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法海微波》讀後感

分類:華嚴部
2012/09/16 12:43


  釋覺華
  摘
  釋尊所說廣大無邊,二千五百多年來,經歷不同時、空背景,而有南傳、北傳、顯、密之分,時下學者各榜其是,異說紛紜,從文獻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等等的研究進路而說,將高深的佛法套入世間學問中,法之內涵囿於世學,雖說得頭頭是道,卻道道與法相違。令人振奮的是,日慧老和尚所作《華嚴法海微波》,能見到法的真實面,能看到法的精髓,因其依經教為根據,並立足於穴般若波羅密經》之智慧,通達穴華嚴》諸經之心要,厘清祖師、論師離教之說,一一指陳、糾正其違失。從書中論述可以看出,研究佛學者應具備的條件、態度乃至研究方法,都是後學者所應學習之處。
  關鍵字:判教、道次第、唯識無境
  一 、前言
  拜讀日慧老和尚所著《華嚴法海微波》後,對老和尚之見地與經教的通達,至深感佩,尤其能以經教作依據,有力的一一指出今之學者對佛學的錯解,及論師、祖師數百年來斷章取義的判教乃至論述等,提出質疑與澄清,讓讀者于佛學能厘清教理上模糊的概念,加強對正確的認識。筆者在研讀佛學的過程中,亦曾有相同的質疑,然礙于未能通達經教,思辯未純熟,故無法提出有力的依據,及具體正確的論證以釋疑,今欣見老和尚以深入經藏之智慧、著書益世之悲心,護持正法教,著實是一股重要的清流,讓每一個人對眾說紛紜的佛學,有慎辨、過濾的能力。今就日慧老和尚所提的幾個觀點,寫出我的心得反思。
  二、道次第與判教
  中國佛教天臺宗與華嚴宗的判教,把菩薩道次第,從因到果,立為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七科五十二位。此一道次第是天臺智者大師依據穴菩薩瓔珞本業經》而成立的。華嚴宗賢首諸大師又因襲此說,立菩薩道次第為五十二位,改判四教為小、始、終、頓、圓五教。日慧老和尚對此判教思想提出多處疑問與反駁,並對華嚴般若真實教義提出正理:
  判教思想既貶唯識、 《般若》為始
  教,而又采其經論以釋自宗之《華
  嚴》。 《華嚴》唯立六識,此則取七
  識、入識以合釋之:《華嚴》不立三
  自性,此則取遍計……等三自性以融
  會之;唯識說依他起緣生實有,此又
  依中觀說緣生性空:既依中觀說緣生
  性空,又說真如一心實有……《般若》
  是《華嚴》的正理分——此則棄之而
  不顧,反把正理建立在《起信論》,道
  次第建立在《菩薩瓔珞本業經》等疑
  偽典藉之上。
  日慧老和尚在著述的前後分析中,說明華嚴糅和了義、不了義;並在對每一宗的教理未深入通達前,便取各宗各派的教義,隨意匯歸於一爐,此看似有理,實則已亂佛法的原義。
  老和尚依經教提出其謬誤以厘清,把長時來的判教思想——破除,在書中除了說明把菩薩道次第分為五十二位是根本不可信之錯誤外,更說《華嚴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能成立縱的道次第,指出種種矛盾及淆亂處。同時說:
  從《華嚴經》的各方面考量,住、
  行、回向等,似應都屬於地,乃依地
  分別開出的特法,其次第自然在地上
  施設,不能離地成立。所以華嚴的道
  次第,只有十地的十個次第而已。
  書中也依穴華嚴經》住、行、回向之義及其關係作詳盡的總討論與分析,精彩之處令人讚歎。有心研究佛法者,要踏實從經典深入,下研讀工夫,才能掌握佛法的真正意涵,如果只是看些後期論師或祖師大德的論著,就很難掌握核心所在。在中國判教系統中,不僅無法含蓋佛法之全部,反僵化了佛教思想。而判教之用意,只不過為顯揚自宗,提升自己門派之獨斷主張。不少人崇拜各家論師的主張,以判教為修學佛法的準則,而錯失正確的方向。因此研究佛法當深入經典,參考論著,善加抉擇,方能清楚佛法蔓富、廣大、深刻的法義,也才能看清世界時代潮流下的現象,不盲從或被誤導而誤人!
  三、唯識無境之謬論
  由穴般若》的甚深見地導至《華嚴》的廣大行果,由穴華嚴》的廣大行果成就《般若》的甚深見地,《般若》與《華嚴》見、行一貫,可說是《華嚴法海微波》重要的結論。其慧見在提出與之相違的唯識宗義唯識無境說的錯誤與不可信。
  唯識宗許一切法為內識所變現——唯有內識,而無外境的教量,即種種世法皆由心造,宇宙森羅萬象和芸芸眾生,這t切客觀的存在,儘是內識所轉變,實無有這些外境的存在,一切皆因心識而有。
  唯識宗以夢喻建立唯識量,認為夢中根識沒有被睡眠損害,既不被睡眠損害,則睡夢中所見種種也應與醒時日常生活中所見相同。可是不然,我們一般人在夢中所見的人不能連貫,前段夢見此人,後段又變成了另一個人,這當然是被睡眠損害了意根所產生的亂識。唯識師將夢中所見作為量喻,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所以夢中實是亂識,不能說夢有根識,此喻之誤怎可說唯識無境之理,故日慧老和尚于書中評破。
  唯心無境之說,對世間無用,且違害
  世間:對出世間也無有用,有自性,
  即成聖道障。若說以心為主,由降伏
  其心、滅分別、絕戲論,得涅槃、成
  正覺,則是正說。
  唯心無境之說,作者並不誠服,並認為是後來論師對經典的錯誤理解所致,以後學者必須認知,否則反成修道之障礙。在佛法整個流變中,有部破外道執;經部除破外道執,還破有部一部分的實執,到了大乘唯識宗則破一切外境,但唯識所現的一切諸法是自性有則不能破,故說依他起、圓成實。書中老和尚依于中觀見認為:在世間凡有自性、自相之執,實都須破除,不除則不能破煩惱,也就沒有辦法真正證得空性。
  書中也為避免大眾將華嚴與唯識的唯心之見混為一談,特提出華嚴三界唯心之說,乃為破除外道,許有離心的常我為作者之邪執,但于世俗中建立內心為作者;不是為破世俗外境。
  謂佛世尊,由見外道妄計各種我體為
  實有、為作者,故說世間作者,非別
  有實我,唯是內心。於此,亦可證知
  《華嚴經》所說唯心,是在遮破許離心
  有作者我之實執,不是破外境。
  華嚴之本意如此,然在瑜伽行唯識師卻認為華嚴三界唯心之說,乃成立心有自性,以破離心之色,將佛法的原意予以扭曲。從書中精闢處可知佛學研究者所具的條件與學養,會影響整個研究的成果。
  研究者的態度非常重要,當以廣大的眼光掃描,對各別系統的內涵、歷史背景,以及思想衍化的關鍵所在一一掌握,不要一開始就以宗教獨斷、自我認知等成見,主觀操作,把自己狹隘的眼界,或唯一所熟知的領域,對照使用在每一個系統之上。用自己的想法、說法去看待不同的系統,不僅對另一套系統的新知無法正確認識,也無法開拓自己的學習領域。所以,研究者的客觀精神與態度相當重要,日慧老和尚立足于中觀應成派,以開闊的胸懷,接受不同的思想系統,深入剖析,如書中說:
  若人欲達緣起無自性法,不用能遮名
  言自性的般若,卻從名言上去觀察、
  尋求,見有見無,見此見彼,即為越
  出名言有的範疇,沉醉在放有鴆毒的
  醇酒名言之中,為其所害了。
  作者佛教研究應深入佛教本質才能揭暗發幽,不應落入個人觀念、空想、無根據之名言,當以經典為依據,善用工具如語言、思辨、邏輯等研究技術,以及不同的研究進路,貫串結合佛法,有系統、有步驟的直達佛法核心,對研究主題要有挖掘、澄清作用。在研究過程當中,必須以經典教義、修行理念做主導,開展佛法的智慧,把握研究的原則,時時回顧自己的脈絡,是否被典範或途徑所左右。
  四、以經為主、以論為輔
  研究佛法的正確態度,應依于佛教的修行,並結合佛教的內涵,不離佛教精神,不離經教而說,如是的宗教著作才有意義。即使在宗教實踐上不曾體驗,至少與宗教的特質契合,對研究進路與佛法內涵產生交集的地方,予以逐一探討與開發,忠實的掌握核心,使佛法回歸本源。
  看到穴華嚴法海微波》及久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問世,內心有無限的法喜,日慧老和尚弘揚正法,不遺餘力,在此末法附佛亂象中,高樹正法幢,使目前世面上許多所謂專家學者的佛學新詮釋佛學現代化哲學化西洋化以及格義過後的佛學黯然失色。通常這些著作,並非對佛法的真實內涵有真正瞭解,亦非依據經典基礎引申,只是拿自己所熟知的一些世間學問的研究領域和專業語辭,放在佛法上加以比附和套用,如是的佛學研究,所呈現的自然扭曲了佛法原義。作者扎實經教研究三十年,對佛法的核心與脈絡之清楚連貫,實屬難得,尤其《華嚴法海微波》第二篇(發菩提心論),除了理上說明大乘宗派間安立菩提心的差別,更於事相上依據《華嚴經》教授發菩提心的理趣,以此經論之系統,正論發菩提心之因、緣、果,同時贊發菩提心功德。
  依據《華嚴經·十地品》所說的菩薩
  最初菩提心得以發心的十聚因法:
  一、深種善根。二、善修諸行。三、
  善集助道。四、善供養諸佛。五、善
  集白淨法。六、為善知識善攝。七、
  善清淨深心。入、立廣大志。九、生
  廣大解。十、慈悲現前。
  書中說明發心之因十法,同時說明隨順善知識行、智慧行、大悲行的根機,此三種根機之不同,而發菩提心時,其所依心之好樂傾向便不同。可知修道發菩提心、積福德善根,在不同因緣根機下,發心程度、目標,及發心之所為、所依,其相義都有所不同。
  發心之所為有三,如經:第一、為求
  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
  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第二、為救一
  切世間故。第三、為淨大慈悲故
  。發心之所依有四:第一、悲智雙
  運相。二、觀察分別相。三、正顯發
  心相。四、廣大究竟相。
  作者的分析整理,全依經義而說,並指出經中深刻內涵,除了理上通達,同時注重事上的宗教實踐。這種真正依經論的佛學研究,不落入個人所認為的知見。論述的研究剖析,緊扣著佛法與實際修行,不是邏輯推斷,是實實在在從經教出發而回歸於經教,是不離法而說的真實佛法。
  世人追求佛學多重量不重質,認識宗教內涵與實踐佛法,出發點如果是錯的,研究的成果也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愈研究愈遠離佛法,例如:用文獻學、語言學、歷史學的進路研究佛法思想,因未先瞭解佛法,只認識工具,以有限的工具領域,限制了佛法的領域,結果形成文獻學的佛法、語言學的佛法、歷史學的佛法……完完全全不是佛法的特質所在,把佛法研究變成工具規格的模式。工具可以有很多,專業因人不同而異,所以相對的也會很多,如日本學者的研究。的要求上,須真正落實在佛法的理解上,產生宗教意識的認同,在研究中結合工具與材料的運用,將佛法的真諦更清楚的發揚、厘清。穴華嚴法海微波》之題材,如果不是老和尚經教基礎扎實,而是用一己主觀之方式,則無以明辯法之正、邪、對、錯?因此,研究佛法的態度、動機、方法、理解,都將影響研究成果的正、負面。
  學佛修行要以佛的聖言量為所依,當今許多人自己搞出一套修行儀軌,這套儀軌在聖教中根本沒有根據。換句話說,這套儀軌根本不是佛的正法教,而是依傍佛法所說的相似法,令學佛者盲從。真正學佛須從根本經典研究著手,對見、道、果有根本的認識,瞭解修行的次第,才不會人云亦云的追求速成與盲從!
  五、結論
  研究佛法,不能離開佛法的宗教意識、宗教修行、宗教理念,若偏離佛法解脫道和智慧,以及生命流轉的重要課題,所提起的儘是文字名相的組合及戲論,和佛法真實義作一些毫不相關的研究,以這些相似佛法的研究,膨脹自我,滿足自我,是自己浪費時間。研究者若未深入佛法內在精神,停留在文字相的研究層次,不僅影響後學者對佛法的誤解及在門外繞圈子,並有無邊的過患。
  細讀日慧老和尚的著作,除了深受法益,也看出作者對的深解、修持和體證,以及作學問的審慎態度。對於祖師、論師之說,若非具有審辨能力及檢證功夫,何克臻此,老和尚實不愧研究佛法之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