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21集)

分類:華嚴宗
2013/07/03 08:4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第五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


  【言華嚴者。華有結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今則托事表彰。所以舉華為喻。】


  我們就看這一段。『華嚴』應該要讀作「花嚴」,這個「華」跟開花那個花是一個意思,也可以讀為同音,「嚴」是莊嚴。這個批註裏面講得很好,『華有結實』,就是結果,植物先開花後結果。如果花開得很好,我們就能夠想到果會很圓滿,在事上就用它來代表因。所以『行有感果之能』,用花代表我們的行。行範圍非常廣大,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心的行,我們講身口意,這屬於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一切造作這叫身業,身語意三業。三業當中是以心為主,可以說語業跟身業是行為,意業染淨善惡的念頭會表現在身口。身口實在講是造業的工具,造業的因地心是意,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在修行上,真正能夠把意裏面不善轉變成善,這是功德,而不是在言行上。言行善,心地不善,依舊是造惡,所謂口是心非,這個業還是造得很重。不但在近代,古時候也不例外,表面上看起來善人,行善,可是他後來的結果跟他所行的恰恰相反,於是就引起世人疑惑,行善不一定得善報,造惡的人也不一定得惡報。其實善惡因果這個道理很深,事也很複雜,不是凡夫粗淺的見識能夠體會到的。大概說,行善不能得善報,這裏面有兩種不同的因素,第一種是行善的這個人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太重,因為他行善,所以他的惡業已經消除很多,還沒有消盡,還有餘惡,所以他的善報不能現前,餘惡要消盡,他作善的果報就現前,這是一種。另外一種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偽善、假善,不是真的,表面上做出來給人看是善事,心裏面充滿貪瞋癡慢,是用這個善做幌子欺騙世人,所以他的果報,果報他欺騙不了,果報現前是惡報,不是善報。


  所以我們看這個事,最上乘的是看他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善,縱然言行不善,他還是得善報。言行不善,譬如責備人、懲罰人,那是為什麼?讓那個人改過自新,這是好事,不是壞事。父母對兒女的懲罰,這裏頭有仇恨、有惡意嗎?沒有,都是教他好。老師在從前體罰學生,體罰裏面最常用的,用戒尺打手心,打得很痛,罰跪,不但罰跪,嚴重的,罰你跪磚頭,跪在上面很不舒服。為什麼?這叫打記性,「這個地方我挨過打」,他記住了,他不會忘記;「這個地方我罰過跪,我做錯了事情,老師罰跪」,他就會記得,記得之後他就不會再犯。所以做老師、做父母的處罰子弟學生,無非都是一個善心,都是一個善念,幫助年輕人,成就年輕人,這不是壞事,這是善事。真正好的學生、好的子弟,明理,從小受過這些教育的,接受處罰,不但沒有怨恨,有感恩的心,老師真正愛護你,肯教你,肯幫助你、成就你,這哪里是壞事!所以染淨善惡要看念頭,要看他用的是什麼心,果報不一樣。所以佛法用花來代表因行,因地裏面你的行為,這是做為比喻,因行善,果就善,因行不善,果就不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絕對沒有說是善因得惡果,惡因還得好報的,沒有這個事情,這個佛在許多經論裏異口同音說「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果報是一絲毫都不爽,這是事實真相。


  因果這樁事,什麼時候有的?我們學佛也常常問,什麼時候有因果?因果從哪里起來的?為什麼會有因果?因果是自然的法則,沒有起因,沒有原因,叫法爾如是。要追根究柢問它的起源,我們可以說它跟宇宙同時起來的。為什麼?佛法講依正莊嚴,依報跟正報,我們現在學的這一段是正報,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為什麼會變?佛給我們說了,一念不覺。我們再問,為什麼會有一念?為什麼會有不覺?佛告訴我們,這一念沒有原因、沒有理由,為什麼?妄念。如果有原因、有理由,這一念就是真的,不能叫妄念。為什麼說它做妄念?我們的真心、真如本性從來沒有起過念頭,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念頭從哪里起來的?念頭是妄心起來的,不是真心,但是妄心是依真心起的。怎麼依真心起的?一念不覺就是迷,迷了真心,妄心起來了。這個迷的真心就是妄心,在佛法裏面稱為阿賴耶識。我們前面學過三細六粗,三細相它的因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依正兩種果報就現前,因果同時現前,為什麼?這兩種果報為什麼現前?因是什麼?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是因,依正莊嚴是果。你看看,因果是跟宇宙同時生起的,但是你要曉得,它也不是真的。佛在大經裏面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果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惠能大師《壇經》裏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並沒有說「本來無一物,因果除外」,沒這個說法,因果也包括在其中。我們可以說,很簡單的說,只要你有起心動念就有,依報有了,正報有了,因果有了,同時開始。


  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回事?有什麼樣的因就現什麼樣的果,這因果就非常明確。你看看佛在講十法界,十法界講第一個因,因緣太複雜、太多了,不是那麼單純。在複雜的因緣裏面,哪一個因最重要,佛給我們講這個,這就好說了。成佛,成佛的第一個因是什麼?平等心,平等心是因,你幾時的心真正到平等,那就成佛了。菩薩的因是六度,《華嚴》講十度。《華嚴》無比的殊勝,那就是十度裏面還有普賢十願,文殊跟普賢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體,這是妙不可言,這是《華嚴》奧旨!一一行門裏面,一一行門講到最微細是起心動念,這一念可不是那麼簡單,一念裏面包含整個宇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的資訊,一念完全包括了。我們自己為什麼不知道?不知道就叫做迷,你迷失了自性,如果你不迷,那你就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叫破迷開悟。佛法教人沒有別的,就是破迷,悟是本有的,覺悟是本有的,因為你迷了,所以你的自性覺失掉了。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哪一天你回過頭來覺悟了,不迷了,你的這個能力完全恢復。


  像佛在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自性裏頭「本自具足」,這句話是惠能大師講的。具足什麼?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換句話說,自性裏頭找不到一絲毫的缺陷,所以它是圓滿的。真的平等,人人都圓滿,一切眾生都圓滿,諸佛如來,蚊蟲螞蟻牠圓不圓滿?圓滿。蚊蟲螞蟻比我們迷得更深,所以牠墮到畜生道,比蚊蟲螞蟻迷得更深的就到餓鬼道、地獄道去了。迷得輕的往上升,迷得重的往下墜,道理在此地,這都是因果。佛在經教裏面講得最多的,舉例子也最多的,講殺盜淫妄。殺生要償命的,偷盜要還錢的,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你還會做這個事情嗎?為什麼人敢殺生、敢偷盜?他不知道因果,他不瞭解因果事實真相,所以他才敢造,他要是知道了,餓死、凍死也不會去偷盜,為什麼?餓死、凍死是自己的命,命該如此,我再要去偷盜,想多活幾天,那就又造了罪業,來生果報比這一生更苦。真正瞭解事實真相,不幹了,餓死也好,凍死也好,這個業障消掉了,罪業消掉,來生比這一生更好。為什麼更好?不殺生、不偷盜,不怨天、不尤人,這個心好,這個德行好,所以來生肯定比這一生好,絕不會墮三惡道。如果希望多活幾天,多過一點好日子,去殺生、去偷盜,來生墮三途,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出離。


  人間很短,地獄、餓鬼的壽命很長,連道教都知道。你看拜祭鬼神為什麼選擇初一、十五,什麼道理?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所以你初一、十五去拜他,正好供養兩餐,中午、晚上,他們一天是我們一個月。餓鬼道的壽命多長?也是這麼演算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這些事情,他老人家說,餓鬼道的壽命一般都是千歲。千歲,一個月是我們一天,你換算一下那是多少年?時間太長了,地獄道就更不必說了。地獄道一天,經論裏面有很多說法,因為地獄有大地獄、小地獄,不一樣,壽命長短不相同。大概壽命最短的,地獄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中國人很自豪,號稱有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裏不過兩天。地獄的壽命多久?地獄壽命真的是萬歲萬萬歲,你敢去嗎?你願意在世間貪這一點小便宜,將來到餓鬼道、地獄道去受罪嗎?太不值得了。我忍一忍,決定不殺生、不偷盜,縱然餓死、凍死,來生決定不失人身,為什麼?德行好、心好。這種心是菩薩心。為什麼說菩薩心?給世間人做個好榜樣,餓死、凍死也不侵犯別人,也不會占人一點便宜。人人都存這個心,這個世界上沒有競爭的了,世界上沒有作惡的了。做這種表現表演,做這種示範,那就是菩薩。你雖然不懂佛法,沒學過佛,真正這樣做的這個人就是在行菩薩道,所以他的果報非常殊勝。縱然這個人貧賤到極處,那是他過去生中的業報,過去生中的罪業就消盡了,他這一生不造惡,消盡了,起心動念純淨純善,他來生到哪里去?如果欲念沒斷,肯定生欲界天;如果對於五欲六塵很淡薄,這個人可能就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他要是遇到佛法他就能證果。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世尊在大乘經上講得太多了。


  華嚴在哪里?華嚴就是我們的宇宙,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我們供佛離不開香花,香代表什麼我們要知道,不是佛菩薩喜歡花,你送花給他,他就歡喜,那你就全搞錯了。花代表修因,我們供佛一束鮮花,代表什麼?代表我自己所修的善行,我把我所修的善行來供養佛菩薩,這就對了,那是一個表示。送很美的花,心裏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這個花好不好看?不好看,這個花香不香?不香,佛菩薩有沒有看見?沒看見,要知道!所以供養的東西代表自己的心意,中國諺語所謂「禮輕仁義重」,禮物是代表什麼?禮物代表我的仁愛、代表我的義行,它表這個意思的。自己沒有禮義、沒有愛心、沒有義行,義行是什麼?他所作所為合情合理合法叫義行。沒有義行,他的思想行為都是不如法的、不合理的、不合情的,送什麼樣的禮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真正學佛,一枝花表自己的行德,我們是以行德來莊嚴佛果,佛果是什麼?佛果是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這叫供養。在這個地方,『今則托事表彰』,事是什麼?事是花,用花來表彰自己的行德,我們真正依教奉行。


  學佛,首先要肯定我們自己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不必學,老師一句二句他就大徹大悟,就見性成佛,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在中國惠能大師一流的人物為我們示現的,是上上根人;上中下根人都必須要學習。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為我們示現是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從事教學。學佛從哪里學起?學佛一定是從讀誦聽教,從這裏學起。所以你一定要想到釋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他做的什麼?天天為一切眾生表演示範,做出來,這是花。為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做真誠的榜樣,做覺悟的榜樣,做修善積德的榜樣。所以佛教化眾生,對於下根人教什麼?總的教學宗旨、綱要,教他斷惡修善,這是下根人,他沒有意思脫離六道輪回,沒有這個覺悟,教他斷惡修善。斷惡不墮三惡道,修善來生在三善道。中等根性的人悟性強一點,六道太苦了,我不想在六道,我希望來生能脫離六道,那佛就教他破迷開悟。六道從哪來的?迷了,迷失自性,自性才變現出六道;覺悟了,他就能永脫六道輪回,那是上根人。


  十法界不究竟,為什麼?十法界裏面雖然證得菩薩、佛的地位,沒見性。所以這種佛,天臺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佛,不是真佛,為什麼?他的心是阿賴耶,不是真心,法相宗裏面講轉識成智,他沒有把阿賴耶轉變成大圓鏡智,阿賴耶轉變成大圓鏡智那就是真佛,那不是假佛,那見性了;他沒見性,在凡夫位他是達到最高峰,這一點我們要曉得。六道稱為內凡,三界裏面欲界之內的,六道是指的這個,六道是內凡;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沒有離開十法界,叫外凡。大乘教裏面講內凡、外凡是說這樁事情,換句話說,還是凡夫。見性之後就不是凡夫,大乘教稱聖人,凡跟聖,十法界都是凡夫。出離十法界是什麼人?《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脫離了,那就是聖人,轉凡成聖,這是上根人。世尊教上根人,他聰明,小法他並不羡慕,他要求的是大法。大法在佛法裏面叫一乘法,二乘、三乘都是十法界裏面的,一乘超越了,永遠離開十法界,他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叫做一真法界,那是真正成就。


  成就之後他的生活狀況是什麼樣子?生活狀況的描繪,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在《華嚴經》裏,華藏世界,在淨土經裏面,極樂世界,實際上極樂跟華藏不二。前些年我在新加坡啟講《華嚴經》,同學們有問我,華藏跟極樂的差別,我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華藏世界就好像新加坡,新加坡是城市國家,這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是這個地區最好、最繁華的一條路,叫烏節路,那就是極樂世界。極樂跟華藏是一不是二,極樂是華藏的精華地區,生到華藏還有沒到極樂,生到極樂那就到華藏了,是它最好的一個地區。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淨土無比的殊勝。生淨土比生我們娑婆世界六道裏面的兜率天要容易,生兜率天不容易,要修唯心識定。諸位要曉得,彌勒菩薩是唯識專家,法相唯識的祖師,你到他那裏去,不修他的課程,你怎麼能得生?修這個課程,五重唯識觀,它有五個梯次,你一個一個往上修,你才能夠生兜率內院,真的是不容易。所以李老師勸我們這些同學求生西方淨土,為什麼?西方淨土有三寶加持,除這一個法門之外,其他任何法門要靠自力。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自己具備的條件是信願,淨土的三個條件是信願行,自己必須具備的是真信切願,這個切願是非常懇切求生極樂世界。真信是沒有絲毫懷疑,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對世尊傳的淨土三經有信心,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有懇切的願望。諸位曉得,懇切的願望必須要把這個世界放下,如果對這個世界還有絲毫留戀,無論是人,無論是事或者是物,你有一樣不能放下,你還捨不得,極樂世界就去不了。


  我在講這樁事情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真的事情。早年,這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過年的時候我在臺灣,有個老居士過年的時候來看我,很歡喜告訴我:淨空法師,我什麼都放下了,求生淨土。我說:好!他說:我就是孫子放不下。那就完了,孫子放不下。你看看他心裏念的什麼?雖然沒有天天念著「孫子、孫子」,口裏沒有念,他心裏真有。所以我就教他,你想不想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想,真想去!我說:那你就把阿彌陀佛跟你孫子對換一下,你就肯定去了,要不然你去不了。對這個世間一絲毫都不貪戀,不再沾染,這才叫切願。具備這兩個條件,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它有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你到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能不能往生是在信願。這話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說的,在《彌陀經要解》裏面,諸位去讀你就知道了。所以不能有絲毫貪戀,要真的能放下,真的能捨得,於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絲毫都不能夠沾染。這個放下值得,到極樂世界,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不能比。我們用現代的話,我們不說往生,往生是古人講的,我們現在叫移民,從我們這個地球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移民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信願。所以真信切願,老實念佛。


  要不要聽經?要,這是我提倡的,印光大師不提倡聽經。諸位要知道,他那個時代可以,可以不需要聽經,只要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就決定往生。現在為什麼加上聽經?不聽經你的信願行都有疑問,都保不住,外面境界一誘惑,你全動搖了,所以要聽經。聽經就是親近佛菩薩,每天跟佛菩薩在一起,每天聽佛菩薩的教訓,聽佛菩薩提醒我們,我們不至於在這個花花世界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我們才會有成就,為這個理由我們要天天聽經。這也不是隨便說的,我學佛五十八年的經驗,經驗之談。我這五十八年能保住,沒有迷失方向,沒有迷失目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精進,靠什麼?靠天天讀經,天天講經,沒有一天缺課,天天干。天天沒有離開佛菩薩,我們才能夠把這個世間,我們常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夠頓舍,不能夠一下放下,我們年年放、月月放、天天放,愈放就愈自在,愈放信心就愈堅定,求願往生的信念就愈強烈,佛號才有相應。


  如果說是三個月不念經、不念佛,肯定跟社會大眾一樣,馬上就被污染了。這個社會就像一個大冶爐一樣,你在這裏面不被污染,那就是聖人,就是佛菩薩,如果不是佛菩薩,不是聖人再來,沒有不被污染的道理。我們能夠僥倖,沒有迷失,天天靠經教。所以我覺得經教很管用,如果每天沒有聽經這個方法,不太容易保得住。聽經要聽多少時間?我跟東天目山的同學說,跟廬江實際禪寺的同學們講,每天不能少過四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四個小時有佛菩薩的教誨,還有二十個小時社會這一切染汙在你面前圍繞,你沒有四個小時的經教你敵不過二十個小時,你肯定受它幹擾,一受幹擾你就退轉,你就變心,你就迷失方向,你說這多可怕。


  所以今天在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在佛門裏面供花,供花是什麼意思,供花是一個事相,代表的是什麼?代表是自己的心行與性德相應,這是花,與性德相違背那就錯了。所以前面講「廣修萬行稱理成德」,稱理才是花,才是真正的莊嚴。德,我們先說最低的,最低跟最高是一不是二,在佛門裏面講,十善業道,在我們中國傳統的德行裏面來講,四維八德。禮義廉恥是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八德。中國人千萬年來接受老祖宗世代相傳,傳什麼?就傳這個。人人都能夠學習,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個教誨經過了決定不止五千年,五千年是有文字記載,五千年以前文字沒有發明,我們相信遠古沒有文字之前,這個八德四維就已經形成。孔夫子一生的成就,他的心態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當要重視。《論語》裏面,他老人家自己說的,「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充滿信心,沒有絲毫懷疑,歡喜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依教奉行。自己一生述而不作,都是講祖宗的教誨、祖宗的德行、祖宗的成就,自己沒有創造、沒有發明。現在人喜歡創新,孔老夫子守舊,連創新的念頭都沒有,他老人家一生真的是廣修萬行稱理成德,被後人尊稱為集大成者至聖先師,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我們應當要學習。創新不好嗎?實在講,你所創新的可能完全違背了性德,那你不是稱理成德,完全跟這個是相反的。相應的是三昧,不相應的是邪思、是亂想。邪思亂想,我們中國人講胡思亂想,成就什麼?成災難,它成的是災禍,不是德。我們不能夠不冷靜,不能夠不謹慎去思惟、去探討,希望在這一生當中真的有所成就。只要我們不離開大乘,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只要我們不離開淨土,我們這一生就決定有成就。這個字我們簡單就介紹到此地。看第二個字:


  【嚴者。行成果滿契理稱真。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顯煥炳著。故名嚴也。】


  『嚴』是莊嚴,莊嚴就是美好,我們世間人常講真善美慧,這四個字可以說是用來形容這個「嚴」字非常恰當,嚴就是真善美慧,不但是真善美,充滿了智慧。這個『行』,前面花是代表行,德行。我們的老祖宗教給我們怎樣修行,佛門裏面講修行,在從前,可以說是自古以來,學術裏面叫修身。民國初年小學課本裏面有這一門課叫「修身」,抗戰期間好像就沒有了。抗戰開始的時候是民國二十六年,好像就是從那一年,我記得很清楚,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在這之前有修身這門課,在這之後變了,改成「公民」,不叫修身,改成公民。修身好,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它這個影響力,滿清亡了之後還影響了二十五年,到第二十六年的時候改掉了,改成公民,公民沒有修身好。在佛法裏面講修行,修行的意思比修身更好,修身只著重身,舉止要端莊,要合理、如理,但是行的意思比身廣。為什麼行?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身體動作是身的行為,所以修行包括身語意都在其中。但是修身,當然內容也包括這三個,沒有那麼明顯。修行依什麼?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的,什麼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標準在哪里?標準在五倫、五常、八德,真的很簡單。五倫是講關係,我們佛門裏面講的覺悟、看破,明瞭關係是看破,看破是什麼?這個事實真相你看清楚、看明白。這什麼?這是道,看破就是你見道了。佛門裏頭有見道位,見道而後才能夠修道,修道以後才能夠證道,這是自然的次第,循序漸進。


  中國古人從小就教你明白這些關係,在沒有明白之前先讓你看、讓你接觸,這就是小孩的教育。中國教育是從胎教開始,母親懷孕的時候就開始教育,母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正,要端莊,為什麼?會影響胎兒。起心動念會影響,你的念頭都是善的,都是清淨的,這小孩將來健康,將來充滿智慧;如果你起心動念是不善的,心浮氣躁的,這會影響小孩的聰明智慧,他聰明智慧就很差,他就會胡思亂想。現在人知道這個真相的確實不多。小孩一生下來,他張開眼睛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了,也就是他已經在學習。所以父母在他的面前,長輩、大人在他的面前,言行舉止都要端莊,不能讓他看到負面的,不能讓他聽到負面的,也不可以讓他接觸到負面的。他所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倫理道德,這叫紮根教育,根深蒂固。這個小孩學了三年一千天,這一千天,根深蒂固。所以中國古諺語裏面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有道理,不是隨便說的。這是基礎教育紮得穩,這都屬於家庭教育,在古時候非常重視。


  上學之後老師教他,就開始講倫理道德的故事,讓他漸漸瞭解。倫理是道,所謂道是自然的,不是哪個人創造發明的,不是人製作的,它是自然的。夫婦是道,父子是道,兄弟是道,君臣是道,朋友是道,傳統的這些聖賢教導我們就這五倫,這是道。明瞭關係之後,怎樣和睦相處,互敬互愛,這就是德,隨順是德。這個德有個根,根是什麼?根是父子有親,就是父母對兒女那種親愛,兒女對父母的親愛,這不是人教的,是自然的,這是自性,他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德,大德!所以聖人曉得,這個德行好,如何能把它保持,一生都不改變,於是教育這個念頭從這裏興起來的。為什麼要教?教的目的,第一個目的就是這種親愛永恆不變,所有的德行都是從這種親愛演變而成的。這是萬德的核心,萬德之本就是父子有親,這要靠教育。教育第二個目的是把這個親愛發揚光大,你愛你的兄弟、愛你的家族、愛你的鄰裏鄉黨、愛你的朋友,再擴大到愛社會、愛國家。你看《弟子規》裏面講「凡是人,皆須愛」,都是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漸漸擴大。中國五千年的教育是什麼?愛的教育。所以這個民族是個和平的民族,是個團結的民族,是一家人的民族。


  中國人常常自己說炎黃世冑,炎是炎帝(神農氏),黃是黃帝,炎黃的子孫。真的嗎?真的,我很相信,沒有懷疑。《百家姓》裏面的四百多個姓氏肯定是黃帝子孫。黃帝去我們四千五百多年,往上面再推,有神農氏、有伏羲氏,神農、伏羲大概有一千年。那時候沒有文字,所以是傳說,從黃帝發明瞭文字就有記載。中國有記載的,這是真正可信的,有四千五百年。所以這是德,有道、有德。再擴充,擴充以後成為八個德目。八德有兩種說法,我們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第一個說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第二種說法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兩個說法都好。第一個說法是古時候說的,第二個說法是近代的,我們除掉裏面重複的,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你就曉得中國世世代代用什麼來普及到全民教育,就這十二個字。過去學校少,所以不識字的人多,但是雖不識字,他受過教育,他懂得做人,也就是說五倫八德他從小就學會了,不認識字他也能做到。不認識字他的心地清淨,思想純正,言行與道德統統相應,所以社會安定,人與人相處和睦。從小就學會謙虛,學會尊敬別人,這與大乘佛法完全相應。


  學佛的人,你看普賢十願,第一個是「禮敬諸佛」,這就是自己謙虛,能尊重別人,這是首先要學的。現在人不懂得,自己有一點點長處,跟外國人學,學什麼?值得驕傲,有一點點長處就值得驕傲,這不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會驕傲的。你看《論語》,孔子所說的,他說假如有這麼一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孔子一生心目當中最佩服的就是周公,他說這個人他的才華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使驕且吝」,這個人傲慢,這個人吝嗇,這個吝嗇最重要是吝法,他有才華,他不願意教人,「其餘則不足觀也」,那這個人就不必說了。在佛法裏面,驕慢是根本煩惱,你看貪瞋癡下面就是慢。無論他修得怎麼好,他瞧不起別人,他還嫉妒別人,這就完了,那全是假的。古諺語裏頭也說得很好,「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愈是有道德,愈有學問,愈謙虛,愈顯得心平氣和,不會激動,不會衝動,無論是順境、逆境,他都能保持一個平常心,這是道。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保持著,心地清淨平等。《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是真正的有道,真正修德,這是真正的莊嚴。


  「行成果滿」,這不是凡人。十法界裏面頂端的是佛,他也不能講行成果滿,為什麼?他阿賴耶還沒有轉成大圓鏡智。阿賴耶怎麼轉法?沒法子轉。轉八識成四智,經上講得很好,六七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八是阿賴耶,跟前五識是果上轉的。換句話說,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這兩個轉了,第八識自然就轉成大圓鏡,前五識也自然就轉成成所作。所以真正用功用在哪里?用在轉六、七,六是分別,七是執著,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了,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沒有了。功夫再往上提升,無明就斷了,無始無明就斷了。無始無明是什麼?起心動念,於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一真法界現前,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土現前,這時候才叫行成果滿。


  『契理稱真』,理跟真都是講自性,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行成果滿。我們要常常想到,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煩惱,自性裏頭沒有的。我們現在修行在哪里修?在生活當中,日常生活先從放下執著做起,於一切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果真把執著放下了,執著真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了。超越六道到哪里去?到聲聞法界去,就到四聖,你已經轉凡成聖,小聖,阿羅漢,你證得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你開始證得第一個位次正覺。然後再把分別放下,阿羅漢沒有執著,有執著的習氣,執著的習氣斷掉他就升級,他是辟支佛。所以辟支佛執著的習氣沒有,他有分別,他在這個位次當中,他把分別放下,於一切世出世間法不再分別,他馬上升級,他升到菩薩。菩薩沒有分別,有分別的習氣,習氣難斷,在菩薩果位上把分別習氣也斷了,他又升級了,他就升到佛,四聖法界最高的法界,他就升到佛。但是佛怎麼樣?他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始無明,他還有這個東西在。在這個位置上加功用行,能於一切法裏頭不起心不動念,行了,不起心不動念,無始無明破了,十法界沒有了,永遠脫離十法界,這叫成佛,這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那個佛是相似即佛,因為他還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他有起心動念,所以他不是真佛。


  起心動念放下,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真佛,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華嚴經》上講,他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是真佛不是假佛,無明破了。無明雖然破了,諸位要知道,無明習氣沒斷。習氣怎麼斷法?沒法子斷,你要想斷這個習氣你就又有分別執著,那你就往下墮落。所以初住以上斷習氣叫無功用道,就是對於無始無明的習氣也不起心不動念,任運自然,自自然然它會斷掉,只要時間久了自然就斷掉。古大德有所謂此處用不得力,就是指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斷無明習氣不能用力,你只要起心動念就壞了,不能起心、不能動念,讓它自然消失掉。古人的比喻說得好,古人用酒瓶做比喻,酒瓶裏面裝酒的,把酒倒幹了,擦乾淨了,確實一滴都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味道就是比喻習氣。你能不能把那個習氣弄掉?弄不掉,只有把瓶子打開,放在那裏半年、一年,再去聞聞,沒有了,那斷乾淨了。


  所以習氣有濃有淡,世尊教學方便起見,把它說做四十一個等級,叫四十一品無明。初住菩薩破一品,這一品無明破掉了,諸位想想,起心動念也沒有了,分別執著當然沒有,他跟一切諸佛平不平等?完全平等。習氣不妨礙,不妨礙自性裏頭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也就是自性裏頭無量的智慧這時候現前了,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統統可以現前,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里去應,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面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諸佛如來,諸佛如來那個「諸」字就是指這四十一個位次,法身大士,也叫諸佛如來。江味農居士注《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講義》裏面講的諸佛如來就是講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說得好。他什麼身相都能現,眾生有感他就應。他應化在這個世間,我們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如果有起心動念他就退轉,他就掉到十法界裏去;如果有分別執著,他就掉到六道輪回裏去,沒有這回事情。釋迦牟尼佛應化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世間的壽命八十歲,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天天出去托缽,穿衣吃飯,許多人向他請教,他來講解都沒有起心動念?真的,沒有起心動念。如果起心動念是凡夫,那就不是佛,不是法身菩薩。


  應化在人間,說老實話,阿羅漢就有能力應化,但是阿羅漢起心動念,辟支佛起心動念,就是十法界裏面的菩薩、佛都有起心動念,初住以上這些法身大士絕對不會起心動念,這個我們要知道。他跟我們不同的地方,他沒有生死,我們凡夫有生死,他沒有生死,他的生滅是示現的,眾生有緣,他就現前,眾生沒有緣,他就消失,就沒有了。怎麼來怎麼去的?楞嚴會上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意思講得很深很深,是事實真相,決定不是假的。我們在最近這些年來,到日本去開會,在東京去參觀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我看了之後,這個實驗給我很大的啟示,讓我把《楞嚴經》上這兩句話的意思明白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體會到了,一點都不錯。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真的是這樣的,跟四聖法界不一樣。這是講行成果滿。


  後面這四句是對他們應化在十法界的真相說出來了,『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性」就是前面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相」就是現象。諸位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莊嚴土,為什麼?實報莊嚴土是起心動念現出來的,實報莊嚴土它存在。我們在《華嚴》裏面學過,初住菩薩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他生實報莊嚴土,什麼原因?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起心動念的習氣要什麼時候才能斷得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就沒有了,這個習氣就沒有了。好像酒瓶一樣,放了三百六十天,聞聞看,沒有了。無明習氣斷了,告訴諸位,實報莊嚴土沒有了,沒有了剩下什麼?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裏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也就是「性相兩亡,能所俱絕」,能是能生,所是所生,能生是阿賴耶,所生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能所統統不可得。雖不可得,這是我們講究竟圓滿的佛果,沒有形相,他在常寂光裏頭。我們問常寂光還現不現相?現相。為什麼會現相?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那個感就像電磁波一樣,電磁波對著他的時候他會有反應,還是一樣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像這些法身大士,他雖然是不起心不動念,但是他那個無始無明的習氣,那個習氣還是極其微細的波動,跟常寂光土的究竟圓滿佛還是起感應道交。所以,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實報莊嚴土有生沒有滅,十法界裏面依正莊嚴是有生有滅,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是報身,報身是有生沒有滅。所以喜歡長生的,喜歡無量壽的,那些人全都住在實報莊嚴土,真正的無量壽,這不是假的。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確實很幸運,能把宇宙的奧秘我們發現了,我們能搞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是容易事情,這在佛家叫解悟。解悟靠什麼?真的是靠五十八年天天在經教裏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漸漸明白了。諸位聽我講《華嚴》也講了不少年,我從民國六十年第一次講《華嚴經》,這麼多年來,如果諸位聽聽錄相帶,聽聽錄音帶,你就會發現,我年年講的不一樣,細聽,月月講的不一樣。不是我知道不講,那叫吝法,我講是和盤托出,我知道的統統講出來。性相理事因果,無論是理論、是事相,都沒有邊際,你能夠深入,能夠契入境界,法喜充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愈學愈歡喜。從解悟之後,那我們今天的功夫是放下,放下之後慢慢就證悟了。放下,要知道,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妄盡還源了。所以,在常寂光裏面還是『顯煥炳著』,也就是說十法界所有的眾生有感,他一定有應。為什麼?能大師明心見性了,他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他第三句說的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顯煥炳著」,這是真正莊嚴。莊嚴裏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叫莊嚴,那你迷了,哪來的嚴,悟了才叫嚴。這底下幾句話說得好:


  【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


  這兩句話說得非常之好,這就是說:不是真流之行,你沒辦法契入真性。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裏告訴我們,要真幹!真幹,怎麼真幹?真放下,真聽話,依教修行。我們要學佛,學佛從哪里入門?從學習經教入門。我們學經教幾十年,為什麼入不了門?不是入不了門,是因為你有障礙,什麼障礙?心浮氣躁。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我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障礙我們入門。想想我們有沒有?有,諸佛如來天天給你講經說法,你也入不了門,但是有好處,你會入門,如果說天天親近,鍥而不捨,長時間熏修,你的煩惱習氣薄了,你就有機會入門。所以修行,壽命很重要,我小時候很多算命先生給我算命,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如果我四十五歲那一年死了,這個解悟就沒有了,哪有今天這個境界!壽命我是沒求,是修得的。這個修得的,甘珠活佛還特別提醒我,我們也是老朋友,他是章嘉大師的學生,他大我十幾歲,至少也是大我十五歲的樣子,我那時候二十六歲,他那時候大概四十五歲的樣子,差不多四十多歲,大我將近二十歲。蔣經國先生就任第六任總統的時候,中國佛教會辦了一個慶祝,仁王護國法會,我在那個會上碰到甘珠活佛,我們那時候也有好久沒見面,看到我很歡喜,特別叫我坐到他旁邊,跟我說,他說:你這麼多年講經說法,功德很大。他說:平常我們都在背後笑你。我說:笑什麼?笑你人很聰明,可惜命很薄,短命,很苦,命裏沒有財富,貧賤的命,你這幾年修得很好。我說:這個沒有關係,這個可以當面說。我說:我都知道,很多人給我算命,命裏沒有財庫,沒有財庫就是貧窮,沒有官印,沒有官印就是不能做主管,無論幹什麼都是聽別人指使的,自己做不了主,我很清楚,這個我都知道。他說:你現在不一樣了,你這幾年講經,你將來的壽命很長,財富很多,這是你修得來的。這什麼?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愈修愈多。財從哪里來?財佈施,聰明智慧從哪里來?法佈施,健康長壽是無畏佈施。所以我一接觸佛法大概半年我就吃長素,吃素是無畏佈施,不跟眾生結冤仇,不再殺生了。以前吃肉,現在知道,懺悔,我就參加放生,學佛的早年我放生很多。所以,修來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