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43

分類:法相宗
2012/10/22 07:55

2.如來藏的修持


所以修學就是使心識不受污染。能不能使心識不受污染呢?這個就靠我們修行。下面正宗分的第二個大題目就是講離垢來證如來藏,就是告訴你離垢。關於修行,在第一部分講如來藏的時候,實際上佛已經說了很多了。我們修禪定,在禪定當中或者是在生活當中,如果你能夠觀空性,比如吃飯的時候要過堂,過堂要做五觀想。進一步,你吃飯要觀空性,你知道吃飯也是一個法,這個法因緣生,也是沒有自性的,觀空。如果在生活當中你能夠觀空性,在定中你也是觀空性,就打成一片。當然這個要慢來,一下子做不到,一下子不能把生活變成禪,也不能一下子把禪貫穿到生活裏頭,這就要修學嘛。如果能慢慢做到,就是在禪定當中也好,在生活當中也好,做到能夠觀空。因為外面貪瞋癡的業,它這個業力是不滅的,貪瞋癡這些方面污染的種子,它總還是在不斷地薰染,但是你在靜定中能觀空,這個時候心識暫時不受貪瞋癡的污染。有這種境界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有時候不受污染,沒有貪瞋癡,時間一刹那,很短,有這種情況。就是說在定中,哪怕是生活當中並沒有觀空,他有時就碰到這種境界,一刹那之間心識不受污染,但只是一下子,一刹那。但是這一刹那不受污染了,這是佛的境界,哪怕只這一刹那。當然不是說你就成佛了,但是你可以體會到那種境界。對這個怎麼理解,我認為這個就是明心見性的見性,見到你的原始覺性,原始覺性是眾生內在的光明嘛。所以你真正見性的時候不是個空的,真正見性的時候,你會看到一片光明。這個光明不是幻覺,不是妄想,而是真的,法界的光明。我不是講以色身透法界嗎,就這一刹那,你這個以身為界限的身沒有了,和法界結合起來了,內在光明。就這一刹那,能有這一刹那就非常不易,這是見性,這就是如來藏的心光顯露啊。心光顯露不是說去掉污染才顯露,不是的,它沒有污染不污染的,是自然顯露。所以禪宗有個名詞形容,叫“旱地白牛”,公案裏頭有這四個字。禪宗的《景德傳燈錄》,還有《禪林寶訓》等公案裏頭講“旱地白牛”。什麼“旱地白牛”啊?就是一刹那的這麼個境界。所以你見性沒有見性,這是一個客觀的檢驗標準。它必然是這樣。但是注意不是妄見妄想現的光,那個妄想妄見的光是魔境,或者是你色受想行識蘊裏頭的,都不是你真正原始覺性。雖然見性不能成佛,但畢竟還是體驗到這種境界了,體驗到了,就要繼續用功,使心識能夠繼續不受污染。要繼續不污染的這種工夫,禪宗有句話叫“保任”。你們看禪宗書不是說要保任嗎,保任也是一種狀態呀,也很不容易的。所以一般的一刹那就過去了。我們講阿賴耶識是受污染的心識,跟它相對的是不受污染的心識。不受污染的心識,就有能有所,不受污染就說明你還可能受污染。既然有能有所,就有能污染的和所污染的,這就跟佛的心識沒有能所,沒有能污染和所污染的,就不同了。所以不受汙染的心識不能說是佛的心識。這地方辨別很細微。不能把佛的如來藏解釋為不受污染的心識,那樣的話就又錯了。因為佛的心識是原始覺性,本來面目,自然而然的法爾的清淨,是內在光明,這個沒有什麼受污染不受污染,離開了能所,所以是絕對的。受污染不受污染都是相對的。所以不受污染的心識才是跟阿賴耶識相對的心識。這個不受污染的心識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空如來藏。把這個名詞解釋清楚,空如來藏就是不受污染的心識,是跟受汙染的阿賴耶識相對的。


空如來藏有這個意思,能夠觀空性而離垢,能夠證得如來藏,所以叫空如來藏。這個空,我先講了它是一種狀態,不是講本體。本體講空不空,講實有不實有,講存在不存在,這些屬於本體的問題。我們講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是講它的功能的問題。佛心識的功能,心識狀態,本來清淨,沒有什麼污染不污染的,這個叫不空如來藏。而那個和阿賴耶識相對的,不受污染的心識,也可能污染,也可能不污染,所以是要經過觀空性修行證得的,這樣才是空如來藏。所以我前面講過了,我們說如來藏是一種心識的狀態,一般凡夫是受污染的心識。佛的法爾的清淨的沒有什麼污染不污染,這個是不空如來藏。而菩薩能夠修禪定離垢,像我們剛才講的那樣,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證如來藏,受了污染以後能夠不受污染,離開汙染。所以空如來藏跟不空如來藏是有區別的。凡夫見性的清淨心一定要見空,不見空不可能。為什麼《楞伽經》講的四相裏頭第一個講的是空,就是這個道理。空、無生、無二、離自性,你不見空,你就不可能去掉垢,離垢。所以講菩薩修證過程的心理狀態叫空如來藏。而佛的心識是法爾的清淨的,叫做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離開了能所,離開了一切相對的概念。《楞伽經》前面列出的這一百零八句都是相對的,大慧問的那麼一大堆的問題都是相對的。離開了這些相對的,那就是不落兩邊,遮遣兩邊,就顯出中道。藏傳密教不是有大圓滿嗎,這個大圓滿修行有個過程,他修成的時候,在定中,他心識不受污染了,我們叫空如來藏。大圓滿修成以後,可以修到空如來藏,到空如來藏的境界一般都是入地菩薩,前面講了到最勝子,要七地八地的菩薩才有可能。那麼離垢證得不受污染的心識的時候還不是究竟的,還要進一步無修無證才能得究竟大圓滿,究竟大圓滿心識也就是不空如來藏。我們凡夫的心識,沒有天然的不受污染的功能,這要注意啊,因此我們凡夫的心識也有兩種相狀,或者說是功能,我們凡夫心識上有的兩種功能:一種是不受汙的功能,一種是受汙的功能。我們凡夫不受污染的功能要顯現出來,一定要修學,一定要修禪定。如果我們不修禪定,你說我有一個不受污染的功能,不可能。我們為了方便講,也把這個叫空如來藏。把修禪定證空性,不受汙染叫空如來藏。


還有種功能就是受污染的功能,受污染的功能就是我們凡夫心識上的普通功能。我們現在生活也好,行也好,坐也好,臥也好,都是污染,行住坐臥都受污染。如果你運用禪定到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都能夠觀空,那就不受污染了,那就行也禪、住也禪、坐也禪、臥也禪。當然這還不是究竟的層次。凡夫的心識受污染的時候,這種心識就叫阿賴耶識。他有不受污染的功能,或者他修禪定有那麼一個境界的時候,那就是空如來藏。這個我反反復複地講,就是要真正把這些東西弄清楚。很細微,不細講不容易弄得清楚。所以我們從功能方面來講如來藏,在功能方面能夠相對的,不受污染的心識和受污染的心識,就是空如來藏和阿賴耶識,我們免強可以說是相對的。但是這種相對是我們建立在名相上的相對,它不是兩邊的相對。所以我們講要觀察兩邊,兩邊都要排遣的話,觀察的就是不受污染的如來藏與受污染的阿賴耶識。這就弄清楚了。


如來藏的問題下麵還要講。這裏有一個問題還要說一下。


3.什麼是達摩祖師的禪法


在經文裏講了漸頓的問題。我想,達摩拿《楞伽經》傳給二祖,達摩的禪法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禪法,現在傳承不很清楚了。我們現在一般講的默照禪也好,話頭禪也好,這些禪法都是六祖慧能傳下來的。禪宗的五宗七派,臨濟、曹洞、偽仰、雲門、法眼,這一系都是南宗傳下來的。那麼北宗神秀的這一系究竟怎麼個修法,現在看不清楚了。因為神秀他也是達摩傳下來的。《五祖》弘忍兩個弟子嘛,一個慧能,一個神秀,你不能說神秀的不是禪法,在神秀接


受禪法的時候還是傳《楞伽經》嘛,只是到慧能手裏的時候才主《金剛經》。所以我們想從《楞伽經》來指導禪法修行,那當然就要曉得具體的怎麼來修,那就得從《楞伽經》上探求怎麼樣有脈絡可行,但現在就很難找到具體的怎麼個修法。那麼藏傳佛教的大圓滿,他的修法恰恰跟禪宗的修法,跟神秀的修法有好多相似的地方。因為藏傳甯瑪巴的大圓滿,他都還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有次第的修,所以他立了四部九乘的次第嘛。我們北宗神秀的修禪,他不是南宗的頓,他是漸,慢慢逐漸來修的。漸修怎麼修呢?因為他不像慧能南宗,南宗是一超直入,沒有什麼勤拂拭不拂拭。神秀是天天抹鏡子的,天天要打掃衛生的,有污染了就把它清除出去,再污染再清除出去。而慧能呢,什麼污染不污染,本來就沒有污染,還怎麼清哪,所以慧能當然高了。高固然高,可我們有時候,學不進去呀,因為有根機不同了,漸的根機怎麼辦呢,那還是要天天打掃吧。天天打掃怎麼個打掃法呢?所以我們學《楞伽經》就要研究這個問題了。這個問題如果能夠吃透,能搞清楚,那也很了不起。你們讀《楞伽經》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看我們淨慧法師會給你們無上的獎勵《眾笑》。那麼有沒有些線索呢?我覺得有一點,在這些歷史資料上還有一點依據可循。因為傳說達摩傳下來的著作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還有《=入四行論:》,這個在敦煌文獻資料裏慢慢被發現丁。《二入四行論》有朝鮮本,有日本本。這個《二入四行論》可以說是唯一的達摩語錄。這些祖師都有語錄嘛。什麼叫“二入四行”呢?“二入”就是一個理入,一個行入。理入是“即教悟宗”,“即”就是依靠;“教”就是如來的言教,如來的這些經論、經法。像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這些宗都是講如來的教法,用言語來說教的。禪宗是不立語言文字的,但是借著佛說的那些語言文字,那些經法教法來悟宗、悟禪,這叫理入。理入不光是理解上入進去了,這個入還是個行動,還是個修持。怎麼樣理入,怎麼樣修持呢?現在我們能夠看到資料的就是說達摩面壁九年,就是他作壁觀,對著牆壁作觀。壁觀內容是什麼不清楚了。我們現在密教修法的時候,面對觀的有壇城,對不對,壇城是土做的,土牆,就是跟壁一樣的。當然我不是說達摩祖師壁觀就是在修壇城,不是這個意思。他作壁觀,觀法怎麼樣,修行的次第怎麼樣,現在不清楚。所以理入,“即教悟宗”,懂得這個道理以後他還是要修行的,還是要入進去的,入的方法我們現在知道的是壁觀。是不是還有別的方法,有可能,這就要我們研究。這是理入。還有一種行入。行入就是在我們實踐上,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上要進去。生活上怎麼進去呢?行入他就講四個行,第一個行是報冤行。報冤行就是在生活上碰到一些煩惱或者受了些挫折,或者碰到一些恩怨的事情,他修這個行。佛教常這麼說,我們今生所受的就是前世所做的,今世所做的就是將來要受的。因此我們受到挫折的時候作這個看法,受的不冤枉,前世今生做的惡、做的業,現在碰到報應。能夠這樣做不簡單,不容易,我受了報,不怨天尤人,自作自受,這是我應該的。第二個隨緣行,隨緣嘛,這個容易理解。第三個是無所求行。第四個是稱法行,就是懂得空性,如理如量如


法地修行。這是二入四行。有個資料講得很清楚:“達摩感於道育、慧可二沙門之精誠。”就是達摩感覺到他的弟子道育和慧可(二祖)很精誠,就教導他們“真道”。真道是什麼東西呢?就是用二入四行。資料上記下來達摩跟慧可講的話,達摩講:你知道二入四行以後,“令如是安心,



(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


(初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



(北宗)神秀


(南宗)道一


神會


禪宗法脈傳承


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就是按照二入四行那樣安你的心、修你的行,以致於世法上的待人接物,都應該如此。所以達摩說這個是大乘安心之法,二入四行是大乘安心之法。達摩講的二入四行,資料裏特別提到以此教導慧可。另外有記載慧可來求法的時候,達摩就問他:你求什麼法呀?慧可就說,唉呀!我心不安。達摩說:你拿心來我給你安。慧可覓心了不可得,到處找心找不到。於是達摩說:“吾與汝安心競。”我為你安心完了。不是有這麼個材料嗎。這裏頭就有個問題了。是慧可一下子悟了呢,達摩說我給你安心,是這樣子他悟了呢,還是根據前面敦煌發現的資料,按照達摩教他二入四行、大乘的安心之法安心之後,慢慢曉得覓心了不可得才悟了的呢?如果是後說的這情況,那他就是漸悟。如果像前面說的找不到心,達摩說我給安心安完了,他就悟了,那就是頓悟了。究竟是漸還是頓呢?這兩種都可以說。不過根據敦煌資料二入四行來講,二祖慧可他是漸修了。不管怎麼樣說,反正是傳下來以後,二祖是讀《楞伽經》,達摩是把《楞伽經》交給二祖,以此來印心的。而且二祖預見到了將來這部經幾傳以後可惜變成講名相之學了,是可悲歎的。因此我就考慮到北宗修禪的次第方法,通過《楞伽經》完全可以很好地研究。


這裏頭我還有個旁證,前面我講到的在藏傳佛教前期開始弘揚的時候,漢地僧人摩訶衍到西藏跟蓮花戒大師辨論了三年。摩訶衍就是禪宗神秀的三傳弟子,神秀的北宗是主張漸法的。後來說他辨論三年失敗了。但有的資料說摩訶衍並沒有辨論失敗,說他失敗是薩伽派的造謠。由於我們現在歷史資料有限,對這個問題還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定論。但是這一點肯定可以說,摩訶衍傳的是北宗的漸修的方法。而這個漸修的方法恰恰跟大圓滿的次第相吻合。所以說摩訶衍他的禪法在西藏是不是還留下了影響?我認為是有影響的,不然的話怎麼那麼吻合呀。當然大圓滿他還有個傳承系統吧,不是說大圓滿就是摩訶衍在那裏傳的,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弄清楚。


我們學《楞伽經》,經文講得很清楚,理頓事漸嘛。如果這樣的話,楞伽講禪法的次第,特別是我們明天要講的後一部——離垢來證如來藏,正宗分第二部分,那就要特別留心好好研究。所以說學《楞伽經》,也難講,也難懂。而且我這個講的跟一般所講的,跟流傳下來古德講的都不一樣。不是我的創造發明,我們處在現在這樣一個時期,我們大家同學同參,好好學習研究。這樣子就把我們佛教佛法的一個根本的思想體系——如來藏,大大弘揚。現在弘揚的都是中觀、唯識。從如來藏來看,如來藏不是中觀、唯識的調和。而且從層次上來講,確實如來藏比講唯識、講中觀要高。所以大圓滿叫大中觀見,大中觀見就不是中觀派、自續派、應成派所講的中觀,比他們高。特別我們又是禪宗,西藏密宗大師講嘛,禪宗是大密宗。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在這方面我們要進一步修學研究。


正宗分的第一個大問題我就說到這裏。因為如來藏的問題牽扯的方面很多,歷史上尤其是近代爭論也很大。首先是日本人發起來的,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日本人就提出來《大乘起信論》不是馬鳴菩薩造的。我們中國的梁啟超也跟著說,他也寫文章論證《大乘起信論》不是佛說的,而是一個有修行的中國僧人寫的。這個就引起很多問題了。因為《大乘起信論》是講如來藏的,所以這個就爭論起來了,這個問題大了。後來就有人維護了,日本人裏也有維護的,說《大乘起信論》還是佛說的。後來爭論越來越激烈,不但說《大乘起信論》不是馬鳴菩薩造的,而且就說《大乘起信論》說的東西不是佛法,這就更厲害了。你說這個書不是馬鳴菩薩造的,這個還承認它是佛法。你說它既不是馬鳴菩薩造的,也不是佛法,這就問題大了。說《大乘起信論》不是佛法的,這還不是外道說的,是佛教界的人士,像我們支那內學院的歐陽竟無,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而且從唯識學上舉出佛教的很多道理,他不是憑空說憑空漫駡。於是乎就有起來維護的了,像太虛法師、章太炎、唐大元這些起來維護了。歐陽竟無那一派,像王恩洋,後來他們的弟子像呂澄等屬於懷疑的一派。一直到後來臺灣印順法師把如來藏說成是真藏唯心,跟唯識講的虛妄唯識相對的。


所以這個問題就大了。因為從《大乘起信論》是不是馬鳴菩薩造,引證推到《大乘起信論》講的如來藏這個道理對不對,牽扯這個問題。因為如來藏說的,跟中觀或者跟唯識比較起來究竟是了義還是不了義,這就引伸到天臺、華嚴宗的一些根本理論。天臺、華嚴宗的根本理論講的什麼?都是講的如來藏。也對唯識宗有影響。因為唯識宗最後講的,根據《大乘起信論》提出了真如能不能夠熏,無明能不能熏真如,提出了這些能熏不能熏的問題。你這麼說它都不是佛說的,把如來藏否定了,問題就大了。當然現在這個問題慢慢逐漸在清楚,因為有敦煌發現的資料,還有藏文藏傳佛教,原來譯的經,像《楞伽經》不但有漢文的,還有藏文的《楞伽經》,他也講這些問題,所以如來藏就成立。所以我們搞佛教,搞佛學研究,如來藏的問題值得我們重視,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講,光是這麼一個大的思想體系,也要讀好《楞伽經》,研究好如來藏。好,今天就告一個段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