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85

2012/11/28 11:38

10.辨智不可得


下面第十個問題,化他智裏頭,辨智不可得。聖智不可得,講為什麼不可得的原因。


爾時大慧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如攀事智慧不得,是施量建立施。所受非性,受亦非性。以無攝故智不生,唯施名耳。


這一段說的是智慧的境界不可得。因為人們所攀緣的境界都是由自心所現吧,境由心現,都是假名施設。因緣生法嘛,都是緣起而有,緣滅就法謝嘛。不能夠得到諸法的自相共相,所攝取與能攝取的都沒有,應該不起分別,這樣才能夠親證真如。雖然名為智,實無智相所得。我們講佛菩薩聖智,承認有智,但是沒有智相可得。聖智無所得,“唯施設名耳”,只不過是假設的名言而已。大慧說,佛您是這麼說的,但我有問題要問:


雲何世尊,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蔽故,智不得耶?山岩石壁地水火障故,智不得耶?極近故,智不得耶?老小盲冥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這是大慧菩薩一連串的問題,就是問智相的問題。大慧進一步問了,您說沒有智相,不可得,智也是一個假設的名詞,是一個施設量吧,那我就問了:是不是因為人們感覺不到法的自性共性,感覺不到這個法是相同不相同,所以智相不可得呢?還是因為這些法裏頭有隱蔽的東西,所以你看不到它的自相,所以智相不可得呢?還是因為被山岩石壁、地水火風障礙了,而不能得智相呢?還是因為空間的距離是遠是近這些緣故,這個智相不可得呢?還是因為人的年紀大小,以及耳不聰、目不明,“諸根不具故”,六根不全,是不是這些原因,這個智相不可得呢?


世尊,若不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 以有事不得故。若復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智,非是智。


世尊,有炎故智生,非會爾炎故名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極極近,老小盲冥,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大慧說,世尊,如果因為這個智感覺不到這些法的自相共相的異同,來說這個智不可得的話,那這個智就不應該說是智了,應該說是無智,為什麼呢,“以有事不得故”,因為你連事情的自共相都看不清楚,你怎麼說有智,應該說無智。你如果說是因為這個智,對一切法的自性共相有隱蔽,所以這個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那也是無智的表現,“非是智”,那也不是智。因為“世尊,有爾炎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炎,故名為智。”爾炎就是所知,你有所知故,所以就智生。不是無性就叫做智了。這個也是講眾生有這個現象,比如討論問題,辨論問題,這個能知、所知都會提出來辨吧。佛菩薩講法的時候對能所、攝所攝也都會談到,這個都是一樣的。


你要說你這個智是因為山岩石壁、地水火風、遠近,或者是生理器官不完全,使得你這個智的相不可得的話呢,那你那個智也是非智啊,那你還是有原因啊,如果這些原因這些障礙使你無智相可得的話,那你還不是智嘛,應該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因為你不能見到真正的諸法實相嘛。上面是大慧問的一大堆問題,下面佛答復大慧:


佛告大慧:不如是。智,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事智慧不得,是施量建立。


自心量,有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炎不生。


三解,智亦不得。非妄想者始性非性,虛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所,相性性,妄想不


自心量建立我我所相,著,不自心量,于智炎而起妄想。


妄想故外性非性察不得,依於斷見


佛告大慧,不是這樣子的,不像你這樣說的。“無智,應是智,非非智。”就是:智,非智,亦非非智。離開兩邊嘛。佛說,我不是因為聖智境界有什麼秘密而隱覆不講,因為聖智境界不是攀緣心可得的。也不是因為這樣來建立些名相,施設量立。聖智講的是自覺的境界,內證的聖智的境界。所以對這個外性非性有無,根本都是離開兩邊的,不說它有,不說它無。佛菩薩的聖智是離兩邊的,是無所得的,是不生爾炎(所知障)的。


三解脫,空、無相、無作(無願),這個智也無所得嘛。佛菩薩的聖智可不是像愚夫妄想那樣,愚夫他的虛妄都是無始無明,不善於見到自心所現,而對外境都是虛妄分別執著,不能夠如實了知正智所知。聖者他正智所知的東西,凡夫不能了知,只是在心法之外來計有無啊,俱不俱呀,還有常不常呀,都是這些分別,所以他所觀察的這些法,不是常見就是斷見,一般的說總是抓著一個東西不放,不善於觀察,不覺自心現量。世尊為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又說了一個偈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事,智慧不察;此智非智,是妄想者。于不異相性,智慧不察;


近,是名邪智。老小根冥,而智慧不生;而炎,是亦邪智。


這個是講智者他是瞭解所緣之境,但是不壞世間相。所以智慧觀察,佛菩薩用正智觀察現象問題,觀察世間一切法並無心境可得,這個叫正智。就是菩薩聖智的觀察叫正智。前面講五法裏已經講了正智。


“有諸攀緣事”,如果執著實有外境,障礙自心,“智慧不觀察”,不善於智慧觀察了,這個叫無智。那是真正的沒有智慧。這種無智就不是真智。無智跟有智相對立的。心外取法,不了性相異同,好像山岩障礙,或遠近差距,無法通達,以此不能得智相,這個是邪智。或者是以為諸根不具,以及老小而智不能生,這個是以六根功用為智的,抓著外境認為實有,不是真不可得,這個也是邪智。


這段話總的意思是,佛菩薩他的智慧的這個境界是不可得的。因為佛菩薩的智慧前面經文上也說了,自得法、本具法,宗通、說通實際上都講了這個意思。佛菩薩智慧無非是兩種,一種是根本智,一種是後得智。根本智是無所得的,後得智是無盡得的。這也就是這本經上講的,一個自證智,一個化他智。自證智就是根本智,無所得的。這個化他智,就佛來說呢,他是圓滿了,因為佛二智都圓滿了。就菩薩來說,化他智還沒有圓滿,他還在因位上,不在果位上。菩薩的化他智,後得智,是無盡得的,學不完的。根本智是無所得,後得智是無盡得。這裏講的聖智境界就是著重講的菩薩的根本智,聖智。這個聖智是不可得的,對聖智的自相是不可得的。因為它無所得,所以它不可得。


復次大慧,愚癡凡夫虛偽惡邪妄想之所回


轉時,自宗通及通不善了知,著自心外性相故,著方便,于自宗四句清通相不善分


大慧白佛言:如尊教,惟願世尊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餘菩訶薩善於二通,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聽,善思念之,當為


大慧白佛言: 唯然受教。


大慧又提出問題,因為佛說了,愚癡凡夫在輪回當中,不善了知佛說的一些法有宗通、說通的分別,有時是方便說,有時是說第一義諦,他們不瞭解。大慧就問,菩薩應該怎樣才能善於二通,善于宗通,也善於說通,這樣才能化他,才能夠弘法。佛說,你問得好。佛就開始說了:


佛告大慧:三世如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


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為說種種具契,是名通。


自宗通者,修行者離自心種種妄想,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自聖境界,離因成相, 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者所不能知, 是名自宗通法。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通相。汝及餘菩訶薩應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 偈言:


我二種通,宗通及言者授童蒙,宗修行者。


前面已經講了,佛菩薩有兩種通相,這裏又重複說了,三世佛都有兩種通,宗通、說通。說通者,就是佛“隨眾生心之所應”,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機說種種法門,種種經法,種種契經,三藏十二部,都是契經,“是名說通。”這個叫說通。什麼叫自宗通呢?“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這是講修行者本身他離種種妄想。還有“謂不隨一異、俱不俱品,”就是不隨四句,遠離四句,什麼同啊異呀,俱不俱,這些離開了。還有“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這個才是佛菩薩的自宗的通法,自己內證的方法。他遠離四句。這個就是宗通相、說通相,菩薩應當修學。接著佛說了個偈子,比較容易懂。“說者授童蒙”,童蒙,好比是小孩子,學生嘛,說通的對象主要是初學者。宗通是修行人自己證得的,“宗為修行者。”


佛在這裏又跟大慧再講宗通、說通,而且講是三世諸佛都是有這種法通。前面講宗通、說通講的什麼呢,講的是兩通的相,宗通相、說通相。這裏講宗通、說通是講兩通的法,是講宗通、說通的法。所以他講“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嘛,講的是法通,講法。說通就是為了教化眾生,說了種種經典,這是說通。宗通是修行人自得的境界,遠離四句,不墮兩邊,是“自宗通”。說通是“說他通”。這裏,“童蒙”比方是地前菩薩,“修行者”比方是地上菩薩。


佛說智不可得,佛菩薩的聖智境界,他的智相是不可得,但是又要瞭解聖智境相,怎麼辦呢?你就要知道他二通,知道佛菩薩他的宗相、通相,從這方面來看的活.對聖智境界也會體會一些。所以在智不可得後頭又講宗通、說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