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鵬老師的開示

分類:法相宗
2013/02/19 10:48

   我父親在此弘法多虧善友們,特別是東遠寺的諸師們所給予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謝!我父親身體沒有大的問題,只是一點小小的問題,所以首先請善友們放心。我也跟大家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見面了,也很想念大家,今天有緣,我們大家又聚在一起,我感到非常高興。這一年就快過去了,同時新的世紀也馬上降臨,在此我首先祝願親愛的善友們六時吉祥,福慧增長,同時我也希望善友們在新的世紀裏共攜手弘揚佛法建立美好的人生,更希望大家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我也是前天晚上從重慶佛學院趕回成都,聽說我父親有點病,叫我馬上回來,所以我就回來了,本來我父親昨天就說與善友們聚會,卻實因身體不能來。坐車有些顛簸,再加上還有點發燒,叫我來給大家講點法,同時也向大家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大乘莊嚴經論》裏無著菩薩說:有四法能夠使學佛者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在我就把這四法介紹給同修們,希望同修們,善友們共同學好佛法,為早日開悟解脫成佛,度化眾生,而發心、而學佛、而受用,學那四法呢?叫四種殊勝。


  第一、種子殊勝,第二、寶藏殊勝,第三、生母殊勝,第四、


  母乳殊勝。現在就簡要的把這四種殊勝給善友們作個解釋,作個介紹,不足之處希望園明老法師及各位善友們給予批評指正。


  首先第一、就是種子殊勝,什麼叫種子殊勝呢?因為我們學佛成佛無非就是要種因得果。種什麼因?著重是種菩提因。那麼又得什麼果?當然,依因而立名,就得菩提果。首先菩提二字漢譯為覺悟,那我們所謂種子殊勝,就是無著菩薩希望善友們,學佛者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依這個菩提大心來成就我們的理想佛果。在坐的善友們對佛法來說,都是學得非常好,聞、思、修都有一定的水準,聞、思、修首先來源於我們阿賴耶識的菩提種性,菩提種性是無始時來,法爾本有。不是它物派生,但也不是固定之實法。因為他是無漏有為法,清淨無相,無有實在的我法可得,只不過無始時來有我執、有法執、有煩惱障、有所執障,把我們的菩提種性遮蔽住了,為能使之現行,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就是要依於善知識,依菩薩藏法,認真聞思修證,來引發我們的菩提種性現行。但在引發的過程中,首先就要從我們內心深處為求佛果故,為利眾生故,為得解脫自在故,要發堅固不壞的菩提願,而這種堅固不壞的大菩提願。就是我們平常以及我父親常時給善友們講述的,就是要發上成圓滿佛道,下度十方眾生的這種大心,發菩提心來引發我們的菩提種性現行。因為菩提剛才我們說了就是覺悟之義,也就是引發我們能夠覺悟人生宇宙實相真理的智慧現行。人生宇宙實相真理,無始時來,佛陀出世,佛陀不出世,恒恒常常安立安住,圓滿不缺,真實不虛,清淨無染。但是,缺乏明白這種道理的智慧,也就是沒有把我們的菩提種性引發現行。因此,我們現在第一步就是要深發菩提大心。建立起成就圓滿佛果的殊勝正因。這種正因用世間的一般比喻法來說,就猶如生谷麥等的種子一樣。因此,佛法裏邊就稱為種子殊勝。但一般凡夫不能成就,它是出世無漏法,聲聞獨覺也不能成就,唯有如來才能成就。菩薩才能發起修學,所以是至極美滿殊勝,故稱殊勝。殊:特殊之義,不同於一般世間之法。勝,一般多指無漏智慧叫勝。能超過世間,也能超過二乘,唯有菩薩,唯有如來才能成就。所以稱為殊勝,這就是第一點我們要發大菩提心。無著菩薩就名字曰:種子殊勝。關於發菩提心的具體內容及方法以前我父親也講得比較多,以前我在寶光寺及成都也講過,在此就不多講。


  第二點就是寶藏殊勝。什麼叫寶藏呢?也是取譬為名,猶如我們世間能夠裝財寶的庫房一樣,把裝財寶的庫房稱為寶庫。但學佛的人,不是要建立一個裝金銀財寶世間不真實的寶藏。而是要儲藏裝我們成就佛果的這種殊勝資糧,而這種資糧就是福德、智慧。那麼這種福德智慧裝在什麼地方?儲藏在什麼地方?就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面。所以,我們就要開發我們阿賴耶識的潛能,就要開發福德智慧兩種慧根福根的潛能。當然這種開發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首先發大菩提願,就是我們剛才講,種子殊勝。如果沒發菩提願,沒具備種子殊勝,就不能成就殊勝寶藏,就不能積集福德智慧二資糧。所以我們首先要發菩提願。第二、我們就要依止于佛菩薩,依止於真正能夠明白真理實相,能指導我們解脫出離的導航人,也就是真正的善知識,那麼如果有給我們指路的人,沒有善知識,我們長時期都在生死苦海中輪轉,雖有實相,而不能明白。縱有聖教而無人宣說,就成了《契經中》的一句話: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我們雖有佛根或慧根,菩提種性,但是無人對我們講說,我們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借助善友,善知識的力量來對我們宣講佛法。在《華嚴經》裏邊,就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也就是參訪善友。那麼,我們在參訪善友時,就結合菩提大願。所謂菩提大願,就必須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我們的導師,讓他們長時給我們講說佛法,使我們有善知識可依。第三點、雖有如來為我們的導師,但是我們不是自了漢,不是為一人解脫而發心、而學習,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同登彼岸,越度苦海,獲得自在,成就佛果而發心學佛。因此,我們還要攝受十方所有眾生,為我們的眷屬來進行攝受度化之。


  第二、學佛還要有殊勝的善友、道友,還要發十方一切所有


  覺悟的菩薩為我們的同行者,為我們真正的伴侶。所以學佛來說,上要以諸佛如來為導師,中以諸大菩薩為伴侶,下以一切有情為我們增長大悲,也才能成就彌勒佛所講的,大我阿世耶,大我阿黎耶,大我阿世耶者,攝受眾生一體而度化之。大我阿黎耶者,不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三輪體空而度眾生,名之曰:大我阿黎耶。那麼,我們學佛的人,要真正成就寶藏,具足福德智慧就必須要如是起心,如是動念。那麼,在此我就想跟善友們進一步講解一下。首先,佛有一個名字,也就是十個聖號的一種,名字叫兩足尊。兩足就是講兩種資糧已經圓滿了。為我們世間四生九有眾生所尊仰,所擁戴。這就叫兩足尊,福德是一足,智慧是一足。福德來說,要止惡修善,不舍世間、不舍生活、不捨棄我們應作繞益眾生的事,那麼智慧就來源於我們在作一切善事的當下遠離我法執著。如果我們在作一切善事的當下有我執、有法執,雖能成就一份世間福德,但是,是愚癡的,是顛倒的,不能生覺悟實相真理的智慧。這種無有智慧的善,就是《華嚴經》佛陀所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多善法是名魔業。因此,所謂的菩提心,也就是時時刻刻止惡修善的當下,度化眾生的當下,正念住心,了達諸法因緣所成,內心變現,無有實我,也無實法,遠離增益實有之執。但是,同時明白諸法幻相宛然,因果不爽,並非頑空斷滅。所以又要遠離損減空邊。也就是說,在一切見聞覺知的當下,入不二法門,於一切見聞覺知的當下,不住空有二邊,中亦不著。如是而行善,如是而修行,名曰:行菩薩道。亦名曰:真正的悲智等運,自覺覺他。這樣修行,不求福,福已具;不求慧,而慧在其中;二者高度統一,圓融一體,即不是純粹的福,也不是純粹的慧;即不是離開慧的福,已經慧在福中;也不是離開福的慧,已經是福在慧內。如是而修,是為菩薩所修;如是而行,如是而講,是為真正的菩薩度化眾生。所以積福、積慧來說是最為重要。因此,無著菩薩稱之曰:寶藏殊勝。在此,我也希望我們的善友個個成就圓滿殊勝的寶藏。


  第三、生母殊勝。生母,也是取譬為名,《維摩詰經》有這樣


  的話:大智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從中生。我們要問,菩薩是什麼?大智慧。所謂生母殊勝者,每一位聖者諸佛菩薩無不是有圓滿殊勝無漏的大智慧,而成就,而出生的法身,而長養培育的慧命。所以,這個生母殊勝,簡而言之,就是無漏般若智慧。這個智慧,我們用唯識三自性來進行決擇,就是首先要深達世出世間,凡夫聖者,染淨諸法,無一不是依他緣生。世間染汙的緣生,在唯識裏邊稱為染分依他。出世無漏的佛果,圓滿的佛身佛土。也是緣生,叫淨分依他。如果,我們不能通達認識,染淨世出世間,凡夫聖者,一切都是緣生法。所謂阿賴耶識和無垢識,前者變現有漏根身器界;後者變現無漏佛身佛土。不明白這個道理,就要生實我,實法之執。或者生撥無因果頑空斷滅的損減斷見之執。有這兩種執著,在唯識,在佛法裏邊統稱遍計所執。遍計所執包括兩部份,一增益遍計所執,於無執有,於假而執真,顛倒這種認識,簡言之叫增益遍計所執。我們簡單舉個例:在坐的善友無不是父母所生,四大所成,五蘊聚集而有。由嬰兒到少兒或者後來到青年、壯年,再過幾十年或百年左右,人們說當年東遠寺圓明老法師在世時,這個廟子弘揚佛法,那還興盛過一段,那麼問是那一些人呢?或許在坐的都有成了古人,都成了先人,都成了歷史,都成記憶。所以我們要找一個實在的不變的我是找不到的。都是空,所謂的空者,有而非真,無常變化,恒恒都有是新新而非故故的存在著,叫有而非真。而不是完全無所有,所以我們要當下如實了知。我也是如幻如化,你們也是假,心識變現,不要以為有個實在我在給你們講。善友們坐在下面聽,雖然有其幻相,畢竟刹那即過,我們再坐幾小時,或者到下午散法會時,各自回各自的家鄉,或者回寺廟。這時,此處境相就不會再來,就成了一宵春夢,了無痕跡的記憶了。確實不真實。那麼,就在這當中深入觀察,深入決擇,深入體悟,來生智慧,遠離我們的執著。能夠遠離執著,就是修行者,也就是聖人。不能在一切緣生事物上遠離執著就是凡夫。《攝大乘論》無著菩薩引《阿毗達摩大乘經》釋迦牟尼佛給諸大菩薩講法時,就依三自性說,諸佛如來,依遍計所執建立世間,建立凡夫,建立生死,建立不得涅槃的三界五趣。依緣生法的真實相,不起遍計所執,也就是依圓成實,二空真理,建立涅槃,建立出世間,建立聖者,建立解脫離系果。緣生法為二所依,一為凡夫遍計執所依,唯凡夫遍計執所依的依他起,當下名之曰世間因果,雜染依他。有圓成實所顯現,而無遍計執所依的緣生法,當下就是涅槃彼岸解脫聖者。因此,緣生法,就為一切世出世間凡夫聖者染淨諸法所依。所以,我們學佛者,尤其是在生活中,深深理解緣起,狠抓緣起。明白緣起的道理,才算明白佛法。依緣起離遍計執,才算是修行者,也才能解脫。所以,我父親在此處給善友們講佛法,講《維摩詰經》《金剛經》《心經》,乃至其他唯識的道理,可以說無不是歸納攏來在三自性中。就是希望善友們明白,一切因緣生法的道理。明白這個道理就能解脫,所謂若知緣生,則知法性;若知法性,則知空性;若知空性,則見導師。龍樹《中論》也曾經講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唯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無不從緣生,是故一切法而不是空者。因此,無有一法不是緣生,無有一法不是實我實法皆空。所以,善友應在當下覺悟這個實我實法皆空的道理。何處覺悟之,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上。覺悟之,每一個人無不是在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意識的分別,六塵境界上活動。凡夫就在此處迷,聖者就要在此處悟,修行者就要在此處來下手。以前有個《破空論》講到:衣食住行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見實相,護念護囑善應知。衣食住行那一個不在衣食住行中,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穿衣;第二件事煮飯、吃飯,第三件事工作、學習。所以運奔往來,舉手頭足,衣食住行,開言吐語,無不是在我們的當下生活上。藕益大師雲: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而聖者就在凡夫當下所迷的地方悟。所以這一點是很關鍵的,也就是要求人,要在一切依他緣生法當下,遠離遍計執。這樣,不求圓成實,而二空之理自顯,不證涅槃當下已在涅槃中。如果我們認為離開有為,另有無為,離開事相,另有真如可證可用。這樣就是舍此而求彼。不著有見,而著空見,仍然不得解脫。龍樹《中論》有雲:雖有而不常,雖空而不斷。業果報不實,是為佛所說。所以要講空是不斷,講有是不常。業果報不實,是為佛所說。所以《維摩詰經》講:說法不有亦不無。說法也不是有,也不是空。因為他是因緣生法,緣起有相有因果體,但無有實在的我法。所以有緣起者隨順之,無有實在的我法者,掌握二空真理。無著菩薩《阿毗達摩集論》中講:雖離有情,而有有情可得,雖離作者,而諸業果不壞可得。那麼,這些歸納攏來,就是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內心清淨自在往來。言,就如理而言;行,就合理而行。心內清淨,不執取,不捨棄,現觀現證,時時如是行,時時如是觀。長時都有如是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真正在修行。剛才我們第二點所講寶藏殊勝,寶藏也就是在具體實踐我們剛才種子殊勝的菩提大願。所以這就是我們第三點所講生母殊勝的道理。那麼善友們,我問一個問題,我們要成就法身,成就涅槃,成就解脫的聖果,一切賢聖從何而生,是什麼成我們的母親,生我們的法身慧命。答:就是清淨的無漏智慧。而這種智慧要靠發菩提心,要靠止惡修善,觀空遣相,不起增益執,不起損減執,實相智慧,方便智慧,二者成就。因此,《維摩詰經》講:大智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所以《大般若經》講:般若所在之處,十方諸佛鹹在其中。凡夫的母親由煩惱成就之,世間業力增上之。聖者的母親由般若智慧,不執空有,善行中道,入不二門的智慧成就之。所以佛的母親就是智慧,我們的母親就是由我們的業力牽引、招感的,或者有漏五蘊和合成就的母親所生養我們。所以我們現在要去掉有漏之身,而成就法身。也要把我們世間的母親換成般若智慧的母親。而這樣的母親,就不是一般的母親了。總來說,就是要成就智慧,由智慧而到彼岸。


  第四點、乳母殊勝。比喻有了母親生養我們的身體,如果沒有乳來哺育我們,我們這個身體是不能茁壯成長,會半途夭折。這個乳母是什麼呢?乳母者無量眾生也。所以,第四點就是指眾生,也就是說,我們不要為自已一人求生智慧解脫出離而發心,而生智慧,恒起大悲攝受無量眾生。讓一切眾生來成就無量的法身,讓我們的智慧、正念來成就眾生的法身、慧命。如是這種慈悲,方便的智慧就猶如哺育、培養我們身體的世間母乳一樣。所以,第四點就是母乳殊勝,就是指大悲。《華嚴經》有雲:因有眾生,而生大悲,因有大悲,而發菩提心,因發菩提心,而成無上覺。那麼,你要問佛的母親是什麼?智慧。智慧從何而來?發菩提心而來。菩提心如何發?因大悲而發。大悲如何起?因眾生而起大悲。因此,真正的眾生才是我們真正的母親。這就是世間一般所說:曾祖母、高祖母一樣。《華嚴經》講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是為花果。你看佛菩薩就像一棵樹上的花果一樣,花者比喻菩薩,果者比喻如來,樹根是比喻眾生。離開大樹的眾生,而無有花果可得,離開眾生,就無佛菩薩可得。所以眾生是大地,眾生是福田,真正的糧福田者,無量眾生也。那麼,我們要徹底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夠使我們從內心裏發起大悲來。這個大悲不是說我們說生大悲就能生大悲的。隨時都要觀察眾生,有諸多痛苦。首先,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怨恨會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有取五蘊苦,眾生有諸苦,我們要解救之。就要首先撥他的苦。要撥他的苦,我們就要施之解脫大法。因此,我們學佛的人,就要作醫生。所以,把佛稱為大醫王。善療一切眾生諸病,身病易治,心病難調。身病用一般的藥物治,而心病必須用法藥來治。法藥者,佛陀所說的經教也。那麼,只有如實的給眾生宣說佛法才能解脫眾生的苦厄,才能治癒眾生的心病,才能使真正度化眾生從生死此岸到達自在解脫的涅槃彼岸。那麼,這就是屬於我們應該要生大悲度化眾生的所謂母乳殊勝的部份道理。佛陀多次講到:由眾生而成佛,由悲憫眾生而成慧。首先,我給善友講在《壇經》上慧能祖師是一位通達佛法的過來人,但是,他雖然長時在講法,那些弟子們,他們但還沒有真正理解佛法。當慧能走之時,大家哭著說:請和尚慈悲,我們如何才能成佛。慧能祖師看見他們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自已解脫,不知使一切眾生解脫。因此,慧能答雲:若識眾生,則識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所以,我們要如何成佛?首先就要把小我擺在度盡無量眾生的大我當中去。《金剛經》須菩提問佛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善女,雲何降服其心時,佛陀首先就講到: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那麼,這裏有個問題,要降服其心雲何要發心度無量眾生呢?大家要知道,我們一般人的心,首先就有最極嚴重的我執,一切從我出發,貪欲、慎恨、愚癡、我慢、邪見、懷疑真理等等,不勝枚舉。皆因我執而生,要想對治顛倒執著的煩惱,對我執徹底打破,首先就要跳出小我的圈圈,溶小我在大我當中。以一切眾生為我,這樣就算已降伏一部份心,降伏小我的自私自利心,但是如是而降伏,雖然也算是一分,畢竟美中不足,缺而不圓。雖屬正確還不究竟。因此,還要在廣度一切眾生的當下,不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由大我還要到無我。那麼,所謂廣度眾生,如是降心,這個重在破我執,只知由小我到大我,還不知最終要到無我。這個雖有悲,叫愛見大悲,雖能度眾生,而不能使自已真正到達涅槃彼岸。何以故:自已有煩惱,有執著,有顛倒,還不能無倒論義,無倒宣說佛法。雖說而不究竟,雖說而有我法執著,僅屬世間善,而不屬成就菩提的智慧。因為我們要把善變成智慧,變成什麼智慧?方便智慧。由方便智慧成就福德;由方便智慧長住世間。但是,我們不要被煩惱所迷,生死所迷,不被三界所迷,還要生大智慧。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安住上舍,三輪體空,度而不度,說而不說。遠離執著。如是而觀,方能生智。此智,名之曰:實相智。名之曰:根本智。能破我法執,打破煩惱縛,跳出生死海的智。這就使我們得了雙果。一者大悲度生,一者大智離相,二者結合就是菩薩道?答:也就是具備大智大悲,攝受眾生度化之,心裏清淨,無執著,行佛道者,是為真正佛道也。雖有大悲而不住涅槃,遠離二乘,有大智不住世間。遠離於凡夫,如是而行,才是真正的善行,也稱善取空者,也稱是正行佛道者。《華嚴經》雲:大發菩提心,正行佛道者,如是之菩提,世間最稀有。所以,我們希望善友們作一個世間最稀有的,發大菩提心,正行佛道者的大菩薩。那麼,剛才講的,就講了這四點:


  第一、種子殊勝,發大菩提心。


  第二、寶藏殊勝,廣修福德。


  第三、生母殊勝,具備破執斷障的智慧。


  第四、乳母殊勝,弘濟大悲,不舍有情同得解脫。若有一人


  不得解脫者永不取正覺。如是而發心,才是真正的發善心,唯佛之所發心。


  所以,我們希望善友們都發堅固不壞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個個都坐寶蓮台,到達解脫自在。無住而住的大涅槃的彼岸。


  * * * * *


  佛法,如果說廣有三藏十二部份。分教、理、行、果四個部份。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代表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學;律藏代表三藏中的戒學;論藏代表三學中慧學。經、律、論三藏也就是講的戒、定、慧三學。那麼,佛法常時講三藏十二部經,昨天晚上,有一位遠處的學佛善友打來電話。他問:一般寺廟有沒有十二部經?我說:這個十二部經看怎樣說法,現在有的人就在藏經裏面或將一般常見的經典彙編成十二份,也就是稱的十二部經。如像說《金剛經》、《心經》、《普賢行願品》等等這些。他彙集成一冊,叫十二部經。但是,這個現在一般不深懂佛法的人,他認為這個是十二部經。實則,我們平常所說的三藏十二部,那個是從經、律、論三藏當中根據他的內容,根據它的體裁,根據佛陀說教的先後次序,根據佛陀對機所說的不同教法而建立的十二分教,簡稱十二部經。十二部經是那些呢?第一就是長行,又叫契經。長行契經就是翻譯的譯師。他們有的譯成長行文,如《心經》。沒有頌語,不論經的長短,完全都是以散文的體裁來講說的。第二個應頌,就是應前長行之文再說頌語。平常我們所說的《金剛經》裏邊有散文,又說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偈語。又有偈語又有散文長行,把這一類的經典自然稱為應頌。如以《法句經》為代表,他只有頌語,像這種就叫孤起,又名叫諷誦,因為頌語,便於人們記憶,背誦,所以稱為諷誦。第四、記別。什麼叫記別呢?就是指佛陀給弟子們講什麼時候成佛,成佛的名字叫什麼,將來成佛時有那一位作他的父母,或者他的家室、兒女們像什麼樣子,當時其國人民像怎樣,國土怎樣,說法怎樣,然後一一的預告他。把這一類的經典,這一類的內容就稱為記別。如《華法經》、《授記品》等,這些就稱為記別的內容。第五、因緣。什麼叫因緣呢?《法華經》佛陀說:諸佛都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因緣?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開就是開顯,示就是顯示。什麼是佛知見?就是把人生宇宙的實相因果完全給眾生講說出來。其目的是讓眾生能夠趨正悟入佛的知見,所以說:諸佛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佛弟子之事。也就是說佛把知見給我們開示出來了。我們學佛者就是要趨證悟入佛的知見,達到真正依法修行,依法解脫。像這一類就叫因緣。但是因緣有二,我們剛才說的是一部份,另外還有就是佛陀,世尊他制定的律藏就叫戒律。是根據弟子們當時的一些情況,犯那一條戒,然後就制定那一條戒。並不是先把戒律制定出來,然後人們來遵守,而是根據弟子們觸犯的內容。如像在生活中,與佛法背道的,不符合的,像這一些言、行、心、念,然後佛陀就制定戒律。給善友們舉個例:如像佛陀制定過午不食的戒,就是因為當時佛有弟子叫黑光,出門化緣,這家丈夫不在家,而女人在家,女人是一個孕婦,身懷有孕,聽見有人敲門,當她把門一開,天又黑,此時天下大雨,又打雷閃,當她借助電閃一看,門上有一個人,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當時就把這個女人嚇昏了,昏過去後又墮胎。所以化緣的黑光就沒化到緣,回到僧團。但是,第二天施主的丈夫回家後問明情況,就去找佛陀評理,然後佛陀就制定戒律,就是說不允許出家人晚上吃飯。因為,印度是化緣吃飯,不像我們中國人,是農業國家,尤其是僧團來說以前都有田產,都是自給自足。又如像佛陀制定出家之人遠離男女之欲。那麼也是當時佛有弟子,他出家了,但是他在家時,剛剛結婚,他的夫人還沒有身懷有孕。有一天,他托缽回家去化緣,他的母親就強逼他的兒子要在家裏有了孫子過後,再讓他出家。因為母命難違,就在家呆了半年。後來他妻子懷孕了,然後他又去出家。後來就被佛陀知道了,佛陀就制定戒律,所有男女以殺盜淫妄酒為根本戒,就要戒除。因緣就是佛陀根據當時具體情況而定的戒律。這一部份也稱為因緣。第六、無問自說,什麼叫無問自說呢?佛陀說法一般都要弟子們虔誠請問,而後佛陀恒順眾生,大慈大悲,把弟子們不明白的這些問題他一一的給弟子們解答,你看《金剛經》就是須菩提向佛陀提的問題。提的什麼問題?發菩提心的這些善男信女,如何降服其心,雲何應住。佛陀就圍繞這兩個問題,作詳細的解答。然後,師徒之間對這些問題輾轉問答,彼此對法相法性進行決擇。所以才有《金剛經》問世。《金剛經》如是,後來有許多經典亦是弟子們請問,而佛陀講。但是佛陀大悲,也有不由弟子請問而主動宣講的。如像佛陀所說《阿彌陀經》,這一部經就不是那個弟子問而佛陀講,而是佛陀主動不問而給弟子們講的,這一類經稱為無問自說。


  第七、本事。什麼叫本事?就是佛陀講說弟子本身多劫曾經作過什麼事,受過什麼報,何時發心修行,與哪些善友和哪些善知識結的緣,修行得的什麼果,一一講說,像這一類的稱為本事。就是講說佛弟子過去往劫生中所作所受的情況。


  第八、本生。就是佛陀說他自已往生修行的情況,或者還沒發心,曾經作過什麼善業、惡業,受過什麼果報。講他自已往生的事叫本生。


  第九、方廣。什麼叫方廣?方正廣大,圓滿究竟的甚深經典,一乘大法。佛法有大小二乘,聲聞藏法也就是與聲聞相應的教法,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叫小乘法。但嚴格講法唯一乘,種性有別,不能在法上分大小,所以彌勒佛在《瑜伽師地論》上,稱為聲聞相應契經,就是與聲聞這一類種性眾生相應的法。所以叫聲聞相應契經。因為法無大小,根性有別,佛陀慈悲,平等流出。而聞法的根機才有大小,從所聞的法上沒有大小。所以不叫小乘法,而這一部份彌勒佛稱為叫與大乘根機相應之教法。也可以稱為菩薩藏法,菩薩藏法屬於方廣這一份。


  第十、希法。什麼樣叫希法?就是希奇少有之法,如像善友們在此處聽我父親講《維摩詰經》就是希法。希法者,世間希奇少有之法,難得聽聞,講說的是諸大菩薩,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亦及宣說的不可思議的解脫大法。從未聽聞,甚奇稀有,把這一類的法稱為希法,又名未曾有。


  第十一、論議。什麼叫論議?主要就是指佛跟他的弟子們對於甚深微妙的道理輾轉問答,授受決擇。如像我們學《解深密經》翻開一看,就知道廣慧菩薩問阿陀那識的道理,法湧等菩薩問勝義諦相的道理,勝義生菩薩問三無性一實相的道理,佛反復答,佛是不怕煩惱而開示,弟子亦是大慈大悲代表迷而不覺的眾生反復的請問,而這一部份經典就稱叫論議。


  第十二、譬喻。如來說法,廣說譬喻,曾經有一部經,叫百喻經,百個故事,百個譬喻。以喻來顯示佛法甚深的道理,這就是屬於譬喻這一部份。


  因此十二分教就是我剛才所說這十二分。它是根據佛陀三藏教典中,說教的體裁,說教的內容,對機的形式等等這樣建立的。但是,經藏這麼多,我們學佛的人,如何來掌握佛法?通達佛法?掌握、通達佛法很簡單,就是在我們根據總持法門,一乘法來理解佛法,而一乘法是什麼呢?從緣起講,從三自性講,首先建立賴耶緣起。賴耶緣起是佛法特有的名詞,有種種名,或稱甚深緣起。或叫賴耶緣起,或者也可以把它稱為內因緣緣起。那麼我們如何講緣起,那就包括所有諸法,世間是緣起,出世間是緣起。世間是阿賴耶識轉識成智時形成的。出世間的緣起,尤其是如來法界的緣起是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無垢識過後,以他為根據而形成的緣起。那麼,我們所謂的要理解佛法者,首先也就是要理解甚深賴耶緣起。賴耶者,含藏義,也就是每一位在坐的眾生,在坐的善友,在坐的居士,無不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把他簡單的講,他有三個意義:第一能藏,能藏就好比大海一樣,他能夠儲藏百川之流的眾水,再多的水他可以儲藏,我們阿賴耶識,他能儲藏我們精神的這一部份,物質的這一部份,以及精神認識物質時,我們的造作活動。認識分別,熏習而成的這些種子,也就是遍行心所中的思心所,或者別境心所中,勝解欲念少分有漏慧而形成的二取習氣。同時以二取習氣作前導,隨之就有後面的思心所予之相應,那麼這個造作的思心所,在佛法裏邊就稱為叫業,也就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活動。如果我們的想心所不正確,我們得的是有我法執的勝解與曾經見過的、熏習過的、想過的這些法銘記而不忘,認為是實有,乃至心裏生起了斷常等邪見。在這些前題下,我們的認識,我們的心念,我們的三業也就是思心所的造作,就無不是有漏的。那麼,這樣有漏業與二取習氣同樣也要熏種的,保存在那裏。保存在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就有受熏的功能。持種的功能。因此就把他稱為叫能藏。


  第二所藏:所藏者,是指一切種子完全都被阿賴耶識所藏,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邊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阿賴耶識,如像小時候做的事,或者學佛、學文化知識、經驗、智慧等等這些都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邊的,所以稱為所藏。一切種子、一切潛能,潛在的功能完全都被阿賴耶識所藏。


  第三我愛執藏:善友們要知道,眾生不得解脫者,就是因為有我愛執藏的緣故,我愛執藏者是指阿賴耶識的見分,恒恒常常晝夜二十四小時愛被末那識顛倒執為自我,顛倒執著自我叫我愛。執著者他顛倒執著的是什麼?就把阿賴耶識見分顛倒執為自我,這叫我愛執藏,所以他是執著的含藏識。我們如果要解脫,要把第七末那識顛倒夢想,執阿賴耶識見分為我的這一份要去掉,也就是不執賴耶識為我,那麼執著賴耶為我,是凡夫就叫我愛執藏。因此所執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成了有漏的染汙的,能執的是第七末那識,也就是有我執有法執,所以眾生不得解脫就在此處。那麼能藏、所藏、我愛執藏我要給善友們形象的舉個喻,因此才能夠瞭解。


  一、 能藏者猶如寶庫。就是國家銀行裝人民幣的地方,或者


  是裝金銀財寶的地方,叫寶庫,就是相當於阿賴耶識的能藏。


  二、 所藏者,寶庫裏的金銀等物完全儲存在寶庫中,這就是


  相當於所藏,一切眾寶為寶庫所藏。


  三、 我愛執藏。猶如守寶庫的人,他認為寶庫中的寶物及寶


  庫都是我所有,堅執而不舍,恒恒都守持著,所以守持寶庫的人堅執寶庫是我所有,這個就是我愛執藏。


  寶庫裏的寶物是所藏,能藏寶物的寶庫就是能藏。每一個眾


  生無不是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阿賴耶識。那麼又舉個例,猶如象農村裏,裝稻麥等種子的倉庫一樣,倉庫就叫能藏,倉庫裏面各種各樣的種子叫所藏,指的一切潛能種子被阿賴耶識所藏。我愛執藏,守庫房的保管員,他把倉庫守著,怕雨淋、被盜,認為這個倉庫我有責任,我要堅決守著,或者認為倉庫是我的,這就是我愛執藏。那麼,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進一步我們還要講一個問題,阿賴耶識我愛執藏,或者說所藏,總之對於我們人生,對於我們宇宙,對於世間,對於出世間。他能起什麼樣的作用呢?剛才我已經說過,阿賴耶識種子,有精神部份,在五蘊裏邊,稱為受想行識,另外還有物質部份,在五蘊裏邊,稱為色蘊。大家讀過《心經》就明白,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生起事物的根據,決定事物性質的,三界六道輪回,四生九有一切眾生,無不是由五蘊作因緣而形成,乃至出世間四聖,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稱為四聖。他們亦無不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而形成。那麼出世間都是由五蘊而形成,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我們的五蘊與佛的五蘊有所不同嗎?那就是我剛才所講,我愛執藏的,有無而形成,有我愛執藏那麼這樣的五蘊就叫有取五蘊,雜染五蘊。世間凡夫的五蘊是屬於八苦之一,八苦最後就有個無常有取五蘊苦,就是由於有我愛執藏,就是把寶庫守著那個人,他就認為寶庫是我所有,一天常時二十四小時都把他守著的,不願意放去,這就是比喻的末那識他把阿賴耶識守著,執著有我,就這樣在佛法裏邊,結合我們上午所講的,那就是有遍計所執了。但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是構成一切事情的親因,決定事物性質的,凡聖共有,只是有染汙清淨差別,這個就是有取者,有我愛執藏的。如果是無取五蘊清淨的,沒有我愛執藏了,那麼,學佛者就是要把我愛執藏的貪著去掉,第七末那識迷執阿賴耶識見分為我,這個要徹底去掉,這樣就會形成與佛不二的清淨無漏五蘊,清淨無漏五蘊,是淨分依他,佛圓滿具有,我們一般有我法執著,有我愛執藏的這部份,作增上緣而形成的五蘊,叫染分依他,是一切有情形成的親因。但是,同是有情為什麼有男相女相,或者人的壽命有長短,乃至人與三惡道的眾生不一樣?就是地獄也有八寒地獄,八熱地獄,以及其黑繩地獄,嚎叫地獄。畜生道也有雞、鴨、牛、狗種種動物的形態不同,你要問這些形態是怎樣形成的?人是兩個腳走路,牛是四條腿走路,橫起走,但雞也是兩條腿走路,但它有毛短小,鴨足也是兩條,但它是在水上生活,足板與雞足有所不同,毛也不一樣,長像也有差別,那麼這些差別是怎樣形成的呢?就是我們平常起心動念,造作善惡業力,眾多不勝枚舉的差別,就要明白業感緣起,要明白世出世間為什麼都有地、水、火、風,都有五蘊。而五蘊,有染有淨,而這些都是決定事物性質的。我們就必須弄清楚因緣緣起,這兩大緣起都不能離開阿賴耶識,我們剛才已經說過,起心動念所造善惡業力,都無不熏習成種子,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邊。阿賴耶識業種為增上,五蘊作親因,因緣結合就變現成為十法界,六凡四聖,都由業作增上,有漏業作增上就成六凡,無漏業作增上變現四聖,有漏的五蘊是世間凡夫,無漏的遠離執著的五蘊是出世間聖者。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就要明白阿賴耶識,必須弄清楚甚深緣起,賴耶緣起的道理。那麼,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了,也才能使我們真正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現實生活中遠離執著。執著就是我執、法執,如果要決定事物是有漏的?是無漏的?是雜染的?是清淨的?完全取決於是否有二取習氣。至於形態的差異,由業力形成,再怎樣形成差異也離不開地、水、火、風,五蘊之法,這就是親因。所以,把這些道理完全弄清楚了,就能真正弄清楚佛法,也就是弄清楚了緣起法,把緣起法弄清楚了,我們要破我執、破法執,已經就在其中了,沒有弄清楚緣起法的道理,沒有弄清楚賴耶緣起的甚深道理,要想破我執、破法執僅僅也是語言文字,說說而已。那麼希望善友們真正明白緣起法,明白阿賴耶識、賴耶緣起的道理,才能生智慧,才能得解脫,才能于一切時一切處遠離我法執著,不然的話無明不容易撥除,智慧也不容易生起,緣起法沒有通達,無為法就不能證得,遍計執也就不能斷除,說學佛那也僅僅只是為未來多少種點遠因,或者是積點善緣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真正通達緣起法,最極重要。整個佛法在緣起中,整個學佛的人在通達緣起中,整個凡夫就在沒有通達緣起中,整個聖者就在通達了緣起中,所以這個緣起法是至關重要,所以龍樹講緣起道理也可能在此處。無著菩薩、彌勒菩薩講緣起亦無不是講述這個道理,亦無不是根據這個道理而建立。如來出世講佛法,亦無不是講緣起法,所以這個緣起雖是一個概念,但是,作為一個學佛的人來說就要依於這個概念而見到緣起,依於緣起而認識緣起的真實相,依於緣起的真實相而斷除我法執,依於緣起斷我法執,真正證涅槃,證無為法,解脫出離。因為迷執緣起,就是遍計執。依此建立生死,悟緣起法就是涅槃,就是聖者。所以緣起法為染淨凡聖所依。所以這一點至關重要,以前曾經釋迦牟尼佛在《阿毗達摩》大乘經中說頌語:


  無始時來界 要懂得有諸趣的道理,及要懂得出世間的


  一切法等依 道理、就是要懂阿賴耶識,也就是要懂一


  由此有諸趣 乘法的唯識。所以這一點來說,特別特別


  及涅槃證得 的關鍵。佛陀曾經在《華嚴經》上講:


  * * * *


  不知三世事 他說作為一個發心學佛的人,若無內在實修


  亦寡法財寶。 實德,不知過去之因,不知現在之果,不知


  飽食思欲心 現在之因,也不知未來之果,對於因果而不


  人形畜無別 明白,對於勝財福德。對於正法三藏,聞寡


  而修少,這樣的人佛陀說飽食思欲心。雖然我們飯吃得飽只能滋養我們的貪欲之心。人形畜無別。表面是人形,實質就降低等級的動物了,就不是高等的動物。當然我們學佛的人要深知三世事,廣積法財寶。遠離眾貪欲,成就大菩提。這樣就是真學佛的人。同時還有一點,佛陀也在《華嚴經》中說:


  少聞或清高 意思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多學多聞,如


  易滿如牛跡 果我們學少了,或者沒有學很容易使我們心


  如鼠手持物 高而氣傲,貢高我慢。所以他說少學或清高,


  自謂已能多 易滿如牛跡,只學了一點然後就認為滿了,這就是易滿如牛跡。如鼠手持物,如像老鼠前面的足拿一點物就認為自已的能力強,能力大,我能拿很多東西。這就是如鼠手拿物。自謂已能多,自已說自已的能力強。


  佛法廣難量 他說佛法深廣難測量,沒有測度的人,沒有


  不測及增謗 深入經藏,沒有立大志向,沒有認真學佛


  牛飲水成乳 很容易在聖教、在三寶面前生起我慢,所以


  蛇飲水成毒 不測及增謗。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牛喝了水吐出來的是牛奶,能夠滋養人身體,給人帶來營養,那蛇喝了水吐出來的是毒液,能夠傷人,能夠致人於死地。所以說明法無大小,法無有定相,看我們如何來領悟,如何來修證,如何來善巧掌握,如何來如實弘宣。所以稱為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


  愚學為生死 有些人兒孫滿堂你叫他我今發願不求人天


  智學證菩提 福報,不求聲聞圓覺,乃至權乘菩薩,唯


  如是此一切 有一心勤求無上菩提,廣度無量眾生,能


  是為少學過 如是而發心者,那就是上午所說是最為稀有,反之,雖在學佛也就是愚學為生死了。所以凡夫為生死,智學證菩提。如是此一切,是為少學過。或者自已認為能力強,易滿如牛跡,不測而增謗,為了生死而學,或者變成毒液一樣,這些都是少學的原故,這就說明學法的重要性,通達緣起的重要性,抓總持法門的重要性,學法不厭的重要性。歷盡三大阿僧祗劫,以諸佛如來為我們的老師,以一切菩薩為我們的伴侶,以所有無量眾生為我們的眷屬,始終不愈的堅持這一點,永遠精進授學。那麼這樣,菩薩定屬於我們的。不然的話。如果無大心,始勤而終怠者,不深達緣起,不懂解脫是在當下,是在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塵、意了法的六塵境界上,遠離空有二邊的我、我所,不懂這一點,那學佛成佛也就難難難,猶如上青天了。


  第二、我們學佛的人常時都要入不二法門,這個入不二法門就有一點,有個前提,必須是通達一切諸法平等一味之實相,才能入不二法門,有的人有這樣一個認為,好像我們學佛佛可見,佛是真實人,凡夫才是虛妄。《金剛經》上佛陀早就呵責須菩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何以故,首先就要明白我們學佛就是要成佛。什麼叫佛?覺悟圓滿人生宇宙的真理,具有廣博的、一般凡夫不具備、聲聞不具備、獨覺不具備、菩薩也沒圓滿的這種唯佛獨具的大智慧。佛也有他方佛、此方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隨緣出世,度化眾生。所以佛無有定相、佛無有實體,我們學佛就是要求覺悟,那麼又有認為,你成你的佛,我成我的如來,那麼就看那個高。大家要知道,如來也就是佛,在某種意義上講,能覺之智圓滿者是佛也。所覺之理圓滿者是如來也。離開了所覺悟要想圓滿能覺智慧的佛,別無是處。如果我們離開能覺圓滿智慧,我們要想所覺的真理顯現,受用成就如來,也別無是處。所以圓滿菩提,圓滿佛果的當下就成如來。要想成就如來,必須成就圓滿的一切智智。彌勒佛說:來去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法界內,非一亦非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