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珍貴的東西

分類:自性論說
2012/09/07 09:36


 一般年輕人都會注意到什麼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這一問題,記得我讀初中的時候,便常為此苦苦思索,最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我想許多年輕人一定也有興趣追問這個問題,因此我願意在此與大家一起研討。


  如果,拿這個問題向人請問,得到的答案總離不開品德時間友誼金錢學問誠實信用名譽生命等等,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很少人提到權力地位愛情或許多大部份人尚無法覺察出這三者的重要性;也許因為他們在正式的課本上未曾見過這些說法,所以念頭未轉到這方面來;或許心有所覺,但羞於啟齒。


  記得從前我曾在某報副刊看到一篇方塊文章,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大便暢通。當時頗覺深獲我心,儘管大便暢通四個字不太高雅,但是確說出了許多真理,不知讀者 諸 君以為然否?大便通暢是健康的先決條件,而健康乃人人所共追求,其重要性不問可知。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古聖先賢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前人遵守古訓,少有人敢提出異議。但時代俞後,人心競尚浮華,喜立異以鳴高,美其名曰創見,於是異說紛起,卒至於人人名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到頭來受害最烈的便是年輕人。面對著目前思想混亂衝突的現象,青年人往往陷於彷徨迷失之中,不知何處何從,思念及此,能不令人黯然神傷?從學生的作文中發現,一般青年對這一問題不耐思考,以致於寫出來的文章普遍缺乏深度與說服力。如果說當今青年的彷徨迷失乃至於墮落是由於這一問題不得解決並不為過。說得更徹底一點,目前整個人類會走向文化的末路,也未始不是由於對這問題缺乏認識使然。


  盡人皆知,人貴有志,有志則內心有個目標,有個定向如此自然會將全副精神心力集中在那上面,因而內心能得到某種程度的安定。一般來說,立志並不難,難的是立個高遠正確的志。一般人懶得思考追問,容易人云亦云,不知不覺跟著別人屁股後面跑;他們未嘗無志,但是他們的志不是經由自己判斷選擇得來,他們是以別人之志為志,所以往往自陷歧途而不自知。有些人立志之前也曾經過思考判斷,但是思考得不徹底,做出的決定也就難免有偏差。所以,當然是很重要,但是有了並不一定就是個光明正大的人。小人未嘗無志,但仍難免為小人,所以我們寧願他們無志。因此,有沒有立志不是最關緊要的事,最關緊要的是你立了什麼,那個是不是夠光明遠大,圓滿無瑕。


  如何立個高明遠大的志呢?這就要看各人的智慧抉擇了。缺乏智慧的人是沒有能力為自己立定高明遠大之志的;他們只得隨波逐流,載浮載沉,盲目地跟著別人亦步亦趨。因為他們的智慧不足以知悉取珍貴的東西。


  先談品德:品德包含了一切做人的修養,如誠實、信用、仁愛、禮讓等等,品德好也就是做人做得好。大家都知道,讀書的目的是做人第一的,學問第二。一個人學問淵博,如果做人失敗,也只是人群之敗類,所以品德的重要是難以否認的。但是做人須先懂得做人之道,不懂得做人之道如何去做人呢?要懂得做人之道卻又不是那麼簡單。我們常聽說:做人難。可見做人本身即是一種高深的學問,儘管老生常談的做人口號盡人皆知,但是真正懂得做人的人卻寥寥無幾,這就是世間聖賢難逢的緣故。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當今社會上真正有道德涵養的人不多,原因實在是真懂得做人的人太少。如果懂的人多,自然而然有涵養的人就會多。所以品德之上,尚有一樣東西更重要,更優先,那就是道理;須先懂了這方面的道理,努力去實踐,品德才能產生出來。所以道理是根本,品德是枝末,本末先後不可倒置。 孫中山 先生說:知難行易。這就是 王陽明 先生真知乃能力行的思想。因此所貴者在知,有了知自然有行。所以身為人師者要著重闡明為人之道,而不是一味教學生應該如何如何,而是要把道理說出來,學生懂了道理,自然會去行。


  至於說時間是人生最珍貴之物,真是有欠思考。許多人惑于寸金難買寸光陰之語,以為時間無疑是天下間最寶貴的了,殊不知時間和金錢一樣,是中性的東西,不好也不壞,當你善用了它,你會好好把握,做出許多有意義之事。當你不善用它時,它變成一種累贅。所以有人度日如年,苦於無法打發消磨。舉例說,對於一個熱心於學術的人來說,真是一寸光陰一寸金,但是一個百無聊賴的人,一個開刀房裏的病人,卻巴不得時間趕快過去。自殺的人為什麼要提早結束生命呢?因為在他們心目中,時間已失去價值。所以時間的價值乃是因人而異,唯心所造,無客觀的標準。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是比時間生命更可貴的東西。


  金錢也一樣。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可是他們沒想到金錢也同樣是萬善之源。金錢本身無善惡可言。它可以帶來幸福,也可以帶來禍害。要說金錢很可貴當然是可以的。俗語雲:有錢可使鬼推磨。又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金錢若非可貴,何以有那麼多人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求財?但是我們要知道,金錢有一定的來路,不懂得求財之法,貧困的人只好永遠貧困。有了財,也要懂得護財、理財,否則到頭來還是會失去。世上有許多幸運兒,繼承了祖宗不少遺產,可是眨眼之間,虧光、蝕光、被騙光或自己揮霍光,到頭來還是究措大。有什麼用?以顯然有一樣東西比金錢更為可貴,那就是生財之道與理財之道,懂得這些道,沒錢的人慢慢也會變得有錢,有錢的人會變得更加有錢。記得《戰國策》上馮諼為 孟嘗 君市義的故事嗎?馮諼把許多債券當眾燒掉,目的就是要為 孟嘗 君積點德,可見有比金錢更為珍貴的東西。金錢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它不是一種目的,是枝末而非根本;沒有金錢固然不能生活,但是窮畢生之力於金錢的追求上,無論如何是不值得的。


  有人不重視金錢,卻很重視名譽,為了名譽可以拼命,可以打腫臉充胖子,可以犧牲金錢、親情、友誼。我曾聽說有一對夫妻,丈夫是位元工程師,後來雙雙到美國去因為無法申請到永久居留權,又因美語能力太差,無法找到理想工作,只得夫妻倆到工廠做零碎夜工度日,很想回國,但男方的父親卻為了面子問題,不許他們回來,這就是為了名譽而犧牲親情的例子。名譽是人人喜愛的,但名與實應該相符;名不符實,一旦讓人窺破,便自貶身價,為人所不齒。所以實際的才學道德才是根本,名譽只是枝末。


  談到學問,很少人敢忽視。世上一切事業都要靠學問為基本。學問幾乎與工作、待遇、地位產生密切關連。所以一般人總要千方百計使子女受更多的教育,求更多的學問。但是千萬學子一同受教育,成就參差不齊。有人死命讀書,日以繼夜,卻經絡不成氣候;有人慢條斯理,悠哉遊哉,卻能名列前茅,其故安在?在於悟性、記性之差別而已。善做學問的人事半功倍,不善做學問的人事倍功半。學問乃是客體,智慧乃是主體,智慧不高,最寶貴的知識擺在眼前也是視若無物,不知取得。所以顯然學問之上有更高級的東西存在。老子說:絕學無憂;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可見老子並不重視學問。老子所重視的是,他寧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此中道理一時說不完,且待讀者好好去研究一番。老子不是鄙棄學問,只是認為學問乃是次要之物。正如孟子所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由博返約可以說是一切聖哲的歷程,可見真正可貴者不在學問,而是透過學問的簡約的原理、原則。


  至於生命的珍貴,當然不在話下;求生存,乃是人類的本能。為了治病,人可以花光他的積蓄,可以殘殺物命以肥已。如果不是為了生存,人就不必辛苦地賺錢,不必為謀生而受氣,不必患得患失地積蓄。為了維護這條命,人類不知付出了多少代價,以致於生命變成了痛苦的根源。所以老子很感慨地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樣一來,原來可貴的東西,在老子心中反而變累贅了。有人捨身取義,有人殺身成仁,西諺更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所以生命的價值是否最高實在是大成問題。


  有人以為,其他都是枝末,只要抓到權位便不愁其餘的名、利。更有一些人幾乎是權力狂,百種計較,千般鑽營,只是為了爭權,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志得意滿,不可一世。事實上他們只是為了滿足一已的私欲與驕慢是已。殊不知權力有權力的取得與運用之法,倘取之無道,用之無方,便敗不旋踵,立見消亡。地位與權力往往相關,但非絕對相關。有人有位無權,雖非炙手可熱,但其位尊高,又享受一定的福祿,處處受人敬重,亦有足可樂者。所以地位也成為一般人爭取的目標。但我們平心而想,權力地位都不是可以平白得來之物,若無才德衡智以為本錢,縱然僥倖得之,亦難保久遠。所以這樣看來,權位也不是根本,權位之前還有更重要者在。


  最後談到愛情,有人特別重視愛情,認為若無愛情,生命便為之暗淡無光,所以有人不愛江山愛美人;有人甯冒不孝之名,寧與所愛者比翼雙飛;更有大部分的人千方百計以吸引異情的青睞,為了異性的愛,人類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殊不知被愛只是一種結果,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便會被異性所愛。要獲得,自己先要有足夠的本錢,先要有足以令人愛慕之處。此中離不開學識、健康與正當職業。而一旦你具足了以上這些,你不僅不愁沒有異性來愛你,而且你不一定會渴望它,因為你已經達到了圓滿獨立,自足自樂,不假外求的境地。許多大哲學家、宗教家之所以能保持獨身而高夀,理由在此。


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前文我未做正面解答,但相信許多讀者可能已領會出來。其實這並非什麼秘密,但若不痛下思辯的功夫,只能知其皮毛,無法達到確信的境地。


  人生最寶貴的乃是智慧。人生的第一件事,應是追求智慧。這裏說的智慧有別於聰明天才所謂智慧,乃是由那靈性中所流露出來的一種領悟力;有了這領悟力,則萬事萬物在它之前,了了分明,無所遁形,所以它能領悟一切真理而無所遺漏。所以靈性與領悟力與真理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東西。譬如鏡子一樣,一面平坦光滑而無污垢的鏡子,我們可比作靈性,鏡子有的功能,我們可比作領悟力,所照見的物像,可比作真理。所以一個靈性未經啟發的人,我們不認為他有智慧,正如我們不認遍佈灰塵的鏡子有的功能。啟發一分的靈性,才可以有一分的智慧,才懂得一分的道理,啟發十分的靈性,才可有十分的智慧,才懂得十分的道理。所以我們說某某人不懂道理或不講理,與說某某人無智慧,或說某某人無靈性,意思是一樣的。因此,也可以說人生最寶貴的是靈性或真理。


  然而我們為什麼要強調智慧而不強調靈性或真理呢?有了靈性,若不加運用、訓練,依然不會有智慧,依然不能了悟真理;正如鏡面雖無塵垢,若不用以照物,依然不能發揮它的用途,不能顯現各種物像。


  宇宙人生的問題不外乎以下三種形式:“......是什麼?”“為什麼......”“如何才能......?”比如說:權力是什麼?”“為什麼人會熱衷權力?”“如何才能獲得權力?”“快樂是什麼?”“為什麼有人會不快樂?”“如何才能獲得快樂?無邊無盡無窮的問題都逃不出這些形式。一旦有了智慧,問題都可得到解答,然後進一步徐圖解決。


  前文我提到名利富貴困……乃至男女愛情對人都是利弊參半,都是有副作用與危險性。這些東西被人所享受,但是擁有越多,則越容易招災惹禍。但如何能擁有這一切而不致於招災惹禍,端看擁有者有無智慧以為斷。


  莊子說:鷦鶉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的確,我們的身體有限,容量有限,只要精神修養提高,我們就無需太多的物質。一個聖賢,如果他追求財富、權位的話,那麼他一定是要借財富、權位以完成他的偉大理想,而不是用這些東西來填補心靈的不足。


  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活得很痛苦,沒有希望,不能自甘淡泊,不知如何去獲得所欲之物;一個沒有智慧的人,沒有錢他感到苦惱,有了錢往往苦惱更甚,有了錢再失去,其苦惱又複加倍。他可能財迷心竅,鋌而走險,然後誤蹈法網,若僥倖而成暴發戶,便窮奢極欲,沉淪酒色,乃至玩物喪志。


  智慧是諸德之母,一切美德若無智慧為其眼目,必多趨向邪路,不智之信是為迷信,不智之愛為癡愛,不智之仁容易被人利用,不智之勇往往自召其禍,缺乏智慧的果斷名為武斷,缺乏智慧的堅定名為頑固,精進而缺乏智慧可能愈精進而入邪愈深,創新而缺乏智慧往往只是表面功夫,換湯不換藥。


   邵康節 先生臨終時說:眼前道路須令寬。真的,當我們踏上人生的寬廣大道,內心會有多麼美妙的感受!但是若不能開啟智慧的大門,這條寬廣大道在哪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