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法報化三身(下)
如何修法報化三身(下)
南懷瑾
識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這個名詞在佛經上只是提了一下,不管是顯教還是密宗,均沒有作詳細的解釋,好像忽略了,但是它很重要。識無邊處定是意識境界,連帶包括第七識及阿賴耶識的作用。這個識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思想能感覺,耳朵能聽,嘴巴能說,眼睛能看等等意識相互配合的作用。識無邊處定的這個“識”,是精神境界的範圍,不是“空”的了。換句話說,空無邊處定是個“空”的境界,有個空,是虛空的境界;而識無邊處定是個“有”的境界。我們不用去觀,不用去觀想一個什麽佛像、空之類,而只是把我們的精神意識合于物質的作用,把它放到無量無邊的偉大境界裏頭,這個就是識無邊處定。換句話說,我們的身心都沒起作用,可是有個知性,知道一切,在虛空中有個虛空的知覺,都知道。這個是識無邊處定。宋朝理學家程明道(顥)有兩句詩講:“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這位理學家也是講究靜坐的,也有其偉大的境界。這個境界接近識無邊處定,也可以說就是識無邊處定的境界,有思,但不是不是想。這是“有”的這一面,不落在空無邊處定的“空”的那一面。這個境界沒有喜樂,什麽氣脉也都不在話下了。
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定,中國古代的大善知識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這個翻譯。從表面意思來看,“無所有”不就是空嗎?不是已經有一個空無邊處定了嗎?無所有,什麽都沒有了,對不對?這個無所有同“無想定”又有什麽差別呢?無所有不是什麽思想都沒有嗎?由此我們想起明末清初的大哲學家顧亭林的一個比喻。顧亭林也曾研究過佛學,他的理解是佛學沒什麽好研究的,它就是兩個桶,一個桶空的,一個桶有水,佛學就是把那桶水倒過來倒過去,倒來倒去還是那麽一桶水。乍一聽好像滿有道理,智慧高的人聽完只是一笑,你說倒來倒去還是一桶水,但到底還是兩個桶啊,一個是空一個是有,可見你不懂,還是個笨桶。
要修無想定,硬是需要用意識修練,把它變成無想、沒有思想,等于是把思想包住了、壓住了。修到無想還是外道,不過修到無想也不容易,無想定是色界天高層的天人境界呢。無所有處定比無想定還要高一點,是無色界的境界。無所有處定等于《莊子》第一篇<逍遙游>裏描寫的一個境界,其中講到,北冥有條魚化爲鳥,從北極飛到南極。《莊子》這裏是比喻氣脉,講的是物理的變化,大家以爲他只是比喻而已,其實,他是比喻又不是比喻。<逍遙游>的最後兩句是:“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什麽都沒有了。用佛法的四禪八定來講,這個講法就是無想的,無所有處定了。《莊子》這句話很妙,很有學問。“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無邊的虛空,無邊際的空,這個地方什麽都沒有,初看起來和空無邊處定差不多,其實很不同。無所有處定是意識自然達到的境界。用言語只能表達到這裏了,需要大智慧才能瞭解。無想定是把思想排斥掉而達到無想,人的身心如木石,但有知性,知道自己這個時候是無想。在這個無想定的境界,這個知也是無想。得到無所有處定的境界也是很偉大、很了不起的。這都是三界天人的境界,當然已經超過物理現象的色界了。
這裏我們順便補充一個文學典故。一個人修到“無何有之鄉”的境界,連大沙漠都沒有了,當然還有自己,那個情景一定如唐朝大詩人陳子昂的一首詩所寫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中文字沒有那麽多的詞彙,所以只能用無想定、無所有處定等等,來描述這些不同的境界。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第一個學的就是無想定,以他的聰明和能力,修了三年才修到。然後他說這個不是道,就拋弃了。你說你不學這個,你學得到嗎?要達到這個境界不容易啊,這個境界的果報是無想天,那是無色界的高層呢!
非想非非想處定
再來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不是一般的思想,沒有了思想,不知道了。非非想,幷不是不知道。
這個定境是什麽?與識無邊處定有什麽差別呢?非想就是說不用很强烈的分別意識思想,但是它有知,有知性、知覺。非非想,這個沒有空,也不談有,是這麽一個境界。嚴格講,這個同獨影境差不多。比如當我們睡下,將睡非睡的時候,或者走路時,一件事情忘記了,腦子裏忽然顯現出另外一個思想,不是用心來的,這個就是獨影顯現出來的意識境界,跟非想非非想有類同之處。再好比說,你很疲勞了,回家就靠在沙發上,說你沒有睡,其實你睡著了;說你睡著了,你又知道,叫你時你還會回答:“我沒有睡呀!”這也類似非想非非想這個境界。再舉例說,假設你觀想一個菩薩或一個佛,修到身心皆忘,但又不是很清明的時候,沒有用心,又好像知道這麽一個境界。所以觀想時也會産生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我們有時候修行作觀想,作曼陀羅,認爲到達了觀想成就,其實是落入這個境界裏,自己還搞不清楚。實際上觀想與識無邊處定是相通的。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先修了三年的無想定,修成後,講了四個字:“知非即舍”,知道這個不是道,只是一種功夫,用心理作成的功夫,它修得成就壞得了。因此他走了,找到更高明的老師,修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又花了三年。修成後又是四個字:“知非即舍”,這個也不是道,還是心理造成的一種狀况,沒有離開意識思想。因此他又離開,去修其它的外道。接著他修了六年苦行,二、三十歲的人餓得像七、八十歲的老頭子,但苦行仍不是道。直到最後,拋掉所有這一切,證得菩提,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們這裏暫時不講了。
現在我們研究這個四禪八定的境界,初禪、二禪、甚至三禪,都還未離開生理的色陰和受範圍,離不開氣脉的感覺狀態。到了四禪定的境界,已經不談氣脉了,氣脉已經通了。但是,達到這個境界是否就是成佛得道了?還不是。所以佛在《楞嚴經》上告訴阿難:“現前縱得九次第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意思是說,現在,你就是修到九次第定,也還不過是意識的境界。“法塵”,與第六意識相對的叫法,包括一切思維、知覺、和感覺;塵,外面的灰塵,還不是本身。“分別影事”,心意識的分別所産生的,由思想功能變化而來的,還只是道的影子,不是道的體。釋迦牟尼佛當時對阿難講:你不追尋生命功能的本體,只在這些功夫境界上轉,距離道還呢!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講,一切賢聖、阿羅漢,一切菩薩,他們的功夫都到達一定的境界了。當然有些禪宗祖師們,不走功夫的路綫,直取無上菩提也是有的,這裏不談這個路綫。但到底他們只是瞭解了最好的,最清淨、美麗的,真善美的一面。相反的,不是真善美的那一面你還沒有去見,沒有走完全程。要走過全程,必須要漸修四禪八定,任何一程都要走到,直到菩提,這才是了不起的事。
阿羅漢的滅盡定
我們把四禪八定給大家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爲大家講解一下小乘阿羅漢境界的滅盡定。
羅漢進入涅槃時,會跳到虛空現十八變給你看,完了以後,自己用三昧真火,在空中引起定中的火大,把自己化掉,不用汽油或瓦斯。羅漢成就最後走的時候有四句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我所有的生命,到這一生已達到盡頭,該做的事已經做了,人世間欠的帳該還的已經還了,不再回來了,證得滅盡定,一切智慧都不用了。滅盡定是證得涅槃境界的一種現象,而涅槃是道體。以大乘菩薩、佛的境界來講,羅漢境界是“有餘涅槃”,幷非佛菩薩境界的無餘涅槃。所以,羅漢進入滅盡定涅槃境界,八萬四千劫後非出定不可,出來以後重新修行,回心向大,走大乘路綫,最後成佛,得無餘涅槃。得了滅盡定還沒有跳出三界外,以禪宗來講,得了滅盡定是“擔板漢”,走到了“空”的一邊,還不能起妙有。換句話說,這個境界只能讓你避開八萬四千劫,最後出定,重新走大乘路綫才究竟。得到滅盡定的人,氣脉當然已經通了,所以他可以調兵遣將一樣,隨意調動自己的四大,要想調動火大當然可以做到。羅漢分兩種,一種兼修神通,一種不兼修神通,所以羅漢不一定有神通。由此再回轉來看那些密宗祖師們,大部分都是走四禪八定小乘的路綫,最後,充其量不住滅盡定的涅槃,往生他方佛菩薩的國度去了。對于這個苦難的娑婆世界,都有點逃避的味道,因此都被禪宗祖師們列入半吊子的範圍裏了。
四禪八定與四加行
四禪八定是共法,既然是共法,你要學佛求證形而上道這個本體,自然也離不開這個共法,你不要認爲是共法就看不起。不管是顯教還是密宗,都是從我們的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那兒來的。釋迦牟尼佛本身的修證,就是從共法開始的,這是第一點要瞭解的。釋迦牟尼佛以後的那些密宗大祖師們,不管是紅教、白教、黃教、還是花教,都曾經過嚴格的禪定修持。他們記錄下來的那些境界,都屬于禪定的範圍,都離不開氣脉的變化。修氣脉修拙火充其量都是在初禪、二禪,最高不過三禪的境界,但這樣說幷不代表做到這點很容易。這是第二點總結。前面講到很多人的入定經驗,像有名的憨山大師山上入家和在弟子家入定,慧持法師入定好幾百年,以及現代的廣欽老和尚入定的經驗。他們入定後身心皆忘,甚至不知道入定有多少天,都是靠引磬才出定的。什麽都不知道的定境也有很多差別,一種是無想定,一種是無所有處定,一種是昏沉,不包括空無邊處定。空無邊處定還有空的境界。其實昏沉不是定,把它算作定境的一種是我講話的方便。那麽這些案例都是什麽定呢?是無想定還是無所有處定?還是昏沉定?現在一般人學佛打坐第一個困擾是思想停不了,好像每個人都想入定,其實你問他入定是什麽意思,他也不清楚。是不是什麽都不知道叫作定呢?難道佛法的目標就是什麽都不知道嗎?如果這就是佛法,那我還何必學呢?吃安眠藥就可以了,再不然學成木頭石頭一樣,那不是比我們講的那些定的境界還厲害嗎?山門外的那對獅子在那裏一千多年了,那是成佛得道了嗎?所以“定”是一個大問題。
我提出這些問題是叫你們參究,要大家懂得教理。光知道呆板的打坐而不通教理,就是外道,就是魔道。所謂外道就是“心外求法”,到本心以外去找佛法。所謂魔道就是被迷糊住了,被魔悶住了,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麽。再其次,像憨山大師、廣欽和尚那樣證到什麽都不知道,一入定就是好多天也很難啊!他們的氣脉總應該有點通了,否則,一個身體有障礙不舒服的人,別說入定好幾天,就是讓他連睡三、四十個種頭他也做不到。打坐不一定是“定”,打坐是練習進入一種定的姿勢。“定”的境界在佛法中也叫三摩地,舊譯中簡稱三昧。三摩地有很多種,所以佛講有“百千三昧”。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可以進入對應某一種煩惱的三摩地。因爲煩惱不是有意修持來的,所以煩惱不叫三摩地,只有修持的成果才叫三摩地。比如作水觀的人,把身心都融化爲水的現象現前,那是水觀的三摩地;作火觀的人整個身心進入很深的定境,別人只能看見一團火光,火光裏面還有身體的形象,這是火觀的三摩地。
佛法真正的修定修止觀之路,與四禪八定有什麽關係呢?每一個禪定過程都有四加行的暖頂忍世第一法,因此彌勒菩薩特別講了一部《現觀莊嚴論》,講解四加行的重要。四禪八定裏面的四個定境,用現代的話來說,屬于精神狀態,跟生理有關聯但又不同。實際上四禪八定都沒有離開第六意識的範圍。籠統來講,可以說修氣脉、得初禪、二禪、三禪比較偏重于生理的色陰、受陰區域。四定修好了,你的氣脉一定也有一點通了,否則你無法得定。四加行是這些定的前奏,沒有四加行的基礎你無法得定。其實,暖頂忍世第一法,也在那個定境裏面,就好像我們今天晚上喝的湯裏面放了醬油、鹽、白糖、辣椒,你覺得很好喝,你也不會去管裏面是醬油還是鹽,或者別的什麽東西,其實那個湯包括了所有這些成分。
四禪與四定沒有什麽固定的搭配,四定其實也是一個方法,可用在四禪的任何一禪裏面。
憨山大師在五臺山入定,出定後好像忘記了一切,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入定幾十天,也有類似的情况。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有時候出定後連人都不認識了,你們沒有真實修持經驗,不懂。但是嚴格來講,這種定不是正定,屬于唯識講的昏沉的無心,等于一種睡眠和悶絕。憨山大師是明朝的大師,我不好公開講,你們文字上最好不要記載,記載了很多人要駡我的。我倒不怕駡,祖師自己也知道那不是清明的定境界。所以,你們不管是學密也好,學顯教也好,都要把般若中觀唯識三樣搞清楚。但是很可惜,一般人都把唯識當成哲學研究了,其實唯識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講修證用的書。紅教六種中有,,我們有的同學修過紅教,紅教裏面講六種“中有”(生死中有、夢境中有、妊娠中有、禪定中有、法性究竟期、轉生中有)。比如說,我們人從死後到重新投胎是一段中有,這段的中有身也叫中陰身,死後靈魂重新投胎,變成胎兒出來。我們活著的這一段也是中有,從白天醒著到夜裏睡著了,這個中間又是一個中有。所以我常常問一般參禪用功的人,你知道自己是怎麽睡著的嗎?注意啊,當你靠有枕頭上要睡著的那一刹那是什麽樣,你知道嗎?一般人聽了我的話就去注意了,結果又睡不著了。不注意呢,就又昏沉了,一般人就是這樣。
我們的念頭在夢與醒之間也是一段中有。一個念頭過去了,後一個念頭還沒有生起,有時候好像楞住一樣,這一段也是中有。我們呼吸一進一出之間也是中有,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裏告訴我們,有個“中間息”,指的就是這個。修安那般那修止息,我所以常常駡你們修數息觀都在亂修,不是叫你光數呼吸啊!又不是學會計!中有認識清楚之後,你就可以把握昏沉與散亂中間是什麽了。如果拿本體來講,散亂不是定,昏沉也不是定,散亂與昏沉都是本體來的,就好像黑暗與光明都是一個東西所變的。不過我們現在是講功夫,不管你本體不本體,黑暗就是黑暗,光明就是光明。那麽在黑暗與光明中間是不是也有一段中有呢?那個好像亮又好像不亮的東西是什麽?認識清楚這個,你就懂得用功了,上起路來就快了。
鐵牛定禪師公案
現在我用禪宗的方法,叫你們參一個公案,注意,不是參話頭。我特別把《大事因緣》這本書印了,希望你們大家注意。書中有這麽一個公案,有一位叫鐵牛持定的禪師,很用功,已經參禪很久了。有一天,大家在禪堂打坐,都很嚴肅,他老兄却躺下來睡覺了。這可不得了,按禪堂的規矩,這樣做是犯規矩的,要打棒子,不是打屁股,是打背。嚴重的時候,一個香板打下來膀子就脫掉了。不過師父都有本事,馬上就可以給你重新把膀子接起來。如果沒有這個本事的話,千萬不要隨便拿香板打人啊!他師父曉得他已經領悟了,把他叫起來問他:“怎麽可以犯規矩呢?你說,你的心在那裏?”鐵牛持定就作了一個偈子:
鐵牛無力懶耕田,帶索荷犁和雪眠,大地白銀都蓋覆,德山無處下金鞭。
他說,我好像一條牛在耕地那麽辛苦,帶著身上的繩索和犁地的鐵犁,倒在雪地裏就睡了,整個世間都被一片白色覆蓋,德山師父向那裏打我呢?嘿!大悟了,不處罰了,你們參參這個公案。
凡夫定與頑空定
剛才有同學問到,如果有人入定十幾天,醒來以後所有的事都記得,這算不算一種定?答案是,不一定。不過要瞭解這一點,需要看五蘊解脫的道理,這個我們馬上就要講到,現在只作一個初步的說明。佛在顯教的經典裏講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制心一處就是一種定的初步,凡夫也可以做得到。佛有一次作過一個試驗,叫國王找一位被判死刑的犯人來,令犯人頭上擺一盆洗臉水,手裏拿兩盞燈,如果犯人能三天三夜不動,油燈不熄,就恕犯人無罪。如果犯人頭動了,洗臉盆倒下來,油燈就會熄,犯人就失去了這次免罪的機會,就要被處死。這個犯人很感謝,結果三天三夜沒有動。所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是一種定境,是凡夫的定境,也是一種功夫,不過不是般若,不是修道的禪定。所以,我常常說,任何功夫,不管是練武功也好、氣功也好,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假以時日,自會成功。
現在給你們講一個我個人的經驗。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有一個階段,自己試驗頑空定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無想定,不是空無邊處定,就是拿一個空的觀念,把其他都丟掉。結果,三個月以後,拿起筆來一個字也不會寫,所有寫過的書,看過的東西,也都忘記了。嘿!這個境界太可怕了。慢慢的,通過思想回憶,五天以後都恢復了。這個也說明記憶這個東西是非斷非常,你若想把它斷了,則什麽都沒有了,你要把它提起來,則什麽都有了。這些都是實際求證的經驗。總而言之,不要以爲進入定境就是什麽都不知道了,常入這種定,死後來生的果報是畜牲道,變猪,這點要特別搞清楚。 換句話說,你爲什麽智商主低呢?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與腦有關,左腦的某一部分,如果長期不用,會達到白痴的境界,活著是白痴,死後變畜牲,這樣的修行不如不修。
另外,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裏也再三提到這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但是你們不要聽了就不敢打坐,不敢入頑空定了。哎呀,我拜托你,你能入頑空定我還向你頂禮呢,你們是連頑空也頑空不了啊,尤其像那些腦筋時時刻刻活動的人,能做一天白痴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