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興亡史




2010/05/10 14:01


拜占庭興亡史

 

.com)



拜占庭人以四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選為其帝國雙都之一的古老希臘都市拜占庭城得名。這個羅馬城市被命名為君士坦丁堡,也成為後人所熟知之東羅馬帝國核心。這個羅馬帝國的遺支比西羅馬帝國多存活了一千多年之久。

如果說拜占庭帝國輝煌的緣由,有一半是他們是古羅馬的遺支,另一方面是她的地理位置。拜占庭帝國位於連結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中陲。首都拜占庭位置險要,矗立於陸地末端,海峽最窄處。由三堵牢固城牆和超過一千座塔樓防禦於陸地一端。

相對的,當阿拉伯人興起時,波斯人可沒如此幸運了,缺乏像拜占庭堡如此堅固的京城,很快的就臣服在阿拉伯人的腳下。   

可能是首都太過堅固太過繁榮,養成安逸奢華的生活,逐漸的他們失去了戰力,再也不能侵略,只能防禦。安那托利亞高原的穀物、羊群等支援就淪為外人之手了!   

拜占庭的經濟狀況是歐洲最富有的,因為君士坦丁堡很理想的位於做為亞歐和黑海、愛琴海之間貿易的導管之地。君士坦丁堡也是來自中國的絲路相當重要的目的地。拜占庭主要的金幣諾米西瑪,在地中海地區當做標準貨幣使用達八百餘年之久。君士坦丁堡的戰略位置最後吸引了義大利城邦的羨慕和敵意,特別是熱那亞和威尼斯。   

帝國的主要農耕區是小亞細亞和尼羅河河谷平原。國有商業和獨占事業包括農田、養牛牧場、礦場、採石場、絲織品、染料、和刺繡品貿易。有效率的官僚體系確保稅收穩定徵收。   

不過拜占庭仍然強大的令人無法吞食,在茍延殘喘數百年後,終於在他們當初登陸的黃金角被土耳其人吞併。   

拜占庭帝國由軍事行省分治,每個行省都由一位省長根據軍事法規而統治。中央政府的官僚體系十分複雜,嚴謹有力,也使得「拜占庭」一詞也可以用來表示「關於,或是以迂迴,偷偷摸摸的方式操作」。主要的效果是為了避免行政長官過度擴權,而維持帝國有效營運。   

帝國開始從內部腐化。新興的貴族階級開始在九世紀後累績大量的資產。這些人和皇帝爭奪控制國家和軍隊的權力。貴族不時叛變耗損了國力,也降低了財政稅收。國家收入在義大利城邦開始從東方吸引大部份的貿易機會後也下降了。   

十四世紀土耳其人侵略歐洲,繞道君士坦丁堡佔領了安德諾浦。他們在巴爾幹半島大量殖民,1396年於拿波里擊敗了十字軍大軍。1453年五月,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佔領了君士坦丁堡。他率領八萬名士兵對付只有七千名駐軍的防衛陣式。攻擊方在背節的匈牙利人指導下使用重砲破壞城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帶來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拜占庭的歷史,是一部離心軸心變化的帝國史,查士丁尼時代幾乎回到的古羅馬時代的遼闊疆域。而孔耐尼、巴累歐洛的時代,則淪為環愛琴海的小帝國。如果不是每次以巧妙的技巧﹝運氣﹞那早就滅亡了!縱觀拜占庭帝國的缺點,在於她過於誘惑力的位置和巴爾幹半島上的問題。

位置因素不必多說,諾曼人、土耳其人、拉丁人、阿拉伯人都是帝國外在的危機。

巴爾幹半島的問題是內部的,當軸心的力量削弱時,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民族就紛紛爭逐,帝國的一半以上兵力都必須在這裡鎮壓,國力自然下滑。而這些問題令拜占庭皇帝們頭痛,攘外先安內,對於巴爾幹半島的民族採取拜占庭式的文化薰陶,當然,這些效果畢竟有限,只有希臘人能夠接受和融合。

拜占庭帝國的軍隊也有優點和缺點,軍隊的核心是由輕步兵(弓箭手)和重步兵(重裝劍士)所支援的重騎兵打擊部隊。這些騎兵以鱗甲或鎖子甲重裝。他們可以視情況而定以不同的武器應戰,包括長矛,弓箭,標槍和長劍。軍隊以小組編組,施以戰術和行進的訓練。軍官接受軍事史和軍事理論的教育。雖然常常被大量未經訓練的戰士在數量上壓制,他們因聰明戰術,仔細訓練,和優良軍紀而戰勝敵人。這支軍隊相信其作戰系統,信任軍官,因而有高度的士氣。這支軍隊得到特務間諜網路的支援。該網路提供敵人作戰計劃和可施加賄賂或甚至招降的侵略者的情報。這支軍隊吸取羅馬,希臘,哥德人和中東戰爭經驗中最佳要素。邊界由多元野蠻文化的傭兵駐守。強大的常備軍則是由有給、長年服役的老兵組成,駐守於首都。帝國晚期,首都部份軍力是一支包括勇猛維京人的「外國軍團」瓦蘭金衛隊。危機來時,所有帝國男性人口都會被徵召上陣。在早期,土地會分配給接受兵/農合一優良訓練的士兵。安那托利亞平原大部份土地都以此法住民,在緊急事態時提供大量士兵來源。 缺點的話,當軍隊被擊敗時,經常都是因為無法領會其作戰系統所致。另外,沿襲古羅馬的軍制,使的內部的常備兵是非常的低落,因為她們的邊防軍隊大部分都是傭兵,而精銳的軍團又太少,在關鍵時刻是無法發揮明顯的效力。
 
拜占庭帝國的興隆,只有一個千年不變的規則─紀律和法治,拜占庭皇帝們必須肩負著神權和君權的權利和責任,不可避免的都會有傾向神權政治的感覺,到七世紀都非常強烈的扼制著君權的擴充,表現君主權力必須遵守法律,作為使徒,尊重現行法律,不得逕自修改法律,因為當時的東正教相信人類的法律是受到上帝的保護。就連增加制定法條的查士丁尼大帝亦不可例外。

拜占庭人的海陸軍都非常的精巧,而導致帝國疆土縮小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必須防禦的據點太多,尤其是查士丁尼時代結束後,缺乏有力的領導者,拜占庭皇帝們都非常的頭痛。
  
東正教世界的倣古,以及缺乏經濟想像力,然而他們卻找到自己的另一條活路。整個帝國應該說是希臘化的羅馬帝國,拜占庭的優越地理位置,是當時交通、經濟、文化、民族的輻輳,以放射狀的形式使東正教得以存在於中古時代。
  
地緣關係不足以肯定帝國如何有驚人的貿易實力,他們的海關收稅規定是一致的,此外,商人和官員徵收一種叫〝庫梅奇翁〞的稅,稅率十分的低,因為在百分之二到四之間,輕易的奪取了其他迂迴航道的收入。
  
拜占庭帝國的貿易即使在顛峰時刻,在文獻上卻是逆差的,特別是東方貿易,但是帝國擁有穩定且豐富的貨幣和幣制,也是吸引外國人投資的優勢。拜占庭金幣﹝Nomisma〕,這種金幣雖然使用八百年之久,卻從未到達他宣佈的4.55克的重量,但是,其中的金質比例卻從未低於百分之八十七,維持她信用的是拜占庭帝國普遍繁榮的國庫,並用政權予以保證。所以拜占庭帝國的諾米西瑪金幣在當時可謂是中古歐洲的美元。
 
拜占庭帝國的缺點,在於他們在帝國中期所擁有的行省非但沒有帶來好處,反而造成拜占庭管理的困難,如義大利、北非、伊比利半島等,對於其他民族都是令他們垂涎的。此外,保加利亞人的時和時叛,造成巴爾幹半島徵兵區的動盪不安,軍力直線下滑   

儘管他們的財富令人羨慕但這卻為他們招致大禍,從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到背叛他們欲分一杯羹的諾曼人、匈牙利人。從十一世紀下半葉起,拜占庭帝國東邊被土耳其箝制,西邊被諾曼底擴張者制服,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暫留拜占庭堡,並洗劫了拜占庭的聖杯、鑲嵌畫、祭器、黃金、白銀以支付給威尼斯出租運輸船的巨額支出。但是這次命運並未給拜占庭帝國最後一擊,土耳其人正發生叛亂,無暇侵入拜占庭帝國。 1204年的一擊,我稱之為失去拜占庭的拜占庭帝國時期,雖然時間不長,可是促使原本衰弱的拜占庭帝國再也不能以雄厚財富向入侵者對抗,之後的兩百年中,海上、陸上、宗教、情勢都背離了拜占庭帝國,命運好心的延長帝國的壽命,使他們可以恢復愛琴海帝國的雄姿。   

縱觀拜占庭帝國史,當皇權削弱時,地區民族的勢力就會抬頭,巴爾幹半島上更加明顯,整個帝國的失敗,是一種情勢上的不允許,歷史的導向不再指向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大帝的再征服戰爭雖然奪回了霸權,可是卻埋下了失敗的遠因。抽出巴爾幹半島的守軍去防禦義大利、北非、伊比利半島廣大的行省,整體導向從此錯誤,耗費鉅額資金去爭奪那些非必須的領地,而忽視了歐陸上的形勢。再加上帝國的軍隊有不少是外族傭兵,有的雖然可靠,可是有的卻心懷鬼胎,帝國末期在安那托立亞高原上的曼奇克托之役趨向白熱化。龐大精良的拜占庭陸軍因為內部紛爭不信任而被塞爾柱土耳其人以不到一半的軍隊打敗。帝國衰竭已入心臟。  

 

拜占庭帝國(希臘語:Βυζαντινή 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或東羅馬帝國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儘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麼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堡)。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烏斯一世(有時也被稱為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里烏斯。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霍諾里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文化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今天所強調的東部的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並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東羅馬並不例外。在這個國家裡有希臘人、弗拉赫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埃及人、敘利亞人、伊利里亞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以弗所、帖撒羅尼迦和亞歷山大港傳向全國。雖然當時還不很明顯,但東羅馬帝國在其學者如約翰·桂索斯通的影響下發展了他們自己風格的基督教。

拜占庭帝國在將經典知識傳遞給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影響卻是他的教會。早期拜占庭的傳教士將東正教傳給了許多斯拉夫人。到今天為止,大多數斯拉夫人以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東羅馬帝國的建立年代和滅亡年代,395年和1453年,被定義為中世紀的開始和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