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禪法師與華嚴學

分類:華嚴部
2012/09/16 12:34


  真禪法師與華嚴學的因緣,可說最早起源於他18歲時到寶輪寺聽應慈法師的講經。從1949年開始,他就一直隨侍在應慈法師左右,長達16年時間,這個時間與法師住持玉佛寺的時間基本相同(17年,從1978年到1995)16年的時間,耳濡目染的都是其親教師華嚴三譯座主應慈老法師的言傳身教。
  應慈(1873—1965),安徽歙縣人,俗姓餘。字顯親。光緒二十四年(1899),投南京三聖庵出家。越四年,受戒于浙江天童寺,以八指頭陀為戒和尚。1906年,與月霞法師同時受法于冶開和尚。此後的12年隨侍在月霞左右,敬事如師,曾協助月霞在上海哈同花園開辦華嚴大學。1922年,至杭州西湖菩提寺閉關潛修,專究賢首一宗典籍,終於對華嚴教理有了較高的造詣。他一生遵從其師兄月霞法師善弘華嚴,莫作方丈的臨終遺言,畢生以弘揚華嚴為職志,以參禪為心宗,倡刻《華嚴經》三種譯本、《華嚴五教章》(法藏)、《華嚴大疏演義鈔》(澄觀),及《法華》、《楞嚴》、《楞伽》等諸經疏。應慈法師的這種專弘一宗的做法,對真禪法師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以致他在自己的弘法活動中,也以華嚴為主要內容作了較為全面的闡釋,這就是因為他認識到華嚴思想在對世道人心的提升上具有獨特作用,為此他還專門撰寫了《(華嚴經)與華嚴宗》小冊子來作專門的介紹。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為我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之妙旨,以唐代杜順禪師(557—0,即法順)為初祖(實際創始人是三祖法藏,號賢首,故又名賢首宗)。本宗依《華嚴經》立名,故以華嚴宗為世人所記頌。據說《華嚴經》是如來成道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佛陀人滅後七百年頃,龍樹於龍宮中見此經有三本,以上、中二本非凡力所能持,乃誦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或謂三十八品),流傳印度民間,且作大不思議論十萬偈以釋其文義;複作{十住毗婆沙論》,以注釋《華嚴經·十地品》之一部分。至佛陀滅度後九百年頃,世親作《十地經論》,解釋《十地品》;金剛軍、堅慧等諸論師亦先後作《十地品》之釋論。
  此派的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人,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
  四法界即華嚴宗的宇宙觀,它把差別無限的宇宙分為四種法界,即:()事法界。指宇宙萬有事法,彼此一一差別,各有分齊;()理法界。指諸法平等的理性,即真如;()理事無礙法界。是說有差別的事法與平等的理性,互相溶融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指一切各有差別的事法,由於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稱性融通,一多相即而重重無盡。
  六相指:()總相。指一種緣起中,具足各種成分,類似所謂事物的全體;()別相。指各種成分有其差別,即事物的部分;()同相。指各部分互相依持,同成一總體,即事物的同一性;()異相。指各個部分雖互緣而生,仍各別有異即事物的差別性;()成相。指由此各緣起法得成,即事物的生成;()壞相。指各部分仍住自法不移動,即事物的破壞。此六相都 兩兩 相順相成,同時具足,互融無礙。
  十玄門是指《華嚴經》、《十地經》等所說萬有事物所具有的六種體相:()同時具足相應門。指一微塵中同時具足一切諸法,互相依存,成一緣起;()因陀羅網境界門。指各個法中有無量法,彼此之間互相映現,重疊無盡;()秘密隱顯俱成門。指說一法即一切法,或隱或顯,俱時成就;()微細相容安立門。指一切法門均於一念中具足,即極微細中含容一切諸法;()十世隔法異成門。指一切法門遍佈於十世之中,前後久暫,不相隔曆;()諸藏純雜具德門。指六度萬行,或純或雜,法法交徹,功德互相具足;()一多相容不同門。指每一法中具有一切法,容攝無礙;()諸法相即自在門,指諸法融通,相即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唯心回轉善成門。指法界無礙功德,都由一如來藏為自性清淨心回轉,具足成就;()托事顯法生解門。指所有塵法,事事無礙,隨一事理,能顯法相實相。該宗認為,上述事事無礙教義,都是如來稱姓之談,即依本具有圓滿性德而起赴感應機之用,謂之性起說。又以理性為眾生本具,是因位中本有的性德,亦有稱性而現之義。
  其對釋迦一代的教法,判為五教十宗
  五教:()小乘教。為聲聞乘人所說的教法,指說四諦、十二因緣的阿含經和《四分律》、《發智論》等;()大乘始教。為開始由小乘轉人大乘者所說教法,指大乘空宗的《般若經》、《中論》等以及有宗的《解深密經》、《唯識論》等;()終教。為大乘終極的教門,指說真如緣起、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楞伽經》和《大乘起信論》等;()頓教。是頓修頓悟的教門,指不依言辭、不設位次而頓悟教理的《維摩經》等;()圓教。為圓融無礙的教門,指完全說一乘教理的《華嚴經》。
  十宗:()我法俱有宗。主張人我、法我俱為實有,指已人佛法的人天乘和聲聞乘中犢子部、法上部等所立宗義;()法有我無宗。主張五蘊諸法三世實有、法體恒有,但人我非有,指聲聞乘中說一切有部等所立宗義;()法無去來宗。主張諸法現在有實體,過去與示來無實體,指聲聞乘中大眾部等所產宗義;()現通假實宗。主張諸法過去、未來沒有實體,現在只五蘊有實體,十二處、十八界則不真實,指聲聞乘中說假部及《成實論》、經部所立宗義;()俗妄真實宗。認為出世法真實,一切世俗法均不真實,指聲聞乘中說出世部等所名宗義;()諸法但名宗。主張一切法只有假名而無實體,指聲聞乘中一說部等所立宗義;()一切皆空宗。主張一切法皆虛幻不實,指般若經等,相當於大乘始教中的空始教;()真德不空宗。主張一切法都是真如(如來藏)顯現,含有實德,故真體不空,指《楞伽經》等,相當於大乘終教;()相想俱絕宗。認為真理絕言所顯,離言之理,只有頓悟認識,指《維摩經》等,相當於大乘頓教;()圓明俱德宗。認為一切法本來功德圓滿,彼此圓融無礙。指《華嚴經》,相當於一乘圓教。
  該宗觀法以法界觀為主。此觀有三重:()真空觀。依理法界而立,觀察一切諸法的本性即空;()理事無礙觀。依理事無礙法界而立,觀察諸事法與真如理,互相交融;()周遍含容觀。依事事無礙法界而立,觀察以同一真如理為本性的一一事,遍攝無礙。修行階位有兩門:()次第行布,依據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次等,由淺至深,階位分明;()圓融相攝,指得到一位,就能前後諸位相即相人、因果不二,始終無礙。
  該宗的學統傳承為帝心杜順一雲華智儼一賢首法藏一清涼澄觀一圭峰宗密,此五者都是我國佛教發展史上具有突出貢獻的人物。他們所闡述的佛教理論,特別從四祖開始,雖然借鑒並利用了其他宗派的某些觀點、方法,摻雜了其他宗派的一些思想(主要是禪宗的內容),但他們對本宗的弘揚是人所共知的。從我國自己的佛教宗派來看,真正稱得上是中國佛教的,一般認為只有天臺宗、禪宗和華嚴宗。而在這三者之中,通過考察它們自身理論系統的構建,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從社會學的層面來看,華嚴宗的事事無礙論反映了人類某種希望消除痛苦、追求理想以及協調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相互關係的深刻思想。華嚴宗以佛在禪定時所示現的事事無礙的統一世界為理想境界,這是對人類社會痛苦根源的反思的結果。華嚴學者已直感到差異、對立、矛盾的存在,樂與苦、成與敗、得與失、是與非、生與死等一系列的差異、對立、矛盾地形成人類痛苦的根本原因。華嚴宗人把消除差異、對立、矛盾的理想境界歸結為佛的境界,安置於人的內心,這就從主觀上消除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把現實提升為理想,給人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與鼓舞。再從世界理想來看,佛呈現的圓融無礙世界,是一種整體世界、慈悲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裏個人的獨立存在既被肯定,同時又強調與他人的關聯,強調個人是社會的一員;個人的自性既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時又與他人、與社會處於相即相人的統一環境中。華嚴宗人這種包含於宗教理想中的美好社會理想,尤其是既重視個體的獨立自性,又強調個性與社會的關聯性思想,具有明顯的現代意義。從理論系統的圓融性角度言,華嚴宗思想相對地具有更突出的地位,或說該宗對理性思辨在佛法修行中的作用認識更為全面。所以可以看出,當大多數中國佛教宗派隨著時間演變而逐漸衰敗之後,華嚴宗卻一直能傳承下來,並且在有些地方還得到不斷的光大發揚,如在我國的臺灣地區和美國。可能正是由於華嚴宗偏重理性思辨的特性,使得真禪法師在提倡禪修的同時,也沒有間斷對華嚴思想的弘揚。他最後住持的上海玉佛禪寺,本來就是禪宗的修習地,但真禪法師接任住持之後,在寺內寺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對華嚴宗的宣講、弘揚。這裏我們只要稍微舉出法師的行為就可看出:
  1986年春,舉行清明華嚴佛七法會,宣講唐代澄觀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
  1987年春,舉行華嚴佛七法會,宣講《華嚴經妙嚴品》;
  1988年春,舉行華嚴佛七法會,宣講《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提要》;
  同年9月,在靜安古寺舉行華嚴法會,宣講《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品》;
  1989年春,舉行華嚴佛七法會,宣講《華嚴經十地品》;
  同年10月,靜安寺舉行華嚴佛七,宣講《華嚴經三昧品》;
  11月,在常州虞山興福寺為四眾開講《華嚴經普賢三昧品》;
  ……
  真禪法師住持玉佛寺17年,自1984年以來,每年春天都舉行華嚴佛七法會,深愛佛教徒的歡迎,為玉佛寺的弘法工作樹立了良好的道風。他一生弘法講經不輟,同時還應邀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弘法訪問。如今,真禪法師已出版的著作有《玉佛丈室集》10集,《上海玉佛寺叢書》27冊,其他佛學著作10餘冊等。在這些作品當中,還專門有介紹或闡釋華嚴思想的內容。如《{華嚴經)與華嚴宗》、《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淺釋》等。《華嚴經》中這幾品的內容對修學者來說,都是十分基礎又是十分重要的部分,真禪法師之所以對它們進行深入淺出的闡釋,與此不無關係,由此足見法師對華嚴思想的看重。
  這幾部作品中,有專門對《華嚴經》內容的注釋,也有對整個華嚴思想進行總括性介紹的著作,如《{華嚴經)與華嚴宗》。對此,我們稍微作一介紹:
  《{華嚴經)與華嚴宗》是本不足五萬字的小冊子,於19916月獨立城冊刊行。文中分《華嚴經》的譯本《華嚴經》的注疏《華嚴經》的基本思想華嚴宗的傳法世系華嚴宗的基本思想華嚴宗的判教與觀法六章來進行介紹。本冊子的內容主要是對《華嚴經》及華嚴宗思想作的介紹,包括與華嚴思想相關資料的綜述。從六章的結構與內容來看,法師將華嚴學的思想作了一個全面、充分、直觀的介紹,顯示出法師對華嚴學的全面瞭解與認識程度。尤其在第一章和第二章,法師將與華嚴有關的注疏作了一個系統的整理,把《華嚴經》中每品的異譯及注疏種類都講解得細緻、全面,總括了所有能風得到的漢文佛教文獻,為學習華嚴都提供了一個華嚴學的全面概觀,使得初入門者有一個很好的進學階梯。這些都反映了法師對華嚴學的理論內容及其傳承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因為只有對一個宗派思想有了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後,才能寫出具有如此淺顯易懂而又能綜括本其旨意及全貌的作品來。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全稱是《大方廣佛華經人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它原是唐代般若譯的《華嚴經》四十卷中的最後一卷,因其文理俱優切於日用”(明代智旭語),譯出後不久,便獨成一經,廣為流布。經中主要講述了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誦的《普賢菩薩十大心願》即源於,說明法界緣起要由修十大行願才能證人。人不思議解脫境界,意思是到達這種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像的解脫境界。本來解脫是沒有境界的,有境界便不是解脫。那為何又說解脫境界呢?這個境界是個譬喻。根本是沒有一個境界,因到了解脫時,便什麼都沒有。何謂’?‘道遍宇宙”’。意謂他的道遍滿宇宙;“‘德鄰極聖”’,意謂他的德性與聖人一樣。行願品的是修行的大行,是指他所發的願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賢菩薩。佛教裏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菩薩中智慧第一,地藏菩薩是願力第一,觀音菩薩是慈悲第一,普賢菩薩是行門第一。佛說法時是先由弟子請法,華嚴經是普賢菩薩為請法主。真禪法師對此品專門所作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目的就是讓修習佛教者明白,只有先發行大願,才能真正趣人佛門境界。
  《淨行品》,就是出家人所應該遵守的一種法規,出家人所不應忘的一種準繩,這是一定要遵守的,只有遵守這種方法,才能成佛。所以從出家到覺悟成佛,都是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在《華嚴經》前邊講過發願()、悟解之後,這一品就是要人去具體去實踐,去修行,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就是這一品的意思。就是你所要施行的;你所行的要清淨,不單一種的行要清淨,種種的行都要清淨,所以經上所說是一百一十種的願,一百一十種的德。在第一段,首先就講明三業離過成德。三業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迴光返照,修我們的身業清淨,沒有殺盜淫;意業清淨,沒有貪嗔癡;口業清淨,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本來這一些事情,學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淨。你要能三業清淨,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都沒有過失了,三業清淨,這就是修道人最要緊的。而這身、口、意三大業之中,又可以細分出很多很細的造業。說的都是人們在修行中,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要注意的事項。真禪法師對這品所作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告訴我們的就是如何在修行中,依照佛經所說,嚴格要求自己,從身、口、意三個方面對照,真正使自己成為一個與人與世為善,對世間發展有助益作用具悲湣大願的人間菩薩,其用心真可謂良苦之至。
  《十地品》主要是講菩薩修行時所經歷的十個階段,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大地能生長萬物,佛典中常以來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十地即指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指十種地位,又作十住。地,梵語bhu^mi,乃住處、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為家,並於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十地之名稱分別是:()歡喜地,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離垢地,又作無垢地、淨地。()發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興光地。()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暉曜地。()難勝地,又作極難勝地。()現前地,又作現在地、目見地、目前地。()遠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玄妙地。()不動地。()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法雲地,又作法雨地。依《華嚴經》所說,菩薩修行之過程,須經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薩初登此位之際,即生無漏智,見佛性,乃至成為聖者,長養佛智。並以其護育一切眾生,故此位亦稱地位、十聖。登初地(初歡喜地)之菩薩稱為登地菩薩,初地以前之菩薩稱為地前菩薩,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地位之菩薩稱為地上菩薩。真禪法師所作《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淺釋》即是講解其中的相關內容。通過對十地菩薩所修行業的講解,為二眾弟子指明修習的階梯,以使信佛弟子能夠對照經中所說,不畏艱苦,不越階位,循序漸進,堅定信心,穩步進階。

  真禪法師所作的這幾部淺釋,每本都發行上萬冊,流傳很廣。除發行出版物之外,法師還對其中的具體內容在法會上經常、反復地為信眾講解。實際上,這幾本小冊子之所以能成書,就是在法師不斷講解、修證的前提下輯集出版的。
  綜觀法師一生,他秉承了其親教師應慈法師的理念,走的基本上也是教在華嚴而行在禪宗的道路,並且對二者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時期作了相應的發揮。由於法師能做到此點,真禪法師自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逐漸獲得國內僧俗兩界的認可,而成為新中國佛教界的領軍人物。其對佛教理論,尤其對華嚴思想的注重,必將延續下去,成為其後斷者在新時期找尋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升世道人心品質的主要依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