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62

2012/11/05 12:55

(三)明四果差別


我們下麵又是一個大的題目了,講明四果差別。


我們進度加快一點,有些一般的名詞我就不多說了。明四果差別,開頭大慧菩薩就有一段引起這個問題的話。


1 正說四果


爾時大慧菩訶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諸須陀洹、陀洹趣差通相。若菩訶薩,善解陀洹趣差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知已,如是如是為眾法。我相,及二障,度地相,究竟通,得不思究竟境界如色摩尼,善能益一切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攝養一切。


就是大慧請佛說須陀洹果和這個果的趣差別的通相。這個“趣”就是趣向,我們講趨勢嘛,就是他的道,走哪條道。須陀洹是修證以後得的果。小乘聲聞修阿羅漢道,他證的果有四個層次,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叫須陀洹。這裏問證須陀洹這個果的差別通相是什麼,就是講在須陀洹的這個初果的修證上有哪些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情況。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以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方便相,也就是二果、三果、四果的方便相,分別知道這個以後,“如是如是為眾生說法。”因為他知道這四個果的差別相、真實相,就為眾生說法。說什麼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淨。”因為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就人無我了,煩惱障已經斷了,而且能了分段生死了。但是,要進一步用菩薩的方法跟他說,你人無我還不行,還要法無我。去掉我執還不行,還要去掉法執。你斷煩惱障還不行,還要斷所知障。你了分段生死還不行,你還要了變易生死。所以佛要講二無我相及二障淨,就是煩惱障、所知障都要乾淨,然後像菩薩一樣,“度諸地相”。諸地,一地、二地、三地,就是經上前面講的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最後“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眾色摩尼”,像各色的珠寶,利益一切眾生,能夠以一切法界無盡的寶藏供養一切。希望佛能夠給我講。這是大慧問佛說的一段話。


大慧菩薩為什麼忽然在這裏問阿羅漢、問四果呢?因為我們前面是講離垢證如來藏,其中講了如來藏的涅槃嘛。前面講了佛的涅槃,那麼大慧接著就問了,小乘也講涅槃,小乘講的涅槃有四果。所以是這麼聯繫著問的。


1)須陀洹——預流果


佛告大慧:聽,善思念之,今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


佛告大慧:有三種陀洹、陀洹果差。雲何三? 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此三種有三,下、中、上。雲何三、疑、戒取。是三。上上升,得阿羅漢


這就是講佛說四果的差別。下面這段就是正說四果,正面地說四果。梵語,須陀洹果就是預流果,斯陀含果是一來果,阿那含果是不還果,阿羅漢果是無生果。證阿羅漢當證到初果的時候,首先有預流相,然後是預流果。就是他已經能夠把思惑或者見惑斷到一定的程度了。他準備進入了(脫)生死的階段了。斯陀含,一來嘛,因為在預流時,了(脫)生死還要來回地流幾次,才能夠到斯陀含果。到了一來,只要來一次就再不受生了。到了阿那含果,再不還了,他不受生了。到了阿羅漢,他無生了。這是講生死階段的。特別是我們現在,出家人修阿羅漢道的不多了。實際上.因為他是小乘就輕視,這是不應該的,真正要學大乘,阿羅漢道不應該不修的。這個修阿羅漢道有具體的方法,並不是很難很難的事情,這是從勝義諦上來說。不然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成阿羅漢果啊,聽了法,一下子得無生法忍,一下子成阿羅漢果,那是真的啊,為什麼會那樣?他就有具體方法,確實能夠證阿羅漢果。我寫過一篇《如何修阿羅漢》在“佛學研究”上登過(見《禪定述要》一書),大家可參考,也是根據經論所講的,從四念處開始,當然四念處之前還有些準備的修法。佛告訴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就是講有三種預流果,預流果的差別有下中上三種。“下者極七有生。”下品就是還要在人間來回七次受生,就是還要來投胎七次,才能夠得到預流果,這是下者。“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中品要經過三次或五次投生才能夠得預流果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上品呢,“即彼生”,就是他這一生一次他就可以進入涅槃了,而不是再來回五次或者七次,這是上者。“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有這三種須陀洹果位的人,還有下中上三結,所以不得解脫。什麼叫結呢?結就是疙瘩,像繩子打的繩結一樣。哪三結呢?“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三結就是身見、疑見、戒取見,這個是三結差別。要一層一層解開這三結,那就“上上升進得阿羅漢。”


下面就說明三見,先說身見。


大慧,身有二種:俱生,及妄想。如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著生。以彼非有非、非有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著。如熱時炎,鹿渴水想。是陀洹妄想身。彼以人我,性,除久著。


身見有兩種,就是說抓著自己身體不放的我執有兩種:“謂俱生,及妄想。”也就是我們講過的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妄想”就是分別。一個俱生我執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分別我執是後天的。身見有這兩種。先講分別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阿羅漢他修行的時候,他對心識攀緣所生的這些現象,因為他前面經過很多階段的修行,到須陀洹果了,到預流相、預流果這個初果的階段了,他已經能夠分別它們的緣起自性,曉得這些諸法因緣而生的道理。很多疑惑他斷了,他知道緣起自性是空,但是他抓著空性,認為還有個空性存在,還有個空的境界存在。這個空性的境界是什麼樣的呢?“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相妄相故。”這種空性的境界,既不是有,也不是無,也不是非有,也不是非無。因為阿羅漢在他修證的過程當中到預流果的階段已經遠離四句了,沒有妄想相了。不過雖然在須陀洹果初果這個階段,他看到緣起了,也看到性空了,但他有個問題,他把空性抓著不放,他認為空性是真實的,抓著不放,他不知道空亦複空,所以他還有法我執。“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炎,鹿渴水想。”前面說了,這個是諸法如幻,好像鹿渴了,看到炎熱時的幻影,誤以為是水,用這個來比喻須陀洹妄想的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只證了人空,自以為就究竟了。就是說須陀洹到預流果的時候.他抓著空性不放,他還總是抓著法我執,這個法執就是須陀洹的妄想身見。所以須陀洹他修的時候一定要斷身見才行。這是講須陀洹後天分別妄想的身見。接著下面講俱生的身見。


大慧,俱生者,陀洹身,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輾相因相故, 大種及色不集故,陀洹品不,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 貪則不生。是名身相。


須陀洹他雖然沒有斷了法執,但是他已經斷除煩惱了,他可以很快地了分段生死了。須陀洹的身見不是有兩種嗎,除了分別我執,還有一種是俱生的身見。就是因為須陀洹到初果的時候,對受、想、行、識四蘊這些沒有色相形狀可得的現象,以及色生造的四大種(地水火風)所生的這些現象界,輾轉相因相等等,對這些現象,他都能夠“觀有無品不現”,在預流果這個階段,他都能夠看到這些現象不迷惑,看到這些輾轉因果的現象,他都知道是因緣而生,知道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所以他就不執有,也不著無,斷除了凡夫認為這個身是常有的,他就斷掉了這個東西。“如是身見則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這個叫身見相。這是講身見的這個結,這個疙瘩要解開。第二個是疑見要解開。


大慧,疑相者,得法善相故,及先二種身妄想故。疑法不生,不於餘起大師見為淨。是名疑相陀洹


這是講什麼叫斷疑相。就是上面我們講了須陀洹對俱生的身見和分別的身見這兩種先天和後天的身見他能夠斷,他以為這個境界就是“得法善見相故。”所以到初果的時候認為能夠斷掉俱生我執、分別我執,他以為這就是最高的境界了。就懷疑還有超過這種境界的法門,還有應該斷法執的這個法門。因為佛菩薩這些大師都說嘛,你要斷我執以後還要斷法執,你才能夠真正解脫,才完全的清淨,否則那還不是完全清淨。他就是對這些懷疑,“不於餘處起大師見”,懷疑還有什麼更清淨的,還有什麼比斷我執這個法門更高的。這是講須陀洹的第二個疙瘩。那麼第三個疙瘩呢,是戒取。


大慧,戒取者,雲何陀洹不取戒?受生苦相故,是故不取。


大慧,取者愚夫定受苦行,為眾,故求受生。彼不取,除回向自勝,離妄想,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陀洹取戒相陀洹


癡不生。若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有二 諸結


什麼是戒取?我們一般都講三見,身見、邊見、戒取見,在須陀洹這個預流果上,也有戒取見(也叫禁戒取見)。戒取見講的什麼呢?“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須陀洹他知道受生處苦相故,就是指眾生在生死輪回上投胎受身這種種苦相他能夠看得到,所以他對人天福報都能夠不執著的,特別是到了初果,這些早已不在話下了,“是故不取。”在這方面執取的是愚夫。“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具眾樂,故求受生。”愚夫決定修習苦行是為了生天堂或為得到來世的快樂,而去受生死輪回。如果得天報,那可以很快樂,但畢竟快樂享盡了還得又輪回。須陀洹他知道不可取,所以“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所以須陀洹不取人天乘的果報,不守取停留在人天乘的戒行法則上。他們返心回歸到自覺的殊勝境界,能夠遠離妄想,受持斷除煩惱無漏法的清淨戒,除此以外的都不執取,都要斷掉。“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這就叫須陀洹戒取見斷。這三個疙瘩要解開,身見、疑、戒取,這三結。“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他斷了三結,如果他作意,這麼想:“此諸結我不成就者”,阿羅漢斷了這三個結,他如果還在作念頭,我斷了三個結,我成就,有這種自負的心理,如果又是執著不放的話,他又會犯兩個錯誤,“墮身見,及諸結不斷。”他又會墮到身見裏頭去,或者其他兩個結也解不開。這個說須陀洹上中下三種境界。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欲,彼何者貪斷


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種未苦。彼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故,是故彼 非趣涅貪斷


大慧問佛:世間眾生有種種貪欲,須陀洹是怎麼斷的呢?佛告訴大慧,世俗愚夫“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就是講飲食男女問題,纏綿貪著種種享樂方法不放,造三惡業。現在的享受,“種未來苦”,這個是凡夫。至於修阿羅漢果的須陀洹,“彼則不生。”他早就斷了。就是修阿羅漢的人在須陀洹初果上,這些食色問題已經解決了。為什麼呢?“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因為初果的人已經進入禪定的境界,他能夠得到三昧定境的正受之樂,正受的法樂,所以他斷掉貪愛、淫欲這些東西。“非趣涅槃貪斷。”不是說一定要涅槃了才斷,在初果須陀洹上就能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