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恭敬觀世音《法華經.普門品》--4

2012/06/09 17:06

五觀︰觀音菩薩遊化人間的修行力



〈普門品〉偈頌:「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五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慈觀。五觀的功能為何?宋.戒環法師《妙法蓮華經要解》解釋:「其所以觀音脫苦,能施無畏,現形度生,皆五觀之力。」說明觀世音菩薩能遊化人間,就是來自五觀法門的修行之力。


關於五觀的定義,我們羅列諸家之說如下:



真觀


蕅益智旭.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真觀者,證不思議空也。



太虛大師.法華經講演錄:真觀,謂以妙智觀於真性,知自身、眾生身、一切身平等不二,此即同體大悲之所由起。



丁福保.觀世音經箋注:觀真諦之理,而斷見思之惑,名曰空觀,即真觀也。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真觀,即是真空觀,亦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的觀智。菩薩以此真空觀智,修習空觀,先觀一切外境,皆是緣生之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本非實法。次觀自身,四大假合,原非實有,終歸於壞。再觀六識妄心,依根緣塵而有,生滅無常;若離根塵,本無自性。如是內空我相,外忘法執,斷見思惑,證真諦理,是為真觀。



清淨觀


蕅益智旭.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清淨觀者,證不思議假也。



太虛大師.法華經講演錄:清淨觀,謂觀於淨法,從本以來不與染法相應,遠離我、我所之二障。



丁福保.觀世音經箋注:既除見思之糞穢,而於清淨之身,斷塵沙之惑,名曰假觀。即清淨觀也。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菩薩雖達諸法空義,但不廢緣起諸法,能夠修習假觀,隨緣應物,廣度眾生。雖終日度生,而不見有一眾生可度;雖不見有眾生可度,仍然終日在塵勞中利生。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其利生之心,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如水月空華,無住無著。正因為菩薩修習假觀,積極救世,入俗利生,而無所執著;如蓮花之出淤泥而不染,又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清淨無垢,是為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蕅益智旭.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廣大智慧觀者,證不思議中也。



太虛大師.法華經講演錄:廣大智慧觀,以自心清淨故觀於真俗二諦之法,一一照了,無有遺漏。



丁福保.觀世音經箋注:已斷無明之惑,而得廣大之智慧,名曰中觀。即廣大智慧觀也。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真觀是出世的;清淨觀是入世的。從出世而入世是真利人;從入世而出世是真自利。由自利利他,證得真淨圓通;觀一切法,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徹證性相不二,色空不異之理,而入於中道。而中道觀智,不停滯空有二邊,不即不離,不一不異,不取不廢,圓融無礙,同遍法界,是為廣大智慧觀。



悲觀


蕅益智旭.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悲觀者,以不思議三觀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也。



太虛大師.法華經講演錄:悲觀,觀於生佛同體,而悲眾生以惑業故,不能免苦。



丁福保.觀世音經箋注:以上之三觀觀眾生,以拔眾生之苦。即悲觀也。



朱斐.觀音菩薩的五觀與五音:菩薩把一切眾生的痛苦,看作就是自己的痛苦,這叫做同體大悲。



慈觀


蕅益智旭.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慈觀者,以不思議三觀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也。



太虛大師.法華經講演錄:慈觀,觀世音菩薩以悲願救苦,故常念給眾生以樂。



丁福保.觀世音經箋注:以上之三觀觀眾生,與眾生以樂。即慈觀也。



朱斐.觀音菩薩的五觀與五音:菩薩隨眾生的需求,不分親疏,完全無條件的為眾生謀求幸福,給與安樂。這種徹底的平等觀念,沒有分別的無緣大慈。



五觀的修持


宋.戒環法師《妙法蓮華經要解》中說:「真以息妄;淨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與樂。」真觀用來止息妄念;清淨觀用來對治染著;廣大智慧觀用來破除疑惑;悲觀用來拔除眾生痛苦;慈觀用來給眾生安樂。這五觀法門如此殊勝,需要佛子「常願常瞻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