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省生命再出發

分類:自性論說
2012/06/14 12:19


定慧學苑監院-自熲法師


自我反省或懺悔,意謂:將心洗乾淨了,再來納受清淨的法水。讓佛子的身心重新洗滌,生命又以一種新氣象開始再出發,是一種非常積極且有效的心理建設。


對錯雖主觀,也要自我反省

 在生活裡,所謂的「對」與「錯」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有人自認為有錯的,卻沒錯;有人認為是對的,別人一聽,便知道是錯;或者錯的,也能說成是對的。對、錯,常受到個人主觀經驗的引導。

 不過,大體說來,會來尋求法師協助的人,本身就具有「病識感」。意思是:能看到自己一些問題的人,基本上是知錯者。但「如何改」,才是更大的問題。


 為什麼人總是不容易看見自己的問題?就算有人提醒,也多堅持自己的看法,不願承認自己有錯?這可以分幾個向度來說明:

 一者:「文過飾非」本就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的本能。

 再者:根本是不知不覺,要如何認錯?

 我舉個自己的例子來說明。
 我小學一年級時,有一天睡過頭了。當我醒來,發現已遲到了,放聲大哭,怪哥哥姊姊沒叫醒我。母親見了這情形,拿了小棍子打我,說:「人家疼妳,讓妳多睡一點,妳還罵人、還哭......」我當時因為怕棍子打,就不再哭了,但還是不知錯在哪裡啊!

 長大後回頭想:母親真是疼我們!她竟沒說:「有本事,你自己起來,哭什麼!」我現今解讀母親的話,得到的是:要感恩,莫埋怨!但已是事過境遷,母親也作古多年了。可是當時的我,哪裡懂得這些。今昔對照許多世事,不也如此嗎?只想到「當下被打的自己」。


學著看見自己的問題

 對「自我感覺良好」這個流行的語詞,直接說就是「白目」,這不同於自信。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容易在人、事上出現困難或阻礙。怎麼說呢?

(一)由個人的角度看:影響個人,不容易進步。

(二)由團體的角度看:這又會有兩個角度。

 1.易以自我的標準去規劃他人。例如:孩子喜歡藝術,母親卻希望他未來學醫,賺錢多多。

 2.自我立場比較明確,不易與團體協調,不易達成團體要求。就算達成,溝通過程很難確保順暢,彼此也相當痛苦。

 3.在職場上,有自己一套想法、作法,又不容易與他人取得共識,勢必會影響職場生活。


看不見自己問題,怎麼辦?

 如果人總是不易看見自己的問題,可能要透過許多的機會教育,及善知識的提醒,加上自覺自省吧!

 舉我自己的例子:

 記得有一次,方丈 悟因長老尼和法師們於週五晚上來到定慧學苑。當日是靜修假,學苑不對外開放,他們到達時,必須按門鈴。聽到門鈴聲時,我從四樓匆匆跑下來開門。悟師父盯著我穿的短褂,劈頭一句:「你以為你有修行啊!」

 我不慌不忙地回答:「如果知道師父要來,我就會換衣服了。」

 悟師父最重視我們的威儀,尤其是僧服,一定採置製作得最適宜。讓僧眾,人前人後法相莊嚴。當日,我穿了一件補了又補的短褂,師父表現很不悅。

 又一日,法師們來苑,我也是穿了一件補了丁的羅漢褂。法師們又說:「這件換掉吧!」我傻愣著,心想:多可惜!

 也許你會問:穿著補了又補的衣衫,不正是惜福嗎?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直到有一回,胡新妹居士臨終前在家休養,我聽到消息,匆匆趕到她家探望。她看著我,話都說不清楚了,但是,說了一句:「師父,不要穿這件了!人家會覺得師父好可憐!」

 我呆了,但看到她懇切的樣子,我答:「好!」

 自此,我將補了又補的僧服放在衣櫃底層。


慚愧能遠離障礙

 在百法的「心所有法」中,提到善法有十一種: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因為這十一個善心所能利益現在、未來,所以名之為善。而善心所中,「慚」與「愧」是修道的基礎。

 「慚」心所,在《成唯識論》的解釋為:「云何為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由於本身的自尊自重,自我反省的力量,對不適當的行為,心生慚意;加以尊崇賢善,感到
羞恥不好意思,可以對治「無慚」,止息惡行。

 「愧」心所,《成唯識論》的解釋為:「云何為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我們畏於外在的輿論、責罰及後果,因而遠離「無愧」。

 在《慈悲三昧水懺》中云:「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兩種白法,能為眾生滅除眾障:一者慚,二者愧。」藉由反省、懺悔,我們產生「慚」與「愧」的善法,遠離修道的障
礙,朝向解脫。


佛教懺悔的方法

 自我反省或懺悔,意謂:將心洗乾淨了,再來納受清淨的法水。讓佛子的身心重新洗滌,生命又以一種新氣象再出發,是一種非常積極且有效的心理建設。

 佛教中與慚愧及反省有關的修行,如佛門儀軌晚課中的〈禮大懺悔文〉;又如僧眾半月半月誦比丘、比丘尼戒,或沙彌、沙彌尼戒時,會誦《梵網經.菩薩戒本》或《佛遺教經》;在家居士則誦《在家菩
薩戒》。誦戒前,大眾必當先懺悔,再來接受如來的大法。

 一般的懺悔法門,如禮〈大懺悔文〉或禮拜《大悲懺》、《三昧水懺》、《梁皇寶懺》等,都是提供自己一個反省、懺悔,改過向善的管道。讓佛弟子於現世今生,藉由祖師大德的修行經驗及體證,給予
生命一個改悔修過,重新開始的機會。看到希望,也看到光明。

 自省對於個人是重要的。這可以從兩點來討論:

 第一、人若沒有自省力,就像一塊白布,只用不洗,最後只好直接丟掉。

 其次,要引導別人反省,我會先舉自己的例子。先自省,而後再引導之。

 佛教談「因緣」,信眾來尋求協助時,各有其因緣條件。我只能引導他去看到當下的狀況,不預設立場,不作對與錯的價值判斷,減少主觀性的介入;並就其現有的資源及條件,讓對方盡可能作出較適當
的抉擇與改善;同時也要請其作定課。最後藉三寶之力為其祝福及祈願,並一起作慈心觀回向。


自省不自責

 有些人會因過度反省而沉溺於自責當中,同時築起另一道無法跨越的牆。要如何避免呢?事實上,自省成自責,是一大陷阱。例如:這次答應以「自省慚愧主題」的受訪後,我先跟自己進行內在的對話。
這過程中,對自我生命的回顧,如同電影般快速流動滑過。有些事情便會一而再,再而三重播;若只見單一因緣,便易陷入其中。但是,我會提醒自己:佛法講緣起--就這樣,便又走過去了。

 我舉個過程裡的例子。

 父親過世前住院時,我回高雄去探望他。護士小姐小聲的對我說:「勸勸妳父親別抽煙。」

 我進病房時,父親果真在抽煙,小小房間,煙霧繚繞。

 「爸!少抽一點吧!」

 這句話彷彿觸到地雷,父親臉色一變,憤怒地說:「妳以為妳是師父,就可以管我了!」

 我呆立半晌!自出家後,從未再見過父親的怒容,每回父親都是笑容滿面,尤其讀了佛學研讀班後,對三寶更是恭敬有加。

 當下,我的心還真的很難過,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出的念頭:「不要來了!…」

 回苗栗後,忙著忙著......雖想回高雄看父親,但內心就會推三阻四。一直到隔年四月的浴佛法會,當時想見父親的心甚急切,可是常住正忙,心想:「忙完再回去,這回一定要去看看他老人家。就算他又罵我,還是要回去。」

 於是,待浴佛法會圓滿後,直到隔日晚上還要共修,心中計畫將這些事完成,週五再利用靜修假回去看父母親。誰知週二早上,正在大殿挑油燈時,便接到二哥來電:「父親清晨病故了。」

 如同晴天霹靂!我雖鎮靜地接完電話,卻在心底大哭:「為什麼不早一點回去呢?」每每想起此事,心中會追悔哭泣。

 這段醞釀稿子期間,我一想到此事,也掉入了坑洞幾回。雖無捶胸頓足,但內心的慟卻更甚!

 我採取的對策是:

 1.觀因緣,撫平傷口。
2.以此為逆增上緣,提醒自己:要發好願,想好事。


我需要懺悔嗎?

 猶記得當年,我還未出家,先就讀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那年,研讀班期中聯誼活動,正好是回香光寺朝山。遊覽車下車後,我們排成二人縱隊,一路往香光寺拜去。沿路上,在我旁邊的老菩薩,每拜下去,必喊一聲:「懺悔!」

 我突然反思:「我的人生,一路走來,好像從不覺得需要懺悔。可是,我真沒有瑕疵嗎?」真是問心有愧啊!這真是要好好懺悔了!

 於是老菩薩發出的懺悔音聲,勾引牽動了我內心潛藏的懺悔的模糊反省。我虔誠請諸佛護念:讓我懺悔清淨……。當日到了香光寺,生命有了轉折,也種下了日後出家的殊勝因緣。那一幕的峰迴路轉,是我刻骨銘心的大轉折。

 事實上,想懺悔的,永遠寫不完。但是感謝此次因緣,提醒自己:更莫造新殃;輪迴路滑,慎!

 只願一切眾生:「早登佛地;早得佛果;早證菩提。」

 送給大眾法的禮物,也是我自己日日所用功受益的提醒:

 「願懺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盡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