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為什麼談性情調養?



分類:輕鬆調理

2011/03/13 09:16



(Fotolia)

中醫養生 為什麼談性情調養?

作者﹕鄧正樑


 

 

現代人很容易沉溺於現實利益當中,而不自知。簡單的說是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了,開始追逐眼前的一切並與人爭鬥,久而久之搞得滿身是病。


古人雲:「相由心生,相隨心滅」,人會隨著「心境」而有所變化,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如此。若置身於純淨,如初生嬰兒般純真無邪的環境中,此人必定會比較健康,外貌也會隨之改變,散發著祥和與慈悲。反之,若周圍的人包括自己都是心懷惡念或滿口髒言,那必定有害身心,使人容易生病。

中醫的養生很重視性情調養。從傳統文化講,《莊子》、《荀子》和《孟子》等諸子百家的概括說法,養生主要從「攝養身心」為目標,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傳統的儒、釋、道學說,無非是讓人們調攝精神,修養道德、修品,以達到仁者樂壽的目的。

《內經》有句名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何謂「上工」?是指很有水準的醫生,也就是真正厲害的醫師,不是一直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告訴你如何防病,在疾病發生之先就告訴你可能會有哪些危險。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就有「養性篇」,其中很多是「神養」及「養氣」的內容。而比起養精養氣之外,養神是最為重要。這裡指的養「神」與「心」有著密切關係。

而傳統文化「詩書禮樂」能讓人「心」知本。孔子很重視詩教、樂教、禮教等,開門授徒,對音樂的教育尤為用力。他認為人之學,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音樂為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以音樂為學習的最終完結。孔子對於「樂」的欣賞,是從「仁」的基礎出發的。一旦「樂舞」有違於禮、背離於仁時,便會成為孔子心目中醜陋的東西。而對於既符合藝術標準,又無違於仁的《韶》樂,孔子讚其「盡善盡美」;而同樣藝術成就很高,但顯露殺伐之氣的《武》樂,孔子則認為「盡美矣,未盡善也。」


音樂,最重要的是能讓人們產生溫良及禮讓等多種美德。音樂的「善」、「和」是放在第一位的,至於藝術形式之美,則可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而不是現代音樂的刺激感官或享樂為主。

精、氣、神,是人攝生中最重要的三個元素,人精氣神充足,就會健康。而養神的中心思想,就在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惟有慾望放低了,在恬淡虛無的狀態下,才能「精神內守」,也就不容易生病。@◇

(本文作者為正樑中醫診所院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