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神山聖湖




2010/04/21 02:07



西藏的神山聖湖


 


陽光艾米


       藏族篤信宗教,認為山山有神,湖湖有龍,老人們說,雪域的每座山、每個湖,甚至每塊石頭,都是有靈魂的。


 


       藏北牧人的《贊山詞》說:“北有神山40座,南有神山40座,,是南北各部的保護神。東方的瑪加崩熱山、西文的岡嘎底斯山、南部的卡瓦嘎布山、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這四座山是全藏的守護神。有三個外溢湖,上丁的瑪旁雍錯湖,像金燈的酥油往外溢;中部的納木錯秋莫,像銀杯的淨水往外溢;下方的赤雄加姆湖,像螺盤的牛奶往外溢,這三個湖也是全藏的守護神。 ”


      


神山岡仁布欽


       岡嘎底斯,即岡仁布欽或寫作岡仁波欽,是岡底斯山脈主峰,海拔6714米,藏語意為“寶貝雪山”或“雪聖”;印度稱它為“凱拉斯”。佛教、本教和印度教把它奉為“世界的中心”,“地球之臍”。


 


         《大藏經s俱舍論》記載,從印度往北走,過九座山,有“大雪山”,雪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雪山,梵語為“底斯”,歷史上把佛經中說的“大雪山”看作是神山──岡仁布欽,而“四水之源”就是聖湖──瑪旁雍錯。


 


       佛教信仰者把它比作宇宙中心──須彌山,認為它是釋迦牟尼的道場。在印度教中,它是濕婆神的化身和殿堂。這座信仰之山,眾神之殿,維繫精神和靈魂的奧林匹斯山,如同一座琉璃寶塔,永遠聳立於群峰之間。人們形容它“山形如同橄欖,直插雲霄,峰頂如七彩圓冠,周圍如同八瓣蓮花環繞,山身如水晶砌成,真是玉鑲冰雕。”


 


       有關它的傳說則令人驚嘆。


 


       經書云:兩萬年前,佛祖釋迦牟尼還在人間。一個馬年裡,守護十方之神、諸菩薩、天神、人、阿修羅和天界樂師等,都雲集到神山周圍,從此,馬年就成為岡仁布欽的本位年。相傳,公元1042年,藏歷第一饒迥水馬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峽與隨從步行朝拜神山時,蔚藍如洗的天空突然出現五彩流雲湧向山峰,雲間還不時顯露佛的真身。藏傳佛教大師米拉熱巴在岡底斯山的修煉、傳教以及他與本教法師鬥法的傳奇,更給神山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


 


       在藏傳佛教中,信徒信說,朝拜神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十圈,則在五百輪迴中可免除下地獄之苦;轉百圈者,則可成佛升天。如在諸神佛聚會的馬年轉山,則一圈相當於常年轉十三圈。因此,每逢馬年,人們便從四面八方湧來,男女老少,成千上萬的信眾誠心向佛,積福立功()


 


聖湖瑪旁雍錯


       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高原,與岡仁布欽神山齊名的,是聖湖瑪旁雍錯。


 


       瑪旁雍錯面積412平方公里,水深近70米,湖面海拔4588米。這個像藍寶石一樣的湖泊,佛教信徒把它奉為“聖湖之王”。


 


       瑪旁雍錯,又寫作瑪邦雍錯、瑪法木錯,藏語意為“永恆不敗的碧玉湖”。歷史學家認為,湖名與11世紀時佛、本之爭很有關係,是為了紀念佛教的勝利。


 


       在遠古時期的西藏,傳說這個湖是廣財龍神的居處,於是乎,就用龍王的名字“瑪垂”命名聖湖,稱“瑪垂錯”(錯,藏語意為湖)。相傳,湖底有108個泉眼,上面有富麗堂皇的龍宮,宮前長著“尊布紮下”神樹,樹上結滿了神果。如果你繞湖朝轉一周,說不定還可以撿到龍王賞賜給你的禮品和財寶呢。


 


       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記載,“聖湖”是天鵝王居住的地方,因而,每年兩季,都有成群結隊的天鵝飛往聖湖棲息。在印度,人們還認為,這裡是濕婆大神和他的妻子烏瑪女神(相傳她是喜馬拉雅山的女兒)沐浴的地方,湖水神奇非凡。


 


       另外,還有人考證說,唐朝高僧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提到的“西天瑤池”就是瑪旁雍錯。


 


       發源於岡仁布欽的四知河流,由於其源頭泉狀,被分別命名為馬泉河、獅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也眾星捧月般地,環拱於聖湖東北西南四方,因此佛典裡稱之為“江河之舟”。這四條河流在漫長的山谷中發育成為著名的雅魯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和薩特累季河。


 


       聖湖四周有四大洗浴門,八座寺廟。四大浴門分別為:東面的蓮花浴門,南面的香甜浴門,西面的去污浴門,北面的信仰浴門。八座寺廟中的吉烏、楚古兩寺最為有名,楚古寺周圍則被尊為最聖潔的浴場。


 


       又因為聖湖水是神山岡仁布欽的冰雪融化而來,信徒們視其為佛賜予眾生的甘露。因此,不但朝轉聖湖具有與朝轉神山同樣的造化,而且飲、浴了聖水可以洗滌人的五毒:貪、痴、嗔、怠、妒。也惟其如此,發源於神山聖湖的雅魯藏布江水,千百年來,一直作為藏族沐浴節滌污除垢的聖潔之水,而恒河,則成為印度佛教徒昏沐浴、禮佛的所在。


 


神山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位於拉薩以北100公里,海拔7162米,終年白雪皚皚,雲霧繚繞,如同頭纏錦鍛、身披雪甲的英武之神,高高地站在雪山、草原和重重峽谷之上。


 


       傳說念青唐古拉山是世界形成時的9尊大神之一,它又是13尊藏王崇信大神之一,得到過藏王松贊乾布和赤松德贊等的供奉祈禱。


 


       有關念青唐古拉山的來歷的傳說有許多,在藏文《蓮花生傳》中,記述了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念青唐古拉山神為了試探蓮花生大師的本領,就將巨頭伸入土谷渾地區,尾巴搭在康區的怒江野塘曠野,化面一條巨大無朋的白蛇,阻斷了這一帶的高山大嶺(從地理學上說,即岡底斯-念青唐拉山系)。蓮花生大師將手杖放在白蛇的腰上,說:“叫做乾達婆文殊菩薩的白頂髻龍王您,請您讓路,我將在此陳列會供曼荼羅。”唐拉神即逃進雪山,冰雪消融,山頂出現黑、銅綠和藍色。


 


       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念青唐古拉山里面有一座神秘的水晶宮,宮門上鑲有各種寶玉,光芒四射,宮底是甘露之海,中部則繚繞著虹光彩霧,宮頂白雲悠悠,寶石般的雨露時落時停,多姿多彩的鮮花在其四周開放。高高低低的雪峰,像水晶之塔環繞烘托著它。在日月蓮花寶座般的峻嶺上,立著一尊天鵝般高貴的神馬,各種寶石鑲嵌的華貴馬鞍上,唐拉山神膚色白皙,面帶微笑,三隻眼睛熠熠發光,雪白的長綢纏著他的頂髻。他右手高舉裝飾著五股金剛杵的藤鞭,左手拿著水晶念珠,身披白、紅、藍三色緞面披風,以各種各樣寶貝做裝飾,顯得十分年輕、英俊、高貴、典雅。


 


神湖納木錯


       納木錯湖位於念青唐古拉山的北方,今當雄縣和那曲地區班戈縣境內,全名為納木錯秋莫s多吉貢扎瑪。納木錯(措)意為天湖、靈湖或神湖,是藏傳佛教的著名聖地,信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傳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佛的道場。


 


       納木錯湖面海拔4718米,從湖東岸到西岸全長70多公里,南北寬約30多公里,總面積為19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中國第二大鹹水湖,西藏第一大型深水湖,最深處約在33米以上。納木錯湖水靠東南的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後補給,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較大的如“則曲”、“昂曲”、“達爾古藏布”、“洛沙”等。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藍色,像一面巨大的寶鏡,鑲嵌在藏北草原上。


 


       納木錯是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後因西藏高原氣候逐漸乾燥,古納木錯面積大為縮減,至今可見古湖岸線三道,最高一道距現在的湖面約80餘米。湖濱平原牧草良好,是天然的牧場。每當夏初,成群的野鴨飛來棲息,繁衍後代。湖周圍常有狗熊、野犛牛、野驢、獐子等野生動物棲息。湖中盛產高原的細鱗和無鱗魚類,還有蟲草、貝母、雪蓮等名貴藥材。


 


       湖中五個島嶼兀立於萬頃碧波之中,佛教徒們傳說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無不虔誠頂禮膜拜。無數石柱和奇異石峰林立島上。此外,還布列著許多幽靜的天然石洞、石橋,奇異多姿,令人嘆為觀止。


 


       每當清晨,太陽初升,湖面霧靄迷茫,微風輕拂,納木錯如同一位美麗溫馴的神女,依偎在念青唐古拉山身旁。而此時的念青唐古拉主峰格外清晰,山體紅黑相間,峰頂白雪皚皚,如一個威武戰士守護著納木錯。難怪,在西藏古老的神話裡,在本教或藏傳佛教的萬神殿中,在當地牧羊人、狩獵者的民歌和傳說中,它們都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聖湖之一,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和夫婦,念青唐古拉山因納木錯湖的襯托更加英俊挺拔,納木錯湖則因念青唐古拉的俯身倒映而更加綺麗嫵媚,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信徒、香客、旅遊者前來觀瞻朝拜,成為世界層脊上最大的宗教聖地和旅遊景觀之一。


 


       公元12世紀末,藏傳佛教達隆噶舉派創始人達隆唐巴扎西貝等高僧,曾到納木錯湖上修習密宗要法,認為這裡是勝樂金剛的道場,從而開創羊年環繞納木錄湖之舉。信徒傳說每到羊年,諸佛、菩薩、本尊、護法神王等,就集會在納木湖設壇大興法會,如果這時前往朝拜,念經轉湖一次,勝過平時朝禮十萬次,其福無量。所以每到羊年,僧俗信眾不惜長途跋涉,爭先恐後到這裡轉湖念經。他們中有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有老弱病殘者;男人女人,有的騎馬,有的步行,有人磕長頭,現在更有人坐汽車,有人騎摩托和自行車。他們認為轉湖給自己今生來世都積了大德,是福份。他們說轉得越快,功德越大。但是,一般轉湖一周怎麼也得個把月。轉湖人終日不斷,誦經聲嗡奉不絕。屆時,佛法雲集,僧俗云集,功德無量,福澤無量。每個到此的人,都會心滿意足。而那些來不了的人,就求有幸一往者帶點聖土聖水回來,並如獲至寶地將聖土縫在小布包裡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把自己對聖湖的尊崇和對孩子的愛一同裝在裡面。


 


本教神山本日


       本日,位於林芝縣境內,西起縣城,東至雅魯藏布江,北靠色齊拉山,西臨尼洋河。山上古木蒼翠,雲披霧障,山下瑪尼堆遍布,經幡招展。


 


       作為一座神山,它與別處不同的是,來這裡朝拜轉山的,大多是一些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信徒。換言之,這是一座本教神山。相傳,遠古時候,有兩個大喇嘛各帶著一名徒弟,分別從不同的方向轉山。七天后,按反時鐘方向轉山的喇嘛和徒弟回到了原地,而按順時鐘方向轉山的喇嘛和徒弟卻葬身雪谷。因此,人們確信轉山只能反時鐘。實際上,這個古老的傳說講著另一種意思,在山高林密、人跡罕至的這片原始山林裡,無所不能的佛教還是只能讓位於本教……


 


       所以,至今,你所見的轉經者雖然一樣攜兒帶女,三三兩兩吟著經文,搖著轉經筒,卻與轉岡仁布欽、念青唐古拉等山不一樣,他們是順著反時鐘方向轉悠的。因此,信徒人傳說,繞山轉一圈可洗淨一生罪孽,轉11圈可免下地獄,轉101圈則可成佛升天。


 


       關於本日神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這個地區的農牧民每年要給妖魔獻牛羊敬青稞酒、美女,否則妖魔將發怒而用冰雹毀滅莊稼和人畜。一天,天神路過這裡,正逢妖魔大降冰雹。天神手指天空,口念咒語,剎時冰雹變成了白雪。妖魔怒不可遏,與天神交起手來。但不到兩三個回合,就招架不住了,轉身欲逃。天神又用手一指,妖魔立刻從天上掉下來,變成了一座草山,這就是本日。大概因為這里水土過於肥沃,後來青草漸漸讓位於樹木。如今,觸目所見,本日山上青翠欲滴,樹木茂盛,是其他神山難以比擬的。


 


       本日山上,還有一股從崖石縫裡溢出的泉水。據說,天神鬥敗妖魔後,在那裡撒下小便,從此就細水長流,終年不斷了,這就是名聞遐邇的神泉。轉山者每每經過,都要歇腳捧喝,並打濕自己的頭髮。人們傳說,用神泉水打濕頭髮,可以消災免禍,喝口神泉水則能延年益壽。


 


       距神泉不遠,有個瑪尼堆,上面掛滿藍白紅綠黃各色經幡。虔誠的信徒經過,都要繞堆轉上幾圈,揀塊石頭放上去或者掛條哈達,用額頭碰碰經幡,最後磕幾個長頭,這才滿意而去。


 


卡日聖山


       卡日聖山位於拉薩南部、雅魯藏布江北岸的中後藏地區交接處,按現在的行政區域劃分,位於日喀則地區仁布縣帕當區和山南浪卡子縣卡山區之間。


 


       由於它巍然屹立於山林之中,頗像一把利劍沖天而起,高聳入雲,威嚴壯麗,故稱之為“卡日”──觸天。聖山山頂附近有一處像刀割過的痕跡,據說是格薩王用箭射死的大鵬飛落在此時留下的,故稱“疊冬”──箭鞘。


 


       據有關聖地志記載,卡日為長壽五姐妹之一。人們一般把有長壽五姐妹宮殿或無量宮的聖山認為是西藏所有山林之最,故此,聖地志說:“卡日聖山像無量宮,四周山林為君臣,西藏的大小寶山,恰如謙恭致敬的庶民。”又說:“釋卡日之聖山名,有內外秘三因素。外因高聳故稱卡日。”


 


       許多藏族賢者曾在這座聖山上苦思冥想,修行積德,留下了不朽功勳。特別是在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蓮花生大師親抵西藏並赴各地弘揚佛法。當時,他也到過卡日修行。據《雅恰文姆》載,“贊普赤松德贊有迎請(蓮花生大師)授拉於桑耶寺,(他)降伏惡魔並在鐵普修行正果。後赴卡日東邊,在倫布咀苦修一個月,獲大成就。後又赴卡日南部,在破天金剛岩苦修一個月,獲得成就。”可見,為了修行,蓮花生大師踏遍了整座聖山,而東部和南部最為重要。因此,後來這兩大聖地就成為這座聖山的中心。據說,“在倫布咀的朵木那洞裡,有蓮花生大師之自成像,在南部有佛母之自成像。從度母蓮花洞裡流出的聖水,若洗身則去污清邪,若飲之則獲如意好果。”


 


       《雅恰文姆》還記載著:“貴地秘洞有文殊大威德之自成像和內外師尊之足跡;西邊的德慶森姆石密有諸馬頭鎢之自成像,為降服鬼神在此修行一個月。”顯然,聖山上有許多令信仰者敬仰、不信者驚絕的聖地聖物。


 


       每年藏歷四月十五到六月十五,在聖山上舉行盛大的轉山朝拜的宗教活動,藏語稱為“卡日葉廓”,即順轉卡日,包括轉山腰、山頂和山尾三部分。但由於山頂在春夏時分仍雪花紛飛,寒風凜冽,朝聖者難以從此遊轉;而山尾與雅魯藏布江相連處的羊腸小道格外陝隘陡峭,稍有差池,就有可能跌進深山峽谷或奔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因而朝聖者一般都在山腰遊轉。每當節日來臨,鄰近的浪卡子、仁布、曲水、尼木等縣遠近幾千名信教僧俗,穿著節日盛裝,帶著足夠的食糧前來,轉山朝佛。


 


       朝聖者以朝拜聖山東坡的噶舉派寺廟卡日珠德為起點,按先後順序,先朝拜近處的修行岩洞,嚐嚐傳說是被救度母或普賢天母的月經染紅而花朵鮮豔的薔薇樹葉;接著是位於東南坡的由喇嘛響雕刻而成的普木珠寺內的持梃護法、聖山西南坡的尼姑廟和附近的聖湖(據說,從湖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一個人的一生命運)、“措傑普”(蓮花生大師曾修行過的上下兩個岩洞)、“衛色林”。民間傳說,蓮花生大師為在這裡苦修佛法,從岩洞上部插進他的手杖以試法,結果,留下一塊像通天門一樣的洞口;聖山東北坡有“竟姆楚薩”,據說是空行母載歌載舞的地方。這裡有幾十座修行岩洞,岩洞之間還有一個能容納400餘人的空行大殿,大殿右邊有十萬空行母賜給的自成六字真言,東邊有一堆取之不盡的白土,據說為蓮花生大師所賜,朝聖者們均取一撮白土以為聖物。最令人驚奇的是聖山西坡的桑傑林,一年四季乾旱無水,而每到藏歷四月十五卻流出清澈泉水!東坡的佛塔“布木嘎爾”或稱“門嘎爾”和沿襲舊密乘教法的尼姑廟,往往成為朝聖者的最後一站。人們傳說佛塔是由十萬空行從黃昏修建晶出建成,以塔為中心,有數不勝數的聖物,最為重要的有蓮花生大師的足跡和一塊磐石上自成的無量光佛像,因而成為朝聖者聚集禮供的重要活動中心之。按傳統習俗,每年藏歷四月和六月轉山期間,僧俗信徒匯集,舉行盛大的宗教活動。屆時,從自成像頭頂自動流出聖水!


 


       卡日葉廓最後一天,按傳統方式由浪卡子縣卡日區和仁布縣帕當區的男女歌舞者舉行圓舞比賽,由雙方推出的評審員根據舞姿、音調變化、歌詞內容等等品評優劣,決定勝負。勝者一方農牧豐收,並擁有聖山德慶湖中流出的水的使用權。因此比賽十分激烈。恢復傳統活動後,1987年藏歷六月,各地歌手雲集,經過激烈爭奪,由大多數年齡為50多歲的歌手組成的卡日區隊獲勝。


 


       卡日葉廓節也為男女青年接觸、擇偶創造了良好的機緣。至今在附近村莊的民間情歌裡,依然唱道:“我是其米玉珍,前來聖山朝拜,苦思冥想的山洞裡,遇見了我的心上人。高山威嚴壯麗,少女穿綢飾銀,為表兩心相印,互換愛的禮品。”


 


滾堆神山與神湖


       地處墨脫縣境內的滾堆神山與神湖,不僅自然風光雄奇美麗,而且神奇靈幻,充滿濃郁的神秘色彩。千百年來,她們作為佛教徒們的聖地,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朝聖香和遊人。


 


       相傳白馬崗(墨脫)是金剛亥母仰臥安眠時的化身,滾堆頗章是她的左乳。滾堆神山猶如一位威武的將軍日夜守護著滾堆神湖。神山高聳入雲,峰頂白雪皚皚,彷彿古代將軍頭頂的銀盔;山腰青蒼的森林,則如將軍胸前飄拂的鬍鬚。據說,神山上生長著一種叫“滾堆桑布”的聖草,吃了它可以消災免禍,醫治百病。


 


       關於它,門巴人還有一則動人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白馬崗一帶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一位好心的姑娘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歷盡千難萬險,終於在神山上找到了醫治百病的“滾堆桑布”……


 


       在藏民族的神話傳說中,神湖更富神聖色彩。滾堆神湖是佛家留給凡人的神聖之物。很早以前,西藏有個佛法無邊的大喇嘛,帶著弟子到墨脫來傳教。行至滾堆山下,大喇嘛說要沐浴,命弟子架火燒水。弟子左顧右盼,遠不見溪流,近不見滴水,如何燒水?正犯愁之時,只見師尊席地而坐,閉目誦起經來。須臾,但見他五指箕張,插進土地,頓時,幾眼清泉冒出,不斷翻著水花……


 


       當地的人們還時時傳頌著有關神湖的美妙動人的幻景。據說,從前有位尼姑到神湖來還願,看到明鏡般的湖面忽然翻騰起來,好像有頭巨豬在浮動。她激動不已,情不自禁地躍入湖中。當時,在湖邊朝拜的香客都看到她的屍體飄浮在湖面上。但當他們轉湖一周,再回到原地時,卻再也找不見她的屍首,而在湖中的幻景裡,她正忙於轉經。


 


       在神湖,人們還傳說著常有“湖怪”出沒,湖怪形似黃牛,當地人稱之為“錯狼”(海牛)。佛教徒認為,湖里的聖水“曲桌瓦真巴”不僅能清除肌膚上的污垢,還可以清除心靈上的煩惱。在這裡沐浴淨身,靈魂可以得到洗禮,延年益壽。因此,每到夏秋之季,總有許多虔誠的信徒來到神湖沐浴。浴後,還要裝上一些湖水,帶回家鄉,作為最好的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