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247
巳十、差別因緣(分二科) 午一、初半頌(分二科) 未一、舉頌
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者:
「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者:此初半頌,顯後二學及最初學,如其次第有緣無緣,細麤差別。」在「思擇伽他義」這一大科裡面分三大段,第一段「建立勝義伽他」,第二段「建立意趣義伽他」,第三段「建立體義伽他」。這個「勝義伽他」講過了,現在是「建立意趣義伽他」,這一大科裡面分二科,第一科「結前生後」,第二科「舉頌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舉經頌」,第二科「長行釋」。長行釋裏邊,第一科是「初頌梵王讚請」,第二科「餘頌世尊告說」。在釋尊回答梵王的請法裏邊分二科,第一科是「初一頌略標」,第二科「次四十九頌廣辨」。廣辨裏邊分二科,第一科「初十五頌總說三學」,這一科裡面分十一科,現在是第十科「差別因緣」,這個因緣有差別。這一科裡面分二科,第一科「初半頌」,分二科,第一科是「舉頌」。「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這二句是半頌。是什麼意思呢?底下是「釋義」。
未二、釋義
此初半頌,顯後二學及最初學,如其次第有緣無緣,細麤差別。
「此初半頌,顯後二學及最初學」,就是顯示後邊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及最初學」就是增上戒。「如其次第有緣無緣,細麤差別」,有這二種差別。
《披尋記》六○六頁:
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等者:定慧二學是心所法,說彼有緣;戒攝身語,說彼無緣,是名三學有緣無緣差別。定慧二學是無色法,難可現見,說彼名細;戒攝身語,易可現見,說彼名麤,是名三學細麤差別。
「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等者:定慧二學是心所法」,這個增上心就是定,定和慧這二種增上學是屬於心所有法,是心王所有的作用。「說彼有緣」,就是這個定和慧它是心體上的作用,它是有緣慮的作用的,「說彼有緣」,就是它有分別心。「戒攝身語」,這個增上戒,在三業身語意上說,它是屬於身和語這一方面的功德。「說彼無緣」,它不是心所有法,所以它沒有分別,「說彼無緣」。「是名三學有緣無緣差別」,這個戒定慧,定、慧是有緣慮的,戒是無緣慮的,有這樣的差別。「定慧二學是無色法」,它不是地水火風的這種物質的東西。「難可現見」,這個定、慧,你不容易看見它,它不是青黃赤白這個色法。「說彼名細」,它是微細的一種境界。「戒攝身語,易可現見」,佛為我們制定的戒,是來軌範我們的身語這二個部份,所以它容易看出來;你身體表現出來的行動,你的語言表現出來的內容,我們容易明白。「說彼名麤」,就是它的形相很顯著的。「是名三學細麤差別」。這樣說,有緣無緣和細麤的顯現,這個戒定慧三學有這樣的差別。
午二、後半頌(分二科) 未一、舉頌
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者:
前邊是「初半頌」,這是第二科「後半頌」。分二科,第一科是「舉頌」,就是後半頌把它標出來。「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這是標出來。底下第二科解釋它的道理。
未二、釋義
此後半頌,顯初、中、後,如其次第,引發因緣。謂誓期所引故,身心遠離所引故,由他言音內正思惟所引故。
「此後半頌,顯初、中、後,如其次第,引發因緣」,這後半頌裡面說的什麼道理?「顯示初、中、後」,這個「初」就是戒,「中」就是定,「後」就是慧;這戒定慧如其先後的次第,引發的因緣。這個戒,什麼因緣發出來的?定和慧,什麼因緣成立的呢?出現的呢?「如其次第,引發出來」,把它建立出來,這個意思。
「謂誓期所引故」,這個戒是「誓期所引」。這個「期」,就是你的希望,你的願力;這個「誓」,就是特別誠懇。所以「誓期」,就是誠懇的願力引發出來的戒。就是這位佛教徒,他願意受戒,他願意受五戒,願意受八關齋戒,願意受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尼戒,願意受菩薩戒,他有誠懇的願,由這樣的願才引發出來這件事。「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這個受持,你想要持戒,就是原來你有誓期的願力,因為你相信有因有果,所以不敢做惡事,我願意受持如來所制定的戒法。由於這個願心,才有戒的成立的,由這樣的因緣引發出來的戒。
「身心遠離所引故」,這個「受持」是第一句,第二句就是「遠離」。這個「遠離」是什麼呢?是身遠離和心遠離,「所引故」,這個增上心,這個禪定,由身遠離、由心遠離引發出來的定力。「由他言音內正思惟所引故」,這個增上慧從那裡來的呢?「由他言音」,由於佛菩薩的法語、法音,這是一個因緣。第二個因緣,你內心有正思惟,依據佛菩薩的法語,你內心裡面去思惟法語的道理,這樣就會引發出來增上慧,增上慧是這樣引發出來的。「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這個「發悟」,就是由佛菩薩的言音,加上你內心的正思惟,就引發出來增上慧。這個「悟」就是智慧,引發出來這個增上慧。
《披尋記》六○六頁:
身心遠離所引故者: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獨一無侶,是名身遠離。遠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修習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離。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卷八頁)
「身心遠離所引故者: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獨一無侶,是名身遠離」,修學禪定要修遠離法,怎麼叫做「遠離」呢?就是不與在家眾、出家眾共相雜住,不要和他在一起居住。「獨一無侶」,單獨你一個人,沒有伴侶,你一個人在一處住,是名叫做「身遠離」。
「遠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修習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離。」這個「心遠離」是什麼?就是遠離一切染污的作意,遠離一切無記的作意。這個染污的作意,這個貪瞋癡的這些煩惱的作意。無記呢,就是也不是善、也不是惡的這些無記的作意。這二種作意,你都要停下來。「修習一切其性是善」,那麼這二種作意停下來,內心裡面怎麼樣作意呢?就是你要「修習一切」,就是很多的。「其性是善」,它的體性是好的。怎麼叫做好?「能引義利」,這樣的作意能引發出來功德,現在能引發出來功德,將來還能引發出來功德,叫做「義利」。「定地作意」,屬於禪定的作意,就是奢摩他的止了。這奢摩他的止,譬如說像數息觀、不淨觀這一類的,那麼這些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另外呢……,這個前邊「能引義利定地作意」,這是你在靜坐的時候內心裡面的作意。「及定資糧」,就是定的前方便的這一些加行作意,你要努力做的事情。
定地資糧的作意,我們前邊已經解釋過,這裡面一共有五種:第一個就是「持戒清淨」,你一定要受戒、持戒清淨,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守護根門」,就是「根律儀」,你這個眼耳鼻舌身意,你要保護它,叫它清淨,不要放縱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第三個是節飲食,「飲食知節量」,因為沒有飲食不行,但是你要有量,你不能吃的太少,你不可以吃太多,這樣子要有節量才可以。第四個是「悎寤瑜伽」,就是睡眠不能太多,初夜、後夜你都不可以睡覺,就是中夜你休息。這個後面的文有說清楚:晝夜六時,晝三時、夜三時,加起來就是六時,那麼晝夜加起來是二十四小時,但是印度人大概地分成六個時,用六來分二十四,四六二十四,就是晝三時,每一時就是四個小時,就是四個鐘頭。那麼白天的三時,你要用功修行,夜間的這個三個時,初夜和後夜也要修行,就是中夜你休息休息。按這樣說呢,就只能睡四個鐘頭覺,你不可以睡太多,那麼這叫做「悎寤瑜伽」。最後一個就是「正知而住」,一切時,行住坐臥,你心裡面老是明明白白的,不要有其它的雜染,正知而住。那麼,這就是定的資糧。這個佛菩薩有大智慧,他知道一切法是因緣有,每一法有每一法的因緣,那麼這禪定要靠什麼因緣有呢?就是這些因緣:一個是持戒清淨,一個是守護根門、根律儀,飲食知節量,再修悎寤瑜伽,能夠正知而住,然後你修奢摩他,你就會能得禪定,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如果你的忍耐……,反正是有困難的時候就隨它,那就不行,那就是定的資糧你沒有修好。這是定的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離」。
現在這半個頌:「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三增上學就是這樣的因緣建立的。
巳十一、不具具等(分二科) 午一、舉頌
初學唯有一,第二學二種,第三學具三,慧者皆超越者:
一共是分十一科,現在是第十一科「不具具等」。分二段,第一段是「舉頌」。「初學唯有一,第二學二種,第三學具(足)三(種),慧者皆超越」,這是「舉頌」。底下是「釋義」。
午二、釋義
此頌顯示,初一不共,中不離初,上不離二。超彼一切,當知無學是阿羅漢。
「此頌顯示,初一不共」,這個頌表示什麼呢?初一個,初開始的增上戒學,它可以不共於第二種、第三種,那個增上心、增上慧可以沒有,單獨有增上戒,增上戒也可以成立的,所以是「不共」。「中不離初」,這個就是「初學唯有一」,「第二學二種」呢,就是「中不離初」;這個增上心學不能離開增上戒,你一定要有增上戒,才能學習增上心的。「上不離二」,就是最殊勝的增上慧學,它不能離開增上戒、增上心,一定是具足三個的。「超彼一切,當知無學是阿羅漢」,最後這一句:「慧者皆超越者」,這個「慧」是指誰說的呢?就指阿羅漢,這個無學說的,無學就是阿羅漢,他能超彼一切人。
《披尋記》六○六頁:
超彼一切當知無學是阿羅漢者:此中一切,謂諸有學應知。
「有學」就是初果、二果、三果,都不如第四果阿羅漢最殊勝,是這樣子。
辰二、次三十四頌別顯三學(分三科) 巳一、初二十一頌明增上戒學(分四科) 午一、受持戒相(分二科) 未一、略標義
不毀壞尸羅,於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於五處遠離者:此後顯示受持戒相。
「不毀壞尸羅,於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於五處遠離」,前面是第一大科,一共有十五個頌,就是總說三學;現在是第二科,是有三十四個頌,是別顯三學,個別的顯示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分三科,第一科「初二十一頌明增上戒學」,分四科,第一科是受持戒的行相,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標義」。這第一個頌:「不毀壞尸羅,於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於五處遠離」,這是第一個頌。「此後顯示受持戒相」,前面是五個頌說完了,以下的頌是顯示受持增上戒的相貌。這是略標這個頌的大意。底下第二科「配釋頌」,分六科,第一科「安住淨戒」。
未二、配釋頌(分六科) 申一、安住淨戒
不毀壞尸羅者:謂安住淨戒。
「不毀壞尸羅者」,這個頌的第一句:「不毀壞屍羅者」。「謂安住淨戒」,就是這位佛教徒,他能安住在清淨的戒法上面,不違犯的意思。
申二、守護別解脫律儀
於學誓能順者:謂守護別解脫律儀。
「於學誓能順者」,這是第二句。「謂守護別解脫律儀」,就是他行住坐臥,經過色聲香味觸法,日常生活裏邊,隨時隨處他能守護他的別解脫律儀,就是一條一條的都能守護清淨,而不毀犯,就能解脫了煩惱。
申三、軌則無犯
軌範無譏論者:謂軌則無犯。
「軌範無譏論者」,這是第三句,是什麼意思呢?「軌則無犯」。「謂軌則無犯」,前面是「安住淨戒」、「守護別解脫律儀」,這是指重戒說的。這底下「軌則無犯」,只是輕微的事情;這些軌則你不違犯。我們曾經講過,譬如說你拜佛,也有軌則;你讀經,也有軌則;奉侍師長,也有軌則;說你去乞食去,也有軌則;就是做各式各樣的善品加行都是有軌則的。這些事情,你都能如法如律的去做,而無違犯。這樣子,你就「軌範無譏論」,就沒有人來譏嫌你、議論你、批評你了,這麼意思。
申四、所行無犯(分二科) 酉一、配
於五處遠離者:謂所行無犯。
「於五處遠離者」,這是第四科「所行無犯」,分二科,第一科是「配」。「謂所行無犯」,你所活動的地方沒有違犯。這是先說這麼一句話,底下解釋。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列」。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總標列
略有五處,諸苾芻等非所應行。謂王家、唱令家、酤酒家、倡穢家、旃荼羅及羯恥那家。
「略有五處,諸苾芻等非所應行」,有五個地方,這個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乃至優婆塞、優婆夷,「非所應行」,你不應該到那個地方去。是那五個地方?「謂王家」,王家就是國王、大臣這些人,你不要同這些人來往。「唱令家」,這個唱令家是什麼呢?就是犯罪的人,另外有人負責來宣佈這個有罪人的罪狀,到各處去宣傳,說這個人犯了什麼什麼罪,犯了什麼什麼罪,那叫作「唱令家」。負責這些事情的人,你不要同他來往,唱令家。「酤酒家」,就是販賣酒的地方,你不要到他那邊去。「倡穢家」,就是淫女家,也不要去。「旃荼羅」,旃荼羅翻個熾惡,就是執行死刑犯的這些人。執法的人判這個人死了,判這個人死罪的時候,由那個人來執行這個死刑的時候,這些人叫「旃荼羅」。「及羯恥那家」,羯恥那翻一個什麼呢?翻個殺狗人,殺狗的人,或者是管理牢獄的這些人,你和這些人也不要來往。這底下第二科「隨難釋」。
戌二、隨難釋
唱令家者:謂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極重罪,多造惡業,殺害羊等故。
「唱令家者:謂屠羊等」,就是殺害生命的這些人。「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極重罪,多造惡業,殺害羊等故」,這些人你不要同他來往。
申五、於諸小罪見大怖畏
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者:顯示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如其惡作,亦無有犯。
「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者」,這是第五科,是第五段「於諸小罪見大怖畏」,這樣意思。「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者:顯示於諸小罪見大怖畏」,這表示這個佛教徒他對小小的過失,他會看見很大的恐怖的事情;不要說是大罪,小小的罪,他就有大的恐怖。「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小小的罪……,你有這樣的認識,小小的罪你就有恐怖心,你就不敢犯這個小罪。如果有的時候,一時的失掉了正念,你犯了這個小小的過失的時候,你趕快發露懺悔,叫做「出離」。「亦無惡作」,若是你根本是警覺,你根本不犯,就是沒有這個惡作;就是做了這件事以後,心裡面不歡喜,不歡喜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以叫做「惡作」。「如其惡作,亦無有犯」,就是那樣的惡作的事情,你不違犯。
《披尋記》六○七頁:
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等者:謂於小罪見大怖畏,是故無犯;由無犯故,無有惡作;或時或處失念而犯,尋便速疾如法發露,令得還淨。由是釋言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又惡作罪於罪聚中是輕品罪,由於小罪見大怖畏,此亦無犯。由是釋言如其惡作,亦無有犯。
「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等者:謂於小罪見大怖畏,是故無犯」,你有這樣的心情,這個小罪你就不會違犯的。「由無犯故,無有惡作」,就不會有這樣的過失。「或時或處失念而犯」,或者某一個時間,或者某一個地點,你忽然間失掉了正憶念,你就犯了這個過失了。「尋便速疾如法發露」,這個「尋」就是立刻地,你就很快地把自己犯的過失向一位比丘發露,把它坦白出來,向他懺悔。「令得還淨」,使令自己恢復原來的清淨,把這個過失懺悔清淨。「由是釋言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又惡作罪於罪聚中是輕品罪」,我們佛教徒受的戒法裡面,這個「惡作」是屬於輕品罪,小小的過失。「由於小罪見大怖畏,此亦無犯」,你有這樣的心情,也就不會犯這個過失。「由是釋言如其惡作,亦無有犯」。
申六、受學學處
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者:顯示受學學處。
這是第六科「受學學處」。「顯示受學學處」,這表示你這位佛教徒願意受戒,「學處」就是戒,你能接受這個所學的戒;這個戒是應該學習的,你能接受這個學習的學處,叫「受學學處」。
「於彼學尋求」,你這位佛教徒對於「彼學」,彼那個戒學去尋求,「我要去找一個善知識去受這個戒,要去尋求這個戒法」。受了戒以後,「及勤修彼行」,精勤地、特別謹慎地修學彼戒行,而不違犯,這叫做「受學學處」。
午二、尸羅成就(分二科) 未一、舉頌
終無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毗奈耶轉者:
這是「尸羅成就」。前面是「受持戒相」,這一科講完了。這底下第二科「尸羅成就」,分兩科,第一科「舉頌」,第二科是「配釋」。
未二、配釋
此頌四句,如其次第顯示常尸羅性、堅尸羅性、恒所作性、恒隨轉性。
就是顯示這四句話。「終無有棄捨」,這是「常尸羅性」;從始至終,你不會違犯,捨掉了這條戒,「我不持這條戒了」,不棄捨,這就是「常尸羅性」。「堅尸羅性」,「命難亦無虧」,就是生命的難,這個時候就是有生命的危險,我也要持戒;寧可持戒死掉了,我不會因為命,我會犯這條戒,這就是叫做「堅尸羅性」,這個人持戒,持得非常堅固。「恒所作性」,「常住正行中」,這是「恒所作性」;不是短時期的,「我只是這一天我受戒」,不是短時期的。「恒隨轉性」,「隨毗奈耶轉」,隨順這個毗奈耶去活動;毗奈耶這樣子,就這樣作,毗奈耶是那樣子,就是那樣作,就是「隨毗奈耶轉」。
午三、尸羅清淨(分二科) 未一、初半頌(分二科) 申一、略標義
修治誓為先,亦修治淨命者:此初半頌,顯示軌範及命清淨。
「修治誓為先,亦修治淨命者」,這是第三科。前面第二科是「尸羅成就」,這底下第三科「尸羅清淨」。分兩科,第一科是「初半頌」,「略標義」。
「修治誓為先,亦修治淨命者:此初半頌,顯示軌範及命清淨」,這個「修治誓為先」,這句話是「軌範」的意思;「亦修治淨命」,是「命清淨」的意思。「命清淨」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個「命」就是生命,就是你這個生命生存的情況是清淨的。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就是你生命所須,我們這個衣食住,有衣食住,我們這個生命才能存在,這個衣食住都是合法的,那麼你這個生命就是清淨的;如果非法來的衣食住,這個命就不清淨了。明白一點說,就是這個財富不是非法來的,那就叫做「命清淨」。這底下是解釋,第二科是解「釋誓言」,就是「修治誓為先」這句話怎麼講?
申二、釋誓言
由諸軌範,先發誓願,方乃修行,故名為誓。
這個「軌範」是什麼?就是戒。這個「軌」,譬如車走的軌道,在軌道上走就是安全的,你若離開軌道就危險了。所以它是我們的一個軌範,是一個模範,我們就這樣做,照這樣學習,那麼就是這個戒,戒是我們的軌範。戒的軌範,要怎麼樣學習呢?「先發誓願,方乃修行」,一開始你先要建立誓願,就是「我決定要受持這樣的戒,我要守護清淨」,你要發這個願。「修治誓為先」,你想要學習戒,來修治你的身口意,你要先發願,你先要有這樣的願,而這個願是非常的決定,這就叫做「誓」。這個「誓」是決定的意思、誠懇的意思。「方乃修行」,然後你再去學這個戒。「故名為誓」,這樣解釋。「修治為先」。這是單是解釋這一句話。
未二、後半頌
二邊皆遠離,亦棄捨邪願者:此後半頌,顯示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及棄捨生天等願故,尸羅清淨。
「二邊皆遠離,亦棄捨邪願者」,這是「後半頌」;初半頌解釋完了,這是解釋後半頌。這句話怎麼講呢?「此後半頌,顯示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這個「二邊皆遠離」,就是兩個邊你都遠離,不學習。「顯示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就是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受用欲樂這一邊,你不要執著我要特別地滿意。我受用的這個欲,衣食住各方面的,這個生存你非要有這些不可,但是你要求太高了,這個事情不對,要遠離這個受用的欲樂。「自苦」,說是我不受用欲樂,修行很苦很苦的境界,也不要這樣子。遠離這個苦邊,遠離那個樂邊,這兩邊你都要遠離,就是適中就好了,這樣意思。「遠離」這一句話,也可以當個不執著的意思。就是我的生活衣食住的情形特別地好,你心裏不執著;說這個因緣沒有那麼多,生活的情形很苦,心裡面也不執著,那叫做「遠離」,是這樣意思。「及棄捨生天等願故」,這個「亦棄捨邪願」這句話,棄捨什麼叫做邪願呢?「及棄捨生天等願故」,就是這個出家人,他心裡面想:「感覺到人間太苦了,生天,天上特別樂。就是我學習種種的戒法,我將來生到天上去享天福」,心裡面有這樣的願,這叫作邪願。「棄捨生天等願」,這個「等」是什麼呢?就是歡喜名聞利養,這也是邪願。所以一方面要棄捨二邊,一方面要棄捨邪願。「尸羅清淨」,這樣子呢,你的戒就清淨了。
午四、令學清淨及淨殊勝(分七科) 未一、遠離諸障礙法(分二科) 申一、舉頌
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亂心法纔生,尋當速遠離者:
這是第四科「令學清淨及淨殊勝」,這一科分七科,第一科是「遠離諸障礙法」。分兩科,第一科「舉頌」,這四句話是舉頌。底下第二,就是解釋這四句話的道理。
申二、釋義
此頌顯示於諸根門不守護等,障礙清淨所學法中,不見功德,無耽染故;於諸不善欲恚尋等,擾亂意法,雖暫生已,即除遣故;學得清淨。
「此頌顯示於諸根門不守護等,障礙清淨所學法中,不見功德,無耽染故」,這個頌就是:「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這個「諸障礙法」,什麼是障礙我們持戒清淨呢?就是「顯示於諸根門不守護等」,就表示我們修行人的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就是門。房子有門,可以出,也可以入;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可以出,也可以入。外邊有什麼境界,由這個六根可以得到消息,可以入;你內心裏有什麼思想,也可以假藉這六個門表示出來,所以叫做「門」。所以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意,你若不守護它,你放縱它貪瞋癡,「障礙清淨所學法中」,就障礙你的戒律的清淨,對於戒律的清淨有障礙。「不見功德」,你若這樣子,那就一放逸,就沒有功德了。因此,「無耽染故」,你不要去愛著這個境界,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要愛著色聲香味觸,你要保護它,叫它不要有貪瞋癡的活動,就是「於諸根門不守護等」。這是「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無耽染故」。
「於諸不善欲恚尋等,擾亂意法,雖暫生已,即除遣故;學得清淨」,底下:「亂心法才生,尋當速遠離者」,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於諸不善欲恚尋等」,前邊的意思,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門,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放逸,這是障礙你戒律的清淨。如果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攀緣的時候,那麼就沒有問題嗎?也是有問題。「於諸不善欲恚尋等」,就是欲尋、恚尋也不是好東西。說我內心裡面有欲的思惟分別,思惟五欲的境界,在五欲上虛妄分別,那叫做「欲尋」。這個「恚尋」就是憤怒,以前和誰不對,誰觸惱我,心裡面憤怒,叫做「恚尋」。還有一個「害尋」,這個恚尋和害尋我們以前也講過,這個「恚尋」是很厲害的,就是心裏憤怒,想要殺害這個人,叫「恚尋」。這個「害尋」呢,想要觸惱他,叫做害尋。害尋比恚尋輕一點。欲尋、恚尋、害尋等,「擾亂意法」,擾亂你的第六意識,第六意根,第六意識的四念處的修行。
「雖暫生已,即除遣故」,如果你想要戒律清淨能得聖道,你要怎麼樣呢?「雖暫生已」,就是暫時就生起來這個欲尋、害尋,「即除」,立刻就把它排除出去,立刻就把自己內心裏的欲尋、恚尋、害尋,就把它消滅出去,你要這樣子。你不要想:「他沒有道理,他不應該觸惱我」,這個修行人,只要我內心裡面有不對,我就應該維持清淨,不看別人的事情。所以「雖暫生已,即除遣故,學得清淨」,你若這樣學習呢,你的戒就得清淨了。這是「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亂心法纔生,尋當速遠離」,這是這一科。
未二、遠離惡作失念(分二科) 申一、舉頌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根本眷屬淨,而修行梵行者:
這是第二科。前邊是第一科,午四,第四科「令學清淨及淨殊勝」,分七科,第一科是「遠離諸障礙法」,第二科是「遠離惡作失念」。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頌」,第二科是「釋義」,第二科解釋。
申二、釋義
此頌顯示遠離微劣惡作故,遠離非處惡作故,遠離失念故,於究竟時及方便時,修行梵行皆得清淨。
「此頌顯示遠離微劣惡作故」,這一個頌顯示「微劣」,就是很微小的過失,表示這個,這叫做「太沈」。「遠離非處惡作故」,那叫做「太浮」。這是兩個。這個「太沈」,就是沈沒。譬如說這個水,魚沈沒到下面去了,你不容易看得見;若是浮在水面上,你就容易看見了。所以「太浮」是很顯著的意思;「太沈」是微細、不容易覺知的意思。「此頌顯示遠離微劣惡作」,叫做「太沈」;「遠離非處惡作」,就是「太浮」。「遠離失念故」,太沈也好,太浮也好,總而言之你失掉了正念,你才有過失的。「於究竟時及方便時,修行梵行皆得清淨」,這個「究竟時及方便時」,就是你做那一樣善品加行,譬如說是你靜坐,或者是讀經,或者是拜佛,或者是做什麼事情。「究意時」,就是由開始經過中間到最後,都讓它清淨,這叫做「究竟時」;「修行梵行皆得清淨」。「方便時」,就是一開始到中間,這是方便的時候;最後就是究竟園滿了。這兩個時間,你都要求自己修行梵行,就是持戒,「皆得清淨」,這樣意思。
《披尋記》六○八頁: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等者:微劣惡作,是名太沈。非處惡作,是名太浮。如〈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二卷八頁)。於三世中,無有失念,遇有毀犯,如法還淨,是名恒住正念。依止正願,安住具戒,名根本淨。軌則所行,皆悉圓滿,名眷屬淨。餘文易知。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等者:微劣惡作,是名太沈」,就是微細的過失,叫做「太沈」。這個微細的過失,譬如說小小的過失你犯了,你心裡面無所謂,沒有關係,你不去發露懺悔,那就叫做「太沈」。這小小的過失,別人不知道,只有你自己心裏知道,那麼這就是叫做「太沈」,這樣意思,「是名太沈」。「非處惡作,是名太浮」,「非處惡作」是什麼意思呢?譬如說是執著有我見、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那麼這都是不合道理的地方,這是一種煩惱。這個身見,譬如說就是我見,執著有我,或者執著我是常,是常恒住不變異的,或者執著我是斷滅的,這些邪知邪見,這些惡見,你心裡面有忍可的意思,那就叫做「太浮」,這是不對的。「非處」,就是不合道理的境界,你在這個地方違犯了,有過失,那就叫做「太浮」。「如〈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二卷八頁)」。「於三世中,無有失念」,這就是究竟的意思,「究竟時」。「遇有毀犯,如法還淨」,偶然地你有毀犯,你能夠如法如律的懺悔還淨。「是名恒住正念」,這是恒善住正念。「依止正願,安住具戒,名根本淨」,根本眷屬淨,根本淨、眷屬淨,這個「根本淨」怎麼講呢?「依止正願,安住具戒」,「依止正願」,就是你想要得聖道,你出離生死,想要得無上菩提,想要得涅槃,這個正願,安住在具戒上面。「名根本淨」,這就是根本的戒法清淨了。「軌則所行,皆悉圓滿,名眷屬淨」,這就是微細的戒,就叫做「軌則所行,皆悉圓滿」,叫做「眷屬淨」。「餘文易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