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41

分類:法相宗
2012/10/22 07:51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訶薩言: 聽, 善思念之, 當為別說。大慧白佛言: 善哉世尊, 唯然受教。


世尊說,你們要認真聽,“善思念之”,我為你們“廣分別說”,詳細地給你們說。大慧說,好哇,好哇!世尊,我們願意受教。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大慧,妄想自性著者,空、生、二、離自性相。


在這個地方佛告訴大慧:說空者是空,即是妄想自性處,就是遍計所執性。我們前面講了,妄想自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一切法空,連空也是空的,說空就是妄想。所以一方面,對於“妄想自性計著者”,對執著的人說空,說無生,說無二,說離自性相,說四門。另一方面要看到空也是空,四門四相也是空。底下就一一說這四種相。這四種相也就是如來藏智的相。


(一)明空


這一大段先說如來藏智的第一個方面,講空:


大慧,彼略七種空。相空,性自性空,行空,行空,一切法離言空,第一聖智大空,彼彼空。


釋迦牟尼說法,說般若說了二十二年嘛,因為般若就是空性,智慧空性,佛說法,很多地方說空。根據不同的根機,說空、說般若深度也就不同,層次也就不同,說空的種類也不同。有時說二空,還有比如經上說七空,還有說十八空,說二十空,等等。這裏說七種空,七種空後面的彼彼空,這個是粗空,主要是前面六種空。我現在倒過來,把彼彼空這一段放到前面來講。什麼叫彼彼空呢?看這段的最後一句話:


雲何彼彼空?於彼,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牛羊等,非比丘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餘處無。是名一切法自相,彼於彼彼, 是名彼彼空。


“彼彼”就是彼此,彼此彼此嘛。彼此相無,彼此都沒有,所以叫空。舉了例子:比如說“鹿子母舍”。“鹿子母”是個人名字。鹿子母有個兒子,這個兒子叫鹿,所以稱這個夫人叫鹿子母。鹿子母舍,就是鹿子母這個夫人她家的精舍。鹿子母是信佛的,她曾經建造過精舍供養比丘,所以佛就舉這個例子。鹿子母的精舍是修行的地方,沒有象馬牛羊這些畜生,那麼精舍是空的。但是並不是說精舍裏沒有比丘,也不是說沒有精舍,也不是說別的地方就沒有象馬牛羊了。就只說精舍沒有象馬牛。“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這個空也不是說自性空、緣起性空的空。“是名一切法相,彼於彼無彼,是名彼彼空。”這就是一切法,彼此相互為空。頭一個彼,我們可以說是一切法,譬如象馬牛羊,第二個彼,就是指精舍。在鹿子母的精舍裏頭,沒有象馬牛,所以是彼彼空。所以這個彼彼空,釋迦牟尼佛說了,你講的這個空,就是那個地方沒有那個東西,就叫彼彼空。實際上這個空是相對於有的空,也就是無的意思。釋迦牟尼佛說,這個空是最粗的。一般的我們的凡夫、外道說空,都說這個空。就是沒有的意思。所以又落入了有無兩邊。但佛主要說前面六個空,再回頭來看前面講的。首先講相空:


雲何相空? 一切性自共相空,轉積聚故,分別無性, 自共相不生, 自他俱性性故, 相不住。是故一切性相空, 是名相空。就是說一切法的自相共相,一切法的現象它的本性是空的。因為我們講陰界入,都是因緣和合,“輾轉積聚”,各種條件,因緣集攏來形成的現象,形成法,所以因緣所生法,本來沒有自性,是空的。所以只要分別一下它的緣起,各種條件,就能看到無性,自相共相都是本不生的,自他都是沒有自性,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和“他”,所以“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這是相空。什麼叫相空,就是針對眾生或外道執著現象為實有,所以佛說相空。除了我們剛才講的彼彼空那是粗的空以外,佛說七空首先說相空。第二個剛好跟第一個相反。第一個是針對抓著現象為實有而說相空。第二個是性自性空。什麼叫性自性空,佛講:雲何性自性空?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 是故性自性空。前面講的眾生抓著現象為實有,第二個是針對眾生抓著本質為實有,說性自性空。性自性空就是自性空。比如因緣所生法,這些東西是因緣和合的,是沒有自性的,你抓著這些東西,認為是實有,這就是抓著相了。我說那個相是空的。但你如果認為這些東西這些相背後的因緣條件等是實在的.那也錯了。比如還是講這個杯子,這杯子是緣起的,前面講了,它是許多條件下產生,所以這杯子本身的相是空。但是這些緣,條件也是空的,並不是杯子的後面還有個什麼實體,有個什麼不變的元素,有個什麼造物主,就是它沒有第一因。一切法無自性,就是沒有第一因。你抓著,認為有因、有自性就錯了。這是針對抓著本質為實有的說自性空。第三個叫行空:雲何行空? 謂陰離我我所, 因所成所作方便生, 是名行空。行空,簡要地說,就是針對抓著有為法為實有,而說行空。所謂有為法是什麼呢?就是由業力組織種子的活動而成的法。一般有為法是講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是八識種子通過業力組成的。所以講五蘊它實在是沒有我,也沒有我所的。“因所成所作業”,我們這些五蘊、十八界、十二入,心識跟外界接觸所作的貪瞋癡這些業,都是無自性的,都是空的。這個叫行空。第四個無行空,正好跟行空相對。大慧,即此如是行空,輾轉緣起,自性性,是名行空。


就是你看到這些有為法“輾轉緣起”,你知道它無自性了,你就瞭解行空了。你瞭解行空了,有為變成無為了。但你以為無為還是實有的,那你又錯了,無為法也是空的,所以叫無行空。無行空是針對抓著無為法為實有而說的。因為證得一切法自性空本身就是無為的了,你又執著證得的無為法不放,要知道不但有為法是沒有自性的,無為法也是沒有自性的。雲何一切法離言空? 妄想自性,故一切法離言 是名一切法離言空。這是講第五個,什麼是一切法離言說空呢?妄想自性講了就是遍計所執性。就是說一切法,無論是有為的還是無為的,無論是世法還是出世法,無論是妄想自性還是緣起自性、成自性,都是離言說的,都是無法以言語形容的,這種叫一切法離言說空。這個空就很廣泛了。第六個,什麼是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呢?經文上講:雲何一切法第一聖智大空?得自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聖智大空。這個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就是你知道諸法緣起性空,而且進一步呢,緣起性空本身也沒有自性,也是空的。連空亦複空。就是你知道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也還要空,這是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對於抓著勝義諦聖智而說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抓著五法的前三法:相、名、分別,以為實有固然不對,抓著後面的正智、如如認為這個是實有,那又錯了,這個也要空。就是對聖智認為是實有的也不對,這個也是自性空,是第一義聖智大空。


是名七種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 當遠離。


這七種空,彼彼空最為粗淺,剛才講了,它是斷見,應當遠離這種見。我們講如來藏智嘛,如來藏智的四種相的第一個相,就是空。如來藏智裏頭第一個藏智是般若空的,具體說是六種空。因為第七種彼彼空是粗的除外。釋迦牟尼佛在這裏說的六種空,是把三個兩邊都排除遮遣而說的空。三個兩邊,第一個兩邊:相空與性自性空。你抓著現象為實有,錯了,我說相空。你抓本質了,認為本質是實有,那也錯了,我就說性自性空。就把現象和本質這兩邊給它遮遣了,排除了。第二個兩邊:行空與無行空。抓著有為法為實有,錯了,你認識了,這是行空。那麼你又抓著無為法認為是實有,也錯了,我說無行空。所以這個也是雙遣,把有為無為兩邊的實有都給排遣了。第三個兩邊:一切法離言說空與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你知道一切法離言說的,都是無自性的,但你還又抓著這個一切法無自性,這也不對。勝義諦的聖智也不能執著為實有,第一義了,這個也要排遣,空亦複空,所以這個叫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這也是把兩邊遮遣了。這樣子雖然只說七個空,但已經把如來藏智的空講得很透了。因為釋迦佛說空,我前面講了,是根據根機的不同,說空也不同。因為他講般若的時候,有淺般若,有深般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般若還是有層次的,有淺的,有深的。這個如來藏智的六種空,還是深般若波羅蜜,高層次的空。這是講如來藏智的一個相,叫做空。下面第二個講無生。


(二)明無生


大慧, 不自生, 非不生, 除住三昧, 是名生。


“不自生”的意思是說,因為諸法都是緣起的嘛,它一定要眾緣和合,因緣而生法,所以法不自生。但是也“非不生”。在龍樹菩薩的《中論》裏頭對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但又不是不生。這個我們要弄清楚,比如說無生,就是說它沒有生這種本質。諸法是因緣和合而生,但是它並沒有生起諸法的本質,所以講無生。也是我前面多次講過的,萬事萬物它沒有個第一因,它沒個生起來的東西,沒有生起來的本質。你問萬事萬物哪裏來的?我說沒有來的,沒有個來源,就是沒有生的本質。你找不到生的本質,因為它沒有第一因,怎麼能找它的本質,所以它無生。這樣子,我們講沒有第一因,沒有生的本質。那些外道和其他的說法,萬事萬物哪里來的,都是講一因而生,造物主生,或者基本粒子,或者大梵天,等等,這些都給排除了,還有的什麼因中有果這些外道的說法也排除了,所以說無生,沒有生的這種本質。但是無生非不生,生的現象還是有。我們講萬事萬物哪里來的,本不生,無生,但是客觀存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這還是有的。怎麼有的?本來有的。前面都講了,但是這個現象還是無常的,沒有永恆性的,刹那刹那變化的,隨生隨滅的。所以講又非不生。底下這句話,“除住三昧”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般的說法,“住三昧”就是進入三昧,修禪定的菩薩入住三昧。得無心定,心不生起,所以無生。但這個我們不在緣起法裏講,緣起法不談這個,所以佛就說“除住三昧”,就是除了住於三昧以外。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什麼叫“除住三昧”,就是說三昧是定中的境界,佛和菩薩在定中在能夠證得空性的境界,這個證得空性的境界是實有的,不能說是無生,所以講“除住三昧”。不“除住三昧”不能叫做無生。因為在三昧境界中截斷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時,本來時間無始無終,不生不滅,在定中能夠斷掉三際,這叫做無生。這是如來藏智慧的第二個相,無生。


(三)明離自性


第三個,明離自性,講離自性。釋迦牟尼佛這樣說的:


離自性即是生。離自性那相流注,及異性


一切性離自性, 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這裏佛告訴大慧,離自性就是前面講的無生。為什麼呢?因為離自性,這些緣起法,刹那相續流注變異無定。“異性現”是顯現變異的意思。時間上無論我們的八識本身也好,還是阿賴耶識種子也好,都是刹那刹那變化的,都是變異無定相可取的,所以這些都是無自性的。“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我們講一切法無自性,就連一切法無自性本身它也無自性。“一切性”也包括離自性在裏頭。


《楞伽經》前面講了三性三無性。三性: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緣起自性《依他起性》,成自性《圓成實性》。相對來說,你認為有這三性,但三性本身也是沒有自性的。我們講過了,相對於妄想自性《遍計自性》來說,有一個相無性。相對於緣起自性《依他起性》來說有一個生無性,相對成自性《圓成實性》來說有個勝義無性。這是三性三無性。三無性就是離自性,就是一切性離自性。所以這部經言語很簡單,但講得很深的。這是第三個相。


(四)明無二


第四個,明無二。


雲何二?一切法如陰熱,如短,如黑白。


這些都是相對的,一切法,冷熱,長短,黑白。


大慧, 一切法二。非於涅彼生死, 非於生死彼涅 異相因有性故, 是名二。如涅生死, 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生、二、離自性相, 應當


“無二”有的把它解釋成沒有二,是一。這個解釋過於簡單了。進一層解釋呢,“無二”就是不二,一切法不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涅槃和生死是相對的,但生死、涅槃實際上是不二的。不是說生死跟涅槃是兩個法。生死不離涅槃,涅槃也就在生死裏頭。進一步說不二,生死就是涅槃,


涅槃就是生死。一而二,二而一,二而不二。說一切法都是相對的都是二,絕對就是不二。唐譯本譯這句話的時候,這樣說:“非於生死外有涅槃,非於涅槃外有生死,”這譯得就比較明確好懂,不是在生死以外有個涅槃,也不是在涅槃外有個生死。這裏就講了不二。“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我們講不二,不是講有異因異性之相,不是說它們有不同的因、有不同的性、有不同的相,不是的。生死跟涅槃是相異性一,所以叫做不二。佛教講一切法都是教導人們要遮遣兩邊,不落二邊,都是排除相對。因為一切法都是相對,沒有不相對的法,有陰就有陽,有熱就有冷,有黑就有白,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都是相對的。都是相對沒有不相對的,這就是絕對。所以你排除了相對才能見絕對。遮遣兩邊,不但是這個道理,而且修行上也是這樣子的。所以佛教用詞也用得很巧。我們說事物都是有為法,都是相對的。相對的就是二,絕對的是一。如果你認為相對的對面還有一個絕對的,那又錯了,絕對跟相對又對立起來了,你還是相對。所以佛教承認按世俗法來講,承認有一,承認有二。但是按勝義諦來講,不為二也不為一,不講相對也不講絕對,講不二。不二,就離開了絕對,也離開了相對,這個叫不二。我們很容易在這些方面陷入二邊。我們講要離開相對,往往不自覺地把絕對又抓著以為實有了,結果又成相對了。


佛接著下面講,就是如來藏智這四相,這個法門應該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 偈言:


我常空法,離于常;生死如幻,而彼不壞。


空及涅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聖離有


我們懂了上面所講的,偈子就很清楚了,我就不詳說了。


爾時;世尊複告大慧菩訶薩言: 大慧, 空、生、


二、離自性相, 普入佛一切修多。凡所有



“修多羅”就是經,是梵語,是貫穿起來的意思。經書叫“修多羅”。佛告訴大慧菩薩,如來藏智這四個相: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這四個相的法義,蘊涵在十方三世諸佛一切經藏之中。“凡所有經,悉說此義”。所有的經典都說這四相的法義。


諸修多羅,悉隨眾生悕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


因為佛說法當機,隨順眾生的希望,借名詞言說來顯示法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但是真實的法義並非在於言說。我們講“因指見月”嘛,用手來指月亮給你看,但你不要把手當作月亮了。另外佛說法是當機而說的,因根機不同,說法就有深淺,說的法義就有了義和不了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