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部人才謀略學
「唯才是舉」,是曹操的人才謀略,才用其長,不求全責備,故戰將千員,謀士如雲,一統北方。
「求賢若渴」,是劉備的人才戰略,以情動人,以信用人,故諸葛孔明鞠躬盡瘁,輔佐開創蜀漢基業。
「得人者昌」,是孫權的人才戰略,舉賢成風,人才輩出,故能雄踞江東。
單說東吳,「得人」最出色的有兩位,一個是周瑜,一個是魯肅。
當初,孫策帶著三千兵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薦江東「二張」,靠著這批人才,孫策得以在江東迅速站穩了腳跟。
後來,孫權接班後,周瑜又向孫權力薦魯肅。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魯肅力排眾議,主張迎戰,並聯合劉備,協助周瑜大破曹兵。周瑜臨終前,又推薦魯肅接自己的班,出任三軍統帥。可以說,周瑜知人善任,對東吳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然而,周瑜千好萬好,可就一樣要命,氣量不夠大,對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難相容了。比如對諸葛亮,當發現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應就是除掉。
又比如對龐統,此公在赤壁之戰中功勞不小,周瑜卻從未推薦過這位奇才。「既生瑜,何生亮」,容不得比自己高的人才,這是周瑜的致命弱點。
反觀魯肅,當周瑜要殺諸葛亮的時候,魯肅堅決反對。剛剛接任大都督,魯肅就立刻向孫權力薦比自己強的龐統。哪知孫權以貌取人,沒看上。魯肅見自己的主公不用,馬上就推薦給劉備,為的是以聯蜀抗曹大局為重,不使大才埋沒。
比較魯肅與周瑜的人才觀,高下立判。魯肅沒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卻高出一籌。其區別,表面上看是胸懷的大小,胸襟的寬窄,而實質上是戰略思維的比拚,大局觀念的考量。
魯肅的高明處,就在於識大體,慮長遠,從戰略全局的高度識別人才,保護人才,推薦人才。
歷史小說的演繹如此,社會現實的道理亦然。世間人為最貴,人才為國寶。重視人才,是古往今來創業者、執政者的一等要務。不過,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曉,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難的是將人才資源作為戰略資源來謀劃,將人才發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建設,尤其是培養、重用創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生前幾度問道: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觸及的正是人才戰略的要害問題。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這說明了人才謀略思維已經是一種國家意識,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必備素質。
一般來說,選人用人,易犯兩大通病,一是「近視」,眼睛總在身邊掃來掃去,視野不夠開闊;二是「下視」,目光不喜歡往上看,優秀拔尖的總覺得不順眼,不好把握。
武大郎開店挑矮個,「白衣秀士」入夥選庸才,這裡邊,有私心、私利的桎梏,也有人才觀念上的封閉短視、陳舊落後等問題。
「天下未嘗無才,患所以求才之道不至」。用好用活人才,很重要的一條,是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高瞻遠矚的卓識,天下為公的覺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如此,方能不拘一格,廣納群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