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水消暑 慎防進水引發耳疾
文/陳景中
入夏以來,每天持續飆高溫,游泳、海邊戲水及各類水上活動可以說是門庭若市,成為不少人消暑的選擇,但玩水之餘,除了要留意水質的衛生安全,也要注意耳朵進水後可能引發的疾病,而且夏季高溫炎熱,造成耳屎分泌過多,因此耳疾較為容易發生。
◎耳朵構造
耳朵的構造主要可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3個部分,外耳有耳廓和外耳道,由外耳耳廓進入外耳道後,接著是中耳耳膜,由於外耳道皮膚的感覺相常敏銳,因此,若感染發炎情形,疼痛感會很明顯。
中耳內,則有3塊聽小骨,如果耳膜正常無破洞,即使游泳時,耳朵不小心進水,也會被耳膜阻擋在外耳道,但是耳膜若有破洞,水就會流到中耳內引起中耳炎。
◎夏季常見的耳疾
●急性外耳道炎︰又稱「游泳者之耳」,常見在游泳之後,或因外耳道受到外力傷害之後,如用耳扒子、棉花棒掏耳朵後,造成外耳道廣泛性的發炎。主要症狀為耳痛感,較嚴重的患者會有耳內分泌物、耳悶塞感,甚至是聽力變差的現象。
●耳黴菌症︰就是耳朵內有「生菇」(台語的發黴)。台灣氣候溫暖潮濕,本來就適合黴菌的成長,在夏天,此種情形會更嚴重。常見症狀為耳朵會有搔癢感,有時耳垢可見上面有白色斑點,病情嚴重時,會因整個外耳道充滿太多耳垢,造成聽力變差。
●耳垢栓塞︰常見患者在游泳、戲水或洗澡之後,因水進入耳道內,造成耳垢泡水發脹,患者會有耳朵悶塞感及聽力變差。部分患者因使用棉花棒反而造成耳垢更往耳內部堆積。
●耳內異物︰因氣候炎熱,昆蟲活動較為頻繁,迷路的蚊蟲、螞蟻,甚至小蟑螂會進入耳內,在耳內爬行或抓咬,造成患者劇烈疼痛,此時,最好先自行滴入油類液體使昆蟲淹死後,再盡速就醫。
◎夏季耳朵保健之道
●游泳、洗頭或沐浴時,戴上耳塞,防止水流入耳內。
●耳朵內若有進水,頭偏向進水側,跳躍數次,讓水自然流出。
●不要用棉花棒、耳扒子來掏耳朵。耳垢較多的患者宜定期回診,請醫師清理。
●戶外活動避免到雜草叢生之地,以免蚊蟲進入耳內。 (作者為衛生署桃園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