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任督二脈防體虛
打通任督二脈防體虛
“十人九虛”,以此來形容如今運動少、整日活在空調房、夜生活頻繁的都市人群,可謂相當準確。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劉健華副教授指出,對於“虛”人來說,調理好統攝全身陰陽氣血的任督二脈尤其重要,從中選取穴位用熱敷、針刺、艾灸等最能激發人體正氣。此外,足陽明胃經、心包經上的若干穴位也有顯著的保健和緩解疼痛之效。
“打通”任督二脈可防病
武俠小說常將打通任督二脈當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用中醫理論來分析,這兩條重要經脈對保健確有功效。劉健華說,任脈行走在人體腹部正中,總調全身陰氣和氣血。督脈穴位有28個,行走在人體背後的正中,督領全身的陽經,統攝全身陽氣和真元。由此可見,任督二脈對於統攝全身的氣血陰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劉健華說,任脈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關元、氣海,常被人提及的保健穴位“足三里”則在足陽明胃經上。日常採取揉按、熱敷這些穴位,“次數越多越好”,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辦公室一族最適合叩打足三里。該穴位自古便負盛名,古人習慣以艾灸此穴來防胃病、嘔吐、腹瀉、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癲狂等神誌病。劉建華解釋,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約在外膝眼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橫指,按壓起來有酸脹感,但不會發麻。
犯頭暈頭疼不妨捏捏“後腦勺”
隨著現代人因生活方式改變,坐的時間越來越久,頸椎、腰椎等脊柱病變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劉健華推薦,此類患者的穴位保健應選風池、風府、腎俞、命門四穴,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
頸椎患者最適合按壓風池和風府穴。這兩穴都在腦後,具體來說,風府穴的位置為“後髮際正中直上一寸”。風池穴的定位為“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簡單來說,就是在風府穴的兩側。除了可緩解頸椎病引起的頭暈頭疼,刺激風池穴還能起到醒神、提神的作用。
在腰椎上的腎俞穴是膀胱經上的要穴,為“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點五寸”,要找准此穴得花些工夫。劉健華說,我們日常系腰帶的位置,即腰側兩處凸起是髂嵴,它與腰部正中凸起的骨頭即第四腰椎棘突相平。找到第四腰椎棘突後,向上數兩個,即為第二腰椎棘突。腎俞穴在其左右一點五寸。
找到腎俞穴,命門穴也便迎刃而解。該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屬於督脈。武俠小說中常有“擊中命門,衝擊脊椎破氣機,致敵截癱”的描述,不無幾分道理。腎俞穴、命門穴可緩解腰椎疼痛,除了按壓外,更適合熱敷。
此外,辦公室一族中,陽虛、氣虛等元氣虛損者不在少數,因此,特別適合熱敷或艾灸關元、氣海兩穴。這兩穴對於容易疲勞、腰膝酸軟、有尿頻、尿痛等泌尿系統症狀者效果較好,月經不調、遺精等婦科、男科病也可將其作為輔助的保健穴位。關元穴的位置在“臍下三寸”,氣海則在“臍下一寸”。
失眠、心悸可按腕上穴位
睡眠不好是都市人群的典型症候。劉健華建議,失眠時不妨按按手腕上的內關、神門兩穴。兩穴均可緩解心血管系統的不適,並各有側重。內關穴的定位為“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撓(骨)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有個簡單的測量辦法,即先握拳屈腕,可摸到手臂正中的兩根最為凸起的筋,內關穴約在兩筋之間,再以手掌與手腕相接的橫紋到肘部的距離為12寸,則選擇靠近手腕一端的六分之一處為內關穴。按此穴可緩解胸悶、心慌、眩暈、暈船、胃痛、嘔吐。
神門穴對失眠的緩解效果更為突出。其位置是“手腕關節手掌側,尺(骨)側腕屈肌腱的橈(骨)側凹陷處”。簡單來說,先拳屈腕,摸到手臂上最靠近小指一側的一根筋,神門穴的位置在這根筋近大拇指方向且在手腕橫紋上。
有些為人們所熟知的急救穴位,其實也有保健防病的效果。例如合谷穴,即虎口處正中略偏向第二掌骨處,可刺激人從混沌中立即清醒,其實,該穴還有緩解腹痛和便秘的效果。此外,經常按壓耳甲腔(即外耳廓與耳道之間的空間),可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效果。
要提醒的是,上述保健穴位,除了任督脈上的穴位外,分佈上一般為對側的兩處,例如神門、內關在左右手腕就各有一處,按壓時切莫遺漏了一個。此外,按壓穴位時應保持一定的頻率和力度,一般建議一次按壓持續五至十分鐘。
http://all100.bokee.com/6784661.html
彈撥極泉治心悸心慌
彈撥極泉
施治者一手托起被治者左側上肢,使其腋窩暴露,另一手食、中指併攏,伸入腋窩內,用力彈撥位於腋窩頂點的極泉穴,此處腋神經、腋動脈、腋靜脈集合成束,彈撥時手指下會有條索感,注意彈撥時手指要用力向內勾按,彈撥的速度不要過急,被治者會有明顯的酸麻感,並向肩部、上肢放散。
耳穴:
主穴:神門:三角窩後1/3的上部
配穴:心:耳甲腔正中凹陷處
皮質下:對耳屏內側面
枕:對耳屏外側面的後部
心髒點:屏尖穴與外耳連線的中點
腦幹:屏輪切跡正中凹陷處
http://all100.bokee.com/6784658.html
自我按摩可預防腳抽筋
1預備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左手掌心與右手背重疊,輕輕放在小腹部,雙目平視微閉,呼吸調勻,全身放鬆,靜坐1~2分鐘。
2拿捏小腿後側
患肢平放在健肢膝上,用對側手拇指與其餘四指用力對合,從上到下反复拿捏患肢小腿後側肌肉0.5~1分鐘。
功效:柔筋緩急、消腫止痛。
3按揉委中穴
將健側手中指指尖放在患肢的委中穴上,拇指放在髕骨上方,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
功效:活血消腫、通絡止痛。
4按揉陽陵泉穴
將大拇指指腹放在同側患肢陽陵泉穴上,其餘四指附於腿肚處,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鐘。
功效:疏肝利膽、解痙止痛。
5按揉足三里穴
將健側手食指與中指重疊,中指指尖放在患肢足三里穴上,適當用力掐按0.5~1分鐘。
功效:補脾健胃、調和氣血。
6按揉條口穴
將患肢平放在健肢膝上,用健側手中指指腹放在條口穴上,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鐘。
功效:疏通經絡、緩痙止痛。
7掐承山穴
用拇指指尖放在同側承山穴上,適當用力掐壓0.5~1分鐘。
功效:通經活絡、柔筋緩痙。
8合按崑崙穴、太谿穴
將患肢平放在健肢膝上,用健側拇指指腹和中指指腹分別按在太谿穴和崑崙穴上,兩指對合用力按壓0.5~1分鐘。
功效:調和氣血、消腫止痛。
小知識
委中穴:位於膝關節月國窩橫紋(即屈膝時月國窩中的橫紋)正中處。
陽陵泉穴:位於腓骨上端膨大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1寸筋間處。
條口穴:位於外膝眼下8寸,距小腿正面的長骨
——脛骨前嵴約1橫指處。
承山穴:位於小腿後側正中,分肉之間凹陷處,委中穴與崑崙穴連線的中點。
崑崙穴:位於外踝尖與跟腱間的凹陷處。
太谿穴:位於內踝尖與跟腱間的凹陷處,與崑崙穴相對。
自我按摩可在發作時做。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堅持每日或隔日做一次,可起到預防作用。平時要避免下肢過度疲勞。
http://all100.bokee.com/6784656.html
睡覺時手腳頻抽筋?可試試四物湯加味
文/陳榮聰
相信許多民眾都有抽筋的經驗,尤其最近正值換季,除了日夜溫差大,夜間的溫度也較低,睡夢中突然抽筋的情況可能也因此增加,影響睡眠品質令人深以為苦,但是許多人經過例行的血液檢查等,卻大多無明顯異常,找不出原因。
中醫對此症的病因解釋是「血虛不足以濡筋」,也就是說患者的體質在手、腳等容易抽筋的部位,血液灌輸量低於正常人,就像引擎缺乏機油的潤滑,容易導致運轉不順、手腳關節伸屈不利,於是引起抽筋,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
因此中醫對手腳容易抽筋的症狀,是以「養血疏經絡」來論治,以「四物湯」加味,大部分都可獲得改善,以中醫的觀點,持續服用一段時間,藉由中藥處方來改善體質上的弱點,以後復發的機率自然就會降低。
(作者為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