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根源
( 佛家 )
每個人都希望過得幸福,但是,心中往往充塞著執著、乖戾、嫉妒、驕慢等不良的種子。
有的人一味的追求物質,追求享受。
其實,快樂的人生,
不在山珍海味,而在清和淡雅;不在盲目追求,而在真誠相待;
不在別人的施捨,在自己的努力;不在遙遠的未來,在當下的獲得。
所以快樂的根源是:
第一、身心的健康:
身心都健康,是快樂最重要的條件,西諺云:“健康生快樂,快樂生健康。”
試想:你的身體四大不調,百骸不暢,臥病在床,
或者你的心中三毒熾盛,障門大開,起惑造業,能快樂嗎?
有人說歡笑能補腦,勝於服食藥物;每日笑口常開,身體自然能健康調和。
第二、仁慈的心念:
有仁慈心腸的人,別人會喜歡接近他,他的仁慈行為,也會讓人永銘於心。
古代高僧大德的仁慈,如智嚴躬處癘坊、高庵看病如己,
甚至像智舜割耳救雉、僧群護鴨絕飲,他們悲憫眾生疾苦的精神,
不但為時人所崇仰尊敬,也為後人立下仁慈愛物的楷模。
第三、虔誠的態度:
《禮記‧大學》篇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對人虔敬,可以鄰里和睦,興家旺國。
宗教信仰上,對真理的追求,也須真心虔誠,方可體悟佛性真如。
第四、純凈的信仰:
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穩;
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燈,行人才能看清方向。
信仰如同我們的依靠,純凈的信仰,能做人生的導航。
生活有了信仰,就有勇氣面對困難與壓力;
家庭有共同信仰,精神理念相同,自然能和諧無爭。
身體健康,什麼事都能做;心理健康,什麼事都能承擔。
心地慈和的人,能普遍的接受一切;
胸襟寬闊的人,會成就偉大的事業。
生活若能帶著虔誠恭敬的態度,則無往不利;
生命若能有純凈的信仰,
則所到之處,都會散播出真的、善的、美的,這些都是快樂的根源。
因此,要快樂必須俱備這四點:身心的健康;仁慈的心念;虔誠的態度;純凈的信仰。
追求快樂是我們共同的願景,但是每個人對快樂的感受卻截然不同,
有人以物質享受為樂,有人以親近大自然為樂,有人以精神上的提升為樂。
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呢?只要轉化煩惱,快樂就在當下。
我們可以從以下四點找到快樂的根源:
第一、闊達的心胸:
懂得包容,就不會錙銖較量。
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遠,不會被眼前利益所蒙蔽;
心量狹隘自私的人,處處與人計較,往往無法成就大器。
一如唐代詩人杜甫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表現其一心為民的廣闊胸襟。
如果能以豁達的心胸包容一切,自然能看見最美好的世界。
第二、內在的寧靜:
印度聖雄甘地,一生有大部分時間住在牢獄裏。
但是,他無時無刻不感到安穩自在,因為他內心永遠保持著寧靜與淡泊。
不論環境如何紛亂,我們每個人都要讓浮蕩不安的思緒,找到一個出口,
從內在的寧靜中,尋得真正的快樂。
第三、物質的滿足: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記載:
“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頓休,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人的欲望愈多,心愈容易變質。
如果能甘於淡泊,則不會鎮日追逐物質而不得滿足,猶如清淡的白開水,無雜無染;
淡泊中的快樂,才是長久可靠的。
第四、主動的關懷:
心懷慈悲的人,常會主動關懷別人,
如觀世音菩薩常做「不請之友」,以三十二應化身尋聲救苦,故為眾生所尊崇、信仰。
從別人的給予中所帶來的快樂、滿足只是一時的,
主動的佈施關懷他人,帶來的心靈快樂,才是真實的。
孔子曾云:“仁者不憂”,即是對人生的窮通得失、成敗有無能夠不憂不懼。
誠然,當我們拋卻世俗枷鎖,心胸自能闊達,內在自得寧靜,對物質能滿足,
更懂得主動關懷周遭的人事物,何愁人生不會自在快樂呢。
闊達的心胸;內在的寧靜;物質的滿足;主動的關懷。
快樂要經過勤勞努力,才能獲得,沒有犧牲奉獻的精神與實踐,是無法體會真正的快樂。
而快樂的根源,來自內心的平靜和充實,最後四點提供給大家:
第一、不斷的教育:
一個人能不斷的求進步,不斷的教育自己,就是一種幸福快樂。
《禮記》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現在社會提倡“終身學習”,可知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也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平時我們可以從生活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知識、科技等教育,來提升自我並啟發思想。
第二、願望的實現:
願,是一種理想;有理想,還必須去實踐,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有豐碩的收獲。
“只要有願心,世界無遠近;只要肯發心,人間無苦樂。”
一個人如果能不斷的發願,不斷的發心,進而實踐自己的願望,也是一種快樂。
第三、共事的和諧:
與人相處共事,能和諧無爭,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這是最美滿、最快樂的事。
團體的每個份子都很重要,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可看輕他人。
與人相處,若能抱持“你對我錯”、“你大我小”的老二理念,
必能和諧共事,發揮最大的力量與效率。
第四、真理的徹悟:
人生在世,能明白真理,是非常幸福快樂的。
我們信奉佛教,主要的即是享受真理的快樂。
世俗上的娛樂短暫易逝,法樂裏的歡喜卻深廣無限。
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
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貴為一國的太子,享受無比的歡樂,得到萬民的景仰。
但是他不以皇宮的生活為滿足,不甘願做個庸碌的凡夫,
於是捨棄一切的榮華富貴、親族情愛,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
最後不僅自己徹悟,也為眾生開創正覺幸福的人生。
所以幸福快樂從哪裏來?
對自己要有理想、有願心,並且努力求進步,不停的自我教育。
還有,將周圍的人皆視為善知識,相互學習、相互尊重,
一起追求真理,共同沐浴在法樂中,就是人間最大的快樂了。
不斷的教育;願望的實現;共事的和諧;真理的徹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