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慘況 值得中國警惕




2010/01/15 01:08



日本慘況 值得中國警惕


財經新聞組綜合報導

January 14, 2010 12:00 AM | 87 觀看次數 | 0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20年前,大多數人認為日本是最成功的高所得國家,沒有人猜得到接著20年會發生什麼事。今日,主流看法是日本正處於長期頹勢。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日本新政府該怎麼做?我們應從日本的經濟學習什麼?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特別為文,發表他的看法。


努力償還債務 放款反而窒息


馬丁沃夫表示,過去20年,日本經濟平均每年成長1.1%。經濟歷史學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說,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50年只及美國20%,攀至1991年顛峰時的85%;到2006年又降回72%。以實質計算,現在日經指數的市值只有20年前的四分之一。最駭人聽聞的是,總政府淨債務和毛債務在1991年分別占GDP的13%和68%,但預估2010年將攀至115%和227%。


那是出了什麼問題?野村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的解釋是「資產負債表型通縮」(balance sheet deflation)。他說,負債者努力償債的經濟體會有三個特點:信用和銀行資金的供應停止成長,不是因為銀行不放款,而是公司和家庭不借款;傳統貨幣政策失靈;民間部門想改善資產負債表迫使政府扮演最終放款人。因此,所有想讓貨幣與預算政策「正常化」的努力都歸於失敗,直到民間的資產負債表調整結束。


從目前日本經濟各部門的儲蓄與投資(收益和支出)可看出,這種調整已大致結束。在1990年,各部門的收支都接近平衡,接著是經濟進入「成長結束」期。其長期影響是民間部門出現龐大的盈餘。由於家庭儲蓄呈現下滑,這種現象的主要解釋是企業儲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居高不下,以及投資率下降。龐大的民間盈餘則被資本外流和長期預算赤字吸收。


企業儲蓄過剩 缺乏投資機會


辜朝明的解釋有一個弱點,它未說明龐大的負債最初如何產生,以及為什麼在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調整大體已經完成後,日本對全球衝擊仍如此脆弱。


馬丁沃夫認為,日本經濟根本的結構性問題是,日本迎頭趕上的成長期結束後過剩的企業儲蓄(保留盈餘),再加上投資機會減少。倫敦Smithers & Co.的史密塞斯(Andrew Smithers)指出,1990年的日本民間非住宅固定投資占GDP的20%,幾為美國的兩倍,此後逐年降低,直到2000年代才溫和回升。但企業保留盈餘未見類似的下滑。


在1980年代,政府藉貨幣政策因應吸收這些儲蓄的挑戰,把借貸成本降至零,並持續揮霍在投資上。在2000年代,這個挑戰則靠出口和大舉投資來因應,主要是與中國貿易。


接著便發生全球經濟危機,重創了出口與投資,並帶來大衰退。由於GDP從高峰到低谷差距高達8.6個百分點,日本在七大工業國中衰退最深。據2009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估計,單是淨出口衰退就導致日本經濟萎縮1.8個百分點。


日本現在的目標勢必是達成內需推動的成長。最重要的條件是大幅降低企業儲蓄。史密塞斯說,這將透過自然發展達成,因為儲蓄主要是資本支出,是以往過度投資的結果。馬丁沃夫補充說,如果有一個經濟體需要企業控管市場,以便從昏昏欲睡的管理階層手中轉移現金,那就是日本。與日本企業沒有利益關係的新政府,應該採取改變企業行為的政策。


現在也是阻止通貨緊縮的時候了。要達成這個目標,日本銀行必須與政府協調合作,避免匯率漲得太高。日圓近日的強勢應已促使當局採取遠比以往進取的貨幣政策。等到通貨膨脹達到相當水準—至少2%—日本仍會擁有它仍然需要的負實質利率。


抵抗通貨緊縮 日圓應適度貶


另一方面,其他國家也必須思考,從日本由盛而衰學到什麼教訓。日本的經驗強烈暗示,即使是可長久持續的預算赤字、零利率和定量寬鬆政策,也不致使在後泡沫期飽嚐產能過剩與高負債之苦的經濟體,例如美國,出現通膨飆升的情況。它也暗示,解決這些過剩問題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馬丁沃夫表示,日本的經驗也足供另一個大不相同的經濟體借鏡。它顯示,當一個快速迎頭趕上的經濟體,有著極高的企業儲蓄和相當高的固定投資,在成長開始減緩時,需求可能變得極難管理。如果鼓勵信用成長和資產價格泡沫是用以維繫需求的機制時,這個道理尤其真切。是誰現在必須學習這個教訓?答案是:中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