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都自在



分類:勵志篇

2011/04/14 19:42


































 

聖嚴法師開示


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身心自在」。


一般而言,在通常的狀態下,


 


我們的身心是不自在的。


首先,


 


我們的身分是不自在的


 


像諸位在醫院裡是醫師


 


在家庭裡是家長、配偶、父母的子女,


 


在社會上也扮演了很多角色。


 


我們扮演的每個角色是不是都稱心如意?


 


實際上我們不滿意別人、


 


別人不滿意我們的情況是很多的。


 


第二是工作的不自在


 


雖然工作上有時候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但不一定經常保持這種狀態。


 


第三是生活的不自在


 


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環境,


 


不是樣樣都非常好,


 


熱的時候覺得太熱;


 


冷的時候又覺得太冷。


 


第四是健康的不自在


 


包括醫生、


護士在內,


 


每個人無法永遠不害病、不頭痛,


不能永遠沒有問題。


 


從不自在轉為比較自在


 


都是不自由、不自在的,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在這些狀況之下,


做到「比較自在」。


 


「比較」是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例如:當自己覺得痛苦,


 


但看到別人比自己更不自在的時候


 


就覺得自己比較自在


 


善與人相處的人是比較自在的,


所謂「善與人相處」


 


是說人際關係可以處理得很好


 


跟任何人都能相處愉快,因此遇到不順利時,


有時會變成順利,這樣的人是比較自在的。


勤於工作本分的人也比較自在。


勤於工作本分並不是工作狂


 


工作狂是一種病態、一種不自在


 


工作以後不一定很快樂


 


勤於本分工作,是說把自己該做的工作做好


 


醫師把醫師的工作做好、護士把護士的工作做好、


母親把母親的工作做好,盡心盡力而為


 


另外,覺得義務要去做的


 


雖然可能不是自己原本該做的


 


但恰到好處幫人家做,也算是本分的工作


 


懂得打理生活環境的人,也是比較自在的。


 


怎麼打理呢?


 


比如說我目前居住地方的樓上,


 


成天都在施工


 


因為我在靜養,整天都聽到聲音。


 


遇到這種不自在的事,怎麼辦?


 


難道要氣得上下跳腳?跟人家吵架?


 


這都不是辦法。


 


於是我就想:既然沒辦法逃避,


 


那就不逃避


 


於是休養期間,我能睡覺就睡覺


 


不能睡覺也沒關係,白天睡不著晚上可以睡,


這樣一想,慢慢地施工聲音


 


在我耳裡變成了習慣,


 


就不再是干擾了。


 


精於養生保健的人,


 


身體的病少一些,也比較自在。


 


當然身體健康不一定能完全自在


 


但比起常生病的人,仍然比較自在


 


動靜順逆皆自在


 


至於怎樣才能達到「動靜順逆皆自在」呢?


 


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很重要的


 


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需要有三項認知


 


首先,我們要認知人生的目的


 


在於不斷地學習和奉獻


 


用來感恩、報恩我們這個世界


 


而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名利、權勢。


 


我今天看到一位高中生,他考取了醫學院


 


他說自己已經看了很多醫學倫理的書


 


知道做了醫生之後要救人、助人


 


 


要為病人服務


 


這樣的學生就讀醫學院,


 


以後一定會是好醫生。


 


臺大醫院這樣的好醫生很多


 


但仍會有人受到外在誘惑


 


雖然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但一個受到威脅利誘的人


 


如果能夠逃過來,他就自由了


 


只是一般人通常沒辦法。


 


站在我的立場,世界上沒有壞人


 


有了地位、身分的時候,


 


很多誘惑就會隨之而來


 


如果他的防護網──


 


對人生的目的有充分認知


 


這個問題或許就不會發生


 


其次,我們要認知人生的價值在於盡心盡力


 


以利人來利己。


 


前幾天我和施振榮先生進行一場對談


 


施先生表示


 


經營企業一定要把利益他人當作


 


是在利益自己


 


當他人有利益時,自己一定也會受益。


 


「利益他人」做為首要考慮、第一目標,


 


大家一定願意使用他的產品,


 


員工也願意盡心盡力


 


因為公司是為了利益人而不是


 


利益老闆個人


 


在這樣的理念下,施先生於是成了


 


一個大企業家


 


第三,我們要認知動靜順逆的遭遇


 


自己最多只能掌控其中一半,


 


另一半往往無法預期,


 


既然如此,對於不如意的、不能預期的


 


不能掌控的事情,我們應該視為預料中的事


 


我們的生活中,有所謂的「及時雨」


 


就是要什麼的時候正好就出現了


 


但是也有「暴風雨」


 


當然沒有人會喜歡暴風雨


 


但是我們知道這是在所難免的狀況


 


只要去理解、認知這個狀況,


 


就不會覺得失意或是不滿意。


 


諸位一定聽說過


 


既然確定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


 


那遇到不如意的事,


 


不正符合我們心中的理解和認知


 


這不就是「如意」?


 


比如說我到臺大醫院看病


 


看病時我的心裡已經有準備


 


人一定會生老病死,有病是正常的


 


有了病一定會痛苦,不接受痛苦


 


痛苦就多一些;


 


願意接受它,痛苦就少一些


 


運用禪學身心自在


 


如何做到真正的身心自在?


 


有的人在觀念上可以做到自在


 


一旦面臨到有狀況、有問題的時候


 


雖然知道觀念和道理,卻沒有辦法自在


 


七十多歲時老伴往生了


 


他告訴我:我的老伴走了,我不能活了。


 


我說:「你學了幾十年的佛,


 


這樣是很顛倒的。」


 


他說:「法師,因為你沒有太太


 


無法體會我的心情啊!」


 


我想請問諸位:


假設你的另一半往生了,你會怎麼樣?


 


你如何處理自己?


那個時候,人通常都很悲傷


 


沒有辦法自在,怎麼辦?


 


這時可以運用禪學的方法、禪學的觀念


 


禪學的觀念是什麼?


 


就是要知道身心是無常的


環境也是無常的,變好、變壞都是


 


正常的現象


 


我們沒辦法抗拒和逃避這些現象


 


就應該「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


 


放下它」


這四句話是我在演講時經常講的,很有用


 


遇到狀況,好好面對它,面對、接受了


 


以後還要去處理,處理以後就坦然接受


 


心裡不再怨天尤人


 


有了這樣的觀念之後,是不是種種難受的


 


不平的心理狀態就都可以平衡?


不一定,一定還要再下一點工夫


 


這就要運用禪學的方法了。


禪學方法就是放鬆身體的神經、放鬆肌肉


 


現在請大家把兩隻手輕鬆放在膝蓋上


 


眼睛閉起來,身體輕鬆地靠在椅背上,


 


眼球不要用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