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師益友

分類:自性論說
2012/06/16 16:13

艾倫



在大乘佛教的傳統,我們歸依於三樣事物:佛、法、僧,也歸依我們的精神導師。我們的老師多半尚未完全證悟,如同我們一般,是這條修道路上的旅者。然而他們具有卓越的洞察力,能夠稱職地帶領我們向前邁進,也因此,我們歸依並信賴我們的老師。


小乘(上座部)佛教將導師視為佛陀的代表,引導我們體證涅槃;大乘佛教看待精神導師則十分不同。這是因為兩者對「法身」的概念、見解上有所不同的關係。法身即是佛陀的真如體性,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說,精神導師是示現法身之舟,只要一位老師自內在傳遞出法的本質,他便是真正的佛的化現。


當我們不得不面對老師可能有的過失時,法身的觀念就會特別有幫助。在這裡,有個十分細微但值得注意的差別,那就是:我們並非認為所有的精神導師都是已證悟的佛陀;正確地說,我們視他們為窺見法身的窗口。


這有好幾種涵義。首先,萬一我們察覺到導師的過錯,我們應當記得,「導師」並非一個靜止不動的物體,而是經驗交織的有機體,無可避免地和我們自己的認識與想法有關。一旦了解此事,我們或許就該對自己會見到他人的過錯負些責任了。當我們開始深究,這些看似導師犯的過錯,究竟有多少來自他(或她)本身,或是源於我們的成見與經驗,在這審視的過程中,便蘊涵了成長與領會。



假若我們視精神導師猶如他(或她)正在為我們示現佛法,那麼當我們看見任何過失,例如心胸狹隘,我們便能辨別那是什麼。一者,如上述,我們在他人身上覺察到過失,將明白這特質也存在於我們內心,然後從中學習;再者,經過深切的反省之後,我們可以推論:所謂心胸狹隘的批評,純粹是我們自身的投射,是根源於我們的迷惑。


是否應該站在評判導師的立場?答案是否定的。為了一切的眾生,我們的要務是:轉化自己,並使自己的心覺醒。在了解法身為何的背景之下,導師明顯可見的不完美,正是幫助我們完成此任務的利器。


【編者按】本文摘譯自簡.史密斯(Jean Smith)編輯的《心輪》(Radiant Mind ──Essential Buddhist Teachings and Texts)。本書由Riverhead Books出版社出版。文中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