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 2
悟性 2
悟是人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感知。這種感知在人心中清淨之後,才能獲得。如果你不清淨, 心中就沒有容真知的地方。而人一旦得到這種真知,養生也會獲得巨大的潛能。
空,是悟的最高層次。
《西遊記》裡唐僧有3個徒弟:豬悟能、沙悟淨、孫悟空。悟能是人著眼於可視之物,而悟於表象;悟淨則不為事物所迷、所動,但尚尋不到事物的根源;悟空則悟出事物的本源,所以一眼可看清妖怪。
老子根據悟的不同程度,把人分成3個層次,
他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悟性高的人發現道的踪跡緊隨不捨,因而他終生無險,病不入身;中層次悟性的人略知道的偉大,但認識不清,所以覺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無,
因而在處事方面患得患失,難有大的作為;缺少悟性的人,見識淺薄,根本不曉得道為何物,甚至連聽見合乎於道的話都會哈哈大笑,以為荒誕不經。此種人的嘲笑,正說明道的高深,這些人如果不恥笑道,道就不成為道了。道是宇宙規律學,只能為少數覺悟之人所認識。
健康長壽須多因一果,缺少悟性難有善果。我曾看過一本研究《易經》的書,作者說他為寫此書累得生肝病住院半年,在病中完成著作。用此例談“悟”,或許對人能有所啟發。
《易經》為群經之首,是一部揭示宇宙規律的奇書。古人講“天大地大沒有《易經》大, 人得易傑,鬼神得易靈。”現在,研究《易經》的人較多,但多數人把注意力放在算卦上。其實,《易經》的精髓是“位當”。
《易經》有64卦,每卦有6爻,講的是384種變化。天地瞬息萬變,人如何在變化中處於適當的位置,這就是《易經》告訴世人的哲理。懂得這種哲理終生無險,懂得這種哲理病不纏身。在中國這片黃土地上,“位當”者是贏家,“位不當”者必是輸家。
由此可見,沒有悟性,研易而不明其真諦,修性養生而難得正果。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懂得養生之道的人不多,即使懂得又未必都向世人傳播。所以沒有悟性的人,難以找到健康長壽的真諦。
人不分貴賤,但悟性卻有上下之分。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無論古人還是現代人,誰具有悟性,誰才能將自己置於時空中的最佳位置。
現代社會,有一些人只相信權力和金錢的作用,彷彿天地間是個大賭場,非要賭個輸贏。自然界的生存競爭,優勝劣汰,大魚吃小魚似乎也成為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唯一法則。一些人最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物質世界,聲稱眼見為實。實際上這恰恰是一些人的悲劇所在。因為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非常有限,它局限了人的思維, 並最終將人置於無法解脫的境地。智者仁人則用心靈去感知世界,因為這種感知的力量是無限的。正如釋迦牟尼在兩千五百年前感知到宇宙無限大,同時又無限小。十幾年前,我國放映了一部日本電視劇《阿信》,故事的主人公阿信從賣魚起家,最後成為一個大企業家。她的成功靠“信義二字。而她兒子崇拜的是生存競爭,大魚吃小魚,最終導致瀕臨破產。在這關鍵時刻,阿信謝絕了老朋友們的幫助,寧願眼看著其子徹底破產。她認為:如果兒子不悟,仍然抱著“人吃人”的觀點僥倖過關,那麼他早晚還是要失敗的。晚敗不如早敗,早敗如有悟性還有機會東山再起,晚敗則沒有時間了。這部電視劇在資本主義社會引起了較大的震動,其原因在於讓人悟出了事物發展的規則,你吃他人,他人必吃你。
悟如此重要,悟在哪裡?悟在腳下,悟在不言中。悟不能贈與,不能繼承,只能用心去體會,去探尋。有個哲學故事說,天帝對一人講:“在你危難時,我可以救你三次。”事後這個人果然遇到了危難,他被困在洪水之中。突然,一條渡船經過,船上的人說:“上來吧!”他說:“天帝會管我的。”過了一段時間,漂來一段圓木,上面有人喊:“上來吧!”他說: “天帝會管我的。”又過了好長時間,一隻大木盆遠遠漂來,他想去抓,轉念想:“天帝會管我的。”最後, 他終於支撐不住落水淹死了。他的靈魂去找天帝,問:“你為什麼說話不算數?”天帝講:“我講話是算數的,已救你三次,可惜你缺乏悟性,在劫難逃。”
“悟”是深不可測的,但又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人要得到悟性,必須拋棄狂妄的自以為是。一旦進入空的境界,悟也就在其中了。
人類的三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真理信仰。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的很好,錦衣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佔大多數。
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這裡頭。這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
還有一種人,"人生真子" 很強,腳力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真子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人生追求的"真子"。這就是真理信仰。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悟的過程。
“道可道,非常道。”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悟性文化,在這種文化下,生活,工作,學習,處世無不透露“悟性”二字。仰觀天,俯察地,人類社會最初的技能,不是從書本中學到的,而是從大自然中、從實踐中悟到的。
感悟可以求得真理,真理可以促人成功。一個渴望走向成功的人,一定要有悟性。一個沒有悟性的人,則如枯木,既不會開花,更不會結果。一個有悟性的人,多是大智大度之人,既會為人處世,又能有謀略地開展工作。
有學問的人,不見得有悟性,“悟性”是一種心境,可以心嚮往之,卻未必如願得之。悟性絕不靠想,一想即非,往往作繭自縛;也不同猜,一猜便歪,結果背道而馳;還不能量,一量就錯,導致天壤之別;更不必找,一找反丟,最終枉費心機。想通了,猜著了,量準了,找到了,不等於就真正覺悟了。
於平凡中見不凡:有悟性的人可以馬上領會到別人無法領會的妙處。菩提祖師在悟空頭上僅僅敲了三下,隻字未提,他就明白了是什麼意思,結果半夜三更從後門溜過去拜師學藝,只用了三年功夫就學會了長生不老術,七十二變法和筋斗雲的本領,以有限的學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融會一爐。
悟性是突然開竅的豁然通達,更是日積月累的厚積薄發。來源於先天,也來源於後天。先天,靠聰明;後天,靠磨練。
“拳打千遍功自成”。悟性,基於平日的學習、積累,逐漸形成一種潛在能力,迸發出智慧與力量的火花。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敏於觀察,勤於思考,悟性更多的要依靠自身的體會、感受和心得。
真正的醒悟不是越學越複雜,而是越活越簡單,不是越來越煩惱,而是越來越輕鬆。
大徹大悟之人,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無視正常感情的怪人,也非自以為是、晦澀難懂的狂人,更非離世索居、憤世嫉俗的閒人,而是灑脫自在的“真人”:脫俗而不厭俗,入俗而不流俗,是入世與出世、平凡與不凡的和諧統一。
時至今日,人類對她賴以生存和繁衍的這套秩序的理解,還是十分膚淺,還是停留在斯密和哈耶克為我們闡述的理解中,甚至斯密和哈耶克的闡述,也只是在最近幾年,由於腦科學與認知理論的突破性進展,才再度引發了我們的關注。
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開始贊同哈耶克早年對“自生自發秩序”的推測——人腦內的神經元網絡秩序與人類社會的市場秩序之間的同構性。這一同構性的當代表述是:腦神經元網絡的拓撲結構,與一種叫作“友好關係網絡”(friendship network)的社會網絡的拓撲結構具有最相似的特徵。交易,哈耶克和布坎南都強調,它的古代希臘語詞根含有“分清敵友”的意思。布坎南解釋說,交易總是與朋友的交易,不是與敵人的交易。如果與“敵人”成功地發生了交易,那麼,敵人就不再是敵人,此即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們的著名口號“經濟的文明化影響”的涵義——人與人之間敵對關係的“文明化”。
更進一步,腦科學研究表明,每一個人的腦結構,從低級層次到高級層次,被感受到的重要性可以自發湧現,從低層次凸顯到高層次中,成為被感受到的更高的重要性。最後,那些最重要的,呈現為“自我意識”。可是,這些表達了各種重要性的神經元網絡,它們之間的日常關係,是競爭性的。這裡,沒有一個中央計劃單元來協調競爭著的無數重要性。因此,更準確地說,每一個人的腦內,存在著一個神經元網絡的社會,從而存在著類似阿羅“不可能性”定理所刻畫的社會理性選擇的困境。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腦內的社會秩序與腦外的社會秩序,具有某些重要的同構性。
根據漢語的日常語用學,“悟性”,首先是一種洞察事物潛在性的能力。其次——關於這一點存在著爭議,它可以指人類的某種潛在能力,這種能力使每一個人可能感悟到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
在西方思想傳統中,對應於“悟性”的,是“理解”,對應於英文是“understanding”,對應於德文是“Verstand”。不過此處仍有爭議,例如,阿倫特不同意把Verstand譯為understanding,她堅信這一概念應譯為“intellect”。
綜合上述,漢語“悟性”一詞的涵義中,既有西語的“理解”,又有西語的“直覺”。不過,此處還有爭議,例如笛卡爾對“直覺”的定義(參閱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
不論如何,讓我們把“悟性”界說為理解與直覺,於是,與悟性關係最密切的,不再是康德所謂“理性”,而是康德未能充分解釋的“判斷”。阿倫特曾對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有極重要的批評,與此相關,她有一篇未寫完的“卷三”(以“附錄”形式輯入《精神生活》)。在《精神生活》“思維”卷中,她注意到康德的一個常被啟蒙理性主義者們忽略的看法:“一切思維只不過是到達直觀的一種手段”(阿倫特《精神生活》 “思維”,姜志輝中譯本第68-69頁,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康德所說的“直觀”是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因為“……想獲得這種能力的要求'通常被叫作愚蠢',這樣的一種失敗是無可避免的”(《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87頁)。阿倫特這樣解釋“判斷力”:“始終作為心理結構的一般和始終傾向於感官經驗的特殊得以整合在一起的精神的神秘能力,是一種'特殊的能力',……”(《精神生活》“思維”,上引姜志輝中譯本第75頁)。
悟性或者判斷力的開發,一方面要求足夠豐富的生活體驗——足以發生“渾然的真實感”,另一方面要求足夠深刻的理性洞察——恰到好處地表達具有本質重要性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是潛在地包含在現像中的。第三,悟性的充分發展往往與思維對它自身所得結論的不斷否定(揚棄)有關。根據我的觀察,完全沒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人,幾乎從未有過充分發展了的悟性,儘管他們先天的資質裡可以包含非常好的悟性的種子。
或許由於悟性的這些特徵,那些悟性得到了充分開發的人被認為具有“智慧”——悟性的外顯,可謂之“智慧”。因為,首先,他們能夠比不具有智慧的人更多地看到事物的潛在可能性,並足夠準確地預測未來。其次,雖然更多地看到事物的潛在可能性,有智慧的人,為了智慧自身的緣故,往往不追逐目光短淺者所追求的功名利祿。
人類一般而言是從具有較低的智慧向著具有較高的智慧演化的,因為智慧,根據上面的解釋,應能使智慧所在的人類群體更適應環境的變動,後者需要長遠的目光和寬廣的視野。注意,我強調,智慧的受益者不是智慧者而是智慧所在的群體。因為,智慧者為了智慧自身的緣故往往不追逐自身利益,他們的功用是群體性的。蘇格拉底可以被雅典人處死,而他的智慧卻保存在源於雅典的諸人類群體之中並造福於這些群體。
在這樣的演化論視角下,更具智慧的人類成員,他們據以判斷任一真信念的合理性的標準,比具有較低智慧的人類成員所據的判斷標準,或許更經常地取得成功— —不是更有利於個體生存競爭而是更適應“群體選擇”的文化環境。用羅蒂的話說,就是:“……找到一條把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世界觀和道德直覺,與新的科學理論或社會政治制度及其理論或其他新奇事物結合在一起的途徑”(Richard Rorty,《真理與進步》,楊玉成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導言”第5頁)。這樣的理解,將把秩序與對秩序的領悟,引導至一種政治學的論域之內。
懷特海說:“有限的科學的清晰性和其外的黑暗的宇宙之間這種絕然分裂本身就是一種撇開了具體事實的抽象”。
上面的引文意味著,對於表達被我們感受到的重要性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要不要抽象——因為一切表達都只能是對“渾然的真實感”的抽象,而是尋求某種恰當的抽象——在渾然的真實感與邏輯自洽之間實現恰到好處的折衷的表達的藝術。
人生,是一個不斷悟的過程。看到的,往往是外在;悟得的,方是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