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概述

2012/11/15 10:59

  內容提要 止與觀是兩種最具代表性的禪法,智顗以畢生精力宣揚摩訶止觀,提出了止觀相即的原則。本文進而揭示圓融相即互具相即的兩種不同的方式,分別體現在智顗三諦圓融一念三千的思想裏。這種思想框架,同時也表明了智顗想用般若性空學消化當時初傳的唯識學,從而使他的思想達到了時代的頂峰。
  關鍵字 止觀相即 圓融相即 互具相即 智顗
  在小乘佛教裏,止觀指兩種具體的禪法,通常也用來指代一切修行法門。譬如,東漢安世高所譯的《陰持入經》說,人生最根本的煩惱一是癡二是愛,而根治的藥方一是止二是觀。到了大乘佛教,止觀的重要性有增無減。
  那麼,止觀坐禪何以如此重要?止觀這兩種方法又有什麼內在關係?在中國佛教史上,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智顗(538597),畢其一生精力,宣導圓頓止觀(亦稱摩訶止觀),揭示了止觀相即的原則。本文根據智顗有關摩訶止觀的論述,提出止觀相即的兩種方式:圓融相即與互具相即。
  一、止觀相即
  止(samatha),音譯為奢摩他,是止息妄想的意思,想要達到止心不亂的禪定;觀(vipasyana),音譯為毗缽舍那,是觀想諸法的意思,從而獲得人生解脫的智慧。在小乘禪法裏,兩者分別代表不同的境界,譬如,安般守意的禪法,分為數、隨、止、觀、還、淨六個階段。但在大乘禪法裏,止與觀這種層次上的差異就不復存在,被認為是體性不二的。在智顗看來,止亦名觀,亦名不止;觀亦名止,亦名不觀【智顗《摩訶止觀》卷三上,《大正藏》卷四六,22b。】,因此奠定了止觀相即的原則。智顗的止觀體系,包括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三種。止觀相即,其實僅限於他所講的圓頓止觀。在這種框架裏,對於止觀的界定,要從實相法性入手。灌頂(561632)在《摩訶止觀》的序言裏說:
  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摩訶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四六,1c2a。】。
  在圓頓止觀裏,止觀的層次差異,只有邏輯上的先後,就其根本而言,止與觀體性不二純一實相,彼此相即,並沒有物理時間意義上的先後關係。
  北宋復興天臺宗的知禮(9601028),強調天臺宗所講的相即,只能是當體全是。他說,通常所謂的相即,可以有三種形式:一是二物相合,二是背面相翻,三是當體全是。知禮認為,如果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為綱格,這種二法相合算不上相即;如果用迷悟來表示,也還是一法相翻,仍然算不上相即。他說,煩惱定非本無,菩提定非本有,只有天臺宗的當體全是,才稱得上相即【參知禮:《十不二門指要鈔》,《大正藏》卷四六,707b。】。這種相即,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都是表示諸法當體全是體性不二,它們彼此之間既是同體又是同時的。
  這種當體全是的相即,所要表達的內容,其實是我們對於諸法實相的把握。但是,我們體認諸法實相的途徑,從來就是多面向的:站在個人自身的立場來看,世界具有一種諸法實相;而站在宇宙全體的角度,世界又有一種諸法實相。在第一種情況裏,個人把自身規定為主體,賦予自我一種主體性,人與外境處在主客體關係之中,所謂的諸法實相,就要採用認識論上真理的表達形式,體現諸法最根本的依據。這種基於個體立場的主客相即,是指有關個體的各種關係或屬性的統一。我把這種相即稱為圓融相即,屬於一種同體相即,事物在空間上彼此滲透,泯滅各種對立的相待法,形成完全沒有質礙的、絕對統一的無分別狀態。在第二種情況裏,個人如果把自身理解為宇宙全體,其他的生命個體亦有同等的價值與意義,那麼,人與外境就構成了一與多的關係,所謂的諸法實相,就要採用解脫論上佛性的表達形式,體現覺悟後了的境界。這種基於宇宙全體的一多相即,是指不同個體的相互涵攝。我把這種相即稱為互具相即,這是一種全體相即,三千世界可以同時涵攝在一念心裏。
  當然,誰去站在宇宙全體上呢?只有那位個人。所以,第一種與第二種情況,最終也是相通不二的,只是在理論上各有側重。同體相即是要消融主客的對待;而全體相即則是消融一多的對待。
  智顗的摩訶止觀,最終落實在他的觀心論裏,重點是在詮釋一心三觀一心三止。智顗有一卷《觀心論》,是他的臨終遺言。所以,具體地說,止觀相即,是實現所止之法能止之心所觀之境能觀之心的統一,達到心與色或心與物、境與智的不二。一心在天臺宗的理論體系裏,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如果把它狹義地理解為眾生自己的一念心,就會有天臺宗三諦圓融的結論;如果廣義地理解為心、佛、眾生三法無差的一念心,那就推向天臺宗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境界。在我看來,這兩種情況分別表達了圓融相即互具相即
  二、圓融相即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三諦圓融,是要解決南北朝時期特別是三論師與成論師之間的二諦之爭。在各種二諦的理論裏,關鍵問題是真諦、俗諦如何相即統一?能不能統攝一切萬法?智顗認為,法華圓教可以達到三諦圓融的境界,二諦與中道相即不二,含具一切萬法。從止觀的角度來看,三諦圓融是在一心三觀中認識到的真理或本體(諸法實相),亦即一心三諦。此時,心與境的對立不復存在,三諦之間的相即,乃是基於相同的實相,所以稱之為圓融相即,這是一種同體相即。
  三諦,簡單地說,指空、假、中三諦。三諦圓融,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在智顗那裏,這有兩層含義:
  第一,認識論的含義,著重談主體的認識活動,也就是般若智慧。從一心三觀經過一心三智,修行者認識到三諦圓融,實現一心三諦的境界。智顗說:一心三觀所成三智,知不思議三境。【《摩訶止觀》卷三上,《大正藏》卷四六,26b。】又說:三諦具足,只在一心。分別相貌,如次第說;或論道理,只在一心,即空即假即中。 《摩訶止觀》卷六下,《大正藏》卷四六,84c85a。】三諦圓融,在這裏的意思也就是三觀圓融三智圓融,我們完全可以換不同的說法來表達同樣的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