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248

分類:法相宗
2013/04/07 09:48



瑜伽師地論卷十七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未三、遠離懈怠放逸(分二科) 申一、總顯義


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恆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頌顯示由被甲方便無退精進故;修習五支不放逸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


  「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恆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這是第三科「遠離懈怠放逸」,分兩科,第一科「總顯義」。


  「此頌顯示:由被甲方便無退精進故;修習五支不放逸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這樣意思。這個頌的意思,「顯示由被甲方便無退精進」,這個「被甲」什麼意思呢?這是說個譬喻,古代的戰爭,將軍帶上盔甲來保護自己的身體,不會受到傷害的意思。這表示什麼呢?表示佛教徒,先要有誓願、有願力,我想要受戒,我想要持戒清淨,你有這樣堅定的意願,那就叫做「被甲」。


  被甲精進、方便精進、無退精進,這是三種精進,這個「應發勤精進」,這句話就是「被甲精進」的意思;你要發願,我要精進的修學戒法,那就叫做「被甲精進」。「方便精進」,就是採取行動,前面「被甲精進」是發願,發了願以後,你就有行動去做這件事,那叫做方便。「無退精進」,就是遇見困難的時候,你不退轉,你不會因為困難,我退下來,我不做了,不退,那叫做「無退精進」;另外一種無退精進,小小有一點成就,還沒有完全成功,你還不會停下來,繼續向前進,繼續的修學聖道,這叫「無退精進」。這裏面「應發勤精進」,這是「被甲精進」;「常堅固勇猛」這叫做「方便精進」;「恆修不放逸」就是「無退精進」,分這麼三句。「修習五支不放逸故」,這底下這一句「五支善安住者」這一句,就是修習這五法,你不放逸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你能這樣做,就使令你所學的戒法,是清淨的、是特別殊勝,這樣意思。


  這是「總顯義」,底下第二科「出五支」。


申二、出五支


五支不放逸者:謂去、來、今先時所作,及俱所行。


  「五支不放逸者」,是什麼呢?什麼五支呢?「謂去、來、今先時所作,及俱所行」這五支,一個是過去,一個未來,一個現在「先時所作及俱所行」這五支。這五支你都做得到,而不放逸,就是令所學,「令所修學清淨殊勝」了。


《披尋記》六九頁:


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等者:此中精進略顯三相: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無退精進。如次義顯起發圓滿故,常恆無間故,心無下劣故;配釋頌文,隨義應知。又不放逸五支所攝:一、前際俱行,二、後際俱行,三、中際俱行,四、先時所作,五、俱時隨行。如菩薩地釋。(陵本四十卷六頁)


  「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等者:此中精進略顯三相」,三個相貌,「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無退精進。如次義顯起發圓滿故,常恆無間故,心無下劣故」,這是解釋那三句。「應發勤精進」,這是起「發圓滿故」。「常恒無間故」,這是「常堅固勇猛」這一句。「心無下劣故」,這是「恒修行不放逸」。


  「配釋頌文, 隨義應知。又不放逸五支所攝:一、前際俱行,二、後際俱行,三、中際俱行,四、先時所作,五、俱時隨行。如菩薩地釋。(陵本四十卷六頁)」,那麼這叫做五支。「前際俱行」,就是過去,過去的時候,我如果有違犯戒律的時候,我發露懺悔清淨,那叫做「前際俱行」。二、「後際俱行」,就是將來,將來我如果失掉了正念,我有了違犯,我也發露懺悔,恢復清淨,這叫「後際俱行」。三、「中際俱行」是現在,現在有違犯的地方,我也發露懺悔,恢復清淨,這樣的不放逸,一直的和自己其他的功德同時的修行,這叫做「俱行」。四、「先時所作」,這先時所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己先發願,我將來決定受持清淨戒法而不毀犯,發這個願。不管什麼情形,我要持戒清淨,這樣子這叫做「先時所作」。五、「俱時隨行」,就是指現在這個時候,剎那剎那都是現在,依據自己以前發的願,一直的守護這個清淨戒法而不毀犯,那叫做「俱時隨行」。這是如〈菩薩地〉解釋,這叫做五支,「五支善安住」。「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恆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


  這是第三科「遠離懈怠放逸」。這底下第四科「遠離攝受貪欲」,這裡分二科,第一科「舉頌」。


未四、遠離攝受貪欲(分二科) 申一、舉頌


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得諸衣服等,麤妙皆歡喜,少隨於世務,麤弊亦隨轉,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者:


  這是兩個頌,底下「釋義」。


申二、釋義


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眷屬貪欲,多欲不知足因故;及遠離多欲不知足障淨學因故,學得清淨。


  「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眷屬貪欲,多欲不知足因故」,這個顯示「遠離眷屬」,這話是什麼意思?就是出家了,從自己親愛的人遠離了,就是出家了;遠離眷屬的貪欲,愛著自己的眷屬,現在遠離了眷屬。這個「多欲不知足」,這個你要和眷屬常在一起,你的欲就會多,老是不知道滿足,總是嫌少。「多欲不知足」,這是多欲不知足的一個因,就是和眷屬在一起,會有這種過失。


  「及遠離多欲不知足」,前是遠離多欲不知足的因,然後再「遠離多欲不知足」,心理不要有多欲,要知足。「障淨學因故」,為什麼多欲不知足,這樣的事情要遠離呢?「障淨學因故」。障礙你清淨戒學的因,你要有多欲不知足,就使令你的戒學不容易清淨。如果你能夠遠離的話,「學得清淨」,這個戒就得清淨。


《披尋記》六九~六一頁:


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等者:此中初頌,前二句顯示遠離眷屬貪欲,非不出家能成辦故。後二句顯示遠離多欲及不知足。〈聲聞地〉說:沙門莊嚴,少欲喜足,翻彼應知。後頌顯示遠離多欲不知足,為淨學障,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少隨世務。於衣食等,若得麤弊,便自支持,是名麤弊隨轉。為斷除貪故,受杜多功德。


  「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等者:此中初頌,前二句顯示遠離眷屬貪欲,非不出家能成辦故」,為什麼要遠離眷屬貪欲呢?這個持戒清淨,要不出家,是不能成功的;要不出家,這件事是辦不到的。這個《披尋記》的作者韓清淨,他是個在家居士,他現在還說了這句話了,你不出家,這個戒很難得清淨,「非不出家能成辦故」。


  這個後二句「得諸衣服等,麤妙皆歡喜」:「顯示遠離多欲及不知足」。多欲,貪求很多、很多東西,多欲;得到了以後還不知足,還要繼續貪求,這是「多欲」。「(聲聞地)說:沙門莊嚴」,這個出家人以什麼為莊嚴。在家人穿的衣服也好、飲食也好、住處也好、坐的車也是好的,一切一切都是莊嚴的。那麼出家人以什麼為莊嚴呢?「少欲喜足」這是出家人的莊嚴。「少欲喜足,翻彼應知」,這和在家人不同。


  「後頌顯示遠離多欲不知足」,就是「少隨於世務,麤弊亦隨轉,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這是後頌。「後頌顯示遠離多欲不知足,及淨學障」,就是障礙你持戒清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少隨世務」,這個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三句叫做「少隨世務」。這一切的雜事,不是完全沒有事情,因為我們有生命的存在,你就是要有事情,但是要盡量的減少、盡量的減少,那叫做「少隨世務」。「於衣食等,若得麤弊」,衣服、飲食、臥具,這些得到的東西,不是好;衣服也不好,飲食也不好。「便自支持」,自己用這個粗弊的衣服、飲食來支持自己,「是名麤弊隨轉」。


  「麤妙皆歡喜」。妙的歡喜,好的衣服、飲食,我歡喜;不好的也歡喜,這樣子。「少隨於世務,粗弊亦隨轉」,這樣子的意思。「為斷除貪故,受杜多功德」,這個「杜多」,舊的翻譯叫頭陀;頭陀翻作中國話,翻個抖擻。這衣服有了灰塵,你搖動搖動,這個灰塵就掉下去了。這個「杜多」,就是在衣食住上不要有執著,愛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那就是有了塵垢了、污染了。若受這個十二頭陀行,就把這些執著心都去掉了,是這樣意思。也翻作淘汰,這個「杜多」翻作中國話,叫淘汰。也翻作浣洗,衣服有了塵垢,你把它洗清淨;我的身口意,在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上你有了執著就是不清淨,要用這樣的方法去掉自己的執著,這樣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