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符籙派──我國道教最大的派別 【李永球】
分類:道教名論
2009/01/13 09:33
道教的宗派分為符籙、丹鼎2大系統。符籙一系主要源於古代巫術,以傳行符籙科儀為主,齋醮祈禳為事,兼言練養成仙。後漢末,符籙一系先建立其教團,先後有張陵開創之五斗米道與張角之太平道。太平道因發動黃巾起義失敗而絕嗣,五斗米道一支傳衍至今,為符籙一系之主流。至魏晉,靈寶、上清等派先後出現,《三皇》、《上清》、《靈寶》等經亦各嗣傳於一時。南北朝時,寇謙之、陸修靜各於南北改革道教,陸修靜尤總括諸派經籙科儀於一,諸派之學於是混融,教制為之一變,而嗣傳仍各有所主。至唐宋,五斗米道流衍為龍虎山正一道,淨明、清微、神霄等新符籙道派相繼誕生,互相交參。自南宋末起,符籙諸派一統於正一天師,匯歸而為正一派,其下分支以數十計。(注1)
傳入我國的道教符籙派絕大多數名不見經傳。它們源自中國南方,以符籙為主要修練方術,乃從傳統符籙派衍化出來,不過卻大大不同。它們盛行於我國、新加坡、泰國、印尼等地華人民間,乃我國道教的主流、最大的道派。目前,尚未見學術界對其作研究。研究我國道教史倘若忽略了它,就是殘缺不全。由於它們深入民間底層,鮮少公開,且文獻資料嚴重欠缺,欲對其作進一步的探討,就十分艱難了。
1983年,我開始涉足南傳符籙派。多年來,陸陸續續收集了點滴資料。很遺憾的,還是欠缺我國各地的全面資料。限於水準不高,本文舛誤和不妥之處,敬請大家指正。
(一)南傳符籙派的傳人
(1)何謂南傳符籙派
在我國,符籙派可歸類為傳統的正一道與南傳的符籙派。前者即常見的正一火居道士,他們擅於齋醮法事,共分福建(閩南)、客家、廣府(廣肇)等方言幫,各幫中又分化出許多不同的派別。他們家族代代相傳,鮮少外傳;後者為純符籙派,純粹以符籙行事,不進行齋醮法事。
南傳符籙派的歷史並不久遠。大約明末清初開始出現於中國南方閩粵客家人聚集之處。傳習者多作火居道士的裝束,頭盤髮髻,多有妻室。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期間,這些客家道士雲遊東南亞時,向華人民間傳教,且是無私的傳授予各籍貫華人。與上述家族相傳的正一道士比較,則顯得致力於道教的弘揚。
將南傳符籙派傳至本邦的,以廣東客家幫道士為主,少數為北方道士,且教派繁多,諸如流民教、昆侖教、六壬教、金英教、茅山教、三清教、白蓮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民間對其通稱為“茅山”,對於學習符籙派通稱為“學茅山”,符籙師父亦被稱為“茅山師父”。其實,那是出於於人們的不瞭解,而且是錯的,因為符籙派並非單單茅山一教而已。上述的符籙教派可歸類為“民間道教”。這裏,為了突出其獨有的南方符籙色彩,姑且稱為“南傳符籙派”。
(2)南傳符籙派的特色
與道教其他宗派一樣,南傳符籙派的目的為成仙得道,以符籙為主要修練方術。符籙也是道士用來召神劾鬼、驅邪鎮魔的一種方術。
南傳符籙派的特色乃其符籙不同於北傳正一道、全真道之符籙。(注2)其符籙的文字淺白易懂,最關鍵的是符的下端有個“符膽”,那是許多文字重疊寫於“符架”上,形成一團墨或朱砂。(注3)而且,要成為一位入教弟子,須經過一套特殊的“過教”儀式。然後經常要練習畫符吞服,增強法力。此外,亦習誦念經咒、靜坐等方術。
通常學習符籙者,必須為教門弟子,在十分清醒的狀況下書畫符籙。至於乩童(跳神)、神打、扶乩、神功手所畫的符籙,(注4)絕非符籙派的符籙,那是在神明附身(或附在手上),或神志不清,或清醒的狀況下畫出字跡潦草難懂的符籙,至多可稱為“神符”。
畫符的步驟是:焚香請神、念敕水咒、念敕紙咒、念敕墨咒、念敕筆咒,然後持筆書符,一邊持咒,後下符膽,書畢,念敕印咒,蓋下符印,再催念敕符咒,最後擲“筮”求准,若准(聖筮)則此符有靈可使用。在整套修練的過程中,除了畫符、念咒,還得存思(觀想)、打手訣(手印)、頓腳(於念咒畢都得頓腳,左右腳各有分別)、敕法水、焚化符籙或整張吞服,顯出其不同的色彩。
(3)傳入本邦
要調查南傳符籙派諸教派傳入本邦的歷史,乃十分艱巨之事。許多默默無聞的游方道士,在各地收了一些弟子為徒,又再雲遊游四海而去,未留下片紙只蘋字記載。
將它傳播本邦的乃源自廣東的客家幫道士,他們為火居道士,少數不婚娶。約在19世紀中葉,客家道士開始南來弘道。有史可考的早期道觀,最早的有芙蓉的天師宮,它由鍾善坤道長創建於1864年,現任的第六代住持為張法景道長。怡保的南天洞,乃龔承德道長創辦於1868年左右,後傳與兒子龔聲揚道長,第三代主持是揚至漢道長,第四代是鄭理吉道長,皆已羽化,自80年代開始,歸南天洞保管委員會管理。怡保龍頭岩,屬東華山派,鍾善坤道長開創於1894年。自80年代末住持李真祥道長羽化後,即無盤髻道士主持。怡保東華洞,百餘年前由丘倫初道長開創,傳了8位道長,當最後一位道長羽化後,一群善信於1983年成立“東華洞佛寺打坐中心”委員會,東華洞逐漸佛化。芙蓉天公五老觀,為鄧德華道長創於1927年。太平新路口的中華佛宮,建立於本世紀初葉,主祀太上老君、副祀真君大帝與齊天大聖。霹靂曼絨縣的清心寺,由客家人(相信為符籙師)建廟於本世紀中葉,主祀太上老君。太平的仙師王爺廟,羅雲亮道長成立於本世紀初葉,第二代住持為其子羅水容,現為其孫羅平順掌廟,改廟名曰“太上老君廟”。檳城朝元洞清觀寺屬天衡山脈,1881年由一班客家道士所創建,供奉三教聖人等仙佛。檳城蓮花觀太上老君、山主饒喜娘等人創於1900年。檳城亞依淡太上廟,客家道士陳某等創建於1901年。檳城亞依淡天有宮自在觀,1903年客家道士盧善福等創建等。這些道教廟宇與南傳符籙派關係密切。
自19世紀中葉開始南傳本邦後,慢慢遍佈我國各地,尤其客家人聚集或曾經活躍之處,如怡保、芙蓉、吉隆玻、檳城、太平、關丹、沙巴、砂勞越、柔佛等地。
盛行於北馬的昆侖教、六壬教與茅山教,即由3位客家道長──曾必齊(增城客家人)、張彪士(廣東客家人)與馬英(鶴山客家人)弘揚而興盛起來。他們於19世紀末期從中國南來抵吉隆玻,與一班10餘名的符籙派道士,秘密進行反英政府活動。他們善使符咒,聲稱“擁有刀槍不入的法力”。不過,舉事不幸失敗,結果他們3人一齊逃奔至太平。曾必齊在太平與怡保收了多名徒弟,60年代羽化於怡保龍頭岩;馬英定居太平,收的徒弟不多;張彪士往北馬、檳城傳教,徒弟頗多。(注5)目前北馬上述3個教門的弟子,並非全部源自他們門下,顯然除了他們,尚有多名符籙師活躍於當地。
另一位著名的符籙大師陳飛龍則致力於弘揚金英教。他原居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百鶴洞,本世紀30年代末期南來弘教,從香港到泰國,進入吉打、霹靂、吉隆玻,後回羅浮山修練。他在泰國、吉打、霹靂與吉隆玻收下多名徒弟。其中一位高足吳金洪,是太平與霹靂著名的符籙師,收有百餘徒弟,包括前金寶國會議員杜添福律師、前勞工局局長陳德平、怡保醫院書記長陳永富、多位軍方與警方高級人員、商人、知識份子及錫克、印度友族同胞,且多為英文教育者。(注6)
戰後,一些法壇醞釀成立新組織,申請註冊成為合法團體。比如太平的金英祖師廟,即由羅水松成立於1957年,1966年註冊獲准。太平的昆侖靜坐中心成立於1972年,註冊於翌年得到批准。怡保的昆侖古洞亦在70年代末成立與註冊。吉隆玻雙溪毛糯的茅山教總壇乃李興創於50年代,旋後申請註冊。戰後初期是符籙派興盛期,80年代後,社會轉型,時勢嬗變,即由盛轉衰。
上述的法壇只是冰上一角,相信尚有眾多的私人住家法壇私下進行收徒活動,鮮少公開活動。
(4)教派簡介
除非深入調查,不然很難詳悉諸教派的歷史,而且多數教派歷史失傳,叫人無從入手。
《流民教》
流民教通稱“鳳陽”,據說源自安徽省鳳陽府,教士們多不嫁娶,善使各種奇特的法術和幻術。他們到處流浪,以走江湖變幻術或賣藥為生,流民教符籙已逐漸失傳,門人不多。
《茅山教》
奉茅盈、茅固、茅衷為教主,(注7)尊稱為茅山祖師,與歷史上陶弘景所開創的上清派(後改稱為茅山宗)不同。(注8)本教以純修符籙為主,教徒眾多,遍佈各地,教主誕辰為農曆五月初三、八月廿八日。
《昆侖教》
奉先秦時代的道家始祖老子(太上老君)為教主,尊稱他為昆侖山天尊。發源於廣東客家地區,教徒集中霹靂、北馬。教主誕辰為農曆 七月初一 。
《六壬教》
教主即六壬仙師,其史不詳。除了修練符籙,亦重視六壬神算方術。教徒遍佈北馬、中馬。教主誕辰為農曆 三月十八日 。
《金英教》
奉金英祖師、茅山仙師、潮源洞師為教主,尊稱三教祖師。歷史約300年,史料較完整,不過充滿神話味道,令人難以相信。據該教《羅浮山白鶴寺金英傳序》雲,金英成佛時,曾與金禪老祖結義為兄弟,後因金禪打破了玉盞琉璃盆,被佛主貶斥下凡轉世受苦,於是轉世為唐三藏,西域取經功成,回西天極樂,並前往探訪把守東河的金英。金英聞後十分高興,決定前往西域,途中於波羅沙甲遇合茅山三仙師之末師,不久又遇上七姑仙女最小的一位,即在潮源洞修行的潮源洞師,三仙一見如故,共結為教友,同往取道,後成為三教祖師。(注9)
金英教的開山始祖為林顯江,他原為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的客家道士,創教於清朝期間,曾收了佛岩寺的一位僧人陳飛龍為徒,由他把金英教傳播本邦。(注10)
教主稱三教祖師乃以金英代表佛、茅山代表道與潮源代表仙也。他們的誕辰分別為冬至三天(冬至日起共3天)、 五月初三 與二月十五。教徒多在北馬、霹靂與吉隆玻等地。
南傳符籙派諸教門的入教弟子究竟有多少?目前猶無正式統計數目。不過,據我的初步估計,相信至少有2萬餘人,包括少數的印度與錫克同胞。單單在太平的拉律登縣估計約有2000餘名。(注11)他們已不蓄發盤髻,不穿道服,與一般人無異,不知就裏者根本不曉得他們是符籙弟子。從中國南來且作道士裝束的符籙師,被尊稱為“道長”、“道士”,至於時下的符籙弟子,則稱“居士”較妥當。他們的數量遠超從事齋醮的道士,居我國各道派的首名。從事我國道教研究工作,絕對不可忽略南傳符籙派。
(二)南傳符籙派的內部概況
(1)過教儀式與秘密色彩
要成為一名符籙弟子,須經過一場嚴格的“過教”儀式。早期須時七七四十九天,現時革成7天或更少。弟子們每日都得服食符籙(焚化或整張吞服),師父則為他們進行封身儀式,在身、手、腳、眼、耳、嘴、頭頂、喉、心等處寫上符籙。(注12)複進行寄石、寄樹或寄水儀式。(注13)還得以喉頂斷箸,以刀斬身(謂試刀)。(注14)最重要的一道手續是焚化表章,表章上寫著入教者的姓名,當空焚燒或焚於香爐中,他們也得發誓不得以邪法害人。過後,每位弟子獲得一副筮與一枚符籙印章,(注15)以及賜法名。(注16)過教完訖後,他們即可以畫符練法了。
在過教的程式中,可以發現具有中國民間秘密宗教的一項色彩──刀槍不傷身。
歷史上,清朝乾隆年間創立的義和拳,即是傳習符咒、學拳誦咒、請神附體護身,可避槍箭及刀槍不入,槍炮不能傷身,最後發展成為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運動。(注17)
流傳本邦的金英教的過教儀式於露天進行時,在以前的時候,傳教師一手持傘站於重疊3層的桌子上,其含義即不見清朝天。清滅亡後,即不再持傘了。文獻上雖無記載,但是刀槍不入之術是會令群眾著迷瘋狂,勇於打鬥。曾聽聞老一輩的符籙師談及,以前曾有符籙師在某些反英運動和幫派械鬥中使用符籙護身。後來英政府取締符籙諸教派,導致他們深藏民間,秘密活動。
刀槍不入雖具秘密宗教色彩,但不代表它們全是秘密宗教。根據它們的說法,刀槍不入之術也可保平安。尤其在外頭突遭人家傷害、車禍或意外發生時,身體上可暫時性受保護而體膚無損。即使在今日,“可保平安”也是其吸引人們競相過教的原因。
(2)修練符籙的目的
修練符籙的目的有3:(1)得道成仙;(2)救世濟人;(3)保身護體。
首個目的少被人重視,許多弟子注重修練神通(特異功能),當獲得法力(超能力),即以符籙進行次目的的救世工作,本身亦獲第3目的的保身效能。
道教文獻中,記載許多以符咒召神、驅鬼、治病、隱身、白刃不傷等神通。諸如《太平經》卷1至17,便有“服開明靈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等二十四訣,可有“變化無窮,超淩三界之外,遊浪六合之中,災害不能傷,魔邪不敢難”的功效;卷108又雲“欲除疾病而大開道者,取訣於丹書吞字也”;(注18)晉·葛洪著《抱樸子》:“吾聞吳大皇帝 曾從介 先生受要道雲,但知書北斗字及日月字,便不畏白刃。帝以試左右數十人,常為先登鋒陷陣,皆終身不傷也……;服大隱符10日,欲隱則左轉,欲見則右回也……;道士常帶天水符、及上皇竹使符……鬼不敢近人也……;有老君黃庭中胎四十九真秘符,入山林……辟山川百鬼萬精虎狼蟲毒也。”(注19)在在顯示修練符籙可獲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
本邦符籙弟子通過修練獲得神通後,多數會以符籙救世,為人們治病、驅鬼斬邪、安宅保胎、招財轉運、夫婦和合、護身保命……。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本身吞服了許多符籙後,在遭遇災難或意外時會獲得神仙扶持,逢凶化吉。
符籙派以符籙救世,注重的是現世,關心的是受苦受難的群眾,此乃它受到群眾尊重及支持的主因,亦顯見其頑強且蓬勃的生命力。
(3)符籙的種錄
符籙派救世的宗旨,導致為了滿足各階級的需求,而產生形形色色的符籙,應有盡有,單單治病方面,即分內科、外科、眼科、牙科、兒科、婦科、傷科等。本世紀初所發現的敦煌唐代道家符咒, 高國藩 教授在《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一書中,把它分為14類。即吞符(治病用)、護身符(分百姓、官吏、仙人、和尚帶的符)、吞帶並用的符(可去一切鬼邪)、洗眼符(治眼病)、箭符(紮在箭上,士兵打仗用)、符印、宅符(分鎮宅、房內、地窖符等,可除鬼保大吉)、門符(分門口、門上符;可使夫妻相愛)、床符(分床腳、床上、床墊符、可保產兒順利,不做惡夢)、樹符(保護樹木生長)、墓穴符(安墓大吉利)、掛符(有端午驅鬼符,掛在堂屋裏或室內)、乘雲符(能乘雲飛天)、隱形符(可隱身)。(注20)
符籙可以千變萬化,只要將其文字與符膽上的文字作出更改,要它何作用則會產生其效能。一般上,師父傳授的符籙正邪均有,為善為惡全由徒弟選擇,這是一種考驗。
南傳符籙諸教派的符籙與種類,可謂大同小異,現在作如下分類。
修練類(供修者書畫吞服,可保平安):十二元帥符、七星符、廿四節令符(30張)、初一十五符、四季符、銅人符、鐵筆符(3張)、十二神符……。
法術類(供變化各種魔術、幻術用):千斤墜符、封刀符、隱身符、騰雲駕霧符、雪山符、銅皮鐵骨符、吞針符、飛刀符……。
護身類(保命護身用):十二時辰符、過身符、戰符、褲帶符、手帕符、卅六大符、銅人符、隔煞驅邪符、五雷護身符……。
安宅類(安車鎮宅用):隔邪安宅符、羅庚符、禁小人官非口舌符、五雷符、八卦符、九夙破穢符、毛山符、呂山符……。
興旺類:轉鴻運符、解五方運符、貴人符、百無查禁忌符、家宅興旺符、招財符、生意符、呂山生意符、生意貴人符……。
治邪類:收邪破降符、鎮邪符、送陰鬼符、食鬼大王符、破除惡降符、破除廿四凶神符、治邪犯煞符、沖犯符、收鬼吊犯符、斬妖攝魔符、驅邪斬鬼符……。
和合類(用於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上司下屬或其他動物的和合術,使其不吵不分離):人緣符、和合符……。
破開類(用於婚外情、誤交豬朋狗友,使分開,不可亂用):破開符……。
治病類:眼症符、飛砂符(眼症)、心氣肚痛符、癲狂病符、頭風痛符、心驚符、安神符、退熱符、雪山大熱症符、外傷符、火燒傷符、化骨符、眼痛目腫符、止血符、止咳符、止嘔符、牙痛符、牙筋腫痛符、治惡瘡符、疔瘡符、無名腫毒符、發冷符、治邪風符(半身不遂)、治生蛇符(庖疹)、華陀百病藥符、辟邪百病符、治邪病符、怪病符、不明病符、一切異症符、瘟疫符……。
婦科類:安胎符、催生符、治動土符(動了胎氣)、肚痛符、胎前產後食符、求子符、追胎符、下胎符(用於胎死腹中,不可亂用)……。
兒科類:小兒夜啼符、肚痛符、氣痛符、小兒藏魂魄符、驚風符、猴索符、(猴症)……。
訴訟類:禁是非口舌官司符、見官府符、打管司符……。
離失類(用於尋找離家出走或失蹤者):防人走路符、找人符……。
防賊類:拿賊符、防盜符、追物符(物被偷,令其交回)……
六畜類:制瘟神符、救豬胎符、六畜犯符、豬瘟符、豬羊雞牛瘟符……
禁蟲類:遠隔蛇蟲鼠蟻符、禁蚊符……。
禳災類:祈雨符、禁雨符、定風符……。
鬥法類:鬥法符、飛刀符、飛針符、破化神功符、封山符……。
邪法類(用邪術害人):癲狂符、收命符、飛砂符(令人瞎)、攝魂魄符(可控制人神志)、冷地方符(令無人光顧)……。
尚有許多難於歸類的,姑且不錄。符籙可以千變萬化,只要將其文字與符膽上的文字作出更改,要它何作用則會產生其效能。一般上,師父傳授的符籙正邪均有,為善為惡全由徒弟選擇。這是一種考驗,少數心術不正者會以邪術害人,那是其個人之事,非符籙害人,他也得面對誓言引致的果報。
結語
逾百年來在我國的流傳,符籙派逃不過社會發展所決定的必然趨勢,由興盛轉向衰落,原因不外為五:
(1)龐大的符籙派弟子,文化水準十分之低,且多數不諳教義,夜郎自大,互相傾軋;
(2)在科學發達的現代文明衝擊下,人們的見識擴大,相對的,符籙派在民間的影響力日益縮小;
(3)一些弟子將符籙商業化,或以邪法害人,騙財騙色,令人痛心疾首;
(4)教外人士的攻擊與歧視,以及作出惡意且偏頗的破壞,他們妄自菲薄,全盤否定民族文化;
(5)符籙弟子不懂得引進和宣揚高層次的道教文化,以提高本邦道教文明與知名度。
雖然它有種種負面弊病,無論如何還是得談其正面的貢獻:
(1)符籙乃道教的古文化,它豐富了我國的宗教文化;
(2)科學非萬能,不能完全解決人生的問題,因此,某些人需要精神上的寄託,符籙發揮了心理治療的效用,令他們獲得寄託和安慰,滿足他們求財、求子、求平安、求治病、求貴人等意願,構成社會的進步與積極一面;
(3)教育信徒行善救世,不行邪惡之途,維持社會的道德風氣;
(4)東南亞各國民間裏,有許多擅巫術的巫師,他們或使邪法害人,造成人心惶惶。無形中,符籙派在多元社會中具平衡作用,與邪巫對抗,成為華裔精神上的一大寄託;
(5)吸引一些受英文教育的華裔入教,間接鼓勵他們學習中文與書法,認識中華文化主流之一的道教文化。
道教著名學者任繼愈指出,道教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份,長期以來影響頗大,深深滲入於民族文化的諸多方面。道教文化中精華糟粕混融,不乏值得批判地繼承發揚者。
南傳符籙派百年流傳,已成我國道教主流,它是最大的道派,擁有眾多弟子,深入基層。雖然它有著迷信、愚昧且庸俗的一面,但我們不應該因此而排斥它,反而應予以協助和匡扶,以提高彼等的素質,讓它在我國站起來,並在宗教界扮演其重要的角色,增添宗教文化的異彩,豐富我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因為它是我們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部份。
注釋
(1)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中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91。
(2)北傳的符籙歷史較久,正一、全真道多採用,多為屈曲的符號或費解的文字圖案。
(3)書寫符膽為最關鍵的一道步驟,更是對符籙效能起決定性作用的一道手續。換句話說,一張沒有書寫符膽的符籙,等於一張毫無作用的廢紙。符膽的組成,為關係到符籙作用的文字、“花字”與咒語。每一張符籙的符膽文字皆不同,除此尚有許多花字,如常見的八卦花字:……。北傳的符籙多數沒有符膽。
(4)南傳符籙派諸教門,亦有教導神打(神志不清)、神功手(神志清醒,由神靈附於手上),那是為了方便文盲或友族;此外,盛行於中南馬(甲、森、雪、柔、霹)的黃老仙師慈忠廟廟群,以及盛行北馬(檳、吉、霹)的財帛星君的星君廟廟群,也是以神功手書畫符籙。它們與上述神功手、神打以及跳神、扶乩所書的潦草符籙皆稱為神符,不屬於符籙派的符籙。
(5)資料由蘇振興(1915-1996)提供,太平,1992年12月14日。蘇氏為太平前民選市議員,12歲時,於太平拜昆侖教的曾必齊道長為師。
(6)資料由邱福坤提供,太平,1991年8月11日,邱氏原為小販,今已退休,60年代初,於太平拜金英教的吳金洪師父為師。
(7)茅盈、茅固、茅衷3兄弟為道教仙人,相傳於漢代修道成仙。參閱《道教大辭典·三 茅真 君》(中國: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1994年),頁98.
(8)上清派又稱上清經派,魏晉以來蔚為道教大宗,奉上清經為主。上清派之學最為繁富,經戒、科儀、符籙、齋醮、煉養、金丹、醫藥等無所不備,對道教發展貢獻甚大。參閱《道教大辭典·上清派》,同上,頁126
(9)詳見附錄《羅浮山白鶴寺金英傳序》
(10)同注⑥
(11)太平金英祖師廟的創辦人羅水松(1913-1975)生前收下千餘名徒弟,包括少數友族同胞,其餘金英教傳教師前後收了數百名;昆侖教在太平計有數百名弟子;茅山教同樣有數百名;其餘六壬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略少。估計有2000餘人左右。
(12)過教的“封身儀式”,即在全身多個部位寫上符籙(以花字為主),加強其法力,邪魔不侵。
(13)寄石、寄樹即以生辰八字和符籙密封於小內,寄放於深山的大樹與大石下,經過此步驟,即擁有刀槍不傷及突遭意外時,身體不受傷的法力;寄水是把生辰八字書於銅板,沉入大海中,在遭水難時不會溺死。
(14)以刀斬身等乃為證實過教者已獲得法力,刀槍不傷矣。
(15)以前的筮為一副蚶殼,現為仿蚶殼的銅製品。至於印章,每個教派略有不同。
(16)法名均為千篇一律,只把姓名中的字改為“法”即可。本文提到的多位符籙人物都有法名。如曾必齊為曾法隆、馬英為馬法英、張彪士為張法士、羅雲亮為羅法亮、羅水松為羅法松、蘇振興為蘇法興、邱福坤為邱法坤等。
(17)見濮文起:《中國民間秘密宗教》(中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02-105
(18)見王明編《太平經合校》(中國:中華書局,1960年第一版,1985年第3次印刷)頁8、512
(19)見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中國:中華書局,1985年)頁269、270、308
(20)見高國潘:《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中國: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68-85
(21)見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頁739
傳入我國的道教符籙派絕大多數名不見經傳。它們源自中國南方,以符籙為主要修練方術,乃從傳統符籙派衍化出來,不過卻大大不同。它們盛行於我國、新加坡、泰國、印尼等地華人民間,乃我國道教的主流、最大的道派。目前,尚未見學術界對其作研究。研究我國道教史倘若忽略了它,就是殘缺不全。由於它們深入民間底層,鮮少公開,且文獻資料嚴重欠缺,欲對其作進一步的探討,就十分艱難了。
1983年,我開始涉足南傳符籙派。多年來,陸陸續續收集了點滴資料。很遺憾的,還是欠缺我國各地的全面資料。限於水準不高,本文舛誤和不妥之處,敬請大家指正。
(一)南傳符籙派的傳人
(1)何謂南傳符籙派
在我國,符籙派可歸類為傳統的正一道與南傳的符籙派。前者即常見的正一火居道士,他們擅於齋醮法事,共分福建(閩南)、客家、廣府(廣肇)等方言幫,各幫中又分化出許多不同的派別。他們家族代代相傳,鮮少外傳;後者為純符籙派,純粹以符籙行事,不進行齋醮法事。
南傳符籙派的歷史並不久遠。大約明末清初開始出現於中國南方閩粵客家人聚集之處。傳習者多作火居道士的裝束,頭盤髮髻,多有妻室。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期間,這些客家道士雲遊東南亞時,向華人民間傳教,且是無私的傳授予各籍貫華人。與上述家族相傳的正一道士比較,則顯得致力於道教的弘揚。
將南傳符籙派傳至本邦的,以廣東客家幫道士為主,少數為北方道士,且教派繁多,諸如流民教、昆侖教、六壬教、金英教、茅山教、三清教、白蓮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民間對其通稱為“茅山”,對於學習符籙派通稱為“學茅山”,符籙師父亦被稱為“茅山師父”。其實,那是出於於人們的不瞭解,而且是錯的,因為符籙派並非單單茅山一教而已。上述的符籙教派可歸類為“民間道教”。這裏,為了突出其獨有的南方符籙色彩,姑且稱為“南傳符籙派”。
(2)南傳符籙派的特色
與道教其他宗派一樣,南傳符籙派的目的為成仙得道,以符籙為主要修練方術。符籙也是道士用來召神劾鬼、驅邪鎮魔的一種方術。
南傳符籙派的特色乃其符籙不同於北傳正一道、全真道之符籙。(注2)其符籙的文字淺白易懂,最關鍵的是符的下端有個“符膽”,那是許多文字重疊寫於“符架”上,形成一團墨或朱砂。(注3)而且,要成為一位入教弟子,須經過一套特殊的“過教”儀式。然後經常要練習畫符吞服,增強法力。此外,亦習誦念經咒、靜坐等方術。
通常學習符籙者,必須為教門弟子,在十分清醒的狀況下書畫符籙。至於乩童(跳神)、神打、扶乩、神功手所畫的符籙,(注4)絕非符籙派的符籙,那是在神明附身(或附在手上),或神志不清,或清醒的狀況下畫出字跡潦草難懂的符籙,至多可稱為“神符”。
畫符的步驟是:焚香請神、念敕水咒、念敕紙咒、念敕墨咒、念敕筆咒,然後持筆書符,一邊持咒,後下符膽,書畢,念敕印咒,蓋下符印,再催念敕符咒,最後擲“筮”求准,若准(聖筮)則此符有靈可使用。在整套修練的過程中,除了畫符、念咒,還得存思(觀想)、打手訣(手印)、頓腳(於念咒畢都得頓腳,左右腳各有分別)、敕法水、焚化符籙或整張吞服,顯出其不同的色彩。
(3)傳入本邦
要調查南傳符籙派諸教派傳入本邦的歷史,乃十分艱巨之事。許多默默無聞的游方道士,在各地收了一些弟子為徒,又再雲遊游四海而去,未留下片紙只蘋字記載。
將它傳播本邦的乃源自廣東的客家幫道士,他們為火居道士,少數不婚娶。約在19世紀中葉,客家道士開始南來弘道。有史可考的早期道觀,最早的有芙蓉的天師宮,它由鍾善坤道長創建於1864年,現任的第六代住持為張法景道長。怡保的南天洞,乃龔承德道長創辦於1868年左右,後傳與兒子龔聲揚道長,第三代主持是揚至漢道長,第四代是鄭理吉道長,皆已羽化,自80年代開始,歸南天洞保管委員會管理。怡保龍頭岩,屬東華山派,鍾善坤道長開創於1894年。自80年代末住持李真祥道長羽化後,即無盤髻道士主持。怡保東華洞,百餘年前由丘倫初道長開創,傳了8位道長,當最後一位道長羽化後,一群善信於1983年成立“東華洞佛寺打坐中心”委員會,東華洞逐漸佛化。芙蓉天公五老觀,為鄧德華道長創於1927年。太平新路口的中華佛宮,建立於本世紀初葉,主祀太上老君、副祀真君大帝與齊天大聖。霹靂曼絨縣的清心寺,由客家人(相信為符籙師)建廟於本世紀中葉,主祀太上老君。太平的仙師王爺廟,羅雲亮道長成立於本世紀初葉,第二代住持為其子羅水容,現為其孫羅平順掌廟,改廟名曰“太上老君廟”。檳城朝元洞清觀寺屬天衡山脈,1881年由一班客家道士所創建,供奉三教聖人等仙佛。檳城蓮花觀太上老君、山主饒喜娘等人創於1900年。檳城亞依淡太上廟,客家道士陳某等創建於1901年。檳城亞依淡天有宮自在觀,1903年客家道士盧善福等創建等。這些道教廟宇與南傳符籙派關係密切。
自19世紀中葉開始南傳本邦後,慢慢遍佈我國各地,尤其客家人聚集或曾經活躍之處,如怡保、芙蓉、吉隆玻、檳城、太平、關丹、沙巴、砂勞越、柔佛等地。
盛行於北馬的昆侖教、六壬教與茅山教,即由3位客家道長──曾必齊(增城客家人)、張彪士(廣東客家人)與馬英(鶴山客家人)弘揚而興盛起來。他們於19世紀末期從中國南來抵吉隆玻,與一班10餘名的符籙派道士,秘密進行反英政府活動。他們善使符咒,聲稱“擁有刀槍不入的法力”。不過,舉事不幸失敗,結果他們3人一齊逃奔至太平。曾必齊在太平與怡保收了多名徒弟,60年代羽化於怡保龍頭岩;馬英定居太平,收的徒弟不多;張彪士往北馬、檳城傳教,徒弟頗多。(注5)目前北馬上述3個教門的弟子,並非全部源自他們門下,顯然除了他們,尚有多名符籙師活躍於當地。
另一位著名的符籙大師陳飛龍則致力於弘揚金英教。他原居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百鶴洞,本世紀30年代末期南來弘教,從香港到泰國,進入吉打、霹靂、吉隆玻,後回羅浮山修練。他在泰國、吉打、霹靂與吉隆玻收下多名徒弟。其中一位高足吳金洪,是太平與霹靂著名的符籙師,收有百餘徒弟,包括前金寶國會議員杜添福律師、前勞工局局長陳德平、怡保醫院書記長陳永富、多位軍方與警方高級人員、商人、知識份子及錫克、印度友族同胞,且多為英文教育者。(注6)
戰後,一些法壇醞釀成立新組織,申請註冊成為合法團體。比如太平的金英祖師廟,即由羅水松成立於1957年,1966年註冊獲准。太平的昆侖靜坐中心成立於1972年,註冊於翌年得到批准。怡保的昆侖古洞亦在70年代末成立與註冊。吉隆玻雙溪毛糯的茅山教總壇乃李興創於50年代,旋後申請註冊。戰後初期是符籙派興盛期,80年代後,社會轉型,時勢嬗變,即由盛轉衰。
上述的法壇只是冰上一角,相信尚有眾多的私人住家法壇私下進行收徒活動,鮮少公開活動。
(4)教派簡介
除非深入調查,不然很難詳悉諸教派的歷史,而且多數教派歷史失傳,叫人無從入手。
《流民教》
流民教通稱“鳳陽”,據說源自安徽省鳳陽府,教士們多不嫁娶,善使各種奇特的法術和幻術。他們到處流浪,以走江湖變幻術或賣藥為生,流民教符籙已逐漸失傳,門人不多。
《茅山教》
奉茅盈、茅固、茅衷為教主,(注7)尊稱為茅山祖師,與歷史上陶弘景所開創的上清派(後改稱為茅山宗)不同。(注8)本教以純修符籙為主,教徒眾多,遍佈各地,教主誕辰為農曆五月初三、八月廿八日。
《昆侖教》
奉先秦時代的道家始祖老子(太上老君)為教主,尊稱他為昆侖山天尊。發源於廣東客家地區,教徒集中霹靂、北馬。教主誕辰為農曆 七月初一 。
《六壬教》
教主即六壬仙師,其史不詳。除了修練符籙,亦重視六壬神算方術。教徒遍佈北馬、中馬。教主誕辰為農曆 三月十八日 。
《金英教》
奉金英祖師、茅山仙師、潮源洞師為教主,尊稱三教祖師。歷史約300年,史料較完整,不過充滿神話味道,令人難以相信。據該教《羅浮山白鶴寺金英傳序》雲,金英成佛時,曾與金禪老祖結義為兄弟,後因金禪打破了玉盞琉璃盆,被佛主貶斥下凡轉世受苦,於是轉世為唐三藏,西域取經功成,回西天極樂,並前往探訪把守東河的金英。金英聞後十分高興,決定前往西域,途中於波羅沙甲遇合茅山三仙師之末師,不久又遇上七姑仙女最小的一位,即在潮源洞修行的潮源洞師,三仙一見如故,共結為教友,同往取道,後成為三教祖師。(注9)
金英教的開山始祖為林顯江,他原為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的客家道士,創教於清朝期間,曾收了佛岩寺的一位僧人陳飛龍為徒,由他把金英教傳播本邦。(注10)
教主稱三教祖師乃以金英代表佛、茅山代表道與潮源代表仙也。他們的誕辰分別為冬至三天(冬至日起共3天)、 五月初三 與二月十五。教徒多在北馬、霹靂與吉隆玻等地。
南傳符籙派諸教門的入教弟子究竟有多少?目前猶無正式統計數目。不過,據我的初步估計,相信至少有2萬餘人,包括少數的印度與錫克同胞。單單在太平的拉律登縣估計約有2000餘名。(注11)他們已不蓄發盤髻,不穿道服,與一般人無異,不知就裏者根本不曉得他們是符籙弟子。從中國南來且作道士裝束的符籙師,被尊稱為“道長”、“道士”,至於時下的符籙弟子,則稱“居士”較妥當。他們的數量遠超從事齋醮的道士,居我國各道派的首名。從事我國道教研究工作,絕對不可忽略南傳符籙派。
(二)南傳符籙派的內部概況
(1)過教儀式與秘密色彩
要成為一名符籙弟子,須經過一場嚴格的“過教”儀式。早期須時七七四十九天,現時革成7天或更少。弟子們每日都得服食符籙(焚化或整張吞服),師父則為他們進行封身儀式,在身、手、腳、眼、耳、嘴、頭頂、喉、心等處寫上符籙。(注12)複進行寄石、寄樹或寄水儀式。(注13)還得以喉頂斷箸,以刀斬身(謂試刀)。(注14)最重要的一道手續是焚化表章,表章上寫著入教者的姓名,當空焚燒或焚於香爐中,他們也得發誓不得以邪法害人。過後,每位弟子獲得一副筮與一枚符籙印章,(注15)以及賜法名。(注16)過教完訖後,他們即可以畫符練法了。
在過教的程式中,可以發現具有中國民間秘密宗教的一項色彩──刀槍不傷身。
歷史上,清朝乾隆年間創立的義和拳,即是傳習符咒、學拳誦咒、請神附體護身,可避槍箭及刀槍不入,槍炮不能傷身,最後發展成為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運動。(注17)
流傳本邦的金英教的過教儀式於露天進行時,在以前的時候,傳教師一手持傘站於重疊3層的桌子上,其含義即不見清朝天。清滅亡後,即不再持傘了。文獻上雖無記載,但是刀槍不入之術是會令群眾著迷瘋狂,勇於打鬥。曾聽聞老一輩的符籙師談及,以前曾有符籙師在某些反英運動和幫派械鬥中使用符籙護身。後來英政府取締符籙諸教派,導致他們深藏民間,秘密活動。
刀槍不入雖具秘密宗教色彩,但不代表它們全是秘密宗教。根據它們的說法,刀槍不入之術也可保平安。尤其在外頭突遭人家傷害、車禍或意外發生時,身體上可暫時性受保護而體膚無損。即使在今日,“可保平安”也是其吸引人們競相過教的原因。
(2)修練符籙的目的
修練符籙的目的有3:(1)得道成仙;(2)救世濟人;(3)保身護體。
首個目的少被人重視,許多弟子注重修練神通(特異功能),當獲得法力(超能力),即以符籙進行次目的的救世工作,本身亦獲第3目的的保身效能。
道教文獻中,記載許多以符咒召神、驅鬼、治病、隱身、白刃不傷等神通。諸如《太平經》卷1至17,便有“服開明靈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等二十四訣,可有“變化無窮,超淩三界之外,遊浪六合之中,災害不能傷,魔邪不敢難”的功效;卷108又雲“欲除疾病而大開道者,取訣於丹書吞字也”;(注18)晉·葛洪著《抱樸子》:“吾聞吳大皇帝 曾從介 先生受要道雲,但知書北斗字及日月字,便不畏白刃。帝以試左右數十人,常為先登鋒陷陣,皆終身不傷也……;服大隱符10日,欲隱則左轉,欲見則右回也……;道士常帶天水符、及上皇竹使符……鬼不敢近人也……;有老君黃庭中胎四十九真秘符,入山林……辟山川百鬼萬精虎狼蟲毒也。”(注19)在在顯示修練符籙可獲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
本邦符籙弟子通過修練獲得神通後,多數會以符籙救世,為人們治病、驅鬼斬邪、安宅保胎、招財轉運、夫婦和合、護身保命……。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本身吞服了許多符籙後,在遭遇災難或意外時會獲得神仙扶持,逢凶化吉。
符籙派以符籙救世,注重的是現世,關心的是受苦受難的群眾,此乃它受到群眾尊重及支持的主因,亦顯見其頑強且蓬勃的生命力。
(3)符籙的種錄
符籙派救世的宗旨,導致為了滿足各階級的需求,而產生形形色色的符籙,應有盡有,單單治病方面,即分內科、外科、眼科、牙科、兒科、婦科、傷科等。本世紀初所發現的敦煌唐代道家符咒, 高國藩 教授在《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一書中,把它分為14類。即吞符(治病用)、護身符(分百姓、官吏、仙人、和尚帶的符)、吞帶並用的符(可去一切鬼邪)、洗眼符(治眼病)、箭符(紮在箭上,士兵打仗用)、符印、宅符(分鎮宅、房內、地窖符等,可除鬼保大吉)、門符(分門口、門上符;可使夫妻相愛)、床符(分床腳、床上、床墊符、可保產兒順利,不做惡夢)、樹符(保護樹木生長)、墓穴符(安墓大吉利)、掛符(有端午驅鬼符,掛在堂屋裏或室內)、乘雲符(能乘雲飛天)、隱形符(可隱身)。(注20)
符籙可以千變萬化,只要將其文字與符膽上的文字作出更改,要它何作用則會產生其效能。一般上,師父傳授的符籙正邪均有,為善為惡全由徒弟選擇,這是一種考驗。
南傳符籙諸教派的符籙與種類,可謂大同小異,現在作如下分類。
修練類(供修者書畫吞服,可保平安):十二元帥符、七星符、廿四節令符(30張)、初一十五符、四季符、銅人符、鐵筆符(3張)、十二神符……。
法術類(供變化各種魔術、幻術用):千斤墜符、封刀符、隱身符、騰雲駕霧符、雪山符、銅皮鐵骨符、吞針符、飛刀符……。
護身類(保命護身用):十二時辰符、過身符、戰符、褲帶符、手帕符、卅六大符、銅人符、隔煞驅邪符、五雷護身符……。
安宅類(安車鎮宅用):隔邪安宅符、羅庚符、禁小人官非口舌符、五雷符、八卦符、九夙破穢符、毛山符、呂山符……。
興旺類:轉鴻運符、解五方運符、貴人符、百無查禁忌符、家宅興旺符、招財符、生意符、呂山生意符、生意貴人符……。
治邪類:收邪破降符、鎮邪符、送陰鬼符、食鬼大王符、破除惡降符、破除廿四凶神符、治邪犯煞符、沖犯符、收鬼吊犯符、斬妖攝魔符、驅邪斬鬼符……。
和合類(用於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上司下屬或其他動物的和合術,使其不吵不分離):人緣符、和合符……。
破開類(用於婚外情、誤交豬朋狗友,使分開,不可亂用):破開符……。
治病類:眼症符、飛砂符(眼症)、心氣肚痛符、癲狂病符、頭風痛符、心驚符、安神符、退熱符、雪山大熱症符、外傷符、火燒傷符、化骨符、眼痛目腫符、止血符、止咳符、止嘔符、牙痛符、牙筋腫痛符、治惡瘡符、疔瘡符、無名腫毒符、發冷符、治邪風符(半身不遂)、治生蛇符(庖疹)、華陀百病藥符、辟邪百病符、治邪病符、怪病符、不明病符、一切異症符、瘟疫符……。
婦科類:安胎符、催生符、治動土符(動了胎氣)、肚痛符、胎前產後食符、求子符、追胎符、下胎符(用於胎死腹中,不可亂用)……。
兒科類:小兒夜啼符、肚痛符、氣痛符、小兒藏魂魄符、驚風符、猴索符、(猴症)……。
訴訟類:禁是非口舌官司符、見官府符、打管司符……。
離失類(用於尋找離家出走或失蹤者):防人走路符、找人符……。
防賊類:拿賊符、防盜符、追物符(物被偷,令其交回)……
六畜類:制瘟神符、救豬胎符、六畜犯符、豬瘟符、豬羊雞牛瘟符……
禁蟲類:遠隔蛇蟲鼠蟻符、禁蚊符……。
禳災類:祈雨符、禁雨符、定風符……。
鬥法類:鬥法符、飛刀符、飛針符、破化神功符、封山符……。
邪法類(用邪術害人):癲狂符、收命符、飛砂符(令人瞎)、攝魂魄符(可控制人神志)、冷地方符(令無人光顧)……。
尚有許多難於歸類的,姑且不錄。符籙可以千變萬化,只要將其文字與符膽上的文字作出更改,要它何作用則會產生其效能。一般上,師父傳授的符籙正邪均有,為善為惡全由徒弟選擇。這是一種考驗,少數心術不正者會以邪術害人,那是其個人之事,非符籙害人,他也得面對誓言引致的果報。
結語
逾百年來在我國的流傳,符籙派逃不過社會發展所決定的必然趨勢,由興盛轉向衰落,原因不外為五:
(1)龐大的符籙派弟子,文化水準十分之低,且多數不諳教義,夜郎自大,互相傾軋;
(2)在科學發達的現代文明衝擊下,人們的見識擴大,相對的,符籙派在民間的影響力日益縮小;
(3)一些弟子將符籙商業化,或以邪法害人,騙財騙色,令人痛心疾首;
(4)教外人士的攻擊與歧視,以及作出惡意且偏頗的破壞,他們妄自菲薄,全盤否定民族文化;
(5)符籙弟子不懂得引進和宣揚高層次的道教文化,以提高本邦道教文明與知名度。
雖然它有種種負面弊病,無論如何還是得談其正面的貢獻:
(1)符籙乃道教的古文化,它豐富了我國的宗教文化;
(2)科學非萬能,不能完全解決人生的問題,因此,某些人需要精神上的寄託,符籙發揮了心理治療的效用,令他們獲得寄託和安慰,滿足他們求財、求子、求平安、求治病、求貴人等意願,構成社會的進步與積極一面;
(3)教育信徒行善救世,不行邪惡之途,維持社會的道德風氣;
(4)東南亞各國民間裏,有許多擅巫術的巫師,他們或使邪法害人,造成人心惶惶。無形中,符籙派在多元社會中具平衡作用,與邪巫對抗,成為華裔精神上的一大寄託;
(5)吸引一些受英文教育的華裔入教,間接鼓勵他們學習中文與書法,認識中華文化主流之一的道教文化。
道教著名學者任繼愈指出,道教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份,長期以來影響頗大,深深滲入於民族文化的諸多方面。道教文化中精華糟粕混融,不乏值得批判地繼承發揚者。
南傳符籙派百年流傳,已成我國道教主流,它是最大的道派,擁有眾多弟子,深入基層。雖然它有著迷信、愚昧且庸俗的一面,但我們不應該因此而排斥它,反而應予以協助和匡扶,以提高彼等的素質,讓它在我國站起來,並在宗教界扮演其重要的角色,增添宗教文化的異彩,豐富我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因為它是我們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部份。
注釋
(1)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中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91。
(2)北傳的符籙歷史較久,正一、全真道多採用,多為屈曲的符號或費解的文字圖案。
(3)書寫符膽為最關鍵的一道步驟,更是對符籙效能起決定性作用的一道手續。換句話說,一張沒有書寫符膽的符籙,等於一張毫無作用的廢紙。符膽的組成,為關係到符籙作用的文字、“花字”與咒語。每一張符籙的符膽文字皆不同,除此尚有許多花字,如常見的八卦花字:……。北傳的符籙多數沒有符膽。
(4)南傳符籙派諸教門,亦有教導神打(神志不清)、神功手(神志清醒,由神靈附於手上),那是為了方便文盲或友族;此外,盛行於中南馬(甲、森、雪、柔、霹)的黃老仙師慈忠廟廟群,以及盛行北馬(檳、吉、霹)的財帛星君的星君廟廟群,也是以神功手書畫符籙。它們與上述神功手、神打以及跳神、扶乩所書的潦草符籙皆稱為神符,不屬於符籙派的符籙。
(5)資料由蘇振興(1915-1996)提供,太平,1992年12月14日。蘇氏為太平前民選市議員,12歲時,於太平拜昆侖教的曾必齊道長為師。
(6)資料由邱福坤提供,太平,1991年8月11日,邱氏原為小販,今已退休,60年代初,於太平拜金英教的吳金洪師父為師。
(7)茅盈、茅固、茅衷3兄弟為道教仙人,相傳於漢代修道成仙。參閱《道教大辭典·三 茅真 君》(中國: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1994年),頁98.
(8)上清派又稱上清經派,魏晉以來蔚為道教大宗,奉上清經為主。上清派之學最為繁富,經戒、科儀、符籙、齋醮、煉養、金丹、醫藥等無所不備,對道教發展貢獻甚大。參閱《道教大辭典·上清派》,同上,頁126
(9)詳見附錄《羅浮山白鶴寺金英傳序》
(10)同注⑥
(11)太平金英祖師廟的創辦人羅水松(1913-1975)生前收下千餘名徒弟,包括少數友族同胞,其餘金英教傳教師前後收了數百名;昆侖教在太平計有數百名弟子;茅山教同樣有數百名;其餘六壬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略少。估計有2000餘人左右。
(12)過教的“封身儀式”,即在全身多個部位寫上符籙(以花字為主),加強其法力,邪魔不侵。
(13)寄石、寄樹即以生辰八字和符籙密封於小內,寄放於深山的大樹與大石下,經過此步驟,即擁有刀槍不傷及突遭意外時,身體不受傷的法力;寄水是把生辰八字書於銅板,沉入大海中,在遭水難時不會溺死。
(14)以刀斬身等乃為證實過教者已獲得法力,刀槍不傷矣。
(15)以前的筮為一副蚶殼,現為仿蚶殼的銅製品。至於印章,每個教派略有不同。
(16)法名均為千篇一律,只把姓名中的字改為“法”即可。本文提到的多位符籙人物都有法名。如曾必齊為曾法隆、馬英為馬法英、張彪士為張法士、羅雲亮為羅法亮、羅水松為羅法松、蘇振興為蘇法興、邱福坤為邱法坤等。
(17)見濮文起:《中國民間秘密宗教》(中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02-105
(18)見王明編《太平經合校》(中國:中華書局,1960年第一版,1985年第3次印刷)頁8、512
(19)見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中國:中華書局,1985年)頁269、270、308
(20)見高國潘:《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中國: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68-85
(21)見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頁739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