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中,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實的人
在關係中,不是要做好人, 而是做真實的人 作者:蘇絢慧的療癒之邦 / 蘇絢慧 有一天,在電話中和好友聊了一陣, 好友突然跟我說:「妳真好, 聽我說這麼多,陪我這麼久」。 我回答:「不,我沒有好,聽妳說, 或陪伴妳不是因為我是好人, 而是因為此刻的我想要聽妳說, 陪伴妳」。 她說:「為什麼這麼說?」 我又回答:「如果我是為了做好人 來滿足妳,那麼我不是出於真心, 我只是想符合我要做好人的規則, 或是滿足我認為自己是好人的期待。 但此刻我的陪伴,是因為我在此刻 真心關心妳,也真心想關心妳。 但也許下一次,我無法關心妳, 也關心不了妳,那麼我會真實的 告訴妳,我真的做不到,無法 在那一刻關心妳」。 「這無關於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而是因為我是我,我是流動的, 我是變化的,我是活在當下的, 我是真實的。」 朋友於是理解的說:「確實是如此, 要因為真心想關懷而陪伴,而不是 為了要當好人而不得已的陪伴。」 我們長久以來,從小到大,總是要 經歷被人丟來許多情緒與傷害, 當我們無法接,沒有能力接, 我們便會經歷被責怪:自私、 只顧自己、沒有用、養你做什麼…. 於是,我們習慣性的產生愧疚、 自責與自我批判,強逼自己不要 感受自己,壓制自己的感受能力, 然後要求自己應該要去符合那些 將不屬於我們的情緒丟向我們的 那些人,好避免再有愧疚、自責、 衝突的不舒服情緒。 我們以為,只要當個好人,就不會 被指為壞人,也不會再被批評生命 沒有對他人有所貢獻與幫助。 我們因此被制約,要為了別人的需要 而活,要為了別人的舒服而活, 要為了不要讓別人不高興而努力。 只要他人說一句:你不是好人、 你怎麼這麼壞、你怎麼只顧你自己、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你就像被下了金箍咒, 動彈不得,必須屈服。 如此,你雖然可以避免被攻擊, 也可以避免被標籤,避免被隔離 與排擠,但你因此活得越來越麻木, 越來越不認識自己。 你選擇與自己遠離,遺棄自己, 把自己視為沒有感受的軀殼, 失去對自己的感覺,也失去 對自己想法的認同,更不知道 自己究竟要走向哪裡。 為了拿「好人」的獎牌,你付出 不少代價,卻仍是在收到一句 「你不好」的評論時,一切前功盡棄, 你仍然被打回你「不是好人」的煉獄中, 反覆的折磨著自己,為什麼一切 如幻影般的消逝的無影無蹤。 你假設,只要自己當了人家口中的 好人,就有人會愛你、肯定你,但你 沒有看見的是,你想要交換的東西, 那些別人的在乎與肯定,不是你 可以控制得來的。 請還給自己自由,也還給別人自由。 還給自己可以自由選擇付出與否的權利, 也還給別人可以自由選擇回應與否的 權利。 當你可以接受「拒絕」也是一種權利時, 你才能有了能力拒絕,也給別人拒絕的 權利。 不把別人的拒絕視為傷害, 也不把自己的拒絕視為傷害。 停止誇大別人的偉大, 也停止誇大自己的偉大; 停止漠視別人的主體, 也停止漠視自己的主體。 在這世上,人都是一樣,有無助、 有脆弱、有失落、有恐懼、有各式 各樣的困境與壓力。 停止想像你要拯救誰離開黑暗, 也停止想像誰該拯救你離開黑暗。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那片黑暗, 都有自己內在真實的處境。 我們能做的,是相互扶持, 真心關懷一時片刻,但過了 這一片刻,你仍是你,我仍是我。 你替代不了我的生命, 我也替代不了你的生命。 我們仍是各自生命旅途的天路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