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字底下一張「口」
「容」字底下一張「口」
一個人是否活的得意,關鍵不在「力量」,而在「雅量」。
艾森豪將軍曾有個參謀,經常與他意見相左,看法迥異。有一天,這位參謀決定請辭。艾森豪問他:「為什麼突然要走呢?」
參謀老實地回答:「我和你常意見衝突,你大概不喜歡我,與其等著被你開除還不如我另謀出路算了。」
艾森豪聽後很驚訝,說:「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如果我有個跟我意見一模一樣的參謀,那麼我們兩人當中,不就有一個人是多出來了的嗎?還有什麼意義呢?」最後,艾森豪把參謀勸留下來。
中國人造字頗奇妙,「包容」的「容」,底下加了個大大的「口」字,彷彿叮嚀著世人:
要接納不同意見,要接納不同的聲音,不要只會杜絕眾口,否則將失去許多寶貴的觀點與見解。
一個人會否成功,關鍵不在「力量」,而在「雅量」!您能理性、冷靜地聆聽那些不同於己的意見嗎?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您日後的成就。
熟人與朋友
點頭之交,符合中國的國情。我們已經習慣了把熟人統稱為朋友,但朋友跟熟人畢竟還有本質上的差別的。從畢業到工作,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是熟人越來越多,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卻好像越來越少,有些原來算是朋友,因為久疏聯絡,也淪落到了熟人的地步。
一 、 熟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
現在大家都注重所謂人脈的積累,這樣做的結果是手機上存的號碼越來越多,但只有遇到有事情了才慢慢一個一個去找出來聯絡;一旦鬱悶了,想要找個人傾訴,通常都找不到可以打電話的人。
不過真正的朋友就像是真正的好酒一樣,需要年頭,也需要沉澱。朋友不需要太多,多了也未必是好事。
我們打交道更多的卻都是熟人,因為這熟人就是組成我們日常生活跟工作關係網的一絲一縷的細網,沒有這些網,我們會寸步難行。雖然有一些熟人我們永遠也不會主動去聯繫,一起吃頓飯,一起去打球,或者去卡拉OK,但有一些恰恰是因為有需要才要聯繫,這就是熟人。
二、點頭熟人,搖頭朋友
熟人永遠不會拒絕你的請求,無論你有什麼要求或問題,他總是點頭應承,好好好,沒問題沒問題。當然你也不會把希望全部依靠在他身上,如果事情辦不成,有一個電話來打個招呼,說不太好辦,再看看,就非常不錯了,沒有下文或回話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熟人他沒有幫你把事情辦成的責任跟義務,說好聽,是因為面子上抹不開,至於事情是否能辦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朋友則不盡然,他可能會埋怨,會一肚子牢騷:「怎麼又是這些鳥事情啊,看一下吧,估計不好辦。」等事情辦好,同樣他也不會找你邀功請賞,但是等到有機會見面了,肯定不客氣地狠宰你一頓。
朋友不怕得罪你,能給你最好的建議;熟人則怕得罪你,一般都是順著你的意思,一般你問他什麼事情,都是點頭。
這大概是因為真正的朋友會真正為你的利益健康幸福著想,而熟人只會對那一層不鹹不淡的關係著想。所以朋友之間多不客氣,一客氣就成熟人了。熟人熟到一定程度也會成為朋友,朋友生疏到一定程度也會成為熟人。有些根本不熟的熟人經常在第一次見面,就言必稱兄弟,朋友,甚至老師,老闆,太客氣了,反而顯得很假,真正要做到成為朋友,還得先把這一層虛假撕去才行。
三、「熟人文化」的氾濫
朋友越越來越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人與人的信任度降低了,溝通的時間越來越少。並不是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少,可能是我們不夠真心。友情跟愛情親情一樣,就像花草一樣需要培育。如果只有到了需要的時候才想起來某某某,那朋友肯定會越來越少。而朋友越來越少的另一個原因跟我們高節奏的與務實的生活與文化也有關係。
現在流行「熟人文化」,「熟人文化」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人們從尋醫問藥,生小孩,找工作,升職,子女上學,甚至打官司等,通常都愛找熟人疏通關係以求順利達到目的。能找到「朋友」當然最好,但是「朋友」的資源就像我們的VISA卡,都已經被提前透支了,所以只有退而求其次,找熟人。儘管有些事情既不複雜,也不違規,但找不到「熟人」,總覺得不保險,心裡也不踏實。「找到關係就沒有關係,找不到關係就大有關係」,成為相當一部分人的共識。有了熟人,不僅可以把事情辦成,還可以辦好辦快辦省,減少或免除有關費用。
「熟人文化」氾濫大概也是為什麼朋友越來越少,熟人越來越多的緣故之一吧。
社會太功利了,我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把熟人培養成為朋友,到某種「熟」的程度就夠了,不用再花更多的時間去煎,去燉,去蒸,搞得不好,過火了,焦了反而失去了味道。朋友從本質上來說,沒有什麼區別,但「熟人」「熟」的程度卻有要求,特別是辦事情找關係時,有的要七分熟的,有的要八分熟,跟到西餐廳吃牛排一樣,要求幾分熟那都是有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