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99

2012/12/21 11:22

五、結說餘義


整個講證如來藏的這部分,一是滅正受次第,二是說如來常無常,三是說陰界入生滅,四是講四法分別相,這是並排講了四個大問題。下麵講第五個大問題:結說餘義。就是把一些還沒有弄明白的問題,再總結一下,說出它的法義。


(一)明諸佛如恒沙


結說餘義,也是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明諸佛如恒沙。就是講三世諸佛如恒河沙。


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條河流,印度人民生活靠恒河,所以佛常常以恒河做比喻來講很多法。這裏進一步講為什麼諸佛像恒河的沙子那樣多,數量重重無盡。


爾時,大慧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句,佛如恒河沙,末來現在亦復如是。雲何世尊而受,更有餘?惟願如來,哀湣解


大慧菩薩又提出問題,就是如您老人家過去所說,過去的佛、未來的佛和現在的佛都是如恒河沙那樣,數量多得數不清,我是按著您所說的來接受呢,還是您說的更有別的什麼法義呢?希望佛能慈悲開示。


佛告大慧:莫如受,三世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望,非譬所譬。以凡愚常、外道妄想,長養惡見,生死無窮。欲令離生死趣精勤勝故,佛易,非如優曇缽華難故息方便求。有觀諸受化者作是言,佛值遇如優曇缽華。優曇缽華無見當見,如者世,不以建立自通故,言如出世如優曇缽華


大慧,自建立自通者望,彼凡愚所不能信。自聖智境界譬。


佛就跟大慧說,你先不要說接受了,你要知道三世諸佛的數量實在不是恒河沙可以比喻的,“非譬所譬”嘛,因為是超越世間所知的緣故,恒河沙都不能比。但是為了凡夫眾生脫離生死輪回,能夠勇猛精進,我就“為彼說言”,我就跟他們說“諸佛易見”,諸佛容易見,“非如優曇缽華難得見故”,諸佛不是像曇花一現那樣,難得一見。你們看見過曇花吧,曇花一般都是晚上開,一般也就是開四個多小時,最多六個小時就謝了。佛說,為了使這些凡愚外道了脫生死,向上精進,我就跟他們說諸佛還是容易見的,這樣就容易使他勇猛精進嘛。如果我說佛象曇花一樣,難得遇到,那麼“息方便求”,他就會退卻不前。我就打個比方吧,曇花是難得一見,但是諸佛像恒河沙一樣,容易看到的,我這是比喻的說法。“有時複觀諸受化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但對不同根機的人,有時又說佛像曇花那樣不容易遇見。實際上世間的曇花可能你過去現在乃至未來都沒有機會見到,但是“如來者世間悉見”,如來世間都能見到,你見不到是因為“不以建立自通故”,即你不能內證自覺,所以你見不到如來,要見如來好像曇花開放那樣難。


“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但是建立自通超過世間所知,凡愚他不能信受,因為佛的自覺聖智境界不是能拿比喻來說得清的,只有親自證得才能知道。


來,過心、意、意之相,不可譬。


大慧,然我譬佛如恒河沙咎。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鱉收魔子象、人獸踐踏, 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無諸垢汙。如來應供等正聖智恒河, 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等一切惱亂,如不念而生妄想。如寂然, 有念想。如本願以三昧生故, 惱亂 如恒沙, 有異。又斷貪恚故。


佛說真實如來是離開心、意、意識這些分別相的,不是以比喻能夠說的。佛接著又說,然而我把佛比喻為恒河沙也沒有過錯。為什麼呢?佛就講他的理由了,比如恒河沙,一切河裏的魚鱉、輸收魔羅、獅子、大象、馬以及人獸都踐踏它,但這個沙子不會有怨言,說你踐踏了我,惱亂我,而生妄想。佛他也是的,如來自性清淨,“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像恒河一樣,大力神通像沙一樣。對一切外道以及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他都不生分別妄想。如來是以他的本願正定來安樂眾生,他無有惱亂,這跟那個恒河沙子沒有兩樣。這也說明如來是斷了貪欲和瞋恚。這是為什麼說佛如來如恒河沙,佛講了七個道理、七點法義。剛才念的這一段是一個法義,就是拿恒河沙做比喻,佛本性清淨,自在無垢,沒有分別,不會因為人獸擾亂而生埋怨惱怒。 “輸收摩羅”是印度語,意思是一種殺自己親子的惡魚。下麵佛接著講其餘六個法義。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餘愚夫作地想而地不,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法身如恒沙不壞。大慧,譬如恒沙有限量;如光明亦複如是,有限量,成熟生故,普照一切佛大


大慧,譬如恒沙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生死生,有因緣斷故。


大慧,譬如恒沙增不可得知;如是大慧, 智慧成熟生不增不,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法身非是身法。如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生逼迫如,乃至生未得涅不舍法界,自三昧願,以大悲故。


大慧, 譬如恒沙水而流, 水也; 如是大慧, 一切流。是故言如恒河沙。


這第二個意思,就說恒河沙屬於地大的性質,與火大並存俱生,所以火燒實不能壞,凡夫以為大地也被燃燒了,但實際上大地堅固不壞。以此比喻如來的法身自性也是不壞的,雖曆三世,但是平等不動。


第三個意思,恒河沙是數不盡的嘛,如來普度眾生的光明,也像沙子一樣是沒有限量的,成熟眾生,普照一切諸佛大眾。


第四個意思,就是恒河沙性不改,沙性單一,沙就是沙,也沒有其他的異沙,這就比喻如來的自覺聖智沒有生滅變異,也沒有其他的雜質。


第五,這就講恒河沙的數量,取了不見減少,增加了也不見多。以此來比喻如來法性不增不減,這是講如來的智身,不是講如來的色身,色身就有壞了。


第六個比喻,比如恒河沙,無論你怎麼去壓它你總榨不出油來,這就好比眾生再怎麼用所有極苦惱之事來壓迫如來,如來也不會生煩惱,這實在是由於如來本願大悲的緣故。


第七個意思,恒河沙隨水而流,沒有水,沙不會自流,這就比喻說佛因為大悲的願力慈湣眾生,不舍眾生,恒順眾生,因為眾生生死輪回不得解脫,不能夠了生死證涅槃,所以佛三世常說解脫涅槃的法義。


隨諸去流,去是壞故。


大慧,生死本不可知,不知故雲何去。


大慧,去者斷義,而愚夫不知。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生生死本不可知者,雲何解可知?


佛告大慧:虛偽過惡妄想氣因,自心知外,妄想身,是故無邊,非都所有,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外離於妄想,生,智及炎一切法悉皆寂,不自心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


“如來不隨諸去流轉”,這裏“去”同趣字,“諸去”就是諸趣。如來不在諸趣中流轉,因為“去是壞義故”,如來是不來不去的嘛。“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雲何說去”。生死的問題不可知,你不知道怎麼說去呢。“本際”這兩個字很重要,我明天會再講。本際,它有法爾的、無始以來的意思。“大慧,去者斷義”,如果有去的話,就是斷見。“而愚夫不知”,生死本際的深義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雲何解脫可知?”大慧問:假設眾生法爾的無始以來的這種生死是不可知的,那麼怎麼樣才能解脫呢?佛告訴大慧:如果能夠了知境為心現,善自心現,就滅掉了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的因緣,這樣就離開二種障礙,證得菩提涅槃,這就是解脫,而且這個解脫是不斷滅的。這裏所謂沒有邊際,和凡夫分別妄想的“無邊”是不同的。用正智觀察內外諸法,能取的智與所取的境都是虛幻無實。認識不到自心,妄想就生了;證到如來清淨解脫果了,妄想就滅了。這個地方對“寂靜”要注意。寂靜是和涅槃聯繫在一起的,涅槃的一個相是寂靜。但是我們要弄清楚,寂靜不是說心意識完全不動了,以為安靜不動了就叫寂靜了,那就沒理解對。安靜不動只是寂靜的一個相,涅槃一定寂靜,但是寂靜不等於就是涅槃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觀察諸導師,猶如恒河沙,不壞亦不去,亦複不究竟,是則為平等。


觀察諸如來,猶如恒沙等,悉離一切過,隨流而性常,是則佛正覺。


偈語說得很清楚了,就是觀察恒河沙諸佛都是平等的,不來不去不壞,但是為了安樂眾生的緣故也不究竟滅;好像沙隨河流但沙性不變,諸佛隨機說法,他的法性也不壞。這是答復大慧問的。佛經常說諸佛如恒沙,大慧問是不是還有別的法義,佛就從七個方面,拿沙子做比喻來說,實際上就是說如來藏的狀態,不是說它的體,說它的狀態、表現,用恒河沙打比方。這是結說餘義的第一個問題,明諸佛如恒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