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范蠡 聚散之道
財神范蠡---聚散之道
春秋時期,
範蠡戮力輔佐越王勾踐,終於使得越國復興。
勝利後,越王封範蠡為上將軍。
可范蠡知道勾踐為人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於是就辭書一封,放棄高官厚祿,只裝少量珠寶,
乘舟遠行,一去不返,這可謂一聚一散。
范蠡辭去上將軍後,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於海畔,
沒有幾年就積財產數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
後來範蠡感歎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
久受尊名,不祥。"於是就歸還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鄰,
再次隱去,這可謂二聚二散。
行至陶,範蠡看到此地為貿易的要道,可以據此致富。
於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時機進行物品貿易,
時間不長,就累積萬萬。後來,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
範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于大庭廣眾之下。"
於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
可是長子堅持要替少子去,並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範蠡只好同意。
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
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範蠡笑說:
"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
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捨棄錢財。
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
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捨棄錢財,而長子不能。
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這可謂三聚三散。
範蠡每到一處都能如魚得水,功成名就,
可謂具有大智慧也。並且,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進退自如,懂得及時捨棄榮華富貴,這一點,同樣可稱之為大智慧。
或許正是因為範蠡有這"三聚三散",後人才把他尊為財神。
智慧的左邊是什麼?是"聚",是進取,是獲得;
智慧的右邊是什麼?是"散",是捨棄,是求全。
文/緣水禪心
如果您欣賞滿山紅遍PO的文章,請正確引用帶走-別讓她成為孤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