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的智慧­_老師有如明鏡

分類:法藏
2013/01/28 06:44

無我的智慧­_老師有如明鏡

吉噶·康楚仁波切著作


有時候老師看似對我們很嚴格,我們覺得被批評,沒有一點喘息的機會,覺得自己的成就不被賞識。但我們也可以不這樣想,可以將它視為一件根本而奇妙的好事,那就是我們可以看到平常所見不到的那個自己。


我們需要老師。在趨向覺醒的佛法道路上,老師指示我們如何正確注視自己的心,看我們的心在做什么,然後改變它;這個想法看似簡單,但實際練習是很難的。要看清自己的心,我們必須不帶著我執心;在這個過程裏,老師特別的重要,因為他們可以指出我們的盲點。


無懼地看入明鏡


十一世紀偉大的印度班智達阿底峽尊者[1] 教導說,那些在我們痛處觸動很深的,就是對我們最偉大的教導。老師的工作就是揭露我們的痛處,就這一方面來說,老師就是最偉大的明鏡。


有時候老師看似對我們很嚴格,我們覺得被批評,沒有一點喘息的機會,覺得自己的成就不被賞識。但我們也可以不這樣想,可以將它視為一件根本而奇妙的好事,那就是我們可以看到平常所見不到的那個自己。


當我在自己的上師頂果欽哲仁波切[2] 面前時,他心意的平和、清明及開闊性,自然將我的自我重要感暴露出來。不論我的故事多么有意義或複雜,我知道他永遠可以看穿我的自我沉醉。這是我們師徒之間一種無法言語的默契,這種溝通方式是


[1] Atisha ,是一位藏傳佛教的上師及學者,他在西藏所宏揚之佛法即是後來噶當派佛法的基礎。他是一位嚴格遵循佛法傳統戒律的修行者,他的修行強調揭露自己的過錯,以此來減低自我重要感。


[2]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二十世紀中寧瑪派著名的禪定上師及學者之一,他是十九世紀不分教派修行的蔣揚欽哲汪波的化身,以體現偉大行者之一切功德而著名。他閉關二十年並跟隨許多有成就的上師學習,為利益眾生奉獻一生。是吉噶· 康楚仁波切的上師。


我從他那兒學習到的方法之一


這種互動也發生在他與其他人身上,有時一些心意非常狂野的人,在他面前卻即刻被馴服。這就是老師如明鏡的意思,老師不止是反映我們如何受困,同時也反映我們的基本理性。這是老師與學生關系最主要的目的。


為了讓老師成為明鏡,我們必須要願意看進這面鏡子,否則無論周圍有多少鏡子,我們永遠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灰塵及汙點。照鏡子時,我們也許會害怕,但我們還是要去看,這只需要內心一個簡單的轉變。但有時就算經過多年的練習,我們仍然無法做到,所以我們需要傳承及上師的加持。


  無懼地看入鏡子是我們與上師、傳承及修行道路相聯系的主要原因。這實際上能誘使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灰塵以及所需要的清洗,同時知道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做到。我們渴望深入法,並且真正將法教融入生活。除非法教能深刻進入我們,否則知性上的了解是沒有什么意義的,這只會增加我執;我們必須一直確認法教的目標是減低自我重要感。


  當自我重要感減少而能容納更多的真理時,諸佛菩薩的加持就一直與我們同在。無論我們的生命有多困難,他們的加持都可以讓我們產生轉變。就是這樣,在此生或下一世我們將會有所成就,只要我們願意看入鏡內。


注視的熱情不應該停止


當我們以一種溫和、喜悅的方式來練習自我省思,對傳承的智慧以及自己的智慧懷抱著深深的感激,上師的心就會與我們同在。一旦我們能夠靠自己,上師對我們的修行也會放心。我們知道注視自心將引領我們至解脫,也因此有勇氣來進行自我省思的練習;然後我們所經曆的一切,都能夠反照出自己,而每一個經驗都提供了一個超越固定心的機會。


就算經過許多練習及閉關,自我省思也不會到達一個資深的階段然後可以暫停,會這樣想就表示我們走錯路了。也許我們會覺得疲倦而不想再往前走,也或許我們以為已經到達目的地了;但注視的熱情不應該停止,而應該深刻、增長。這本身便是成就。


在自我省思的道路上,我們是自己旅程的起點、中途及終點的評鑒者,只有我們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也只有我們可以去做。一旦我們知道如何評鑒,事情就會變得容易許多。




..第五章 老師有如明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