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陀羅尼經講記--6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
菩薩,我們通常講,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稱菩薩。而這句話,真實地去考校這句話,這句話是特別地簡略。說這個菩薩,應該說菩提薩埵,菩提薩埵翻作覺有情,就是得了菩提的有情。得了菩提的有情,譬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三乘的菩提。聲聞菩提: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他得了聲聞菩提了,他可以稱之為菩提薩埵。辟支佛也是,他也得了辟支佛菩堤,也可以稱為菩提薩埵。但是底下加個摩訶薩就不同了,加個摩訶薩,就表示是大菩薩。大菩薩就是得無生法忍或者法身菩薩,到佛這些人。這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那就叫摩訶薩,叫菩提薩埵、摩訶薩埵,那就不同了。可是我們歡喜簡略,就把菩提薩埵、摩訶薩埵這八個字,變成五個字,變成“菩薩摩訶薩”,又變成兩個字,就是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變成兩個字。“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有一位大菩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前面列名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也還是用這個名稱,這個地方加個“自在”,“觀世音自在”。這地方是個梵語的,前面的梵語,和這個地方的梵語,就有這個差別。名曰觀世音自在。自在是觀世音菩薩修道所成就的聖境的境界,是他自己的境界。觀世音,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廣度眾生的境界。這是從兩方面立名字,合起來叫觀世音自在。
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
“從無量劫來”,很久遠,很久遠了。他“成就大慈大悲”,他成就了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初開始時應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成就了大慈悲心,就是他那個無所得的智慧裏邊,與大悲相應,能夠利益眾生,能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大悲心。說是我們用一般社會福利的方式去利益眾生,也可能是用大悲心做的,但有可能是用有所得的取著的心做的。若是有所得,有取著的這種心,那就不是大悲心,那叫什麼心?叫愛見大悲,愛見大悲就是有所執著。他也發一點好心,為社會的災難發一點同情心,去做這個功德,但是若大家去毀辱他,說你在裏面貪汙了,你明知道他是沒有事,但是就是要這樣講,他就會煩惱。他也可能因為這樣就退了,我不做這個事情。這就是他心隨境轉,有所取著。你若是讚歎他的話,你真是很好,你去救護災難,你讚歎,他心裏面會高興,歡喜做這件事。你若譭謗他,他可能就退了,他就是被這個境界的影響,他的心不堅固,這就叫愛見大悲。這個大悲心,就是有所得的境界,不能說是大慈大悲。若是得了無生法忍的大菩薩,他那個無所得的智慧,這些冷熱的境界不能動搖他的,那是大悲心。但是初得無生法忍的人,還有很多煩惱還沒有斷,還不如到法身菩薩比較合適,是個大悲心的人。所以無量劫來,那麼長久的時間,才成就大慈大悲的心。這個大慈悲心不容易成就,要久遠,那麼長久的修行才成就。“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前面大慈大悲,說是慈悲心,這底下說他的大智慧境界。這個大智慧境界,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陀羅尼我們剛才講了,就是特別殊勝的念慧,能總持無量無邊的佛法,不忘失,叫陀羅尼。這個“門”怎麼講呢?就是無量陀羅尼的門,它是成就無量陀羅尼的一個門,你要從這裏入,才能逐漸地成就無量的陀羅尼。究竟什麼是門呢?就是文字,文字是無量陀羅尼的門。就是特別擅長文學的人,他能用這個文字,表達佛法無量無邊的義理。把它寫出來就是文字,用語言表達出來,那就是說話。而他擅於做這件事。這個語言文字是以無量陀羅尼為門。你查佛學字典,我們以前都是丁福保編的大辭典,比較是最好的了,最近幾年又有更好的大辭典,但是你查這個陀羅尼門,沒有,我查了,他沒有解釋。那麼在什麼地方查到呢?在《法相辭典》,在《法相辭典》才有這個解釋。它是出在《佛地經論》上,或是《顯揚聖教論》上解釋的這個陀羅尼門。(筆錄者按:此處,錄音帶缺錄了一小段)實在說起來,要到佛的境界才能究竟圓滿,這是佛的一切種智的境界。觀世音菩薩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有這樣的大智慧境界。
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回答總持王菩薩的問題,先說出來是觀世音菩薩放的光明,但是又讚歎觀世音菩薩這幾種功德,一個是大慈大悲,一個是善能修習陀羅尼門。而成就大慈大悲也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也好,都是“為欲安樂諸眾生故”。說是我們度眾生要有大悲心,你光有慈悲心還不行,你還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光是有慈悲,那未必能安樂一切眾生,你做的事情,未必是能安樂眾生的,可能令眾生苦惱了。為欲安樂諸眾生故,你要有悲心,你還要有大智慧的。而這個大智慧,這個智慧就是緣起的智慧,觀一切法空,這叫如理智;觀一切法的緣起,叫做如量智。現在這個地方,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這是說緣起智。在《優婆鞠多尊者傳》上表示出一件事情,就是有些出家人,有一個比丘,他是在寺院裏面做僧執事,給大眾僧做事情,做什麼事情?就是造房子,造僧房,造一間,造一間。當然造房子是一件很頭痛的事情,那麼了一個時期,他就不高興,不做,不做了,就辭執了不幹。不幹了,就聽說優婆鞠多尊者擅於教人坐禪。於是乎他就背著他的衣單,就來見優婆鞠多尊者,來見他,就是表明來意,說我要隨著大師坐禪。優婆鞠多尊者說:“你到這兒來坐禪,跟我學禪,我有一個條件,有什麼條件呢?要聽我的話,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然你不能在這裏坐禪”。說“是,我願意聽大師的教導,
大師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優婆鞠多尊者說:“好,你給我修僧房”。他本來討厭,因為做膩了,做僧房要同人化緣,然後要再修房子,還要和工人接觸,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優婆鞠多尊者還繼續叫他做這個事。他因為說好了要聽話,他只好這樣做。做到一個時期的時候,優
婆鞠多尊者說:“好了,你現在不要做,到禪堂去坐禪”。叫他這麼做,一坐禪,不久得了阿羅漢果。這是什麼呢?優婆鞠多尊者,你看他在和你說話,但是他是已經入了甚深的三昧了,一看,你想得聖道,你還有所不足,你這個不足的地方要補充一下才可以,不然的話,你不能得聖道。你看優婆鞠多尊者傳,他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就是他知道緣起,你這個因緣,他要這樣的緣起;那樣的因緣,是那樣的緣起,他知道緣起。他這樣,
他真實地令你得安樂,不然的話不行。我這話就說遠了,但是我認為還是有道理。我們就說印順老法師,他有一本書,是《遊心法海六十年》。就是從他學佛法,到寫這本書的時候,他這個心就常在佛法裏面遊,好像人在大海裏面游泳似的,常在佛法裏遊。所以他到現在,有這樣的成就,他有這麼多的著作,在著作裏邊,不是說這一套我不會講,找一找參考書,這一套就講,不是。他是把印度的佛教認真地學習,他領悟了佛法的真義,回頭來看看中國佛教,看看中國歷代大德的著作,天臺宗、華嚴宗,中國的三論宗,中國的法相宗,中國的禪宗,以及密宗。回頭這麼一看,我們平常說:“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境之門者難與言”。他把印度的佛教完全讀了,回頭再看中國的佛教,還很容易明白的,沒有什麼難。但是其他的一些人就不行,對印度的佛教,不是太發心去學習,就是直接地我也看看,我講《法華經》,把智者大師的《妙法蓮華經文句》看一看,把窺基大師的《妙法蓮華經玄贊》看一看,嘉祥大師的《法華義疏》,我看看,然後我就可以講了,就是這樣子。但是印順老法師不是,他有自己的思想,他為什麼有這個成就呢?他不去做雜事,不做方文,也不去做知客,也不做監院,也不去做維那,他不做這些事情,他就是在佛學院裏面,他是佛學院沒有住多久,他就在佛學院當老師了,就是講課。你請他做方丈,他不去。這些事,他都不做。我們平常的人,你不請我做方丈,我要同你鬥,啊,你就是要請我做,就是所見就小一點。印順老法師他不是,他就是把自己的精神、時間完全用在佛法的學習上。我讀他的書,我感覺他可能有無生法忍了,可能,是有可能,當然你說是虛妄分別也可以,但是我也是有這麼一點感覺的。這就是緣起,他把他的時間能這樣用,到今天他有這樣的成就。說我今天我去做方丈,我去當僧執事,你做了多少年,你就是做多少年以後,對於佛法,你就恍恍惚惚的,真實要你去,你不要說別的,就是要講《金剛經》的時候,因為你心裏面常在事上講,你不是遊心法海。你做方丈就是負責大眾僧的經濟,你要解決這個問題。做住持是幹什麼的?住持負責兩件事,一個是負責大眾經濟的責任;第二是領導大眾要修行。可是現時代的佛教,做住持的多數是幹什麼的呢?就是只是和在家居士聯絡得好一點,沒有經濟的問題。至於領導修行的這件事,我看都是平平凡凡的,沒有遊心法海,這就是緣起。現在佛教是末法時代,原因也就在這裏,這就叫緣起。優婆鞠多尊者就是教人坐禪,教你得聖道,這就是一個緣起。他知道你這個人,你缺少一點福報,你的福報還不夠,你想得聖道,也要有一點福報的。其中那上面說有一個法師,有一個比丘來親近他,跟他學禪,原來他是大法師,常常為人講經說法的,現在講久了,也不願意講了。願意跟優婆鞠多尊者學禪,優婆鞠多尊者也要這樣,你來跟我學禪,要聽我話,說:“好”。說你再去跟人講經。不是你自己能知道。優婆鞠多尊者是大智慧。我看他是,若按智者大師的意思,優婆鞠多尊者應該是超過阿羅漢的智慧。經上說到舍利弗尊者,他收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一個以前在家時,他的職業是為人洗衣服。他出家以後,舍利弗尊者教他修數息觀,另外一位在家居士出家了,拜舍利弗尊者做師父。他是做什麼事情呢?是一個金師。古代的金師,是燒這個金的時候,要拉風箱。舍利弗尊者教他修不淨觀。這樣這兩個人用功修行很久,也不相應,不相應就想不修行,我還俗。出家放棄了五欲,然後修學聖道,修了這麼久,也不得聖道,沒有意思嘛!聖道沒有得到,有什麼意思呢,又放棄了五欲。我們又何苦這樣,就想要還俗。想要還俗,這個事就傳到佛那裏,佛就把舍利弗尊者叫來,說你搞錯了。說是在家洗衣服這個人,應該修不淨觀,金師應該修數息觀。方法你要這樣調過來,這時候把這兩個人的方法調過來,說是你們變動一下,那麼一修行就成功了。這就是要知道緣起,你為那個目的,而這樣子施設這個法門,結果他不能契機,這就是搞錯了。而《優婆鞠多尊者傳》上,你看他,誰來跟他學禪,他的方法都不一樣,他就是有甚深的緣起的無量智慧,沒有這個智慧,是不行的。所以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讚歎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悲心,還“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就是他能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這裏邊也就包含著他也是能通達無量無邊眾生的根性,能隨機說法的。所以他又有智慧,又有慈悲心,才能安樂一切眾生的,為欲安樂諸眾生故。若光是有智慧,沒有慈悲,那也不行,也是不能安樂眾生,因為他不想去度眾生。所以有慈悲還要有智慧,這樣才可以的。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這是總持王菩薩問佛,說誰放的這樣的光明?佛說:“觀世音菩薩,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