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恭敬觀世音《法華經.普門品》--6

2012/06/09 18:07

觀世音菩薩與無盡意菩薩的交流



無盡意菩薩為何名無盡意?


〈普門品〉中,藉由無盡意菩薩的發問,佛陀宣說了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行。那麼,無盡意菩薩又以何因緣,名為「無盡意」呢?
智者大師《觀音義疏》解說得名由來:「一切諸法因緣果報無盡,一切諸法不可盡,初發無上菩提心已不可盡。譬如虛空不可窮盡,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乎?諸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無畏等無盡,因如是等發心,故不可盡。眾生性無盡,教化眾生無盡,知一切法性無盡,故無盡是名菩薩發心無盡。又檀波羅蜜無盡,乃至方便無盡,凡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
能含受一切佛法,從是得名,名無盡意也。」
無盡意菩薩得名因緣非常殊勝,是位發大心的菩薩,聽佛陀讚嘆觀世音菩薩能施無畏,於是「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



觀世音為何不接受無盡意的供養?


對於無盡意菩薩的歡喜供養,觀音菩薩的回應如何呢?「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為什麼觀音菩薩不接受?
太虛大師《法華經講演錄》解釋:「菩薩受他供養,悉為憐愍眾生,令種福田,若違斯義而取著利養,即為不當受。觀世音菩薩初不肯受此瓔珞,即是此意。」
「解頸眾寶珠瓔珞」除字面解釋,另有深刻含義。智者大師《觀音義疏》:「頸者,表中道一實之理,以眾多無著法門莊嚴實相,如瓔珞在頸。解者,表菩薩為常捨行,故一切願行功德,
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不著,無依無倚,故言解也。」
無盡意菩薩供養的「瓔珞」,指得是菩薩的功德,是無形的法施。觀世音菩薩已具有無量無邊功德,已證得眾生皆有佛性,沒有「與」、「受」的分別,為了顯示這層道理,所以,觀世音
菩薩不肯接受。
因此,無盡意菩薩又再祈請一次:「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佛陀在旁也對觀世音菩薩說:「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這一回,觀世音菩薩因為悲愍眾生而接受了,「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觀世音菩薩為何二分瓔珞供養呢?


觀世音菩薩又為何將瓔珞分作兩份供養兩位佛呢?
觀世音菩薩的舉動,《觀音義疏》解釋:「二分者,表事理二因。奉二佛者,將二因趣二果也。理圓即法佛,事圓即報佛,二佛表二果也。」
森下大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對這件事的看法是:
「這個多寶佛塔,是把宇宙本體,作為人格的法身佛,亦即是理體。釋迦牟尼體得其理體而現事相,所以一是理佛,一是事佛。……「應身」的觀世音菩薩之手,而奉給「法身」的多寶佛
塔與「報身」的釋迦牟尼,此即三身一如,無分彼此。」
演培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的看法是:「觀音最初不接受供養,後經佛陀勸告接受此瓔珞,是為不受而受,以佛法的理論說:不受,是顯示性空;而受,是顯示緣起。所以不受而
受,乃是即性空而緣起的意思。
觀音接受後,立刻轉身供養,等於未受,是為受而不受,以佛法的理論說:受是顯示緣起,不受顯示性空,所以受而不受,乃是即緣起而性空的意思。可見在這文中,實包含了性空而緣
起,緣起而性空的甚深義理。」
觀世音菩薩和無盡意菩薩在這場交流中,為眾生傳達甚深微妙法,有待眾生各自去參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