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42
如鹿渴想,誑惑群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無水。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 為令愚夫發歡喜故, 非實聖智在於言說。是故當依於義, 莫著言說。
比如在乾旱炎熱的荒漠裏,口渴的鹿群看到海市蜃樓的景象,以為那是水,而實際上並沒有水。諸佛所說的法也是這樣的,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機,用種種方便言說,循循善誘,使他們漸漸能夠證得空性。但是首先要知道真正的如來藏智是不可言說的。唐譯本上也講“真實的聖智非在言說”。比如,我說了四相,你以為四相就是如來藏智嗎?這是隨順眾生這麼說的。隨順眾生不只是我這麼說,是諸佛都通說的。你知道這個道理了,你就不應該執著我的言語,你要領會這個法義,要依義不依語。不要說了四相,就執著四相不放,以為這個就是如來藏智了。釋迦牟尼佛交待了這個意思。這是講如來藏智的四相,明四相。
(五)明如來藏三義
再下面講第五個方面:明如來藏三義。前面講了明空,明無生,明無二,明離自性,下面就是明如來藏三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第二卷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一切諸佛之所演說。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 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于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這一段說了如來藏的三重意思。
前面釋迦佛講了如來藏智的四相,就是教導我們離開一切相對的概念。這裏頭要明確一點,因為有的人可能會說了,空、無生、無二、離自性,如果這四相是如來藏智了,那麼這四個相的這種心識狀態,是不是涅槃境界了呢?涅槃的境界是什麼樣子,在《大涅槃經》裏說了,《楞伽經》也提到了,就是常樂我淨。涅槃境界的相就是常樂我淨。那麼能不能說這四個相是涅槃的境界,或者是不是可以說我們的阿賴耶識在我們清洗了污染以後,把如來藏顯露出來了,這就是涅槃了呢?我們說,境界都是講內證的體悟,自證自悟,自己體驗的。你說阿賴耶識清洗了以後如來藏顯露了,你一說清洗還是有作意在裏頭,一有作意,就不是不二了。一有動作一作意了,就不是絕對的了,而是相對的了,就不是離自性的相了。如來藏自體性空,自體不生,但是又不是不生。因為自體雖然不生,但是如來藏的功能在那裏,可以使人成佛。所以從用上來講,我們講如來藏是眾生的本性。
因為前面講了四相,所以大慧就講這段話,如來藏的三個意思:一個是如來藏自性清淨,第二個是如來藏常住不變,第三個意思是具足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講如來藏自性清淨,就是說如來藏本身是清淨的。講如來藏是常住,按唐譯本說是:“常恒不斷,無有變異”。但是如來藏這三義“如大價寶垢衣所纏”,“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所汙”。就是說如來藏被陰界入、三科等垢衣所纏,也就是被陰界入,也就是被貪瞋癡這些煩惱污染了,因為人在陰界入上所造的業要成貪瞋癡嘛。這些妄想分別所造成的污染像髒衣服一樣纏繞著無價寶。“如大價寶”,大價就是無價。
這裏我們一看,好像如來藏有一個實體的東西一樣,所以這個地方就要注意了,往往就以《楞伽經》的這個比喻來說如來藏是有實體的。這個是誤解。因為前面講了,佛說法有了義有不了義。了義就是把道理說透了,說完整了;不了義就是只說了一半,或只說了某一方面。這如來藏三義是大慧菩薩提出來問的,佛說如來藏也就是對眾生的根機不同,說法不同。說如來藏的三義如果跟前面講的四相來對比的話,那麼四相是了義,三義是不了義。這個我們要體會到,對如來藏怎麼樣能夠把它如實理解。大慧接著又問了,“雲何世尊”為什麼您踉外道一樣也講“我”,也講有“如來藏”呢?您講如來藏三義裏頭有一個常住不變,外道他也講常住,也講有個能造作一切的神我真我常在,而且“離子求那”,是不依靠一切緣,周遍不滅的。“求那”梵文翻譯過來是眾緣、條件。外道就這麼講的。您現在講如來藏也是常住不變,也是周遍不滅。在一切眾生身中都顯現三十二相,不就是周遍不滅嗎。您講如來藏常住不變跟外道講的“有我”這些東西有什麼區別呀?大慧菩薩又提出問題。
- 345 -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
佛告訴大慧菩薩:我跟外道所說的不一樣,我說了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又說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說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這些法義都是講如來藏的。我用這些法義,特別是用三解脫門來講如來藏。三解脫門就是修行菩薩在三昧當中要能夠進入空、無相、無願的境界,才能解脫。三解脫門我昨天說了,它是無為法。那麼為什麼要用這些法義來解說如來藏呢?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因為眾生的心理狀態都是“我的我的”。如果他沒有學過法,沒有信心,一聽到講無我,他會害怕,“什麼叫沒有我啊?”根機不同嘛,聽到說如來藏這些名字,空、無相、無願,他聽了這些正法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沒有領會而生怖畏,恐怖。佛為了除掉這些恐怖心理,所以說此無所有而有的境界。就是為了使眾生真正地瞭解如來藏的法義,因而對如來藏的說法也有個深淺的次序,針對根機不同,有的淺說有的深說,有的部分說有的完整說,這就有了義
不了義。這段話答夏大慧,佛跟外道說的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因為佛講如來藏,前面講了四相,空、無生、無二、離自性,這是如來藏。佛也說過自性清淨,眾生身中都有,常住不變,這三義的如來藏,但是這個是不了義。我們可以對比一下,看看三義跟那個四相,很明顯一個層次深一點,一個層次淺一點。所以佛接著講: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 於一泥聚, 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 作種種器。如來亦複如是, 於法無我, 離一切妄想相, 以種種智慧方便, 或說如來藏, 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 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就像做陶器的人,用種種的工具方便方法,把一堆泥土製成不同的陶器一樣。佛就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妄執,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機,有時說無我,有時候說如來藏,有時候說三解脫門,哪怕是淺層次的說,都是要破眾生的執著,不是跟外道那樣抓著有個實我在那裏。雖然有些方便說法,但跟外道說法是不一樣的。
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開”是開導,“引”是引發。開導引發“計我諸外道故”,就是為了開發引導那些抓著我不放的外道而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使他離開不實的我見的妄想,就進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的境界。希望他們快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因為這樣佛說如來藏。如果不是這樣那就跟外道一樣了。“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就是說大慧,你要真正離外道見,得佛正法,你應該依了義,不要依不了義。那個四相是了義的,這個三義是不了義的,但是三義不廢,三義說的,也還是全體的組成部分。不過要瞭解有了義不了義。下麵釋迦牟尼佛又講了偈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人”就是人我。“相續”就是壽命。“陰”就是五蘊。“緣”是諸緣。“微塵”指四大六塵。“勝”就是冥初自性,數論外道、勝論外道等講宇宙開始,冥初嘛,它就有個本性存在,叫“勝”。“自在”就是大自在天。“作”就是造物主。就講這些東西,人、壽命、五蘊……自在天、造物主,這些都是外道所執著的種種妄相,不是我執就是法執。要離開這些“心量妄想”,那樣才能證入如來藏的境界。
小結說如來藏
講到這裏就把如來藏智說完了,也就是把正宗分第一部分“說如來藏”講完了。講了那麼多天,就把正宗分的第一個大問題說完了。為了理個頭緒,我再提個綱。正宗分說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說如來藏”。這個“說如來藏”分幾個方面:首先
第一個,說五法。說五法裏頭先說諸法的生滅相,再是明妄想見,然後明正智、如如。
第二,說藏識及聖智。
第三,說三自性。
第四,說二無我。
第五,說如來藏智。
其一是說四相,二是說如來藏三義。我們分經文段落是這麼分的。這樣我把前面講的第一個大問題的脈絡給它理順,把次序順了一下。當然裏面還有很多內容,我沒一一說,因為我講的時候都說過了。比如講五法的時候,裏頭很多,像正智、如如,經裏講了佛的第一義心,七種境界,講三相等等這都是很重要的。在講三自性、二無我裏都有很多重要內容,我就不提了。把總標題提了,大家學習研究的時候再慢慢過細地按次第順序,把它搞清楚。
第一個大問題“說如來藏”,在內容上就說完了。大家也都有個綱了,知道“說如來藏”包括五法、三自性、藏識聖智等五個方面,好像有個頭緒了,但是又感覺這些是從幾個方面分開說的,怎麼樣再提綱攜領地從整體上把握得清楚一點呢,下面我就再說一說如來藏,因為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前面說過佛教三大思想系統:一個唯識,一個中觀,一個如來藏。對於如來藏,特別是我們學禪宗的,講《楞伽經》的,一定要弘揚。但是對如來藏爭論的問題很多,所以要把它弄清楚弄明白。
1.如來藏究竟是什麼
如來藏究竟是什麼東西,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簡單說,平實地說,如來藏就是本覺。我們佛教不是講始覺、本覺嗎,什麼叫本覺?就是沒有束縛也沒有解脫的一種原始的覺性。這種原始的覺性也就是我們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什麼叫如來藏?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我不是講如來藏是佛的一種心理狀態嗎,哎!你的本來面目就應該是佛的境界,佛的心理狀態。所以什麼叫如來藏呢,如來藏就是本覺,沒有解脫沒有束縛的一種原始覺性,它就是六道有情、六道眾生的內在光明。六道眾生,無論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我們這個裏頭的內在光明就是如來藏。內在光明,原始覺性,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藏。這種內在光明是離開一切語言、文字、思維的,就是不能拿語言,不能拿文字,不能拿思維來說的。這種原始本覺跟佛身、佛性、佛界都是很和諧的。我講了原始本性,是佛的心理境界嘛,佛的心理境界跟佛的身體,跟佛性和佛界都是很和諧的。它不中斷,沒有中斷過,不是刹那生滅。這種內在光明原始覺性是不中斷的,而且是真實的自性。
這裏要說清楚,我們講真實的自性,不是講永恆的自我。不能把這種本覺當作外道講的神我、梵我一樣,好像是種永恆不變的自我一樣。外道就建立梵我、神我、造物主,作為一種永恆的自我、萬有的根源、萬物的本體那樣的一個東西,那就錯了。這種真實的自性,這種原始的本覺,內在的光明,它是一種證悟的境界。所以不能抓著一個什麼造物主萬有萬物都是由他生出來的,不能這樣看,那是外道說的。這種原始覺性、內在光明是一種境界,證悟的境界。這種境界本身是離開語言文字的,但是為了對眾生說法的方便,我們可以用語言文字啟發大家,就好像因指見月吧,不可說,又不得不說。這種境界我們有時候用光明、無念形容。形容也就是形容而已,再怎麼形容,你說它內在光明,你說它真實的自性,你說它原始覺性,你說它本來面目,再怎麼說,都要去證悟,它是一種境界啊。所以我再怎麼形容它,也只能是指一下,真正的體會還是要你證悟。證悟到這種境界,你就是涅槃了。你不能夠證悟,就生死輪回。這種原始的覺性,這種本覺叫如來藏。由這種本覺的空性來講,我們可以證得如來的法身。從它的作用方面來講,可以證得如來的色身。色身就包括報身、化身在內。所以如來藏也就是如來的種性。我們講佛性、佛界、如來種、法性、真如等等,都可以看做一系列的如來藏的同義詞。名詞太多了。那為什麼有這麼多種名詞呢?這也說明佛為了說明如來藏是根據不同眾生的根機和不同的因緣說了很多名詞。這當然也有個了義不了義的問題。佛的心識清淨,我們說它是如來藏。而凡夫呢,我們人一般的心識是污染的,叫阿賴耶識。那麼能不能把如來藏跟阿賴耶識相對立起來呢?我們有時候方便說如來藏、阿賴耶識,好像能夠對立的,但錯了,那只是權宜的說法,為了說法、為了修持有時那麼說,實際上不能把它們作為相對的東西。所以千萬不要誤會了。阿賴耶識一變就變成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凡夫的心識,如來藏是佛的心識。佛的心識是法爾的不受污染的清淨心識,阿賴耶識你說它是污染的心識,這就相對起來了,不是的。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心態,兩種心的境界,但這不能夠相對的。佛的境界跟凡夫的境界不能相對的。為什麼呢?這個道理一定要說清楚,我們常常在這方面誤會了。因為你不能說阿賴耶識是汙染的心識。那我們怎麼說呢,應該說阿賴耶識是受了污染的心識,因為心識本身並沒有污染,是受污染的心識,而不是污染的心識,這個概念要弄清楚。我們講了藏識、聖智這些東西,這些細微的地方,搞不好就錯,理解上出差錯,所以一定要理解,我們不能把阿賴耶識定義成污染的心識,只能說它是受污染的心識。把阿賴耶識說成是受污染的心識,我們就會突出能夠污染的和所污染的關係。那麼所污染的是什麼東西呢?所污染的是心識。能夠污染的是什麼呢?是貪瞋癡,是業。這個我們就知道阿賴耶識它本身我們不能說它是污染的心識,只能說它是受了污染的心識。我不是前面講了嘛,阿賴耶識能藏的是種子,所藏的也是種子,伏藏的也是種子,種子本身它沒有善沒有惡,沒有無記,沒有這些東西,都是靠業力把它組合起來。我們說阿賴耶識是受污染的心識,不能說是污染的心識。這個可能跟法相唯識宗說的不盡相同。法相唯識宗在說阿賴耶識的時候,他不是從心的境界、狀態和功能作用這方面來說的,他是就這個本體來說的。一說到本體了,那麼阿賴耶識是污染的,要把它清淨,清淨了以後才是阿末羅識,阿末羅識還要進一步才能得無垢識,這是法相唯識宗的說法。法相唯識來說這個法的時候,他有他的道理,我們既不建立也不誹謗它。因為它還是在我們修行法門當中的一個法門。另外無論在見地上或者修持上,它還是一個層次,一個階段。這點很要緊。任何事物,包括我們修學上也是有層次的。所以對這些說法我們也這麼來看待就比較公允了。佛的清淨心,這種境界,因為它是法爾的自然而然清淨的,沒有能污染,也沒有所污染的,沒有能夠清淨的,也沒有所清淨的。既然佛的心識是離開能所的,就不能把佛的清淨心跟受染的心識來相對待。我再三說明這一點。不能把如來藏跟阿賴耶識作為一對,那樣是錯誤的。我們讀《楞伽經》往往在對如來藏的理解上把它混淆了,弄不清了。因為它有個名詞叫“如來藏藏識”,也很容易被人看做相對的東西。阿賴耶識是受污染的,受業的污染。那麼跟阿賴耶識相對的是什麼呢?如來藏是佛的心識狀態,沒有能所,不能跟它相對,跟它相對的是不受污染的心識,這個才能相對嘛。阿賴耶識是受污染的心識,所以跟它相對的是不受污染的心識。我們學佛,修行要成佛,怎麼修啊?就是要修持怎麼樣心識不受污染。我們學禪宗,參禪也是這樣的,怎麼樣不受污染,不但是不受污染,而且進一步要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沒有什麼污染不污染的。我本來的面目心地光明,原始的覺性本來法爾的,光明清淨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