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法報化三身(上)

分類:佛法禪理
2013/02/03 00:56



如何修法報化三身(上)


南懷瑾




這次的課的緣起,主要是因爲許多西方人迷信密宗,結果都走了岔路,包卓立爲了幫助他們,提出來研究實驗做功夫這個課題。那麽佛法到底是什麽呢?在中國文字中,佛法的代號很多,佛、如來、菩提、般若、法身等等,這些名詞都代表了那個東西。用現代的觀念來解釋,佛就是宇宙衆生一切生命的本體。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一切衆生,只要覺悟了就是佛,因此真正的佛法不是宗教,沒有宗教的形式,沒有形象,也不是盲目的崇拜。


那個本體也叫如來,它沒有來也沒有去,它沒有動也沒有靜。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個智慧就叫般若,這個大的境界就叫涅槃。所以追求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本,才是佛法的真義。拿宗教哲學來講,這就是宇宙的第一因、初因、最基本的東西,你叫它神也好,阿拉也好,總之它就是那個東西。用西方哲學的語言,這屬于本體論。這是你們首先要瞭解的。所以真正修行就是要找這個東西。按佛學名詞來講,成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就是體(本體),沒有形相。報身是本體的顯現,有形相。報身也叫報應身,有善報、惡報、不善不惡報。成佛得法身的人,爲度衆生而重新來到世間或者其他衆生的世界,那個叫應化身。所謂應化,就是因有所“感”而有所“應”的意思。好比說你們有問題問我,我就講了這個課,這也是應化。化身是一個變化的作用,所以中國人講化有千百億化身。修行就是要找回法身成佛,那才是大成就。佛法本來是破除一切迷信,破除一切偶像崇拜,一切究竟皆空。但是到了後期,佛法受到釋迦牟尼以前就存在的,多神印度文化的影響而有了很大變化。印度人崇拜很多神,有很多密法和修持方法,龍樹菩薩等,把這些各種各樣的修法系統化,像灌香腸一樣融于佛法之中,根據這個新的教法,毗盧遮那佛代表了法身佛,是本體,一切佛,包括釋迦牟尼佛,包括阿彌陀佛,乃至一切衆生一切萬有,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它的報身是色界天的盧舍那佛。從這裏産生了後來的密宗。


化身代表了變化,變化就是輪回,變化就是一定是無常,不是永恒。中國道家把這個宇宙萬有叫作造化,也就是這個意思。比如我們人類,自卵子受精後,就根據父母的遺傳基因不斷生長變化,我們隨時都在生長,我們隨時也都在死亡。我們靠食物、水、空氣、日光等生存,我們變化萬物,萬物也變化我們。


中國唐朝有一位年輕的道家神仙,名叫譚峭,他寫了一本書,叫《化書》,用我國當時所瞭解的物理原理,講解了宇宙的造化作用。他認爲我們的宇宙就是一個大的化學鍋爐,我們的生命不過是鍋爐裏的一分子,隨時都在與其它分子互相變化。他說:摶空爲塊,見塊而不見空;粉塊爲空,見空而不見塊。把虛空捏攏來就變成塊,等于說我們生命從虛空中來,但是一旦基因精蟲卵子變成了人,我們見塊(見人)而不見空了;不過,當我們把這塊物質的東西打碎變成了虛空,我們就見空不見塊了。這個宇宙一切萬有都在變化之中,沒有停留,沒有永恒,一切無常。在變化的就是那個本體法身的功能,它是無相、無聲的,看不見也摸不著。


從現象認識本體


既然如此,那麽我們如何瞭解那個本體的功能呢?我們是通過本體功能變化所帶來的有形有相的現象來認識本體,認識法身與化身的關係。就像我們剛才引用的譚峭的話,不管我們見的是空還是塊,都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有形有相,這個現象就是報身。


其實就是那麽一個東西在三個層面上輪轉。這是顯教、密宗、道家的大原則,你們不要被一些宗教的外形迷惑了。就像人,變成白人的樣子,看上去就是白人,變成黃皮膚,看上去就是東方人的樣子,其實都是一個東西變的,不要因爲樣子不同你就不認識了。


話雖如此講,但本體是無形無相的,無所在無所不在,你怎麽能抓得住那個本體呢?你怎麽去求證那個本體呢?所以釋迦牟尼佛到最後傳禪宗法門的時候沒有講話,只是拿著花微笑了一下就講完了。這就是禪宗的教法,當時大家都不懂,只有佛的大弟子迦葉尊者懂了,佛也知道了,這就是禪宗有名的“拈花微笑”。換句話說,我們生命的本體、清淨法身本來如此,從來沒有動過。


禪宗祖師們走的路綫是“直取無上菩提”。本體掌握以後,還要留個舍利子作什麽呢?身體發光等等,這些也都不過是狗屁事情。輪回死亡都沒有什麽可怕了,死與生不過是昨天與今天,進房間與出房間一樣普通,本體從來就沒有動過,生命涅槃一切皆空。這是禪宗的路綫。


龍樹菩薩怎麽講本體呢?他寫了一部《中觀論》,裏面講了有名的中觀“八不”,也叫中觀正見:“不生不滅”,沒有生過也沒有死過;“不去不來”,“不斷不常”,“不一不异”,不是一元論也不是多元論,也沒有兩樣,其實仔細講起來不止八個啦,比如說不善與不惡,不空也不有,等等。有了這個正見,什麽功夫啦、妄想啦,一概放下就是了。 所以《大乘起信論》講了兩樣東西:妄想與真如。沒有妄想了就是那個東西,起了妄想了,本體就動了。就像水,起了波浪就不是水了,但是波浪是水做的,等波浪沒有了,還是回歸到水。成功了以後還會不會死呢?當然還是會死,會不會生呢?當然還是會生,不過生與死沒有什麽可怕的,所以悟道的人說:“涅槃生死等空花。”得到清淨境界是唯心所造,混亂的境界及煩惱痛苦也是唯心所造,只要心放下了,就接近那個本體了。所以佛在《楞嚴經》中,開頭就告訴阿難:“現前縱得九次第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你即使現在得到了各種三昧,各種定境,甚至你可以放光動地,那也不過是心理思想功能的一種變態,不是真的。換句話說,假如說你修到可以在空中飛,你去美國還要不要買機票呢?恐怕還是要買,否則太累了,偶爾飛飛還可以。再比如你身體會放光,你恐怕還是需要裝電燈。至于說臨死時化爲虹化,那種神通又有什麽用?舍利子也不過是爛骨頭,佛之所以留下舍利子,不過是爲了向你示現一下,表示確實有這麽回事,法身有這麽個功能。


凡是你修成功的東西,就一定壞得了,不修就沒有了。而佛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不修也不壞,這到底是什麽呢?你找到這個東西才是大徹大悟。


法身本體是本來空、徹底空,空也是空。你們今天坐在這裏聽課,五十年以後你還在這裏嗎?這個房子還有嗎?你說你修持好,神通高,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最大的目連尊者,比密勒日巴、甘波巴神通還高,那又怎麽樣呢? 佛說:神通沒有用啊!你會放光動地,但是你逃不過一個東西,那就是無常,最後一切還是會歸于沒有的。那些聖人,那些會飛的、放光動地的,而今何在啊?都會過去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法身本來清淨,管它未來與過去!該生就生,該死就死,不生不死就不生不死,都不過是偶爾玩玩的,是水上的泡影。佛在《金剛經》上告訴你: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菩薩也不過是夢幻泡影,一個大魔術師而已啊!他的魔術比我們演得好一點,是法身境界。法身可沒有三摩地哦!三摩地是法身的用和相,它本身沒有三摩地,一切三昧都是唯心所造。


三身的修法


以我們以來講,我們的心意識是最無常的,我們的思想情緒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永遠不會停留。但是我們對每一個思想情緒都有知覺,這是法身變成報身所起的作用,是唯心的。所以禪宗祖師臨濟大師說:“赤肉團上有一位真人”,每個人都有一個沒有位子的真人(人的那個根本的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每天在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裏跑進跑出,找不到自已的本來。所以雲門大師也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我有一個寶貝,被這個身體限制住了。柏拉圖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把世界分爲兩部分,一個是精神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法身本體功能起作用以後,一方面産生了我們的思想意識,一方面産生了我們的四大肉體。所以法身形成了宇宙萬有,包括衆生生命。法身有這樣的功能,可見不是空的,認識到這一點以後,再回轉來改變自己的身心,這是修報身化身的原理。那麽修持的方法呢?戒、定、慧。幾乎所有的宗教,所有的聖賢都是走的這條路。所謂戒就是從我們的心理、生理、思想與行爲入手,去惡爲善,達到最後無惡無善,畢竟清淨的境界,接近法身。所謂定,就是把散亂無常的心寧靜下來,歸到清淨本來的境界。戒定圓滿後,你就可以自然見到萬物的本體,回到本體的功能,與本體合一,慧是自然産生的。


宇宙生命的本體是空的,但可以生萬有,空與有是同一個根源,是一體的兩種功能。心與物也是同一根源,物能轉心,心也能轉物。現代人很可憐,精神思想都受物質的影響和左右,而修行就是用本體的功能去轉物。現在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是化身,因爲我們各人的心理思想、行爲、個性以及業力不同,所以我們的化身也不同,但是我們的根根統統是一樣的。修行就是要轉變我們的受苦受樂,以及受不苦不樂的受報之身,最後證得法身。爲了讓大家對三身瞭解得更清楚,給大家打個比喻。清淨法身就好比是不起波浪的大海水,報身就好比是大海水所起的波浪,而波浪上面的水泡和泡沫就好比是化身。我們現在就是波浪裏面的水點。修行就是回到本來清淨的地方。藥師佛修成佛了,所以有了東方藥師佛,等將來彌勒菩薩修成佛了,就會有一個彌勒佛。修成後,菩薩們還會發願回到這個世界上來度衆生。


趙教授:我本來是海底的一顆水珠,不知道是誰把我推上來變成水花了。


懷師:(指著一位做過船員的同學)他在海底做了很久的海精,大概是他把你推上來的(衆笑)。告訴你吧,是因緣聚會,是因緣所生。


四禪八定


前面我們把法報化三身的修路綫和原則,以及顯教密宗等等,作了一個簡略的歸納。要證得宇宙萬有的自性,不能光在理論上轉圈,要經過實際求證才可以。世界上各國宗教及聖賢,都有他們修持求證的方法。所以佛說衆生煩惱八萬四千,對治衆生的八萬四千煩惱,諸佛菩薩的方便法門(修證法門)也有八萬四千,各有各的三昧(三摩地)。要想求證到本體成佛的境界,必須從身心兩方面著手,佛法尤其偏重于心,要使心沒有煩惱妄想,達到清淨,得到定境。這裏的定屬于功夫,每一個定境,佛學中也叫三摩地,都有它的境界和現象,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現象。佛所講的原則是共法,是其他外道以及一切宗教共通的(共有的),不是佛法裏獨有的方法。佛法特有的方法叫不共法,不共法就是菩提、涅槃。修定的共法,也就是修定的那個原則叫四禪八定,加上佛法小乘大阿羅漢的滅盡定,叫九次第定,不論是對大、小乘,還是顯、密教,四禪八定都非常重要,東南亞流行的南傳佛教尤其推崇這個。


關于四禪八定,我已經給大家講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大家好象都聽了,但是沒有真正作研究,沒有真正聽懂,都漏掉了,所以你們大家修的是漏盡通,都是漏盡的菩薩。其實佛法已有幾千年了,現在全世界也有很多人研究佛,都知道這個名詞,但都只是跟著佛的嘴巴,拿佛的口水講一講而已,幾乎沒有人真正做到,真正成就的。初禪就是“心一境性,離生喜樂”,心專一在一點上,思想境界都專一了,變成習慣了,然後有分離解脫之感而生出喜和樂。拿出教理來講,“喜”是心理的境界,“樂”可以說是身體的境界,但是喜與樂幾乎是不可分的,生理與心理是合一的,我們這裏只是勉强作一個分類。


修行也叫“修爲”,有修持有作爲;也叫行持,有堅持不斷的行爲和動作的意思。達到初禪境界的人,已經超越了欲界,進入初級色界天人的境界了。配合這個功夫,如果同時轉化和减輕了心理的結使和五見,可以進入小乘羅漢的境界了,可以說得到初果羅漢的果位了。這在佛學中叫“預流果”,預流果就是預備候補的意思。“結使”是佛學的專有名詞,就是心理的貪嗔痴慢疑根本煩惱的習氣(師手作結繩狀)。結使的“結”就好比是我們用綫結的一個結子,“使”是指有那麽一個意念,指使我們的心理、個性和情緒,我們自己作不了主。這個“結”不僅僅是這一生打下來的,它多生多世都在那裏,我們的理性不想這樣作,但被它驅使去作,所以叫結使。我們每個人的個性都是結使來的。所謂五見就是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譬如我們修行學佛,把六根放清淨,閉眼或者開眼盤腿打坐,我們說:“哎呀,他入定了!”那是開玩笑的,盤腿打坐勉勉强强可以說是“習定”,練習定的境界。盤腿打坐只是練習定的一個方便,一個方法而已,其實,各種宗教的禱告也都是打坐的一種形式。佛法打坐的形式主要是七支坐法,這裏面有很深的道理,等以後再討論。


什麽是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有三個層次:身(身體),口(嘴巴),意(意識思想),三者都要進入專一境界。之所以用打坐這個方式,是因爲我們的身體習慣于動,甚至坐在那裏都要歪著坐,眼睛沒有事地要東看西看,打坐至少是讓你的生理有一個假裝的靜相。打坐的時候,嘴巴也休息了,不說話,意識也要專一于一個東西。有的方法要求嘴巴念咒、念佛號或者念佛經,但那也是爲了讓你得止。這是修定的基本原則,所有的修法,不管是佛法還是外道,都要遵循這個路綫。譬如說修白骨觀,嘴巴不說話,身體站著、睡著、或者盤腿坐著,意識觀想自己爲一個白骨。這個法門也須要專心一致、心一境性哦!心專一了,不理會別的什麽思想和感覺,把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境界,這才叫白骨觀,誰做到了?現譬如說呼吸法門,修安那般那,你要專一的聽自己的呼吸,要把心理和風大的呼吸配合,把二者統一。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其他雜念妄想丟開,把這種境界變成一個習慣,誰做到了?


譬如念佛,你用嘴巴或者在心裏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至整個心裏都是這個佛號,其他雜念不起。將這種專一念佛號的境界變成一種習慣,心一境性,誰又做到了?你們修行打坐還要問一問,你今天坐了幾次啊?我坐了兩次啊,三次啊。我就笑你們,坐了一次,你就好象對得起祖宗十八代了,好像打坐都是爲了別人。


打坐的時候,你要靜下來,思想都寧靜了,心專一了,自然感覺到一個清淨狀態,幷把這種境界變成一種習慣。所謂變成一種習慣,不是說只有打坐的時候才這樣,要做到不管是走路也好,睡覺也好,做事也好,時時刻刻都在這個境界中,那才是心一境性。


我們再看密宗,他們是身口意三方面一起來,手裏叫你拿著杵啊,搖著鈴啊,嘴巴裏叫你念著咒語,心裏面還要觀想四臂觀音、曼達拉等等。我們前面研究的移喜磋嘉、密勒日巴、甘波巴等都是用這種方法,不管你用什麽方法,首先都必須要做到專一,心一境性,幷把它變成一種習慣,行住坐臥都在那個境界上才可以。中國禪宗標榜的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號稱沒有方法的方法。但到後來就慢慢演變爲參話頭了。所謂參話頭就是提起一個懷疑的話頭在心中研究。譬如說:“生從那裏來?”“死了有沒有?”“念佛的是誰?”“哪里來?哪里去?”等等,就叫做話頭。話頭也要參到心一境性,然後才能談得上開悟不開悟,這也是初禪的第一步。


再譬如說我們一般人學靜坐,或者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的禱告,也都是要心一境性。譬如有人不用任何方法,只是閉目養神,思想來去也不管,一切清清楚楚,這個叫空心靜坐。至于它的價值與好壞,它的般若智慧與功力,我們暫且不談,這也屬于一種定,也要心一境性。甚至像哲學家、科學家,他們用思想研究一個問題,會專心到忘我的地步,心中除了他們的問題外,沒有任何別的雜念。道家有個詞,形容得很好,叫“精思入神”,精密的思想已經到了進入神話中那個神的境界,這也是一種定了。所以管子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用很專一的思想來思維,到最後突然靈感發了,什麽都知道了,這也是一種境界哦,接近初禪了!所以講,有成就的人都有他定的修養的一面,這樣給你們講你們就可以瞭解了。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和哲學,都要達到心一境性這個狀態,幷把它變成習慣,忘記了時間和空間,永遠在那個境界。但是世界上誰做到了?有些人想錢、名利、男女,到了發瘋的境界,那也是專一啊,但那不是道,那是病態,他是走岔了路,我們叫他神經病。中國武俠小說有個名詞,叫走火入魔,那也是專一啊。所以佛說四禪八定是共法,是佛道以及外道共同的一個法和原理,但幷不是佛法。我們用現代化的邏輯的辦法,把顯教、密宗給你們分別講清楚了,也告訴了你們心一境性的道理。現在回過頭來,看一下前面講的那些祖師們,他們證道非達到心一境性的境界不可。你們大家也在學靜坐,你們大部分不過是坐在那裏閉眼休息一下,等于睡眠,不是靜坐修道,大家要反省一下自己了。


我們前面介紹的那些男女祖師們,乃至中國一般修禪的,都是真正下過功夫後達到心一境性的境界的。不經過這樣的修證功夫而想要證悟成佛,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沒有經過這樣的功夫,你一生所學都是枉然,沒有用。你可能會說,有些人智慧很高,像六祖啊,中國其他的禪宗大祖師啊,包括像有些密宗的大祖師們,他們似乎沒有經過這些經歷就悟道了,那是因爲他們多生累世所積累的戒定慧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注意哦!他們那個空是般若的空,不是空無邊處定的那個空;他們的心一境性是大乘的心一境性,比一般的心一境性要高很多,這是我們對心一境性的研究分析。所以我經常講,一般人都不懂,把顯教、密宗跟普通的佛的教理都分開了,其實,顯教就是密宗,密宗就是顯教,你懂了學理就明白這一點了。


中國有四個字“好學深思”,要深入研究。叫你證得空性,不是叫你不用大腦。修行證道如果不用頭腦,會越來越笨,來生變猪,猪也變不上,都變昆蟲了。這是很嚴重的事,不要搞錯了,往畜牲道去修了。正確的修持方法再加上時間,當你達到心一境性的境界時,你的身心,包括氣脉,當然要起變化。要達到那種境界,也許要幾十年,也許一百年,也許三、五天,這就要看各人的根器,看你前生所種的種子了。像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很多弟子聽他說法後,當下就得阿羅漢果。唯識有兩句話:“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多生多世修行的種子,生出你現在的情形,你身心的變化也許很快,也許很慢,不是呆定的。身心的變化也許伴隨著痛苦,也許伴隨著快樂,身體有時候痛苦,有時候是舒服,總之會有各種反復的變化。前面講的西藏那些修行人身心變化的境界,很令人響往,但也令人望而却步,“哎呀,我怎麽受得了那種苦行,我沒有那麽多功德啊!”


初禪——離生喜樂


初禪是“心一境性、離生喜樂”,心一境性我們剛講過了,那麽什麽叫“離生喜樂”呢?“離”就是對人世間的厭離心,對人世間有脫離之感,這是初步。然後,慢慢氣脉打開了,你可以得喜樂了。這個喜不是普能發了財,或者討了一個好老婆,或者嫁了一個好男人那種喜,是法喜充滿,無比的快樂。到了這個程度,你有分離之感,身心可以分離了。如果身體衰老了,不想留在人世間了,也可以馬上走,如果再想來,找一個身體投胎就是了。佛把什麽都告訴你了,可是一般研究佛學的人,甚至研究唯識學的人,只知道在嘴巴上講講四禪八定,而不經過各種各樣的修持,所以永遠不能瞭解佛法的深意。佛法越來越衰沒了,也就是這個原因。我們普通人懂了一點佛法的道理,或者有一點體會,也會很高興快樂。但這只是一種心理上偶然的反應,也是很好的,對現有的生命也會有幫助。但要想修證做功夫,這個是不算數的。你看那些有成就的祖師們,都曾經離開塵世去專修,也許即生成就,也許兩生,也許很多生,不一定的。如果走大乘的路綫,修菩薩道,一方面有家庭,有事業,一方面還要修持,那需要大智慧,大功德,大氣派。修菩薩道要一邊入世做事情,一邊隨時有慈悲心,在大願,利世利他。這個比出世專修還要難,也許成就比小乘還要快還要大。


要達到初禪境界就要修持,或者叫行持,在大乘叫行願。行願所培養的功德必然會引發身心的變化。在密宗他們是用修氣修脉修拙火的方法。如果自己的拙火發動不起來,也可以用修火觀的方法。至于說哪種方法更適合你,沒有一個呆定的說法。但有一點,不管你是用什麽方法,要想有成就都需要修持自身的功德,這個功德包括自己心理行爲的轉化。功德到了的人,不修氣脉,拙火也會發動起來,四加行裏面的“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境界,也都會來。有些人初步有一點功夫,他的傲慢心就來了,而且脾氣瞋恨心就越來越大,越來越討厭別人,看不起別人,這樣就走向外道魔道了。所以說修定是共法,就是這個道理。孟子說:“人之患、好爲人師”,不是說不可以爲人師,傳道是應該的,但是要做到不受人家恭維,不被這些事影響了自己的靜修,所以這句話裏戒定慧包含了。如果你有功夫以後,更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得到的一切,不過是衆生本有的自性功能,因而發起更多的慈悲心、布施心,那就是佛法了。


同樣的道理,修密宗的人尋找上師,要對上師很嚴格的考察,如果一個人吝嗇沒有慈悲心,就不是一個好的上師。換句話說,上師對弟子也要作嚴格的考察,看這個人有沒有資格作學生。四禪八定加上佛法小乘境界,以及大阿羅漢的滅盡定,都不是究竟,這不過都是法塵影事而已。


欲界的喜與樂


現在我們討論的是真正修證做功夫的事,不是普通的學理,所以需要把顯教密宗融會貫通起來研究。如果拉開來講,這個課題涉及到人體生命科學的很多方面。但簡單的歸納起來講,“喜”是心理方面的境界和現象,“樂”是身體生理方面的反應。喜樂的境界有大有小,我們普通講的喜樂都是欲界的事。譬如飲食,看到好的菜,心裏很高興,就是喜,吃得很舒服就是樂。但吃飽了以後又生病,不舒服。如果拿男女作比喻就更清楚了,兩個人情啊愛啊抱在一起,有了性欲就性交做愛,就會高興、有快感,喜樂都包含在裏面了。男女性高潮的快感只有一刹那的時間,喜樂都過去以後,兩人身心都空空洞洞的,嚴重的甚至有虛脫的情况,因爲這是普通的喜樂。 一切衆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離苦得樂,包括修道成佛也是這個目標。譬如欲界天人也和我們一樣,仍有男女飲食的欲望,他們交合還是五欲(色聲香味觸)之樂。但是與我們人相比,天人的修養層次高一點,他們的福報大一點,喜樂也比我們高一點强一點。欲界天分六層,人道以上的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以及再上面的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以性這個問題來講,四大天王和三十三天的喜樂比我們高了,但是和我們人一樣,還是從“笑視交抱觸”中得喜樂。眼睛要看漂亮的,耳朵要聽好聽的,像“我愛你”啊、“達令”啊之類的,還要聞氣味對不對,還要接吻呀等等,總之身心都要接觸在一起。天人境界比我們高,福報比我們大,因爲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結構與我們不同,至于說有沒有悟道,那完全是另一回事。在三十三天以上的欲界天,就不一定是笑視交抱觸了。焰摩天的天人是“執手爲樂”,手一握住就達到喜樂的最高境界了。再高一點的天人,連手、身體都不用接觸了,笑一笑就達到那個最高境界了。再高一點到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眼睛一看,甚至連看都不需要看了,意識一溝通就可以了。所以說天人境界比我們高,不像我們,要身心合一才能達到很短暫的一點點喜樂。我們人類的性交需要精氣神合一,比我們高一點的天人境界是精交,再高一點的是氣交和神交。所以說密宗的欲樂定的修法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不是佛法中最高最了不起的,但也可以變成最高最了不起的,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這是爲了要讓你們瞭解禪定之樂而對一般的喜樂作的一個補充,要詳細討論的話,涉及到生理學醫學的知識,我們就省略了。


戴教授:到達初禪境界還有身見嗎?


懷師:到初禪還是有身見。你們要注意,我們現在研究的禪定境界都在講功夫這一塊,而有否身見是思想境界的問題。譬如我們很生氣,要跟人家打架,那時你可能忘了自己,暫時忘了身見。五見都屬于慧的見解範圍,不是功夫的境界,這個邏輯上的差別你們要搞清楚。再譬如你初步得喜樂的時候,都還在身心兩個方面,偶然也可以忘記身見。如果你能通過慧的見解真正忘了身見,你的初禪的禪定就會更大一點了。


李居士:色蘊、受蘊解脫了是不是就可以去掉身見了?


懷師:不一定,身見的根根在心意識的第七識上面。等于說你可能沒有性行爲了,但那幷不代表你淫根已經斷了,因爲你心理可能還有性欲。


輕安的境界的喜樂


不同天人境界的喜樂,其程度也不同。在佛學中我們只是用喜樂二字來說明那種不同的感受,其實這兩個字幷不能準確的表達那個境界,所以你們不要執著于這兩個字。“輕安”也可以說是一種喜樂,得到輕安境界的人,已經過了拙火發動的境界,但用輕安來描述那種境界,也不是很準確。初禪的喜樂比天人喜樂還要高,其實清淨的定境本身就是一種喜樂,而欲界的喜樂有點執著于其中的意思。打坐的喜樂與性交所發出的喜樂不同,打坐時,氣脉打通的地方就會有喜樂的感覺。


包卓立:輕安的境界有清凉的感覺,可是拙火發動不是暖的現象嗎?


懷師:暖是輕安的前奏,清凉也是輕安的前奏。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裏說,你用功打坐時,頭頂有清凉之感,這個算輕安了。不過由頭頂發起的輕安有時會退掉的,如果清凉從脚底或者海底發起,一直通到上面就不會退掉了。這種都還只能算是小輕安,大輕安就不得了了,身體的氣脉拙火都過了,整個身體是輕靈的。所以說輕安有大小程度的不同,真到了廣大的輕安的境界是可以得神通的,身體可以飛了。一個月前,一個南普陀的和尚來看我,他在東南亞學了安那般那呼吸法門,和四禪的修行秘訣。據他老師說,身體某部位有覺受是初禪,某部位是二禪,某部位是三禪,某部位是四禪。他說這是南傳佛法。


我聽了笑一笑,不好講他對不對,其實也不能講對不對,真修安那般那呼吸法門,開始是鼻子呼吸,慢慢功夫深了以後就不用鼻子呼吸了,變成零呼吸了,到達那個程度,你身心的感受也不同了。等呼吸到達住的時候,就更不同了,再達到歇,就又不同了。所以說不能說他不對,但如果說這裏是初禪,那裏是二禪,那裏是三禪,那裏就是四禪,那就不對了。這裏爲大家總結一下初禪境界。要達到初禪喜樂的境界,需要經過很多修持和苦行,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靠智慧,靠自己行爲功德的修持,靠轉變貪瞋痴慢疑的心理結使。借用中國古代大禪師的一句話,“一片白雲橫穀口,幾多歸鳥夜迷巢”,理路不通,道理不通,就會像迷巢的飛鳥一樣,找不到自己的窩了。有時境界會突然出現,可是要保住那個境界却非常難。


二禪 三禪 四禪


二禪是“定生喜樂”。注意哦,雖然不談心一境性了,實際上還是心一境性哦。心一境性的境界很多,你可以定在空無邊處定,或者識無邊處定等等。心一境性了,自然就可以達到離生喜樂的境界,二禪當然還在心一境性的境界上,心本來就是清明的,所以進入二禪後就不提心一境性了,不過這個新的層次和境界又不同了。四禪八定的這個翻譯法歷代都沒有動過,大家都沒有异議,只有玄奘法師把“禪”翻譯成“靜慮”,把四禪譯成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和第四靜慮。不過不管是靜慮也好,定也好,都是從儒家《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來的。這是學理方面,我們不再多講。定生喜樂,注意這幾個字,二禪這個“定”,有定的境界,比初禪大了,所生出來的喜樂也比初禪更進一步了。這個二禪的喜樂連佛菩薩,連那些祖師們也只能講到這裏,沒有更好的形容詞來解釋翻譯了。我們只能勉强地說,二禪的喜樂境界比初禪更清淨、更偉大。有同學曾經對我說:“我得了這個境界以後,好像過幾天就沒有了。”我說:“其實你都在那個境界裏啊!只是你自己不瞭解而已。”這好像一個窮人忽然挖到寶,高興得三天三夜都睡不著覺。慢慢錢越來越多了,他就不會睡不著覺了,這時的煩惱是怕錢少了才睡不著覺。


喜樂、輕安境界得到了,大家自己不知道。所以我經常用古人的一個比喻,一個人挖井,第一天、第二天……第一個禮拜,嚇,成績好得很,挖出好多泥巴。等你挖出一丈、兩丈深的時候,你就慘了,挖了好幾天才一筐泥,其實這個成績同你剛開始是一樣的,而且更深、更細、更難,只是你自己沒有感覺而已。喜樂的境界跟這個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二禪定生喜樂比初禪更定,喜樂的境界更擴大、更嚴重了。二禪已是色界天天人的境界,包括三個層次: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都在光中。講到這裏,要提醒大家研究三界天人表。


前面討論的修行人做功夫的報告,尤其是修密宗的人的報告,都是與離生喜樂和定生喜樂的境界有關,禪定的喜樂境界和禪定本身的境界,包括四禪八定以及第九次第定,都是意識狀態所造成的。意識與五蘊配合,或者說與色陰、受陰、行陰配合,就會發生這種境相,這個原則首先要把握住。二禪的境界是天人境界,是意識狀態和受陰配合所産生的。三禪是離喜妙樂,包括少淨天、無量淨天、和遍淨天的境界。到三禪,已經超過了喜的境界,只有樂的境界。這種樂與欲界天的飲食男女之樂不同。四禪是“舍念清淨”,舍掉了煩惱、假想、妄念,這個已經超過了那些喜樂的境界。換句話說,有喜有樂還是受陰的感受,還是念的作用。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如果拿佛學唯心的道理來看,色受想行識都是一念,到了四禪“舍念清淨”的境界,這些喜樂感受的念都沒有了,完全是清淨的境界。注意,清淨幷不是空哦!這種清淨境界已到了色界天的最高層。配合天人境界共有九層,分別是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稱有頂天),不同天的三摩地境界也不同,但都屬于舍念清淨。普通人以爲心境清淨了,就是四禪的舍念清淨境界,這是完全錯誤的。須要說明的一點,舍念清淨不是空定,不是小乘的空定,更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淨還是意識的境界,還沒有離開意識的作用。所以說三界都沒有跳出意識的範圍,你看,意識有這麽大。如果意識修持到能舍一切雜念妄想而得清淨,那也是很大的功德哦,但還不是佛法。所以說四禪八定是共法,是佛法與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這裏。其實,做到舍念清淨已經很難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特异功能,都還是從這些禪定出來的。普通人,乃至學佛的人,有幾個真修到了這個境界呢?四禪都離不開意識狀態,這一點要首先認識。這是四禪,下面我們討論四定。


空無邊處定


佛學的很多境界都有很微細的差別,比方佛學講到,唯識的無心位(這裏的心是指意識心)分五種:睡眠、悶絕、無想定、無想天、和滅盡定。無想定是三摩地的境界,無想天是無想定所得的天人果位。再比方密宗紅教講的“大幻化綱境界”,裏面提到五、六種中陰境界。人死後到投胎之前的這個階段是一個中陰,是生死的中陰;從醒到睡眠是另一個中陰;呼吸的出入氣之間是一個中陰等等。所以中陰境界也有很多微細的差別。我們研究打坐、學佛、做功夫,就要學習認識自己定的境界。四禪八定裏的四定,就是四種三摩地的境界,屬于三界天裏的無色界,已經超越了色界。無色界,顧名思義,已經超越了物理(色界)、物質(欲界)世界,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現象。 四禪八定裏面的四定,就是空無邊處定(也叫色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需要瞭解的一點是,從四禪到四種定,不一定是像樓梯一樣,非要一層一層上不可。你可以修空無邊處定進入初禪,再由初禪到四禪,或由初禪到三禪、到二禪或任何一個境界,都沒有一定的。不過,四種禪定的境界,在功夫修行的層次上不同,有非常微細的差別。那麽,空無邊處定的“空”是什麽呢?給大家作個比方,一個人學佛、打坐用功,有時候會說:“哎呀,我今天念經念咒,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體了,好像進入了空的境界。”這只是偶然之間忘了色陰和受陰而已,還不是這裏講的空的境界。再比如,有人研究念頭之間顯現的那個階段,會說:“剛才好像沒有我了”,實際上,一瞬間那個沒有我的境界也是受陰,仍然是意識範圍之內。所謂空無邊處定,確是一種空,硬是做到有個空的境界,當然離不開意識的指導。比方我們坐飛機,當飛到三萬公尺以上時,看到天空的那個感受。假想沒有坐飛機,而是你就在那個高空,這個空的境界,比較我們坐在這個房間裏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個物理的空的境界。空的力量很大,這個原理用于武器研究,就能造出毀滅性很大的原子彈。但是空也有生長萬物的功能,正如佛早就說過的,“空”包含了地水火風空覺識等七種東西。過去佛學講到這裏,大家都不從物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只是一帶而過了。


如果你真想修這個空無邊處定,打坐時,兩腿一盤,什麽都不管,將自己身體丟掉,進入地球外面太空的那個空的境界就可以了。這時你的意識當然還是清楚的。所以佛經翻譯時,也會把空無邊處定譯成色無邊處定。這個境界裏有光明,可是灰濛濛的,也可以有各種顔色,不一定是亮光,但有個光明的境界。等于我們在高空中看到的那個虛空,虛空也是個東西,但不能叫它物理的或物質的。這就是空無邊處定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