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解脫修證次第(上)
五蘊解脫修證次第(上)
南懷瑾老師
現在我們講五蘊解脫和修證次第。我把《楞嚴經》的重點和秘密抽出來,取個名字<增補楞嚴法要串珠修證次第>。你們許多人雖然都讀過這個經典,但是怕都沒有注意到這些重點,因此就拿原文,帶領你們讀書。《楞嚴經》講五十種魔境,就是說修持走岔路的境界有五十種。現在人不知道,實際上,像國內氣功、特异功能,包括印度、尼泊爾歐美那些莫名其妙的修法,這些魔境,佛當年都已經講過了。大家看不懂,因爲翻譯用的是古文。其實佛說的都是有科學根據的。如果把五十種魔境配合現代科學,詳細作個說明,對人類的貢獻應該很大,但是沒有時間去做,這個世界人太多,讓他瘋一下也不錯。
色陰解脫與楞嚴大定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爲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暗,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爲其本。(《楞嚴經》卷九---一七九頁。)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道場兩個字翻譯得很有趣。四十年前,一位中國教授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教禪學,他翻譯了很多禪宗典故寄到臺灣,要我給他修改。我看了就頭大。修改還不如自己寫!他是位老先生,怎麽給他改呢?當時我有個學生,年紀比我大,要是現在還活著,已經超過一百歲了。我這位學生曾留學加拿大,我說,你看英文,看完後告訴我內容。他看了就笑:“老師啊,他把禪宗祖師講的道場譯成了墳場。”我說:“他沒有錯啊。”他是沒有錯,他小的時候在中國大陸,一定看到過和尚給死人念經,送到墳上,叫做“作道場”。所以他把道場翻譯成墳場了。他當然是錯了,什麽是道場呢?道場就是修道的場合,密宗叫曼陀羅或壇城。你今天在這個位置上兩腿一盤,或者打坐,或者念佛,這裏就是你的道場。也不一定講打坐不打坐,所以佛告訴你,行住坐臥都行。不過,靜坐是求證道業方法裏面最重要的一個姿勢,尤其是盤腿跏趺坐,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采用的。所以這裏講,你坐在道場。你注意啊,他中文翻譯得太美了,很容易一下就讀過去了,每個人都認爲自己很聰明,不肯用心。“銷落諸念”,一切雜念自己不起了,注意不是你把它壓下去了。“銷落”等于下雪時雪飄下來自己化了,雜念都掉下來,雜念自己清淨了。“其念若盡”如果你所有的雜念都乾淨了,清清楚楚了,注意,我把念都解釋成雜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那麽你就內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可不是雜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間一個雜念都不上來,道家有一句話,“煩惱無由更上心”,此時,外界對你沒有任何影響,即使是一把槍頂在你頭上,你都沒有生氣和煩惱,來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參禪、念佛、或念咒,開始時雜念非常多,等你制心一處,專心到某個程度的時候,慢慢雜念沒有了,就連念咒這一念也沒有了,一切離念,離開妄想。“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如三摩地。”一動一靜之間,都一直保持雜念自然清淨的境界,沒有變動。一動一靜是講生活的形態,尤其是在家人,還要去辦公室工作,還要做事,在動中也要保持這種境界。或者趕快去辦公室一兩個鐘頭,處理完事情回來,再進入這種狀態。“憶忘如一”,不管你是用心去保持這個境界或者不用心去保持都一樣。這裏的“憶忘”兩個字,一個代表用心加上保持,一個不需要用心保持,它反正在這個境界中。“當住此處,入三摩地”,應該這樣入三摩地,這是定境。如果盤起腿打起坐來只是在禪堂有定境,放掉腿就什麽都沒有了,那不是修定,那是修腿。你們應該提問題啊,你們不提,那好,我幫你們提。世尊,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求得制心一處呢?您老人家告訴我,達到這個境界氣脉是否通呢?答案是:不用方法。這個《楞嚴經》所講的“楞嚴大定”,等于《華嚴經》裏面講的“法界自性”。以我們中國話來講,要“體任天然”任是一切放下,連放下也不要,很自然就達到那個境界,這裏其實也是講專一,不過這個專一不像小乘,要加一個什麽方法或者念一句佛、咒子或者作一個菩薩本尊的觀想等。這裏是自然就達到的。體任自然,銷落諸念,在智慧裏,這就叫做“法界體性自性智”。當然你也可以走小乘的路綫,那是別的法門了。從現代生理科學的立場告訴你,在這個境界上,氣脉一定寧靜,氣住就達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幾乎沒有了,但是還有一點,心脉也快要打開了,所以講心與物是互相影響的,氣脉不調和,色身四大沒有調好,雜念思想就不會停下來,氣就寧靜不下來,注意,佛對這個一點沒有明說,這是我加進來的,很值錢啊!
色陰區宇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爲色陰區宇。”佛他老人家真是很慈悲,又爲你作了一個比喻。他說,到了這個境界,就好像是一個眼睛好好的,沒有瞎,沒有近視,也沒有老花的人,被關在一個黑暗的房子裏,先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被關到一個極其黑暗的房子裏的經驗?(有人答:“有,停電的時候。”師答:“關那麽一下下不算數。”)密宗有一個方法,叫“閉黑關”只准七天,房間不大,可以通風,裏面有床鋪,有洗澡的地方,可能還擺一張桌子和椅子,當然還有佛像,你一個人裸體在裏面打坐,一點光都沒有,這是修眼通,也可以說是修天眼用的。處在黑暗久了,慢慢會有亮光了,那個亮光不是太陽光,不是月亮光,也不是燈光,是真實能看見的光哦!至于這種亮光在物理上叫什麽,我現在不告訴你們,要參考現在的物理學、光學的理論。佛是說你上面的這個境界,就好比是有眼睛的人處于黑暗裏,我給它加上褲子啊衣服啊,根據自己的經驗,把它形容得更仔細,你們不要被我的話騙住了。所以現在學佛不懂科學就免談了,佛都知道這些道理,不過,他老人家生活在兩千多年前,不是現在,如果現在他老人家再來說法,就會加上科學了。黑暗中那個隱隱的光是有相的光,不是自性的光明,不過于宇宙自性和你自性也有關聯。在黑暗的房子裏,什麽都看不見,可你心裏特別清楚。像我們原來帶兵的時候,最好的處罰就是關禁閉,不是正式坐牢,而是把你關在暗室裏,一點亮光也沒有,一點聲音也聽不見,普通人在這種情况下會怕哦,當然,如果把我關進去,那我正得其所哉,正好打坐。這時你的心孤零零的,只有個精性,心裏頭自己思想都很清楚,可是自性的智慧光明還沒有發出來。“心未發光”是說還沒有發智慧的光芒,無相的,心裏頭還沒有透亮,沒有大徹大悟的那種境界。“如明眼人,處大幽暗”那個黑暗裏的亮光是有相的光,是物理的作用。心光不是物理的作用,但是文字只能用光字來形容、來代表。
現在很多學密宗的人,動不動就把“心光”的光看成有相的光,都錯了,有個電影裏演中陰境界時,也用那麽一團光,我告訴大家,這樣理解中陰光,人就更難得度了。你以爲中陰時還真有一片光明來接你啊,有是有,是“心光”,不是有相的光。像我們常說:這件事情我沒有想通,突然靈光一現,我想出答案來了,這也是心光。佛說到了這個境界叫“色陰區宇”。色陰是身體四大(地水火風)加空大所變化作用範圍,還不是道,憨山大師在盤山頂上經行時,看到整個的海天和世界,在一片光明之中,那是生理變化,也是在色陰區宇。下面佛會講十種魔境,講修行過程中的岔路,十種還只是講原則而已,許多練氣功的人,也有一點心得,有時也會有清淨的心境,但很容易從這裏走到岔路上去,很容易入魔。魔者磨也,就是自己迷糊了。你說沒有外魔嗎?也有啊!外魔內魔一起來的。這也是在色陰區宇。如果能把十種陰魔配合現代醫理和物理講出來,是很大的貢獻。這裏補充兩點,要修一個閉黑關的關房很難,需要雙重墻壁,不能透一點光,但是空氣要流通。這是一。第二,其實,我們現在閉眼打坐就是“如明目人。處大幽暗”啊!不過不是在房裏頭,而是在爸爸媽媽借給你的這個身體的房間裏打坐。這都是在生理、唯物的範圍內轉哦,都還是色陰區宇的範圍。
色陰解脫 超越劫濁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暗,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爲其本。”佛接著打比方說:如果像白天張開眼睛看東西一樣,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看到天空,看到空靈的境界了,這才叫色陰盡。在生理方面,現在氣脉完全通了,跳出了生理的範圍,這叫色陰盡。這段色陰的討論是講生理的,物理的,不蓋在無明中,發生光明了。到達這個境界的人,不再受這個物理世界及社會環進境的影響了,但是還沒有成佛證得菩提。爲什麽呢?因爲這還在妄想境界,心念想念還在。但是,也就是靠這個堅固妄想,才能達到這個境界。你若思想不堅定,學學就退道,那你還達不到這個境界呢?雖然這個不是道,不是菩提,可是功夫能做到這一點,那已經不得了啦!通過定的境界再加上般若的開發,你可以到達色陰盡了,不過這裏不用什麽方法,只是講銷落諸念,一切雜念都放下,一切都銷融掉,進入動靜不移,憶忘如一,這是修大乘菩薩的境界。在這種三摩地的定境裏,自然包含了四禪,至于說用那一個定,到這時,連四定這個念都要放下,四禪八定已經微不足道了。但是四禪定的經歷就在裏面了。所以大可以包小,但小不能包大。從欲界到無色界的三界,四禪八定,乃至小乘的滅盡定,都沒有離開第六意識的範圍。注意第六意識幷不是什麽壞東西,轉了就變成妙觀察智,還是那個第六意識,重要的是看你怎麽用。《楞嚴經》裏面講的十種仙,壽可達萬歲,長生不死也都是靠這個堅固妄想,所以從作用的角度來講,堅固妄想作用很大。當然這還不是菩提道。
爲什麽我們有色陰區宇呢?因爲自從無始以來我們這個生命都在堅固之中,所以叫“堅固妄想以爲本”。我們的色陰區宇就是我們這個肉體色法。包括地水風火,我們一入胎,有了這個地水風火的生命,就有這個色陰區宇了,甚至入胎以前,生死中陰的時候也有,在唯識學中叫“法處所攝色”是在意識境界中,自己有個地水風水空的物質觀念。好比說,在夢中,本來是個夢,我們還是覺得有個身體,那個身體是法處所生的色,換句話說,自無始以來,我們認爲這個身就是我,身見很難忘掉。那麽身見又是怎樣來的呢?是堅固妄想來的。所以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牢籠一樣,把我們困于色陰區宇,就是雲門禪師所講,“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被形體關住了,空不掉。要解釋色陰區宇,達到色陰盡,需要銷落諸念,那時就好比十方世界,一切幽暗都沒有了。但是用什麽方法達到這一點呢?大乘的方法不是四禪八定一步一步做工夫了,而是用智慧的解脫,就像永嘉大師所說的:“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一步步做工夫,慢慢進去,那是“生因之所生”,所以永嘉大師的方法是不用方法,等于《楞嚴經》講的無門爲法門,這是真正的大秘密。一般人只是把這些當作是顯教的教理,這些都錯了。了因之所了,“了”就是了,放下就是了。換句話說如果用數學公式來表達,“道”就是“了”,“了因之所了”的“了”是减法,一减一等于零。零就是零。“生因之所生”的“生”是加法。在《圓覺經》上佛說:“一切衆生妄認四大爲自身相”,衆生都錯了。把四大肉身誤認爲是自己,“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把六根六塵接觸的反應當成了自己的心,所以身心兩方面都認錯了。我們今天父母所生的四大之身和六根,都是第二、三重的影子,自性功能本來在那裏,沒有動過,所以《圓覺經》是很高的華嚴境界,本來也是佛境界。如果你真正認識到這個色身不過是四大假合之身,一切放掉,管他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樂也好,根本不去理它,那就是大乘根器了。
有人問這時氣脉通了沒有,有兩個答案。第一,你這句話本身就說明你堅固妄想的習氣沒有變。第二,告訴你,真的放下了,氣脉當然就轉變了。佛在《楞嚴經》第三卷就告訴你了:“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回轉來看看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若存若亡”,好像有好像沒有,幾十年,或者一百年,隨時都會走掉,我們的身體不過是我們借住的一個房子,如果你真能明白這個道理,明白自身的體相,不妄認四大爲自身相,不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一切放下,就對了。問題是大家就是放不下。比如你們大家學佛打坐,眼睛一閉,坐在那裏,都是悶在牢籠裏一般,所以禪宗祖師駡人:“黑漆桶一團”,等于一個東西放在桶裏,蓋住了出不來。一般人打起坐來很難跳出色陰的範圍,動不動就在那裏做功夫,可見身體這個牢籠很厲害的,色陰的範圍很嚴重。如果你的心不在身體上搞什麽氣脉了,不爲它所轉了,就像《楞嚴經》一開始就告訴你的:“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整個虛空在你心裏,猶如一片浮雲在太空裏一樣,那麽渺小,你的心、本體有這麽大,整個身體,整個世界有多麽渺小啊,爲什麽還要管這個身體呢?這樣你認識本來之後,再“返觀父母所生之身,若存若亡”,就是這樣的,本來空的。不管你是走大乘還是小乘路子,若真能轉化色陰,銷落到空了,于虛空合一,連虛空也銷落了,就像道家講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時還沒有到家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打破色陰的牢籠了,算是色陰盡了。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是一個比喻,已經是虛空了,還粉碎什麽呢?地球都毀滅了,沒有時間空間了,更沒有肉體這些觀念了,都打破了。
李居士:色陰盡的物理現象或者說標記就是“若目明朗,十方洞開”好像站在高山之頂,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亮的,整個虛空都沒有障礙了,不像“處大幽暗”的時候,什麽都是黑的。
包卓立:“十方洞開”,這種境界是不是暫時的?不修就沒有了?像西藏有一些記錄,有的大法師曾經有一段時間可以看得很遠很遠,什麽都可以看見,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沒有了。
懷師:真的達到“十方洞開”這個境界的時候,所有的脉統統都打開了,而且這種成就不是暫時的,至于你說的那個大法師的情形,他只是中脉打開了而已,還在色陰範圍。氣、脉、拙火都是色陰範圍。之所以跳不出來,是因爲無始以來自已的堅固妄想這個根根沒有破掉。道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也還是在色陰範圍。破這個堅固妄想還是要用第六意識,還是用堅固妄想去破它,這叫以楔出楔。色陰區宇還包括生理,物理方面。下面講不同的東西了。
受陰解脫 超越見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爲受陰區,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複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爲其本。(一八二頁)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一八六頁)“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這裏文字用得很妙。講色陰區宇是從“汝坐道場”開始,這裏換成“彼善男子”了。在《金剛經》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菩薩境界,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菩薩境界都稱童子,所以文殊菩薩又稱文殊童子。這裏佛說,諸位先生們,諸位兄弟們,修定修止達到色陰盡的境界,你見到一切佛的心就和我們的心一樣,一切衆生心等于一切佛的心一樣,這一點你看得很清楚,好像明鏡中的影像一樣。注意啊,這時你還在定中啊!在奢摩他(止)的境界裏啊,自己的每一個思想念頭,都像影像一樣飄過來飄過去,無所謂,好像是空的,很輕鬆。你們用功有時也會有這個境界啦。這時你自己覺得好像已經懂了,明心了,但還不能起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爲受陰區宇。佛作了一個比方,此時的情形,就等于我們在睡覺做夢,好像被鬼壓在那裏,心裏很明白起心動念都很清楚,但叫不出聲,手脚都在,也感覺得到,但就是動不了,被它壓得死死的,很害怕
爲什麽會有這樣的夢呢?因爲“心觸客邪”,有靈鬼,或者魔障,或者因爲身體裏有病,總之,都是邪氣碰到你的身體,而使你的心起這麽一個反應。這種情形叫受陰範圍。受是怎麽來的呢?無始以來,我們生命多生累劫,觸受都搞慣了,受苦、受樂、非苦非樂、喜憂,這些都是受陰解脫不了而來的。還沒有離開身見的作用。“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複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爲其本。”
前面講到睡著了,被鬼壓住了,後來一下子醒了,鬼也沒有了,身體也不受壓了,這時身心可以分離,隨時可以把這個身體丟掉,要走就走,可以解脫這個身體了,功夫到了這裏,觸受都沒有了。等于道家講的陽神出竅一樣,不過道家講的陽神出竅還有一個影子,這裏連影子都沒有了,身心都無所謂了。此時,去住自由,沒有障礙了,要留在身體裏也可以,要走也可以。這是受陰盡。修行到這種境界的人,智慧打開了,觀念思想不會有偏差了,不會被小乘的五見(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所縛了。色陰盡的時候是超越劫濁,不再被現實的物質世界所困住,不像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這批人,被電腦等等這些物質文明所困。到受陰盡,超越了思想見解,得正見了。爲什麽會這樣呢?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虛明妄想”。色陰的時候,是被堅固妄想抓得牢牢的,到受陰,是被虛明妄想抓住了。好比說你坐在公園裏,思緒飛得好遠好遠,可能想到阿拉斯加去了,這就是虛明妄想。受陰境界有觸受兩面,有十種魔境,都是虛明妄想來的。要想妄想不虛明瞭,還需要小心用功。正如神秀大師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受陰盡得意生身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受陰盡了,就好比是人睡覺不受夢魘壓力了,但不是成道,還沒有得漏盡通。六根都不漏了,一念不生,得無生法忍,念念清靜了叫漏盡通。普通天人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沒有漏盡通。只有佛的弟子,小乘阿羅漢或者大乘的菩薩才有漏盡通,尤其是大阿羅漢,得漏盡通,六根都不漏了。換句話說,不動心了,等于中國孔子講的對境心不起,起而不起,不是完全不起,起了也像是沒有起。佛說,到受陰盡的時候,雖未證得漏盡通的涅槃境界,但是心已經可以離開身體了。此時,要死就,要留也可以留。那個舒服程度就像小鳥出籠一般,到這個程度,當然比道家所謂出陽神高明多了。不過這個時候,壽命沒有盡,業力沒有完,如果想要早走,逃避痛苦,那是犯了殺戒。這是順便提到的。這時如同經歷了菩薩的六十聖位一般(六十聖位包括三漸次,十信、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妙二覺等),對佛菩薩的境界都能體會了。這就比道家的陽神高了,天上人間任意寄居,隨便你的意思。寄居,只是挂褡一下,偶然住住。苦難的人世間需要我來就來一下。
想陰解脫 超越煩惱濁
譬如有人,熟寐寢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韵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爲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越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爲其本。(一八七頁)“譬如有人,熟寐寢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韵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爲想陰區宇。”這時佛又作了一個比喻。這個情况就好比是一個人睡著了說夢話,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講話,可是他的講話話別人聽起來都能聽懂。達到這個層次的人,可以像菩薩一樣說法了,說的法與大菩薩、佛說的一樣,使沒有睡的人聽了他的話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問:“你怎麽會說出來?”這時他是自然就說出來了。所以,你不要輕視普通弘法的人,他雖然沒有到家,他講的話却是菩薩的話。這是想陰的範圍,分析起來又有十條岔路。“若動念盡,浮想銷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越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爲其本。”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動,任運自在,一切妄想都沒有了,塵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無所謂,死也無所謂,爲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這叫一倫生死。這時,從頭到尾都是圓滿清靜的。修到這裏,就是想陰盡了。修到這裏,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前面講過,妄想有堅固作用,虛明作用,而我們之所以有想陰,是因爲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謂融通,就是融會貫通的意思,融會貫通了,則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體現”,平常什麽都明白了,像大明鏡一樣。我們一般人都受想蘊的控制,隨時都被控制著。但是平時思想用在對自己身體的堅固妄想方面,很嚴重。有時候也會有虛明妄想來。有時候看佛經修持,忽然有所領悟,似乎很解脫了一樣,那個就是屬于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陰區宇,已經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來去,但還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還沒有看通,還在現在這個身體裏,等到想陰盡的境界,對六道輪回、生生死死都無所謂了,生死涅槃等空花。含光默然不管時間長短,現在大家打坐至少可以瞭解什麽叫身心(思想的心)分開了。你閉眼打坐,好像被關在黑桶裏一般,身體不動,思想來來往往、昏昏擾擾的,但是慢慢的,你可以把身體六根和思想往來分清楚了,能隨時清淨自己的思想念頭了。有了這麽一個基礎,即使心仍然被蓋在這個肉體裏面,能够這樣清靜的人已經很少了,很不錯了。有了這個認識,估計你還聽得進我們這個五蘊解脫的課,否則是聽不進了。你們大部分人都是閉眼打坐,照古代嚴格的講,打坐幷不完全是閉眼,眼睛應該是微微張開的。後來道家對這種方法叫“垂簾”,眼睛的上下眼皮,等于窗簾一樣,閉三分之二,留一點縫。根據古時候佛經的翻譯,做白骨觀也好,安那般那呼吸法門也好,都要眼觀鼻,鼻觀心。就是說眼睛三分之二關閉起來,看著自己的鼻尖,而鼻子與心窩子對成一條直綫,然後不管眼睛,回轉來觀自己的心念。另外嚴格地講,小乘修法是半閉眼睛看前面三步距離的地方,大乘修法是開眼對著前面五、六步的地方。
使眼睛去看的這個注意力是意識,我們一般人習慣性的會把眼識和意識配合起來去看。如果是開眼打坐,要把眼睛的意識拿掉,眼珠子開著,但沒有看,這種方法與閉眼的感受不同。你們平時閉眼打坐習慣了,讓你開眼你還受不了呢。如果你訓練自己把眼識拿掉,那你對于身心分開,思想與身體分開的體會就會比較清楚了。
這樣眼睛半睜半閉,用中國字來形容叫“含光默然”,那個樣子就像健康嬰兒睡覺那樣,眼睛有一條虛虛的縫。注意,只有腦力、神充滿了才做得到這樣,對現代人來講,我主張閉眼打坐,什麽道理呢?因爲現代人用眼用腦太過度,神都不充滿,開眼打坐容易把氣神都提到腦上,算不定搞出毛病來,把神經搞錯亂了。爲什麽眼睛要這個樣子?你看佛菩薩塑相都是這樣。我告訴你,比方借用道家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來說,神充滿了,你想閉眼都閉不住,自然會開開。但是眼睛開開幷不是看哦。我不叫人走這個路綫,因爲普通人會習慣性地往前面看,這就不對了。有人打坐,在那裏規規矩矩地“眼觀鼻,鼻觀心”。我做給你們看,你們注意我的眼睛,它慢慢變成兩個眼珠向上去,前面一條白的綫出來,這樣是不對的哦,這還是有意在看,是把眼睛硬拉到上面去看,這樣都會使精神出問題,是一種病態。你們用這個方法很容易這樣出問題,理由等一會兒告訴你們。眼睛巧妙得很,你們身心有時候觀照不清楚,就有這個毛病,所以在講行陰之前補充講一下。
七處征心 八還辨見
這個是順便帶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廣東韶關六祖道場南華寺,我們有同學從那兒回來跟我講:“哎呀!那真是大祖師!我們拜下去,他的眼睛好像在注意我們一樣,我們換一個地方站,他的眼神好像就會跟著我們換一個方向。”你要曉得他的肉體眼睛是半開半閉的,佛菩薩塑相也是這樣,這可是個大關鍵哦。《楞嚴經》裏佛開頭就講兩個要點,“七處征心”,跟阿難討論“心”是個什麽東西,心在哪里?七次往返討論心的問題。佛說心不在外,不在內,也不在內外中間,不在虛空,也不是不在虛空。換句話說,心也在內,也在外,也在中間,也在虛空,也不在虛空,無所在也無所不在,全體內外、心物一體都是一個心的作用。所以你若真明白了這個心的道理,就不要守著自己這個肉體、和這個思想意識心,這些都算不了什麽。
《楞嚴經》已經把這個大秘密告訴大家了,你們也都讀過《楞嚴經》,只是就這麽讀過去了,都沒有看懂。一般法師們講《楞嚴經》,也都是像鸚鵡學舌傳聲筒一樣的過去了,我們很多同學在外面講《楞嚴經》也是一樣的情况。不過,即便是傳聲筒,也還是了不起,還是有功德的。
《楞嚴經》開頭講的第二個要點是“八還辨見”。八次辯論“看見”這個“見”字的道理,佛特別用眼睛來講這個道理,我們開眼可以看見光明,那是因爲宇宙裏有光,像太陽光、月光、星星的光,還有人造的電燈光等等。佛問阿難:“瞎子能看嗎?”阿難說不能看,佛說:“你錯了,瞎子也能看。看到裏面黑洞洞的,不像我們看到外面這個樣子。”開眼見光,閉眼見暗。這樣來回有八次辯論。佛就告訴阿難,明來暗去,暗來明就去,現象的變化是無常的,但能見明見暗的那個能見的東西,不在明暗上面。有人說,佛說的不如現在詳細,不如現在科學,那是亂說。當今科學雖然很詳盡,但對很多事情也還沒有定論。佛是兩千多年前講的,那真是了不起。你們現在學佛經很容易有主觀成見,不像我們當年看這些經典,那是完全聽他的,然後用自己做試驗,把自己的主觀都拿掉。佛說,你把光明還給太陽、月亮、星星,把障礙還給墻壁(如果是一張紙擋住你了,就把障礙還給那張紙),把一切都還完了,但還有一個東西沒有辦法可以歸還的,也沒有辦法還給虛空,那個東西不就是你那個能見的嗎?這樣分析完了,佛講了四句名言“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見道時,明心見性的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見道的本身不是物質的東西,離開物質的東西,離開現象的東西,不是眼睛看見的見所能達到的,這是談形而上的見。那麽佛爲什麽在提出七處征心以後就提出眼睛談“見”呢?道家有一個最古老的經典,姜太公的《陰符經》,也有人說是姜太公的師父作的,到底如何不知道。《陰符經》就講“機在目,機在心”(眼心之機也),眼睛是心的開關,當我們休息好了,睡醒了,眼睛就要打開,做白天一切的活動。等疲勞了,就要走入黑暗狀態,走入陰境界,就閉上眼睛睡眠了。一陰一陽都在眼睛這個機關裏,所以開眼見明,閉眼見暗。這兩句話可以用來修道,也可以是世法大政之治,大謀略的哲學。“機在目”,外面要觀察清楚,“機在心”,應用之妙就在于你的思想心了。爲什麽講到這裏呢?因爲前面講到一念之間有堅固妄想,有虛明妄想,還有融通妄想,大家平時都沒有看清楚,《楞嚴經》把這些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的秘密都告訴你了。眼睛能見色,見一切物理的現象,但是還有無表色,還有理念世界,那就不是物理的現象了,但與眼睛也都有關聯。講這些就是告訴你們,不能光聽色受想陰的理論,要自己試驗。現在要講行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