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衛星發現太陽系運行速度比預期值要慢

NASA衛星發現太陽系運行速度比預期值要慢


2012年05月12日12:11


美國宇航局衛星發現太陽系運行速率比此前認為的要慢,因此在太陽系運動方向的前端不足以形成新月形的弓形激波。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宇宙飛船傳回的最新數據顯示,太陽在環繞銀河系公轉的速度比原先認為的要慢。


發現這個現象的宇宙飛船為目前正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星際邊界探索者(IBEX)衛星,監測到星際粒子進入太陽系邊緣的速度,距離太陽9億英里左右,大約為14.5億英里。本項研究刊登在本週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太陽在環繞銀河系公轉的速度比原先認為的要慢,因此在太陽系運動方向的前端不足以形成新月形的弓形激波。



獵戶座星雲中恆星運行形成弓形激波層



研究人員將最新的數據入錄到計算機模型中,星際邊界探索者宇宙飛船的科學家團隊計算出太陽目前的繞銀河系中央的運行速度為5.2萬英里每小時,大約為8.37萬公里每小時,與此前預計的每小時運行速度值低了大約7000英里(1.1萬公里)。


這一發現表明我們的太陽係被一層保護性邊界從缺少弓形激波層的宇宙空間環境中分離出來,而弓形激波層是太陽系風層最靠外的邊界層,是太陽系環繞銀河系中心運動引起星際介質擾動的現象,在弓形激波層的幫助下,構建了阻止太陽系之外的宇宙射線湧入太陽系內的第一道防線。


而太陽也不斷地向各個方向發出帶電粒子,形成了能覆蓋太陽系各大行星的日球層,太陽風還可產生一個恆星的壓強,以確定太陽系的邊界範圍。


科學家認為太陽系在圍繞銀河系公轉的過程如同一艘船在水中前進,所謂的弓形激波層顧名思義便是在太陽風形成的壓強為太陽系“吹起”了一層保護膜,在星際空間中穿行時速度方向上形成的新月形的衝擊波,而被稱為“太陽系的鼻子”的部分則位於天蠍座方向。


但是這項發現也意味著太陽系當前的移動速度較為緩慢,來自日球層的太陽風壓力低於此前預期的25%,因此科學家認為在太陽系運動方向的前端不足以形成新月形的弓形激波。


根據位於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的西南研究所科學家、本項研究的負責人戴維·麥科馬斯(David McComas)介紹:“目前所有的太陽系系統模型和理論中都包括了弓形激波層,近三十年內,科學家都在對其進行研究,但是我們現在發現它失踪了。”


然而,對來自外層星際空間的宇宙射線屏蔽是否是生命形成的關鍵因素呢?麥科馬斯認為如果缺少了弓形激波層,那麼這個發現意義是重大的,因為它可能表示日球層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強大。


由於來自外層星際空間的壓力較低,太陽系的邊界層不會被進一步壓縮,因此邊界層被削弱的程度與預期的一樣,也意味著太陽風“吹起”的日球層能更好地擊退宇宙射線的攻擊。


科學家通過研究日球層在阻擋來自星際空間的宇宙射線時起到多大的作用,可評估出太陽系內其他行星上出現生命的概率。


根據麥科馬斯以及其他研究人員發現,宇宙射線可穿過日球層並影響地球的氣候,因為高能粒子可被電離,導致地球上高層雲系的形成而出現閃電現象。


其他科學家則認為宇宙射線對地球的演化歷史起到重要作用,參與了生物演化與滅絕的過程,甚至認為輻射可影響DNA的形式。


與此同時,根據位於康涅狄格州衛斯理大學的研究人員塞特菲爾德(Seth Redfield)介紹:“關於宇宙射線如何影響地球仍然頗有爭議。”而塞特菲爾德並沒有參與星際邊界探索者的發現研究計劃。


當然,考慮到我們對射線的了解以及射線的影響效果,塞特菲爾德認為射線對地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宇宙射線對行星而言是一種重要因素,而且在行星大氣演化上也產生了主要影響,甚至對行星表面生物的產生以及進化進程都會帶來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評估系外行星世界上可居住性不僅要考慮液態水出現的機率,而且還應該​​考慮其他恆星在保護行星系統方面的結構以及強度。


毫無疑問,由太陽系運行速度的異常引發的對弓形激波層存在的懷疑,進一步觸及了對日球層強度的研究,使得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在系外行星(宇宙生命)探索中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



本文來源:http://tech.qq.com/a/20120512/000189.htm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142886/The-outer-limits-Nasa-probe-sees-edge-solar-time--completely-different-thought.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