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藏傳《中論》八不頌的意義

分類:法相宗
2013/01/28 08:57

  藏傳《中論》四百四十九頌,二十七品,古印度聖者龍樹菩薩造。梵語:巴甲(般若)、納瑪(名為)、母那(根本)、瑪得瑪嘎(中)、嘎日嘎(頌),名為《中觀根本般若論頌》,或譯《根本般若中論頌》,簡稱《中論》。
  《中論》是正依《般若經》義,以正理破除一切外道實有師的邪執分別,于人法增益的自性所立宗;遠離有無等一切偏見邊執,悟入中道,即名為,或名《中論》。如《般若燈論釋》雲:能成立般若波羅蜜多之理趣,名般若燈。這是依所詮內容??以般若到彼岸義而立名。主要宣說斷除有無等一切邊執見,及主要顯示不見有無邊等的勝義中道,即得解脫生死輪回。如聖龍樹《緣起心要頌》雲: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建立,於真性見真,見真即解脫。是說證得勝義空性即得解脫。
  般若義為智慧,即觀察智或銳利智,以此智慧來觀察一切事物的本性、特性、自相、共相,若去若取詳細辨別之最勝心所,具有斷除猶豫及邪分別的作用,即是抉擇辨別好壞是非的智慧。佛菩薩阿羅漢緣覺都是以般若為母,從般若而生。所以聖龍樹以般若為宗,即是以般若慧眼觀察一切事物的現象與本體,最終達到證空性??勝義諦而得解脫與涅般的目的。例如《中論》二十七品都用字其義在此。聖龍樹觀察世間法也是以般若為根本,如龍樹《般若百論》雲:見不見功德,根本是般若,為成彼二故,應偏持般若。這是一部世法論著,是說世間人要辦成世間一切事業,最根本的要以智慧來分析辨別好壞是非得失。
  佛陀所說修施等行所有利他的一切法,都是為開發眾生的般若慧眼通達真性,未生起般若慧眼者令生,已生者令攝持安住,及令輾轉向上增長的方便。如寂天菩薩《入行論》雲:此等一切支,佛說般若義,故欲寂滅苦,而生般若慧。是故佛經中所說一切法,都是為趣入般若,引導一切凡愚眾生趣入智者所欲境,引向施等解脫涅般城,所以周偏尋求見緣起真性的般若眼者,即是一切智者所作的最勝事業(見宗喀巴大師的《中論大疏·正理海論》)。
  聖龍樹如實親證佛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為宣揚佛語,以正理破一切邪執分別,斷除一切偏見邊執見網,令其趣入般若證解諸法性空而得解脫故造此論。如《中論釋·佛護論》雲:如是因緣,阿 黎為顯諸法無自性故而造此論。由於凡愚眾生以實執無明暗昧遮蔽慧眼時,分別諸法實有自性,由此而生貪嗔,何時了知緣起真性境,即破除無明暗昧,以般若眼見諸法無自性,爾時則不生貪嗔等煩惱即得解脫。
  聖龍樹是大乘宗的開祖,造論很多,總的來說,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共同明處類,如因明、聲明、醫方明和工巧明及世法論,與世間共同的論著。這方面的論著漢文論藏未曾收錄,如《開元釋教錄》卷六:龍樹菩薩《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今以非三藏教,故不錄之。因此刪之而不入藏故失傳。藏文論藏多有翻譯收錄。二是佛教內明,可分三類:一是讚頌類,有十九種,多是讚歎三寶和贊緣起性空的讚頌類,有十九種,很少以正理成立緣起性空;二是密部儀軌等論著;三是以正理成立緣起性空的論著有六部,稱作龍樹菩薩六部論,這六部論中是以《中論》為根本,《七十空性論》和《回諍論》為《中論》的支論,可以稱作一本二支。
  《中論》傳入我國有漢傳和藏傳兩系,也就是一本有漢藏兩譯,其注釋在古印度有八家,漢譯三家,藏譯四家,《中論》八不頌,漢有四譯。這四家是:
  一,《中論》鳩摩羅什譯為: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二,《順中論》無著菩薩造,元魏瞿縣般若流支譯為:
  不滅亦不生,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佛已說因緣,斷諸戲論法,故我稽首禮,說法師中勝。
  三,《般若燈論釋》分別明(清辨)菩薩造,唐波羅頗密多羅譯為:
  不滅亦不起,不斷亦不常,非一非種種,不來亦不去,緣起戲論息,說者善滅故,禮彼婆伽梵,諸說中最上。
  四,《大乘中觀釋論》安慧菩薩造,宋惟淨等譯為:
  不滅亦不生,不斷亦不常等,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藏本只有一譯,為了藏漢譯本對照,今將藏文八不頌譯出,以供參考研究。頌曰:
  誰說緣起法,不滅亦不生,不斷亦不常,不來亦不去,不一不異義,滅戲論寂教,頂禮圓滿佛,諸說中最勝。
  此二頌是造論前的禮贊文,禮贊包括:一佛說緣起離八邊的二諦中道,二佛說二諦中道的所為義,三總上二義顯佛功德。是論總義,如無著菩薩《順中論》雲:如是論偈,是論根本,盡攝彼論。(佛陀經無數劫修行親證大覺無倒宣說緣起教法,說明宇宙萬物的真理。)聖龍樹觀佛說緣起無自性義,對佛生起深厚的清淨信心,為念佛的恩德,以佛說緣起無自性義而申敬禮。在古印度論師造論,凡屬一部完整論著,論前都有禮贊文,無禮贊文的屬於支論。但禮贊的形式很多,唯聖龍樹以誰緣起法來贊佛功德。在龍樹菩薩的其他論著中亦有贊佛緣起法的頌文。如龍樹《六十正理論》雲:誰於生滅等,以此理斷除,說緣起能王,於彼稽首禮。又如龍樹《不思議贊》雲:佛說緣起法,即是無生性,敬禮無等智,難喻不思議。
  論前禮贊的意義,一是顯示龍樹菩薩自己是依佛陀所說及隨順先代諸聖者所行故;二是為造論事業圓滿究竟無障礙故。如《六十正理論釋》雲:問曰:雲何不由其餘功德申贊,而唯由說緣起讚歎耶?答曰:這有三個方面:第一,讚歎的體性:龍樹阿 黎自己由於通達真實性,獲得殊勝歡喜,及了知由於通達緣起即是一切功德根源。第二,讚歎的行相:由所說緣起無自性,即遠離一切邊執垢染;由能說彼(緣起)法,故功德極為圓滿。第三,讚歎的因:龍樹阿黎欲解說緣起,乃于宣說彼緣起者??如來,生起恭敬。
  誰說緣起法:佛是宣說緣起法者,不是創造緣起者,緣起法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客觀規律,佛出世不出世,法爾如是。緣起法是佛教的精髓,與一切外道師的說教有其本質上的區別。佛教內部各宗雖然都承認佛說的緣起教法,但各各宗對緣起法的理解卻不相同,本論所說的緣起性空遠離八邊義,標明唯屬聖龍樹中觀宗,說明宇宙萬物都是因緣所生而無實體這一規則,不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以及動物界,無不是因緣而生,在緣起這個範疇中生存,即所謂緣具則生,緣缺則滅,任何事物也不能違背這一定律。
  此處所說的是有為緣起,有為法本身所具有生、住、變異和壞滅四相,顯示有其功能義利。緣起的含義有以下十一種。一,無作者,是指無有大梵天、大自在等創造世間萬物主的作者;世間作某種事,如泥木工修房屋,也稱作者或作事者,這屬於緣起的一個條件或因素;二,有因,凡是一個事物的生起,必定有因,無因無緣而生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三,無有情、命者、養者等體;四,依仗他緣自無主宰,如《撰集百緣經》卷十雲:一切諸法中,因緣生無主。又如《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雲: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若能解此者,即得真實道。是說法無空性必須依仗其他各種因緣條件而生,自無主宰;五,有為緣起規律性不可動搖;六,無常;七,刹那;八,相續不斷;九,因果相輔相成連續相順而生;十,具有種種因緣聚合,種種形象變化,由因緣條件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十一,因果規律各各決定不亂,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這是因果的定律。以上的緣起義,說明緣起本身即無自性。
  就緣起 名義講,如《中論大疏》雲:此處所說的有為緣起,有和合(相遇)、相待、相依三種異名。和合如《中論》觀和合品說。和合或稱相遇,例如水遇冷會結成冰,又遇熱變成開水,鐵遇熱會熔成鐵水等等。世間各種事物遇到不同條件會起各種變化,出現不同結果。二,相依義,這裏是指所依,不是指能依,因為法無定性。世間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相聯繫,互相克制,自然界是這樣,人類社會也是這樣,單獨一個物體不會存在。所以諸法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共作、非無因作,而是因緣所生,如三蘆立,輾轉相依,獨一不立,(見《雜阿含經》卷十二)。例如房屋樓臺,由磚瓦木石樑柱等各種條件相互連接,互相依靠,相互支撐,一有所缺,皆不能立。此義在一切經論中多處宣說。三,相待義,或稱觀待義,如《雜阿含經》卷十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又如龍樹《寶曼論》雲:此有故彼有,如由長有短,此生故彼生,如由燈有光。有長故有短,非從自性有,如無有燈故,光亦不能生。就觀待義講,無為法觀待自分事,也說名緣起,這是中觀宗的特殊法。這些稱作觀待緣起,因為無為是觀待有為立名,涅般是觀待煩惱斷盡立涅般名,斷盡常樂我淨四種顛倒,立名涅般四德。所以煩惱即菩提的不二法門之義,並不是說煩惱就是菩提。如本論第八品說:依業有作者,依作者有業,除依緣生外,不見成就因。諸法既是和合、相待、相依而有,即是緣起有,非自性有。

  不滅、不生、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義,八不勝義是依緣起事表現其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屬性或特殊不同的行相,這就是《中論大疏》中說的差別事差別法的表明緣起事與八差別法關係。所以聖龍樹依佛教義先說有為緣起-世俗,依緣起世俗事說八不。如本論二十四品雲:不依止世諦,不能說勝義,不證勝義諦,則不得涅般。又如本論以觀緣品為首,為了成立緣起無自性,首先否定外道所主張的四種生,這四種生法是違反緣起的,其後各品依事觀察,以理智觀察勝義而證空性獲得涅般。這是龍樹中觀宗的根本宗義。
  不滅等八,主要是觀待聖者的根本無漏智觀緣起真性境時,照見緣起不滅不生等,如《般若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並沒有離開五蘊事而空,所以不滅等是就根本智緣真如境時而說的。緣勝義境時不滅,如《入二諦經》雲:天子,于勝義中,真勝義諦,超出一切言說,無有差別,不生不滅,無有差別,離於能說、所說、能知、所知。天子,真勝義諦,超過具一切勝相一切智境。所以八不只是就聖者觀勝義時的勝義境,不能把觀勝義境與世間法混淆,如月稱《入中論》雲:由名言(世俗異名)諦為方便,勝義諦是方便生,不知分別此二諦,由邪分別入歧途。但緣起世俗與勝義八不二諦義法微妙甚深,淺智凡夫極難理解通達。一是由因甚深,二是由性相甚深,三是由出生甚深,四是由住甚深,五是由生長甚深,故佛成道後暫且默然不說法。如《大方廣莊嚴經》卷十雲:我得甘露無為法,甚深寂滅離塵垢,一切眾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佛知此法甚深微妙,淺智眾生難得了知,極難測量故,所以佛陀密意暫不說法。因為若倒執空性則有極大過患。不了知此二諦差別關係就會入於歧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