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會 適應時代

分類:自性論說
2012/07/29 09:44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界如此,人類文化的存在與發展也大體如此。應該說這是一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成百上千種異質文化,有的保存下來了,並且在繼續蓬勃地向前發展,有的正在走向衰落,呈消亡之勢,有的則早已從人類的記憶中消失了。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也同樣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歷史上,佛教曾經在很多地區存在和發展過,比如,佛教產生於印度,但是到了十二世紀,印度的佛教卻已經完全消失了;其他像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中亞國家以及我國的新疆地區等,原來都屬於佛教的化區,後來卻逐漸地被其他的文化信仰所代替。相反,佛教在中國卻經歷了二千多年的滄桑歲月,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和充分的發展,很久以來,一直充當著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個中的原因很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 


  佛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始終沒有忘記積極主動地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社會現實和時代需要相適應。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實際就是一個佛教中國化、大眾化和現代化的過程。從1991年開始,我曾在不少場合公開講過,中國佛教史上,曾經出現過三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們是兩晉之交的道安大師、盛唐時期的慧能大師、近現代佛門泰斗太虛大師。以他們為代表的歷代高僧大德,以其高深的智慧和無畏的膽識,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高潮迭起,為中華民族的總體發展,為佛教慧命的延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以道安大師為代表的一批佛教精英,通過組織僧團、制訂儀規、提升義學、分徒弘化等卓有成效的做法,使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從自發走向自覺,完成了佛教中國化的任務,為中國佛教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慧能大師為代表的一批宗師(包括禪宗和淨土宗),使佛教走出狹隘的上層貴族社會和談玄說妙的殿堂,貼近民眾,貼近生活,注重在現實生活中的真修實證,為佛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完成了佛教大眾化的任務。 


  乙太虛大師為代表的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僧俗大德則將佛教從僵化的保守的封閉狀態,推向現代化的洪流,強調人間佛教的理念,指明佛教在當今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應該說,佛教的現代化這個任務至今還沒有完成。目前佛教界的很多有識之士及所有關心佛教命運的人還在不斷地致力於佛教現代化的工作。這個工作完成得完滿與否,對我國佛教的未來發展和走向,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佛教的現代化不是表面上的與現代生活的相附和,它的目的是要更積極、更主動地去化現代,建立人間淨土。人間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現代化的理論基礎,也是現時代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理論指南。從1992起,我在河北提出了生活禪的口號、連續舉辦了九屆生活禪夏令營活動,目的就是想圍繞人間佛教的理念,探索佛教在現代生活環境中實踐的方法以及與社會溝通適應的方式,推動佛教的現代化。 


  生活禪的目的是要實現禪生活。從生活禪到禪生活其中所要落實的理念,就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人間佛教的思想,必須通過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加以落實。透過生活禪,貫徹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宗旨,將人間佛教的理念落實在人間、落實在生活、落實在當下,上契佛陀圓滿大覺之本懷,下契當前人類精神需求之時機,並以之回應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一時代命題,就是我當初提倡生活禪的初衷。 


  人類已經跨入了二十一世紀。新世紀人類生活的特點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發展與淘汰同在。佛教作為一個教化實體,能不能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發展勢態,關鍵在於它能否積極地面向社會,主動地適應時代。面向社會、適應時代,不僅是佛教自身發展的記憶體要求,也是社會對佛教所提出的外在要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