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解脫修證次第(下)
五蘊解脫修證次第(下)
南懷瑾老師
行陰解脫 超越衆生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猶如睛空,無複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踪迹,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情擾。爲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爲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一九七頁)
行陰區宇前的想陰盡現象“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恒一。”修定修慧到想陰盡的時候,平常就沒有夢與想了,等于《心經》裏講的“遠離顛倒夢想”。夢就是想、想就是夢,夢、想消滅以後就清淨了,而普通人不是在做夢就是在思想。這裏講的“沒有想”是真的一念不生,是自然的一念不生,不是壓下去的,壓下去就是無想定了。到這個時候,“寤寐恒一”,清醒與睡眠一個樣,這就很難懂了,一定要實際修持到那個境界才瞭解。三祖僧璨禪師的《信心銘》就講:“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异,萬法一如。”如果你瞪著眼不睡覺,自然就沒有夢了,如果你心沒有分別沒有變异,也就萬法如一了。這裏的“夢想消滅,寤寐恒一。”是想陰盡的境界,只有到了想陰盡的人才曉得行陰,行陰是很難懂的。“覺明虛靜,猶如睛空,無複粗重前塵影事。”到這個時候,才是靈明覺知之境,永遠清楚,永遠清淨。佛作了一個比方,說這個時候就像萬里無雲,永遠是晴空萬里那個樣子。用中國文學來形容它,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時身心沒有粗重的感覺,很輕靈。這時也還能像普通人一樣做事。思想嗎?也可以!但是我們普通人做事都負擔很重,很粗重,而到了這個時候不管是吃飯也好,高興也好,駡人也好,都飄飄的,像做夢一般,又不是做夢。以前的事情也都像影子一樣。“前塵”不是以前的意思,現在所有的也都是前塵,我們睜眼閉眼看的,心裏想的,都是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踪迹。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這個樣子想陰清淨了,就慢慢進步了,看一切世間,整個物質世界,整個地球,山河大地,一切事和物,此心是“心如明鏡台”“如鏡鑒明”,完全清清楚楚,心不會被粘住,一切用完了就了無踪迹了,心中還似明鏡一般。我們普通人想陰沒有盡,自己隨時都會被自己的思想騙住。《楞嚴經》不用騙這個字,而是用粘,像漿糊粘住那樣,普通人那個思想的灰塵一來就粘住了,慢慢越積越多,明鏡就不見了。想陰盡的人,一切灰塵來了都無法粘了,一下就溜過去了,連一點影子都沒有了,永遠“虛受照應”。那麽這時他還是起作用嗎?沒有想陰的人,作用比我們普通凡夫還要大,智慧還要高,更清明,只要一來就有反應,所以有時候你一起頭講,下面的結論我就已經很明白了,不用等你講完。所謂“虛受”就是像鏡子照東西一樣,“物來則應,物去不留”,一切都照應,都有反應。但過去了就過去了,沒有留。“了罔陳習,唯一精真”。這個翻譯太高明了。“了”就是明明了了,“罔”就是恍恍惚惚,一切事情都是不實在的。“陳習”就是無始以來陳舊的習氣,拿這一生來講,從小到大我們這個陳舊的習氣都是想陰的連續作用。想陰過了,習氣就真可以轉了。“了罔陳習”,是說不會被思想騙了,現代人經常講的“理性”也是思想。“唯一精真”的這個精,不是男女性交出精的那個精,這個精是形容詞,就是中國人講的精神的精。這裏是說到了這個時候,唯一那個精,是真的。真正的精就是心中很清明,沒有雜念,沒有昏沉和散亂,什麽都很清楚,那個是精真。色陰境界與醫學、生理學、解剖學,生化都有關係,受陰與神經系統,呼吸系統、五臟六腑、荷爾蒙系統都有關係。講到想陰解脫,“了罔陳習,唯一精真”就完全講到腦裏面去了,腦裏面的細胞都要起變化了,起真空爆炸式的變化。真精可能是間腦這部分起變化,這都是真的哦!我可不是在亂說。講到想陰盡,才知道行陰之難懂。整個太陽地球月亮的轉動,就是個行陰的作用。像我們思想停不了,感覺停不了,也都是行陰的作用。你今天還活著,還沒有死,這也是行陰的作用。甚至你死了以後進入中陰,再輪回,那也是行陰的作用。再比如我們一生下來就要睡覺,也是行陰的作用。道家講打通任督二脉,我經常笑大家,叫你們不要有意去打通,他本身就是通的,它也是行陰的作用。這行陰最難辨,可是佛兩千多年前就講了,但是也還是沒辦法表達,尤其是這本經,翻譯成那麽優美的中文,就更難懂了。
行陰區的宇的魔障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爲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爲行陰區宇。”達到唯一精真以後,你在那個定的三摩地境界裏,對于生與滅的根本就很清楚了,某人要死了,會投胎變猪,或者會升天,對這些物理的變化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些都是定中的境界,這個定幷不是故意打坐才有的,你本來就在定中嘛!這時候你能“見諸十方,十二衆生”東南西北、東南角、東北角,西南角、西北角,上下一共是十方。一般我們都講六道,《楞嚴經》是講十二類衆生,若有色(有形有相的),若無色(沒有形象)都包括在裏面了。這時“雖未通其各命由緒”,雖然還不能完全看清一個人生命之來源,但已經能够“見同生基”,能看到我們一切衆生的共同生命後面有個動力,已經能看清生命輪回轉動的能源。這個生命能源“猶如野馬”野馬是引用《莊子》的,野馬不是一匹馬,是陽焰,虛幻的烟,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所以莊子說“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拿現代比喻來講,好比說原子彈爆炸那個動力,好像有又好像沒有。但是一旦爆炸了,那個威力就大了,有聲音、有亮光、還有味道,你聞到還會死,色聲香味觸都有。佛經用了這些文學翻譯,現代的人,不把它當成野馬野狗才怪呢!講到“各命由緒”,給你們講個故事。大阿羅漢可以看到每個人生命八萬劫以前的事。有一次,有一個人向佛要求出家,舍利佛這些佛的大弟子們就在門口把他攔住了,吵了起來,不許他出家。佛在屋子裏打坐,問他們吵什麽,舍利弗說:“世尊啊,我們看了,這傢伙八萬劫來都沒有結佛緣,不能出家。”佛就笑了,“你們這些羅漢功夫修養只能看八萬劫,他八萬零一以前是條狗,同我結了緣。那時我是緣覺佛,已經涅槃了,人家給我立了塔,供舍利子。這時候,上面有人屙大便掉在這只狗的尾巴上,它被驚跑了,尾巴一搖就把大便甩到了我的塔上,就是這麽個因緣,它就是可以出家了。”大便是狗最好吃的東西,所以那也是供養。生命的那個能源猶如陽焰一樣,它“它熠熠清擾”像閃電一樣,閃得很快,力量很大,很清,可是也很擾亂。熠熠就是形容有亮光的,嘩嘩閃的意思。這個生命能源是“浮根塵究竟樞穴”。浮根塵就是我們這個生命,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這個生命的中樞有個動力在動,這個動力,或者說這個行陰很厲害,這個東西不是思想。你打坐修到一念不生,或者念念清淨,你身上的任督二脉,十二經脉還在轉動,心臟還在跳動,這個作用就是行陰區宇,就是動能。這個中文翻譯得實在是太美了。翻譯這部經的人是宰相房融,被下放到廣東,就翻譯了般刺密帝帶來的這本經典。
莊子之所以用野馬這個詞,也是有道理的,野馬這個東西是會亂跑的,塵埃也是用來形容野馬的。講到這裏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點,“爲浮根塵究竟樞穴”,佛在這裏講得很隱晦,但很有道理。我們人類的整個生命在腦部,所以我在《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書中講,人參就像我們人一樣,它的倆個根根在土裏,兩隻脚從上面長出來,人參一千年會變成人形。對我們人來講,我們的土是頭頂上的虛空,兩個脚就是人參兩個叉子,所以我們一切都在這個腦部。下麵男女生殖器是神經末梢,整個中樞神經在頭部。佛講那個動力,“爲浮根塵究竟樞穴”用的非常高明,所以那個生命的動力與我們的腦子關係很大。究竟樞穴大概等于我們現在講的間腦,所以道家講靈魂是從頭頂上出去,但這個幷不是肯定的。
第二點是,對應行陰區宇也有十種魔障。前面講過色受想陰,每一陰都對應有十種岔路,十種魔障。有人說怕打坐,因爲怕走火入魔。告訴你們,你不用功的話,魔還不屑來看你呢,這些魔障你不用功還出不來呢。就好像一個男孩子被女孩子看上,那還不容易呢!講到魔境,有四句重要的話:“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如果你自己認爲那些境界沒什麽了不起,心裏不執著,就是好的:相反就是入魔了。這四句話是要點,佛講到每種魔境都要重複說一遍。所以我經常告訴你們,不管碰到什麽境界,都要記住《金剛經》上的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換句話說,你若用得好,對魔境不執著,不被它騙走,魔境是你進步的一種考驗,是一種好事情。等于我們做人、做事業,如果沒有艱難困苦你就不會有進步。受到艱難困苦,你仍然不被魔住,那你就超脫了。“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這個有動力的行陰很清,可是也很擾亂,它無形無相,可是又有一點形象,有一點影子,好象黑夜裏一點亮光,它似亮光又非亮光。如果這個根本源頭的性質不動了,好象沒有波浪的,永遠乾淨,一澄到底的水那樣,就是行陰盡了。這時候沒有呼吸了,很久才有一下,但不是死了。這時可以超越衆生濁了,他要發願來這個世界就可以來,不發願就可以不來,可以定在那個境界。“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這也是一念起的作用,這個念很難懂了,等作結論時再說。“幽”就是看不見的,“隱”就是人世間看不見的,這個妄想有這麽一個功能,看不見也摸不著。在這種境界定久了就可以解脫了。光理論懂了還不行,還要功夫到,上面講到行陰,其實想陰、行陰,識陰都講了,說到底,五陰就是一念,一個人如果能够把自己一念五陰檢查出來,那就不得了啦。
識陰解脫 超越命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脉,感應懸絕。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鶏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二○四頁)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二○九頁)
識陰區宇前的行陰盡現象“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脉,感應懸絕。于涅槃天,將大明悟。”這裏和前面一樣的,你都還在那個定慧等持(平等保持)的三摩地境界,現在新的翻譯也叫三摩鉢地。現在講到行陰盡了。其實呢,如果你真正懂了般若《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你就知道,也無所謂盡與不盡,行陰也是本體的功能,重點是你要轉化它,就好象一個機器在轉動。所謂轉化就是把它停住,其實也不是停住,就是非常慢,靜態的意思。慢其實就是很快。好比說以物理學的原理來講,宇宙運行速度很快,可是我們感覺起來却很慢。所以行陰儘是這麽個意思,當然無所謂盡與不盡,這裏之所以用“盡”這個字,是爲了講話方便。世間萬有生命的就是行陰的作用,“幽清擾動,同分生機”是形容行陰的動性。所謂“幽清”是說它是看不見的,但有個東西在起作用。所謂“同分生機”就是說在沒有成佛以前,大家都共同有這麽個東西,這就是業力,也叫業氣,也就是投胎、轉胎這個東西。“同分”就是共業。顯教一般叫業力,一股力量的意思,密宗比較注重形象,叫業氣。這時,行陰“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開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講的爆炸開了,與虛空合一了。這裏這個倏然用得很好。“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脉”是說,行陰平常都沉得很深、很細,像螺絲釘釘在那裏,無法轉動,都生銹了。“補特伽羅”就是生命一出來,就有的那個我執,我們入胎覺得有個我,剛生下來的嬰兒也覺得有個我,雙胞胎也會搶奶吃,都是只管我,不管他人。爲什麽叫“酬業深脉”呢?這個我執是天生俱來的,也就是業力形成的第七識這個我,在世界上輪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善不惡有不善不惡報,都是業力,所謂輪回就是還那個業力。這個東西像脉絡一樣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脉”幷不是說真的一條脉,是形容它像一條脉。現在倒轉來講,中陰身其實就是業力形成的,中陰身就是幽清擾動,沉細綱紐的那個東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業空掉、切斷的話,死了以後還會反復,還有報應,該投胎你就躲不掉,還是要來,就像磁石吸鐵一樣,一感應就把你吸過來了,你就入胎了。這裏是說你修行到這一步,行陰盡功夫到了,“感應懸絕”,能够隔離開來,自己作主,不受業力影響了,這時你“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快要開悟了。修行到這裏最難了,行陰難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識就够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謂功夫到,幷不是另外産生個什麽,那個清淨的涅槃境界是你本有的,涅槃就是自性那個境界,常樂我淨,不生不滅。講教理的人說:禪宗有人參話頭開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個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陰不可。當然五蘊裏最重要的還是想陰,想陰一念空了,行陰慢慢跟著就上了,所以五蘊中想陰在中心,很厲害。想陰與第六意識有關,你要第七識無我,還是要靠第六意識來轉,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說“六轉呼爲染淨依”,凡夫叫染依,會染污一切善惡,第六意識想陰轉清淨了,才能轉成淨依,才能進入行陰,把第七意識轉了。
從行陰到識陰“如鶏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佛講到這裏給大家作了一個比方,說修行到這個時候“如鶏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我們先看這個文字,現在年輕人翻譯這種經典,一定會錯。這裏爲什麽會用“如鶏後鳴”呢?鶏叫不就天亮了嗎?你們全錯了!因爲你們沒有聽過鶏叫,鶏第一次叫大概是夜裏三四點鐘,天還沒有亮,等最後一次叫快天亮了。修行到這裏就好像被鶏最後一聲叫醒那個時候,看看東方已經有一點亮了,這時行陰快要寧靜,快要轉過來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現,快要見道了。這一段是講行陰到識陰境界的過程,下面就要講到識陰了。“六根虛靜,無複馳逸”,這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隨時隨地都在寧靜定境之中,外界來的事物都知道,但不會跟著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們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見一個影像就會跟著跑了,眼識也跟著轉了。耳朵聽到一個聲音,意識也會跟著跑了,有人喜歡音樂,身體都會跟著搖起來,要跳舞了,像馬一樣奔馳放逸掉了。這時你“內外湛明,入無所入”,身心內外像水一樣湛清,清到極點,內外似水晶一樣透亮。此時外界境界通過六根進來,等于沒有進來一樣,沒有被粘住。這時你就能够“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達十方世界,知道十二類衆生的“受命元由”,知道爲什麽有的會變人,有的會變狗,變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觀由執元”,我們生命的來源都是因爲起心動念來的。“由”就是“因”,“執元”就是本來的源頭,我們把它抓得很牢。“諸類不召”,修行到這個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轉世入胎了,即便是馬上曉得自己一念動可以生在無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會笑自己怎麽會動這麽個念頭。這時,六道輪回、十二類衆生,對你已經沒有那個吸引力了,已經不能感召你了。這時,“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虛空無盡,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靜了,想陰也不起,受陰也無關,色陰變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裏很明白),行陰也寧靜了。此時,你才會發現有一個東西,叫唯心,那個心意識動了會變成物質的,返本還源,那個物也歸到精神。這時,你才發現生命那個看不見的秘密,你才曉得心意識的功能有這樣的厲害,這才算進到了識陰區宇。識陰區宇也有十個岔路,十個魔境。識陰裏面的魔境就很嚴重了,以這個來講,聲聞、緣覺,羅漢,也都還屬于外道。聲聞緣覺都是佛的親傳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沒看到“有”。其實準確地講,這十個幷不是魔,前面的四十個都是魔境,這十個是外道,門外漢,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本原。
識陰盡的境界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這時的定更清淨了。所謂定,就是把混亂的水變得清淨又清淨,等于化學提煉到達清淨的極點。這時的定已經進入慧中,知道一切衆生是共同一個東西來的,一個本體來的。這個東西在凡夫叫阿賴耶識,對大徹大悟的人就叫如來;如來藏就是涅槃,我們現在就叫它本體吧。我們一般人習慣的會用自己的六根(六門),眼睛會看,耳朵會聽,鼻子會呼吸聞香臭,舌頭會嘗味道,身體會感覺,意識會思想。但到這個時候,“銷磨六門”,無所謂分成六個作用了,就是一個“合開成就”。所以《楞嚴經》上面提到,很多衆生無目而視,不用眼睛就可以看東西;不用耳朵就可以聽聲音。比如蝙蝠在夜裏飛,它沒有眼睛而是靠感覺(聲覺)就能分別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後,“合開成就”六根合攏一起用,鼻子可以當眼睛看,耳朵可以當鼻子聞,就不受我們平常習慣約束了;可以分開來用,也可以合攏來用,隨便你選擇,這是大神通了。其實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來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後就可以隨便用了。功夫到了,“見聞通鄰,互用清淨”,眼睛不用開已經看到了,耳朵不用聽已經知道了,這就是互用清淨。這個時候,“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整個空間、法界、無量的虛空,以及我們個體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樣,“內外明澈”裏頭外面通明。這個時候才到“識陰盡”。所謂“盡”,是形容,無所謂盡與不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到了識陰盡的人,心意識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濁了。我們的生命很濁,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無法命令他來;孩子來投胎,也沒有辦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裏糊塗就進來了。所以生命很濁,一切無明,而且來的時候,還要靠精蟲卵髒,靠基因的演變。
據密宗講,蓮花生大士(釋加牟尼佛轉世)再來的時候,不經過男女關係不經過娘胎,是在蓮花苞中間,嘭的一聲,就出來了一個小孩,這就是超越命濁,可以自己作主了。這也等于道家有兩句話:“散而爲氣,聚而成形”。這個“ 氣”也還是形容,意思是說可以空掉,你找不到它在哪里,它散到虛空之中;但只要念頭一動,就馬上可以有個形體,要變人或者菩薩,或者癩蛤蟆,只要一念就能“聚而成形”了。“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識陰境界的根根就是“罔象”好像有那麽個作用。比如我們的思想,一生下來就有了,你說它是個什麽東西呢?現在科學研究都說思想是腦波的反應,過去大家講是心的作用,都沒有一個定論。你不要以爲思想一定是腦的作用,它這個東西是“罔象”沒有現象,沒有個實體,是虛無的,但它有這個作用。思想其實就是心意識的作用。衆生都被這些東西給騙住了,“顛倒妄想”都在妄想之中,把假的當真的,不曉得真的是什麽。我們認爲現在一切生命的有,思想的有都是真實的,所以當空真的來的時候就害怕起來了,認爲沒有了,所以是顛倒妄想以爲其本啊!
這裏爲大家補充說明一點。佛學總稱這個世界爲五濁惡世。這個世界上的人思想都不好,這是見濁。這個世界的衆生到處都在爭,這是衆生濁;這個世界上的衆生每天都在痛苦煩惱之中,這是煩惱濁;我們的命本來不好,靠精蟲卵髒,現在甚至用試管嬰兒,都是髒東西做的,所以叫命濁;這個世界幾千年來隨時戰爭,隨時死人,隨時有問題,這是這個時代的劫數,這是劫濁;佛說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沒有一樣是好的,到處都是煩惱、痛苦、病痛。學佛修行本來是要解脫這些痛苦,但現在很多人是越學見越濁,煩惱越濁,命越濁,不學佛修道還好一點。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五蘊講完了,佛接著說:你們要發心啊,抓住我講的佛法道理,五蘊解脫法門。當我死了以後,把它傳給後代衆生,讓衆生普遍懂得這個修持的道理。有些人自以爲有些特別功夫,你們要幫助那些衆生不要見魔,不要自己作弄沉淪造孽。注意,這裏佛用的是“自作沉孽”的“孽”字,而不是“業”,業有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孽就不同了,孽完全是壞的。所謂“見魔”是指見解上的錯誤,這裏是說要幫助衆生得到佛的正知見。你們要“保綏哀救”,保護大家平安,要救他們啊!“綏”就是平安,“哀”就是大慈大悲;“銷息邪緣”,要幫助他們不要走錯了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見”,使他們身心進入佛的正知見;“從始成就”,從一開始就走這條大路(正路),“不遭歧路”,不要走岔了路。
五陰解脫總結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爲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想心計度。(二一一頁)這一段,佛講本體起用,講體與用的關係,很精要,等于密宗裏紅教的《大圓滿》,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他說一切衆生本來自性是最“精”致最“真”實的。精真是形容詞,不要誤以爲真有個什麽東西。這是說衆生本來明白,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本覺”,一切衆生本來就有,只是他迷糊了。衆生的本來自性是能够成佛,本覺的,是圓滿清淨的。“非留生死”,生死沒有留痕迹,“及諸塵垢”,一點塵埃都沒有,就像《心經》上所說的:“不垢不淨,不增不减”;乃至虛空,本覺裏頭也沒有什麽虛空,虛空也是個假像,物理世界乃至理念世界的虛空都是假像;“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些假像都是衆生自己妄想生起的。“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斯”,就是這個,“元”就是根本的。這個根本的本來是佛,是“本覺”的,本來就是覺悟的,妙不可言的,它本來明白,來本就是精緻的,真善美的。“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妄想一動,才形成了物理世界、物質世界,乃至這個宇宙。“器世間”就是物理世界、物質世界。唯物是唯心變來的。妄想心怎麽會變成物呢?這就要配合現代科學哲學來研究了,人類正在往這方面走,但還沒有研究通。“如演若多,迷頭認影”演若多是一個人的名字。《楞嚴經》上講到,佛在世的時候,城裏有個瘋子叫演若多,他早起來照鏡子,越照越覺得自己漂亮,照了半天,慢慢的,他突然覺得自己的頭沒有了,就變瘋了,到處找:我的頭呢?我的頭呢?他的這個瘋病等到什麽時候才會好呢?佛說,等到有一天,他再去照鏡子:我的頭原來就在這裏啊!他就又好了,不瘋了。這裏是拿演若多作比方,說衆生都像演若多一樣,以爲真的有個什麽,是迷頭認影。大家都像那個活寶演若多一樣,自己頭本來就在身上,却對著鏡子照影子,自己以爲頭掉了,就瘋了。也就是說,衆生本性本來就在那裏,却拼命修行啊,明心見性啊,向外找一個東西,所以叫“迷頭認影”。再比如說那些練氣的,你生命中本來就有氣啊!你沒有氣就死了,還要外面的氣做什麽?這也叫“迷頭認影”。講到這裏想到密宗有個修法是對鏡子修的。你把四面上下都安上玻璃鏡子,用眼睛盯著看,慢慢的,自然就看見自己是個影子,慢慢地看見自己沒有頭了,也沒有身子了。這個方法不能隨便修,容易得離魂症。但是,如果你修好了,可以把自己空掉,靈魂可以自由了。這個不能多講,只露一點點給你們。“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爲自然。”衆生的這個妄想是沒有原因的,你們常問:“哎呀!我的這個是什麽原因來的?是沒有原因來的,本來就這樣,本來沒有原因,但爲了表達給大家聽,就講一個因緣,說許多因緣凑合攏來就有思想啦!現在心理學分析一個人的心理,會牽扯到社會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那都是心理學家說的,其實那些因素本身就是妄想。佛法認爲因緣分兩種:親因緣和疏因緣,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都是很多因素構成的。既然很多因素構成了一個事物,那把這些因素都分析了以後,不就沒有個東西了嗎?所以佛法在妄想中立了一個因緣的道理。緣生本空,靠因緣凑攏來的本來就是空的。比如說一個木頭做的桌子,是靠了人工、木頭等等因緣而變成了一個桌子;木頭本身又是靠種子、泥巴等等許多因緣凑攏才有的。這些都是因緣的現象。其實因緣本身是個方便,佛是爲了給你分析問題才提出來的。從哲學學派的角度來講,有的人不懂因緣,走的是唯物論的路綫,認爲這個宇宙是自然的,萬物是自然生出來的。宗教家則認爲是上帝啊、天啊造就了一切。“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心計度”。這個宇宙、生命、虛空,其實沒有個東西。你說沒有嗎?它也有。好比說電燈的光,也是幻象,它是靠電配合我們的眼睛這個因緣才有光可以看見,實際上分析起來中間沒有任何東西,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生幻滅,能生能滅的那個東西是本來清淨,沒有動過的。所謂因緣所生,或者自然來的,那都是些狗屁的理論。“皆是衆生妄心計度”都是衆生自己的妄想、思想,美之名曰學問、道理、修道,其實都是自己的妄想在那裏估計、推測。“度”就是推測,“計”就是計算,佛自己講因緣,又推翻了因緣,也推翻了自然。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二一一頁)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叠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幷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二一二頁)“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佛接著說:“阿難啊!我告訴你啊,因爲知道有個妄想起來,你們拚命問妄想是怎麽起來的,我就只好回答你,說妄想就是因緣所起。但“說妄緣無”妄想本來沒有啊! “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妄想哪有什麽因緣啊?妄想就是因緣,妄想本來空的嘛!我說妄想是因緣所生,那也是爲了方便,理論上說說而已啊!“何况不知,推自然者。”佛問阿難:現在你懂了嗎?你還是不懂啊!更何况那些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呢?他們推測有個自然的作用,以爲生命是自然來的。自然又是個什麽東西呢?你說是自然,虛空能掉下個人來嗎?你還不是要經過精子、卵子結合才變成一個人!其實自然是個假說,因緣也是個假說,都只是名稱而已。“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訴你,五陰的本原都是妄想來的,你真正懂了這個,就悟道了。“是五陰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這五個陰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進一步爲我們分析它的“因界淺深”,它的成因與範圍。色與空是色的邊際。觸就是接觸、感覺,離就是分開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觸痛的感覺,分開來觸受就沒有了,所以觸與離是受的邊際。記憶與忘記是想的邊際。所以禪宗祖師講,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丟掉。這個“忘”字加個心不好,應該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丟掉,沒有了,不記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邊際。滅與生是行的邊際。識陰的邊際最難明白了,“湛入合湛,歸識邊際”你不動念,本來就清淨,能回到那清淨的本位,就是識陰的邊際了。
“此五陰元,重叠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都是一念來的,沒有次序的,他們互爲因果,重重叠叠,我們的生命來的時候,就是靠那麽一念動了,阿賴耶識變成中陰身來投胎,然後又和精蟲卵子一起,像攪牛奶一樣這麽一攪,就進去了。但你要解脫的時候,嘿,你還是要從“色除”,還是要從四大身心變化,氣脉,拙火處著手,你還是要轉化色陰。
“理則頓悟,乘悟幷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這個道理就空掉了,就進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幷銷”。如果你智慧不够,道理雖然懂了,但力量還不够,你還要“因次第盡”一步步,一點點來,庵提遮女問文殊菩薩也是這個問題:“師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却就是被生死之流轉動了,跳不出來,這是怎麽回事呢?文殊菩薩回答說:“其力未充”道理你雖然懂了,但上起座來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漸修,你要一點點做功夫才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