世。彼去色與壞俱,未不生色不生故,在色與壞相俱。色者,四大集差。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壞, 離異不異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壞, 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離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常? 四大不生, 自性相不壞故。離始造常者,非四大,複有異四大,各各異相自相故,非差可得,彼。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知是常。彼形常者,四大及造色不壞,至竟不壞。


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察壞四大及造色形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壞,形數論。色即常者,色即是常,彼處無常,非四大。若四大常者,非俗。世俗言非性者,則墮論見,一切性但有言,不自相生。轉變無常者, 色異性 非四大。如金作莊具,轉變現非金性壞,但莊所壞。如是餘性轉變等亦如是。如是等種種外道妄想。火四大自相不。各各自相相壞者,四大造色應斷


前面外道講了七種無常,佛就對外道講的七種無常一一做了批判,駁斥。但佛不是按照前面外道說的次序來說的。先是駁第六種“性無性無常”,再就破第七種“不生無常”,第三是破第五種的“性無常”,第四是破第一種“作已而舍”的無常,第五是破第二種“形處壞無常”,第六是破第三種“色即無常”,第七才破第四種“轉變中間無常”。你們還可以再細分一下,我在這裏就不詳細說了。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常。所以者何? 外性不定故。唯三有微心,不種種相有生有。四大合,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種事。知二種妄想,離外性性二種自心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離心性性妄想。世、出世、出世上上一切法,非常非常。不自心量,邊惡見。一切外道不自妄想。此凡夫有根本。、出世、出世上上法,從說妄想生,非凡愚所


這一段是講一切法是緣起的,但是非常非無常。不說外境實有,但說三界唯心,萬法為識。因為四大因緣和合,所以有種種相生滅。如果能夠實在離開能取所取分別妄想,離開有無這些妄見,修習世出世間上上一切法智。因為前面已經講了三種智: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而凡愚不覺,自起言說分別,隨生計著無常性。這是這段的意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 偈言:


離於始造,及與形異,性與色常,外道愚妄想。


有壞,大大自性住;外道常想,在種種


外道等,若生若;大大性自常,何謂無常想。


一切唯心量,二種心流受及所有我我所。


梵天為樹根,枝普周遍;如是我所,唯是彼心量。


偈語就重新辨明瞭外道執著的七種無常,都是在常這個問題上計著無常,他就陷到種種的邪見當中。如果四大是常,就非生滅,誰當無常啊?佛說,能取所取都是妄想流轉而生,沒有我及我所。外道執著,認為梵天像樹根一樣能生三界的樹枝,但是以佛眼觀之也是妄想而已。著重說了外道的七種妄想、外道講的七種無常是錯誤的。就是我們看一切法的時候,都有個常無常的問題。四句裏頭就有常無常這個問題。就是有沒有個永恆性的問題。永恆就沒有變易,變易就不永恆。變易就無常,永恆就常。釋迦佛在講不生滅法、在講空性問題的時候,要看到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所生法都是沒有獨立自主性的,是不能離開它所依靠的條件獨立存在的,是無我,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看到它沒有永恒性,是無常。任何事物都要變化的,而且這變化是相續的變化,刹那刹那的變化,刹那相續。再就是這個事物要按照它的規律回歸到它應該回歸的地方去,這個叫寂滅。無我、無常、寂滅,這個就是性空。這個性空就是佛的法身。這樣從這三個方面又進一步說涅槃問題了。那麼整個經到這裏為止,講離垢證如來藏,就說完了。明天我們想把正宗分的這個部分,說如來藏和離垢證如來藏,我們再清理一遍。然後再就經裏頭說到的,說一下怎麼離垢證如來藏的法門,那就比較清楚了。今天就講到這裏。


昨天(淨慧)大和尚告訴我,(7月)8號是樸老的“七七”(樸老圓寂的第四十九日),要做法會,所以我們講的進度要加快一點。昨天講了辨七種無常。這都是總的講涅槃。趙樸老的遺囑可能大家都看到了。樸老遺囑:生固欣然, 死亦憾; 花落還開 水流不。我兮雲何, 誰歟安息; 明月清 勞尋覓我看這是樸老的涅槃境界。“生固欣然,死亦無憾;”這是菩薩在生死問題上,把生死當大路走,知道生死跟涅槃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下麵我還會說的。所以樸老的這一句詩,還不是一般的把生死置之度外,而是看透了生死,欣然無憾。所以我認為這是一種樂的境界。“花落還開,水流不斷。”一般認為花開花落,無常嘛,而且悲觀的人對生死總是想到花落那一面,不是花開的那一面。樸老是“花落還開,水流不斷。”這個是常,涅槃境界的常。你看第三句,“我兮雲何,誰歟安息;”我到哪里去了,什麼叫我呀?“歟”字是表示疑問,“誰歟”,哪一個呀?“安息”,哪一個安息呀?所以樸老遺囑講,不要說什麼安息吧。人最後告別了,說你安息吧。這句詩講,不要說安息。當然基督教他們講安息,靈魂安息吧。佛教講,沒有靈魂,我都沒有,還有誰來安息?可見這就是我,是大我,無我的大我。最後一句:“明月清風,不勞尋覓。”這就是法界清淨,法身清淨,一切清淨,不要你去尋呀覓呀。這個就是淨啊!所以樸老的遺囑說明樸老的菩薩涅槃境界,是常、樂、我、淨。你看,比起經上外道講的那些涅槃,那就完全是不同的境界了。本來我想把正宗分的第二大部分——離垢來證如來藏,列個表來概括一下,做一個總結。因為學習《楞伽經》,古時候多半用科判來讀,現在有的人按問題來分。所以這個表有科判的表,也有問題的表。比如南先生譯釋的《楞伽經》後面就有一張大表,就是按問題分列的表。我們講《楞伽經》因為最後是講如來藏,所以我是以如來藏為綱來列個表,這就可以把全經的脈絡線索都理清楚了。本來想今天開始講這個表的,後來考慮到,還是把後面的證如來藏全部講完了以後,再看這個表,那就更完整了,而且一目了然。所以改變了我原來的打算,我還是接著講,講完了以後我們再列這個表,那就清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