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3-造物者的美意-3-眼睛篇
造物者的美意-3-眼睛篇
前言
大自然中許多奇妙的「現象」,好像是被設計、安排好的,甚至依循著某種「機制」在進行著;而並非科學家是所謂「進化」或「巧合」的結果。為了印證這種現象, 茲列舉一些「例證」,包括我們的「人体」供您參考 …
▲造物者的美意-1-花媒篇
前面為您介紹過「花媒篇」和「魚鰾篇」,本篇接著介紹「眼睛篇」:
[例證-3] 神奇的眼睛
只要我們看東西,眼睛很快就能夠「調整」出「最佳化」的「視覺」呈現;「眼睛」與「大腦」之間的「運作」,根本就是「瞬間運算」的結果。
▲眼睛的構造圖
當我們對「眼睛」愈了解,就愈加讚嘆「造物者」的神奇!
1. 精密的小小空間
人体除了「腦部」以外,沒有任何器官能像「眼睛」一樣,空間小,內部組織極其「精密」,而且「功能」各異;在一個比「乒乓球」還小的空間裡,竟含有上千萬條電路,能夠「同時」接受 150 萬個訊號。
▲眼睛的解剖圖
人類腦部中 ,80% 以上的知識是靠「眼睛」蒐集,雙眼就如同在我們臉上的左、右,各安裝了一部「微型電視攝影機」。因為是「雙眼」,所以看東西在「視覺上」,是「3D-立体」的。
您不妨試一下,請先把「鋼筆」和「鋼筆套」分開;若您是以「雙眼」,可以很準確地將「鋼筆套」套上鋼筆,若是以「單眼」,那就不容易套上了!
2. 收放自如的晶狀体
眼睛的「晶狀体」是一粒內貯液体的囊,其周圍有一圈細小卻堅韌異常的肌肉,工作耐力驚人!當這些肌肉收縮時,晶狀体就隆起,適合我們看「近」的東西;肌肉放鬆時,晶狀体表面就平擔,適合我們看「遠」的東西。
▲晶狀体的位置圖
以上這種「機能」對「原始人」來說很適當,因為他們要看的多半是 8~9 米以外的獵物,肌肉經常是「放鬆」的;而現代人卻生活在一個看近多於看遠的世界裡,如看「書、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睫狀肌肉時常在「收縮」,所以眼睛容易疲勞和老化。
3. 複雜的電化反應
眼睛的「視網膜」就如同相機的「底片」,它是一張半透明的薄膜,其面積不過 5 平方厘米,上面卻有一億三千個桿狀細胞用來感受「黑白」視像,另七百萬圓錐狀細胞可以感受「彩色」視覺。
▲視網膜位於眼球的底部
每一個視覺都是一場複雜的「化學反應」,即使是微弱的光線,其過程中都會產生「微電流」剌激視神經,視神經以瞬間的速率傳至大腦,即辨知所見為何物?這複雜的「電化反應」,竟然約在千分之二秒內完成。
4. 視力關鍵的視錐
視網膜的中央有小凹處是由「視錐」構成,它雖小如「針尖」,卻是「視力」最主要的區域;如看書、近距離工作、辨別顏色等,都是由它執行,每個視錐含有一種顏色。大腦可像畫家在調色板上調色一般,把三原色調配出各種色彩。
▲視錐位於視網膜的中央有小凹處(如圖下方)
如果其中的「電化反應」出了差錯,就會產生「色盲」的症狀。當光微昏暗的時候,「視錐」的活動力大減,彩色的感受消失;這時候,桿狀細胞即發揮其功能,一切都變成了「灰色」。
5. 眼睛和腦之間
我們靠眼睛「看」東西,而在腦「見」到影像;如果某人後腦受到硬物重擊,使腦裡的「視覺中心」震壞,他就變成了瞎子。若被擊得輕,他會覺得「滿天星斗」,這是「電流失控」的現象。
▲眼睛「看」到東西,腦「見」到影像。
「腦」對「視力」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完全黑暗的地方閉起眼睛,我們仍然可以看見「影像」;即使在「夢」中,影像也「歷歷在目」。
五歌心得
相對來說,人類的「生活機能」算是頗弱的一環。論「速度」比不上小狗,論「力氣」比不上大猩猩,論「眼力」比不上老鷹;然而「造物者」卻給了我們發達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彌補了「生理機能」的不足。
可是人類總是辜負了「造物者的美意」,朝著「反方向」發展。例如在人類原始時代,眼睛的「結構」比較簡單,主要是用來判別「距離」,以便能做最好的選擇;後來逐漸「演化」負起「觀察」的任務。而時至今日,這五光十色的世界對眼睛愈來愈難以「適應」,特別是來自「智慧型手機」的威脅!
▲眼睛的天敵-智慧型手機
近日某大企業又發表新型「智慧型手機」,不知又有多少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而紛紛「瘋狂搶購」,像這樣每隔不到一年就要「升級」一次,其結果消費者發現自己的荷包被掏空,卻造成該公司「富可敵國」!
請冷靜想想,真有其「必要」升級嗎?特別是已配戴「隱形眼鏡」的朋友,原來「隱形眼鏡」是為了「看遠」而設計,配戴者卻為了看清楚手機上十分「微小」的文字,易造成「眼睛酸麻、眼壓升高、慢性結膜炎、頭痛、慢性疲勞」等「後遺症」,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文案來源:[取自 五歌筆記]
圖片來源:[取自 網站]
音樂來源:[五歌自彈曲]
[本篇歸類為 K-一分鐘增您智] 相關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