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昨天我們學到「妄生智立,病亡則藥亡,舉空拳以止啼」。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既覺既悟。何滯何通。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故得藥病雙泯。靜亂俱融。】
我們看這段,開頭這句非常重要,『心通則法通』,「法」是萬法,也就是說宇宙人生,在佛法裏面講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句話在一些場合裏面確實引起許多的爭議,說釋迦牟尼佛善於誇大,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無限,怎麼可能通達?不可能的,所以很難叫人相信。實際上我們在大乘教裏面,學習這麼多年,我們對這句話雖然沒有證得,可是從事上、從理上我們能接受,決定不會反對。為什麼?我們曉得一切法從哪里來的,這個我們知道。大乘教裏面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離開心想無一法可得,這是諸法實相。一切法既然是從心想生,心通,法哪里不通!哪有這種道理?所以心通,法就完全通,就明白了。我們今天的問題在哪里?我們的問題,今天心不通,所以法就不通,道理在此地。心為什麼不通?心裏面產生了障礙。佛是無數次的告訴我們,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是很微細的波動。這種波動,說實在的話,沒有一個人能夠覺察到,為什麼?心太粗。所以極其微細的波動你沒有法子覺察,不但我們覺察不到,佛告訴我們阿羅漢也不行,甚至於菩薩也不行。到什麼時候你才能夠覺察到微細的波動?經上常講八地菩薩。八地距究竟圓滿的佛果非常接近,你看八地上面去,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五個位次,法身菩薩總共有四十一個位次,就是四十一個階級,他已經達到最高峰,最高峰的五個階級,這樣的定功他才能覺察到。
現在我們從彌勒菩薩那個地方得到資訊,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種微細我們現在在物理學上都沒有辦法測到,它那個時間之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百千是單位,百千是十萬,也就是說三十二億乘十萬。現在這個時間我們通常計算的單位用秒,一秒我們至少可以彈四次,彈四次就再乘四,那你就曉得,這個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樣微細的念頭在相續不斷,前念生、後念滅,生滅不斷,這就是這個波它不停止。這個波動起來,宇宙就現前,也就是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所說的,「能生萬法」。怎麼能生?就是波動,只要這樣極其微細的心動了一下,宇宙就出現。所以這宇宙不是大爆炸。森羅萬象都現前,這講依報,同時我也出現,我是正報,佛家常講的「依正莊嚴」,依是我們生活環境。諸位要知道,正報只講我個人一個人,我之外所有一切人,是我們生活環境裏面的人事環境。所以這個依正,正一定要清楚,正不是很多很多人,不是這個意思,正是我從哪來的。所以我們生活環境裏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有自然環境,可以分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都是萬法,能生萬法這一句裏面包括了。
極其微細的動是誰動的?確實是我動。我在自性,佛家也把它比喻作性海,在性海裏面它就出現法界,佛家講的是遍法界虛空界就出現,這是物質現象。法相唯識裏面說得非常清楚,現象是什麼?阿賴耶的三細相,愈說愈細。剛才我們講這個波動,這個波動諸位要記住,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要從三細相再乘三,再乘三這就是講這個波動裏頭把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它動,這一動它立刻就變,三細相裏面的「轉相」,也叫做見分,它一轉變就變成能見相;有能見立刻就有所見,所見就出現。能見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就是見聞覺知、受想行識,這個現象出來之後,立刻就有物質現相出來。所以物質是個幻相,你想它就現相,物質現相就是宇宙。諸位要知道,我們前面念的「窺一塵而頓現」,所以宇宙的現前是頓現,不是進化的,進化是講不通的。世界是頓現,時間極其短暫,你沒有辦法想像,因為你一想,我們通常凡夫想這是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就是彌勒菩薩講的,三十二億百千個細念,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這樣微細!
所以「心通則法通」,這個心到什麼時候通?一般佛把這個標準放寬,也就是說接近通,還不是真的通達。接近通是什麼地位?《華嚴經》圓教初住的地位,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心就通。因為你無明煩惱,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你已經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心就通。這個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就通,是真的嗎?一點都不假。我們看到過去這兩個人,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他放下了,他在三十歲的時候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這一放下就成佛。怎麼知道他對法通了?他成佛就給大家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法通了,一點障礙都沒有了。清涼大師判這部經叫四無礙法界,四種,第一個是事沒有障礙,第二個是體,理沒有障礙,第三個是理事無礙,第四個是事事無礙,這法通了,通達無礙。世尊為我們示現的,確實是以我們知識份子做例子,知識份子有求學的欲望。所以他十九歲離家到外面去求學,學了十二年。我們能想像得到,這是個非常好學的年輕人,身分特殊,他是王子的身分,聰明絕頂。我們就想到,哪一個好老師不希望有這樣的學生?這個學生是傳法的人,所以誰都願意教他。
印度在那個時代,他們學術的發展超過中國,怎麼知道超過中國?中國古籍裏面對於不同維次空間的描述很簡單,不詳細。像夫子所說的「敬鬼神而遠之」,可是他承認有鬼神,我們對他尊敬,遠是少跟他們接觸。可是印度不一樣,印度真的跟他們接觸,怎麼接觸法?他們都修禪定。所以佛經裏面所講的「四禪八定」,要知道那不是佛教的。佛教到我們現在,我們中國史書裏面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大概是三千三十多年。印度自己不重視歷史,對記載不重視,釋迦牟尼佛出現那個時候,印度的宗教、哲學就很發達,超越其他的地區,這些學者們、宗教徒沒有不修禪定的。四禪八定你要是修成,六道裏面的狀況那叫一清二楚,上面你可以能夠到達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到達地獄,你都看見、都明白了,這個決定不是假的,誰修成了誰都能看見。大家在一塊交流,分享自己見聞所知,這就證實了。釋迦牟尼佛沒有例外,對於這些情況當然跟他們一樣通達明瞭。我們一個好學的人,到這個境界一定還有疑問,我們不說別人,我在初學的時候我就會有疑問,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我們肯定要追求、要追問。這些問題在當時宗教家不能答復,學術界也沒法子答復,他們到達這個境界,就像到了頂端,往上去什麼也看不見,以為到了頂端。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不以為然,他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在菩提樹下入更深層次的禪定,在這個禪定裏面就把四禪八定突破,才將前面講的這些疑問全部解答了,解答就心通了,我們佛門裏面的術語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他證得佛果。
從這之後他就開始教學,這一年是他三十歲,徹悟之後這就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他老人家七十九歲過世的,佛法裏面講圓寂。三十歲開始,七十九歲走的,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悟得之後第一部講的就是《華嚴》,《華嚴經》可惜不是對大眾講的,為什麼?這個事情太深,理太深,事不是一般人常識能夠理解的。所以佛說出他證入的境界是在定中說的,定中有境界,哪些人聽?聽的人可真多,十方諸佛菩薩都來了,那個數量是無量無邊,說不盡!都集在釋迦牟尼佛這個道場,聽佛講《華嚴》,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法子想像。說得詳細,詳細到我們也無法想像。時間,我們人間的時間不長,二七日中,也有的經說三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就算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他講出這部《華嚴經》。我們在前面給諸位略略的介紹,佛所講的經是被大龍菩薩(大龍菩薩是等覺菩薩)收藏在龍宮。佛滅度六百年之後印度出現一位龍樹菩薩,這個人也是聰明絕頂,也是修禪定,功夫很不錯,也突破四禪八定證得初地,可見得他位次也相當之高。他讀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三個月就讀完。現在傳到中國不是完全的,因為那個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我們中國法師到印度留學,或者印度法師到中國來弘法,都是精挑細選,選一些重要的,能契合東方人程度的(佛法講根性)帶來,大部分沒有傳來。
我們中國的法師以後翻譯之後,把它整理編成現在的《大藏經》。你們想想,哪一位能夠在三個月,把《大藏經》全部學完,這還不是完整的,傳到中國來的這一部分。龍樹菩薩有能力在三個月就通達,我們不能不佩服!這是什麼?心通則法通。他學完之後,覺得再沒有東西學,在這個世間,在佛法他是第一,沒第二,找不到第二,於是就有點傲慢起來,這個傲慢起來就得墮落。大龍菩薩憐憫,看到他這個樣子,就把他迎接到龍宮,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所說的這部大《華嚴經》。他看了之後,一看到這個分量,他傲慢心就沒有了,覺得自己一生所學的太有限,佛怎麼講得這麼多,這個沒有流通到人間。他看到這部經有大本、有中本、有小本,大本是全文,中本是精華,小本是目錄提綱、目錄提要。他一想大本跟中本,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沒有人能夠受持,於是他就把小本,小本的分量有四十萬句,四十品。他也真有能力,他能夠圓圓滿滿的把它記下來,十萬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回到人間來的時候,他就把它從記憶當中寫出來,這個世間才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南傳小乘不承認,他說《華嚴經》不是佛說的,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但是我們看看《華嚴經》的全文,龍樹菩薩造不出來,他要能造得出來他就成佛。他不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決定說不出來,所以我們對於菩薩這些話可以相信的。
這個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又是個殘缺的本子,你看全經十萬偈,傳到中國來的大概才一半,而且還三次傳來的。第一次在東晉時代,傳來的是三萬六千頌;第二次是武則天做皇帝,唐朝時候傳到中國來,實叉難陀尊者他帶來的,就是增加九千頌,三萬六再加上九千,四萬五千頌。最後唐朝貞元年間,「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經很難得,有個完整的本子傳到中國來,翻成中文四十卷。第一次翻的是《六十華嚴》,第二次翻的《八十華嚴》,最後翻的叫《四十華嚴》。這三種本子合起來除掉重複的部分,現在中文本有九十九卷,梵文的原本已經找不到,現在《華嚴經》只有中文的譯本,流傳在這個世間,差不多將近五萬首頌。所以我們中國大師稱這個為略本,因為只有小本的一半,再就找不到了。可是心通的人,法就通,就沒有障礙。這些典籍要用它來幫助我們修學,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夠達到心通,能不能做到?能。在中國歷代教下的這些祖師大德,契入這個境界的人不少!他們給我們做了好榜樣。從理上講障礙除掉,心就通了。這個障礙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能夠一時全放下,那你就成佛。所以在理上講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一念,一念放下就成佛了。放不下是凡夫,這個放下真難!釋迦牟尼佛放下了,一時放下;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是一時放下。
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他沒念過書,他不認識字;換句話說,他一天都沒有學過,也能成佛。這就說明從理上講,凡夫成佛是一念。我們問,為什麼我們放不下?其實我們講「為什麼放不下」,這就又起了個妄念,妄念沒有才是佛,這麼多妄念你怎麼能成得了佛?「我們真想放下」,這又是個妄念。他就是放不下,他又多一個妄念。這就是裏面講的四句百非,真的不好斷,起心動念沒有一個念頭是正念、是正確的,這個正確是什麼?與自性相應的,這是正;與自性相違背的,非,錯了。所以古大德有兩句話講得很好,「起心即錯,動念皆乖」,不要說開口說話,起心動念就錯。為什麼?依正它就現了。不起心、不動念,給諸位說,這個宇宙之間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不起心、不動念是這麼個境界。不起心、不動念,物質跟精神都沒有,這是個什麼世界?釋迦、六祖證得了,告訴我們,那個境界才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真,為什麼?永恆不變。就是淨土宗裏面講的常寂光淨土,這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常寂光下來,這就有形相,有物質、有精神叫實報莊嚴土,也叫一真法界。為什麼?這裏面的人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起心、也沒有動念,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他統統斷了,所以也是一真法界。
它為什麼會有現相?這我們在大經上搞清楚,他那個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習氣不好斷,沒有方法去斷,只有等時間慢慢長了,自自然然的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經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習氣自然就沒有了。但是在這裏面我們稱他為法身菩薩,他們在起作用的時候是絲毫妨礙都沒有。起什麼作用?十法界的眾生有感,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自自然然就會有應,感應道交。應的時候就像《普門品》裏面所說的,以觀世音菩薩做例子,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用什麼方法去得度他就用什麼方法。什麼叫沒有妨礙?這些應化在世間的佛菩薩,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這叫妙用;我們幹什麼事情會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菩薩在這個世間,應化在這個世間,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這篇文章是賢首國師寫的,賢首國師也是這一類的人,像清涼、像宗密都是這個境界。他們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隨緣妙用。起心動念就不妙,分別執著就造業!不通才會有這個現象,通了就沒有了,於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瞭解這個事實真相。
這些後來的祖師大德也入了佛境界,他們對於經教給我們的解釋,這麼多注疏留下來我們才曉得,字字句句跟世尊所說的經,決定沒有兩樣,我們要信得過。像我們這種根性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能夠一時頓息,就是一下放下。上中下根的人都辦不到,那怎麼樣?慢慢來。這個慢慢來裏面確實有很快的,也有很慢的,所以分上中下。大概上根這一生當中可以入佛境界,也就是你有能力超越十法界,有能力達到初住菩薩的境界,就是成佛,你把起心動念放下,上根人。中根就難了,下根就更辦不到,但是中下根的人可以放下一部分,有人放下執著,有人放下分別。放下執著的人,當然這裏頭最幸運的是你遇到淨宗,你念佛求生淨土,那就無比殊勝。放下執著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是叫方便有餘土。如果能分別也放下,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是實報莊嚴土,不一樣!完全沒有放下,在你臨終的時候你念念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你一切妄念伏住,也能往生,這往生是什麼?往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差別,我們搞清楚了。然後我們雖然不能這個經上這種標準,心通則法通,我們達不到這個標準,我們達到一點邊緣,我們現在心裏明白,決定求生淨土。那個方法必須把這個世間的一切法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那你的法就通了。
這個通通到哪里?通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雖然不是真的通,但是也不假,生到凡聖同居土,就保證你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你就得到保證,你決定不會再退轉。這是人人都能夠做得到,就看你肯不肯幹?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就這個法門。如果對於世出世間法還有留戀,留戀就是你放不下,那你就去不了。去不了怎麼辦?等來生後世,得人身、遇到這個法門,再繼續再幹。這個話是真的,為什麼?我們現前這些同學們就是這種人。《華嚴》我們過去有沒有緣?有緣,沒有緣這一生遇不到。你能遇到一次聽一、二個小時,都是與《華嚴》有緣。緣從哪里結的?緣是前生結的,宿世結的。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我們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沒能放下,所以在六道裏頭輪回。輪回到今天很幸運,這一次又得人身又遇到,就這麼回事情。這一生如果還放不下,那好!再等下一次的機會,無量劫中總有幾次機會,這就慢慢來了。但是這很苦,要知道這個世間很苦!所以真正覺悟到人生苦,你才會真放下,希望這一生當中能成功,決定成功。天天讀經能不能開悟?天天念佛能不能開悟?天天持咒能不能開悟?都能。《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佛講的諸法就是方法,斷煩惱的方法、學法門的方法、成佛道的方法,就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換句話說,都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你總要記住這個總的原則,你修學就不成問題。所以心通則法通,這句我們就學到此地。
『引虛空而示遍』,「引」是引用,引用虛空來暗示我們,「虛空」是遍法界的,比喻什麼?比喻通。我們心像虛空一樣,法也像虛空一樣,因為心不是真的,法也不是真的,所以決定不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也不能夠分別,到終極就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落到四句百非裏頭去。
『既覺既悟,何滯何通』,真的覺了,真的悟了,「滯」就是障礙,「通」就是通達,都沒有了,只要覺悟全都沒有了。所以底下講的百非四句,『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什麼叫四句、百非?在此地跟諸位略略介紹,因為這是佛門裏面的術語,名詞術語,諸位在經上、在祖師大德的文字上常常看見。舉一個例子給你講四句,第一個講有,第二個是無,第三個是亦有亦無,第四個是非有非無,這叫四句。百非是什麼?四句一展開,有裏面有有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這就變成四句。無裏頭也有四句,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所以這四句,每一句裏頭有四句,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過去十六句、現在十六句、未來十六句就變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已經起的四十八句,還有沒有起的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這就變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一百句,這個叫四句百非。
古德有解釋,用一個問答來說明,「問:經言離四句、絕百非,其意何居?」這個居是個問號,何居用現在的話說,這個意思根據什麼理由來說的。這四句意思太廣,「但舉一對,便成四句,如有無」,有無是一對,「一異」也是一對,「斷常」也是一對,你就舉不盡的例子。這是什麼?這一對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來去是一對、遠近是一對、空有是一對,這例子舉不完的。「若雲有,是增益謗」,你要說有,這叫增益謗,為什麼?它確實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說無,「若雲無,是損減謗」,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無。「若雲亦有亦無,是相違謗」,互相違背;「若雲非有非無,是戲論謗」,這開玩笑的話。「既俱有過,故須離之」,所以這四句百非叫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這是什麼?諸佛菩薩看宇宙萬象,就是像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面對著萬法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也不能說亦有亦無,也不可以說非有非無,你才叫不起心、不動念,這才能體會得諸法實相。只要有一念,你就全都錯了,一錯一切錯,所以必須要離。既俱有過,就是一切說法統統有過失,只要起心動念就有過失,不起心、不動念沒事。起心動念都是過失,你就想想,分別就是過失裏頭再加過失,嚴重了,再要執著麻煩可大了。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曉得。你不是要心通嗎?只要有過失你心就不通,心不通,法就不通。什麼時候心通?這個過失統統要遠離,離四句、絕百非就通了。這個四句百非裏面,把妄想分別執著全都包括在裏頭。
末後這個文裏面說,「然此中根本四句,是外道見」,這個用有無來說,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個外道是古時候,就是佛在世的時候印度一些學派裏面講的。我們今天講哲學的這些學派,還有些宗教他們所說的。「枝末四句等」,那就是講四句每一句裏頭都有四句,「三乘亦未全離」,這講佛門佛弟子,佛弟子常常對於經典上有辯論,這個辯論都沒有真正離開,三乘就是菩薩乘(大乘)、緣覺乘、聲聞乘,也就是說十法界裏面沒有斷乾淨,四聖法界。「唯佛究盡,故雲離雲絕也」,這個地方的佛是分證佛,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法身菩薩,初住菩薩都離了,不再起心動念。記住,起心錯了,動念也錯了,這個事情難!真修行修什麼?修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學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他在修佛道。有起心動念,他修什麼?他修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修菩薩道。他有起心動念,他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個人在修聲聞道。這三個都是佛道,聲聞是小乘,菩薩是大乘,不起心、不動念是佛乘也叫一乘,《法華經》上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真修真幹。
有人告訴我,他說有些法師脾氣很大,態度很傲慢,他修的是什麼乘?你們想想看,佛經是我們的依據,佛經一對照就曉得他修什麼乘。不起心、不動念,佛乘,他學佛;不分別,菩薩乘;不執著,阿羅漢乘,他修阿羅漢。傲慢、嫉妒,佛經上有,他修什麼乘?他修阿修羅乘。真的,他也念經,他也念佛,他也很用功,他也參禪,他也持戒,將來到哪里去?到阿修羅、到羅剎,總的來說,魔乘,他不是學佛,他是學魔。如果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地非常善良、慈悲,修十善業,我們知道他修天乘。五戒十善做得很好,來生一定還得人身,他修的人乘。如果他貪心很重,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都貪戀不肯放下,我們知道他來生到鬼乘去,他到鬼道去;瞋恨心重、嫉妒心重,沒有五戒十善,地獄道去了。佛給我們講十法界,哪一道有哪一道的因,你跟因相應,果就相應。所以佛經裏面有很圓滿、有很高深的因果教育,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種善因得善果,佛法裏面沒有人情。古大德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天天拜佛沒用,巴結不上。為什麼巴結不上?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得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佛巴結不上。佛在經典裏面,把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大慈大悲,這叫普度眾生。我們學了之後,搞清楚、搞明白了,依教奉行,想在這一生當中證什麼果位,你就都能夠證得,所以這些事情全靠自己。切忌拿著佛法當人情,以不善的用心,希望從佛法裏面得到自己的名聞利養,能不能得到?能。果報呢?果報在四惡道,這個四惡道,惡道只有餓鬼、畜生、地獄,加上魔道。魔不簡單,魔真有福報,他是真正修了福,但是什麼?貪瞋癡慢疑沒有斷,就變成魔道。也就是佛經上常講的阿修羅、羅剎這一類的,到這一道去。這是我們真正希望一生成就,要知道避免的。
「百非息其攀緣」,攀緣的念頭斷掉。這是我從學佛之後明白這個道理,李老師常常提醒我,佛法要隨緣,在一生的生活當中隨緣,不攀緣、不強求,有緣就做,沒緣就不做,這樣得自在。所以早年我們在臺北辦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們完全遵循印光大師的規範。印祖一生接受四眾的供養,他的錢全部用在弘法利生,他辦了一個弘化社,我們現在叫基金會。印送佛經善書,他隨緣,收入多多做,收入少少做,沒有收入不做,自在!絕不是說我一定要做多少,那就攀緣,你就不自在,你就很辛苦。所以我們基金會這麼多年來,都是守住隨緣,我們是為佛法服務,為一切善男信女修福服務。他送來錢,有的指定「我想印什麼書」,現在還有做光碟,這都很方便,我們一定替他做。還有指定供養我們常住經費的,他要不說我們不要求。所以有的時候經費很困難,簡豐文居士找過我,印經、印善書的錢很多,可是我們生活非常困難,來找我,我就有些同修給我的供養,我就分給他們。總而言之一句話,我們的生活要節儉,要能吃苦,不可以有絲毫的浪費,一切得過且過,你說過得多自在,心安理得,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常常想到,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過的生活,比我們苦太多了。我們現在還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世尊當年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們現在還能吃三餐。常常想到老師給我們做的榜樣,我們就心安理得、就非常快樂。「四句絕其增減」就是增減謗,這前面都說過。『故得藥病雙泯,靜亂俱融』,病好了,藥就沒有;藥沒有,病也沒有了,雙泯。「靜亂」也是一對,心地清淨,心地浮動,我們常說的心浮氣躁那是亂,靜、亂都沒有了。這個在佛法裏也常講,那個亂叫動,動靜二邊消融,這叫真正的禪定。
【消能所以入玄宗。泯性相而歸法界。】
這是見道,契入華嚴境界了。『能所』是對立的,我們凡夫有能、有所。前面講四句百非,大乘菩薩、聲聞、緣覺,三乘人,沒有脫離十法界還有能所的念頭,沒忘。所以他入不了『玄宗』,玄是玄妙,「宗」是宗旨,華嚴奧旨,也就是說他沒有辦法契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什麼?一真法界,也就是我們講的實報莊嚴土。他在十法界的四聖法界,他入不了實報土。所以,能所不能有!不起心、不動念,能所就沒有了。執著裏頭有能所,分別裏頭有能所,要到不起心、不動念,能所就沒有了。能所沒有了,你就脫離十法界,你入華嚴境界,就是毘盧遮那佛的實報土。『泯性相』,「性相」也是相對的,性是能現,相是所現,有能現、有所現,在十法界裏,諸位要記住,最高的層次你出不了十法界。什麼時候性相也沒有,也不起心動念,那你就入法界,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法界跟玄宗都是講的實報土。斷證功夫!我們這一生希望能達到的目標,你的佛就沒有白學。否則的話,這一生怎麼辦?諸位不少人年齡比我小,好像你們還有時間。像我這個年齡時光就有限,不認真努力這一生就空過,那就太可惜!在這個世界認真努力,好好的去忍耐個三、五年,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大幅度的提升,那你就完全對了。
到不了阿彌陀佛的實報土,至少也要能達到方便土的上輩往生,我們得有這種認知。怎樣提升?放下就是,所以什麼都要放得下。在現前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一切隨緣,決定不要攀緣。隨緣是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不要在這個地方再去計較、再去執著。你要曉得,如果你還沒有辦法放下分別執著,念佛帶業往生,伏煩惱去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從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再提升到實報土,你去看看《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要多長時間?如果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十二劫。這個十二劫不是極樂世界的,是我們這個世間的時間,劫都是講大劫,十二大劫你才能夠成就。為什麼不在這裏幹?盡可能在我們這個世間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省很多的時間。下面是賢首國師自己的感歎:
【竊見玄綱浩瀚。】
這個『竊』,是賢首大師的謙虛自稱,他說我見到《華嚴經》玄妙的綱領,像大海一樣的。
【妙旨希微。】
玄妙的宗旨就是講的華嚴奧旨,太稀有,太微妙。經這麼樣的大部。
【覽之者詎究其源。】
就是讀這部經的,這經太大太深,閱覽的人很不容易究竟它的根源。
【尋之者罕窮其際。】
『尋』是尋求,在這個經典裏面去找,『罕』是很少,很少人能夠窮究它的本際、邊際,它的根源。這就是說學這部經的艱難,正因為這樣的難,所以大師才發大慈悲心,把它的精華、綱要提出來,我們依照這個綱領去修學,這就有路可循。依照這條路我們去走,對我們來講是很大的幫助,他老人家找到了,介紹給我們。
【是以真空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
『真空』、『實際』都是講自性、本性,學佛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你要知道你學佛的目的在哪里?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是真空,可是怎麼樣?現在我們心不通,『滯於心首』,「滯」就是障礙,所以我們見不到真空。見不到真空,我們自性就變質,被妄想分別執著扭曲,變成什麼?變成我們現在無量無邊的『緣慮』,我們對於一切諸法的懷疑,對於一切諸法的顧慮,這就是煩惱,變成煩惱。「實際」,實際也是自性的名稱,實是真的不是假的,實際在哪里?實際也在面前。可是我們迷了,不認識,我們見相,不知道相就是性;我們見到事,不曉得事就是理;見到幻有,不知道幻有原來就是真空。所以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六根門頭都成了嚴重的障礙,接觸到外面境界,清淨心不能現前,現的是什麼?現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叫做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不生智慧,錯在這裏。覺悟的人呢?覺悟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那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到什麼時候才真的能轉凡成聖?理上講雖然是一念之間,事上講沒那麼容易,那是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久,雖然聽到佛菩薩的教誡,我們也聽懂了,但是回不了頭來,這業障太重,自己要承認。怎麼辦?佛有方便,教給我們慢慢的轉,先從哪里轉?先從轉惡為善,從這裏轉。
也就是我們在這幾年,特別提倡的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善惡的標準,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我們認真去讀誦,認真去學習,在日常當中就用這三樣東西,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些典籍裏面所說的善,相不相應?如果相應是善的,我們就好好的保持下去;如果發現不善,趕快把它改過來。用這三個標準斷惡修善,不要小看!真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三部經都能相應,我們念佛就得到保障,決定生凡聖同居土,雖然品位不高,也非常殊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一生圓證三不退,為什麼?那邊時間長一點不要緊,壽命長!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極樂世界修到實報莊嚴土需要十二大劫,可是你的壽命是無量壽,無量壽,十二大劫算不了什麼,可以,所以也是無比的殊勝。如果我們還有時間,還有這個緣分,再提升一層,破迷開悟,那就要什麼?要大乘經,《華嚴經》就是最殊勝的,幫助你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之後,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大幅度上升,至少你生到方便有餘土。更殊勝的,你生到極樂世界就到實報土,那真叫上上品往生,我們一生要立志、要發願、要這樣的爭取,這是彌陀、釋迦對我們的期望。這是說明,真空、實際都在眼前,我們不認識,把它變成煩惱、變成憂慮。
【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
這就是賢首國師發了大慈悲心,我們面對《華嚴》找不到門路,確實常常讀誦,依舊迷在其中。大師幫助我們,『統收玄奧』,把《華嚴經》的幽玄奧妙的宗旨、修學的方法提出綱領,來幫助我們修學,這個確實是非常的稀有難逢。
【出經卷於塵中。轉*輪于毛處。】
這兩句是大師自己的形容。『塵』是比喻少,『經卷』太多。他後面給我們寫的六條,就是《華嚴經》裏面的一塵,《華嚴經》裏面的毛端。但是不要小看這個一塵跟毛端,開頭他就說「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睹纖毫以齊彰」,跟前面兩句相應。對於學人來講,學人是學生,是學習的人來說:
【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
根性不相同,『明』是什麼?明白人,『昧』是糊塗人。明白人、聰明的人,他為什麼會明?煩惱輕就明,習氣重就昧。我們雖然糊塗,只要我們能把煩惱習氣放下,我們就回歸到明。為什麼?自性本明,這個昧不是自性,自性裏頭沒有昧,自性裏頭只有明。你看看它第一條裏面所講的,「顯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所以明是本有,清淨是本有,圓滿是本有,你沒有任何欠缺。這是你自體裏頭本來具足的,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沒有欠缺。真正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你自性裏面的智慧德相現前就能證得,所以『德隆於即日』,即日是現前、今天。昧,你要是業障習氣很重,就沒指望,那怎麼辦?多生多劫的去修行,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後世接著再來。所以根性的利鈍,是可以改變的,也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命運有,不是沒有,命運可以改變。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他相信命運是註定的,孔先生給他算一生的流年,他在遇到雲谷禪師之前的二十年,每年他的際遇絲毫不爽,所以他完全相信。命裏有的,到時候自然有;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來。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雲谷禪師把命的原理給他講清楚、講明白,他懂了,你一生的命運不是別人給你註定的,是你自己前生所修的,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既然命運是自己造的,當然可以修改,往好的地方修改,斷惡修善;要是往不善的地方去修改,那你繼續造惡,就這麼回事情。
我們修行人,聰明、智慧跟愚昧、糊塗,一樣可以改變。你怎麼昏昧的?總不外乎貪瞋癡慢太重,你就昏昧。古人常講的「見利忘義,口是心非」,與一般人往來都是有目的,什麼目的?有利可圖,那就是昧者。這個人可以利用,跟他好好的往來,哪一天利用的價值沒有了,就遠離他,這種事情在今天的社會,處處都可以看到。我們學佛的人看得很清楚,他眼前占人家一些便宜,來生三途去受報,三途的罪業報完之後,再到人間來還要還人的債務,欠命的還命,欠債的還錢。你說有什麼意思?所以佛菩薩眼目當中見到這些事實真相,很感歎叫「可憐憫者」,真可憐!我們學佛算是這一生非常幸運,能遇到佛法,能遇到大乘,尤其是遇到《華嚴》,把這些現象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做人,做個明白人,不能幹糊塗事。時時刻刻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靈性,絕不走下坡,這就對了。眾生根性不相同,佛的法門很多,這個法門跟我們根性相應,修起來就不難。真修、真幹,我們時間不夠,還沒有到開悟壽命就到了,這時候怎麼辦?如果你是真修真幹,佛菩薩幫助你壽命延長,慈悲到極處,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在這一生達到你的願望。延壽不是在這個世間享受的,不是為享受的,是為了我要達到這個目標,我認真努力的提升自己,這就對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瞭解事實真相,再看看過去,古今中外的這些大修行人,他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借鏡。我們根據經教的理論、方法,看到前人所修、所證,我們循著這條路子走,不會走錯。
【會旨者山嶽易移。】
這就『會』,『旨』是宗旨,也就是此地講的奧旨,華嚴奧旨。你要是會,『山嶽易移』,這比喻不難,什麼不難?成佛不難。
【乖宗者錙銖難入。】
『乖』是違背,違背宗旨的,那就真的難了,『錙銖』是細小,再細再小你也入不進去。這是比喻的話,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宗門祖師大德,常常測驗學生,問他:「你會麼!」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用意很深。會,一生一定可以契入華嚴境界,不會就難,會不會還是一句老話,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會,不肯放下就不會;放下就明白,不肯放下就糊塗愚昧;放下就會,不肯放下那就違背宗旨。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佛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放下起心動念你成佛,放下分別你成菩薩,放下執著你成阿羅漢。佛沒有東西教人,智慧是現成的,你自己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德能是現成的,技藝是現成的,相好、福報沒有一樣不是現成的,你跟諸佛菩薩去比,一樣都不缺。問題就是你自己找了這一大堆的煩惱,在六道裏面過這麼痛苦的生活,這冤枉。所以希望我們真正覺悟、真正明白,醒過來了,這一生當中契入華嚴境界,往生彌陀實報莊嚴土,我們就功德圓滿。我們對得起佛陀,對得起菩薩,對得起賢首國師。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