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法各派見地的異同

2013/02/01 09:19


  在印度佛學史上存在的自續派和應成派,在藏傳佛法各派中也有相應的派別叫中觀自空見和中觀地空見。甯瑪派的唯識大中觀見與薩迦、噶舉頗為相近。既有相同點,也有差異。
  薩迦派的見地是道果見。就是明空無執或生死涅槃無別之見,也就是所謂道果法。薩迦派的道果法是從因位、道位、果位三者關係的角度去論說的,即因、道、果三者互有論,直指道中有果,道中有因,由此力說因中有道、因中有果、果中有道,因道果無別。所謂因、道、果無別,就是因即道,道即果,由於自己不認識因位元時分之佛(即自己不認識自己的心就是佛),故為客塵所障蔽,由道位時分中已淨冶故,離垢解蔽,而知道其體性,認識了自心是佛,即被安名為果,也就是說證得了佛果。更具體地講,就是他們認為人心是以清淨為本質的,也就是人心就是佛性。或者說,就是不認為只是畢竟空,認為勝義世俗均應有根作為依據。所以承認勝義有即如來藏作為萬有之依,即承認真常本性。人現時所以不能認識和覺察,是因煩惱污垢障蔽,即所謂心性本淨,客塵所染。人通過修持,清除了沾染有心性上的煩惱污垢,這樣人也就認識了自心本性就是佛,這就是修持的結果。這個薩迦派所講的因道果無別或生死涅槃無別的思想,承認勝義有,如來藏是離戲,承認眾生有佛性,同寧瑪派唯識大中觀見中圓成實性,在自心的本性空寂中輪回涅槃無別的思想是一致的、相融的。但也有不同點,一是薩迦派把勝義有認為是有形有相的實有,與寧瑪派明空無別的勝義有不同。二是薩迦派認為現在眾生只是有佛因,凡夫的佛性被煩惱蔭蔽得很深。故現有的心是識,還不名為智,要從凡夫因位起修,先小(乘)後大(乘),先顯後密,通過各種方便才能轉識成智。與甯瑪派的大圓滿果位見,煩惱和菩提無別,煩惱就是菩提的契入見地不同。
  噶舉派的見地是明空合一論。即眾生本具佛性和心物統一論,與寧瑪派的明空無別眾生即是佛是相同的。
  噶舉派的佛法思想是大手印思想。其主要思想,一是心性的明空雙運性。其意思是眾生個體的自心就是佛性,具有佛性的這個清淨心性是永恆的,遠離生、滅、住的,同時,這個具有佛性的心性是空無自性的。噶舉派說:心之自性無始以來遠離生、住、滅等一切法,蘊、處、界等未被能所二執的分別所染,無我之自性性空周遍於一切法之體性中而住。即性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因此,它存在於一切事物和現象之中,這稱之為一切諸法,本性空寂。就是說對於心性的體性,從現象看顯現可見,但從本質上看,則空無自性。眾生心性的本質不但是空無自性的,而且是光明的,就像清淨的天空一樣。在噶舉派的教義中講諸法自性光明故,無始清淨如虛空。這樣,虛空之自性,即是心的自性。心的自性,即是菩提心。因此,心、晴空、菩提心三者是無二無別的。顯然,這種心的自性光明的思想,同唯識大中觀見的如來藏自性清淨是一致的。
  另一個思想是心性本淨、客塵所染的如來藏佛性思想。噶舉派說:心之體性自性清淨,然由客塵所障覆,自己之實相由自未能明見,一切皆依煩惱之緣起而有六種苦樂,而呈現為輪回之相。由遠離客塵而明見自身之實相,由依靠清淨之緣而現證法性勝義之身,其他之顯現,則呈現為色身之莊嚴妙幻。就是說,眾生所以有生死輪回和出世解脫,就是因為有客塵雜染本淨的心性。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外在的關係,而不是內在的關係,是一種依附關係,而不是平行的關係。因此,雜染的客塵是非本質的東西,外在的東西是可以脫離其本淨的心性的。所以通過修持去掉客塵,即可得解脫,證佛果。這個思想同唯識大中觀見的妄心陷輪回海,覺性結涅槃果是相同的。不同點是認為悟明空有層次,低層次的對佛的智德不易顯發,還需採取密法修報化身。
  格魯派的佛學思想主張由空中觀見,同寧瑪派的他空中觀見,截然不同。格魯派認為無論勝義、世俗皆是由分別心假名安立,除假名外皆非實有,成立畢竟空說,立緣起理,不許另立實體,不許阿賴耶,不許有自證,不許無外境。即破識有實體。格魯派認為,所謂中道見,即不執著諸法為實有而主張有絕對獨立的主宰者,也不認為實無而否認它的存在。如實了知諸法依因緣而有,故無自性,不墮常邊,也知諸法既依因緣而有,就不墮斷邊。由此見解,不墮二邊,故名中道。因此,他們把空性理解成非有非無或把勝義諦的圓成實認為是墮入常、斷兩邊。他們引用《大智度論》中的話說:自性成就空之義即是緣起義,此義即:性空義應趨向於緣起,即由自性成就由量所破除之諸中道也。他們認為所謂緣起性空的中心意思是:由於一切法自性本空,故業果緣起法才能生起;如果自性不空,就不能生起業果等作用。又由於了知緣起之力,才能了知向性本空,因為業果等法待眾緣才能生起,所以他的自性是空。可以這樣說:由於自性空,才能緣起有;因是緣起有,所以自性空。即性空即是緣起義,緣起即是性 空義。由此看出自空中觀見者,不主張心即佛、心佛不二之佛性本有論,他們認為一切有情眾生的心無始以來就被煩惱無明所雜染,故 不可能有清淨之佛性。顯然格魯派的佛學思想不 僅同寧瑪派的佛學思想不同,同薩迦派、噶舉派 的佛學思想也不同。但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格魯派雖不承認心體本淨,說凡夫不可能有本淨的心體,更不承認心體是明空妙覺。但格魯派認為成佛證涅槃即證諸法、法性、空性,為勝義諦。
  寧瑪、薩迦、噶舉都認為見佛性、見自心本性、 本有為勝義諦。在世俗諦上各派均同為緣起性空 論,在勝義諦上看起來兩種觀點尖銳對立,一主空,一主有,空有之爭。實際上既對立又統一。
  首先格魯派的無實論有一個問題無法解決, 就是業果所依的問題。應成派以外他宗均承認業果所依必是實體,若不是實體,諸法刹那生滅,所依也隨之生滅,那麼如何保持業果不失。所以小乘承認極微或五蘊為實體,為業果所依;大乘唯識承認阿賴耶識為所依;中觀自續承認意識流(識相續)為所依,而應成派說業果所依亦是依於蘊上唯由分別安名之唯我,從而引起我想,我造如是業,我受如是果。因緣和合安立假名,自有業果作用,不須另立所依實體。若先立一個實體,即為自體有,不須現持安立名言即有,破壞唯名假立的緣起學說。那麼要問,這個分別心是什麼,應成派答復說分別心亦是由分別心安的假名,都無實事。一切法都是由分別心、安名處、假名三者因緣和合安立而生,因緣散後歸空,這個假名的業果所依豈不亦隨之斷滅,如何能保持連續性?說一切法皆分別心安立假名,即使涅槃勝義,亦是分別所安假名,這分別和安名處在未安名前又在何處?是否突然而有?分別心安的假名,這能安立者又是誰?諸法變了,分別心是否隨之而變。總之,從前世到後世,從凡夫到成佛中間必然有一個不變的分別心作為根子不動,才能保證貫徹始終。所以要承認有一個實體能統攝萬有之真性,此性為體,分別心為用,用雖隨緣而體不變。實有為中觀之所應破,但要承認有此真心。萬法安立假名者是此心:無明實執是此心;業力負荷者是此心;任持前因後果的規律性而不斷的也是此心;悟後轉成佛智的還是此心,故攝萬法為一心。此真心的特點,是實有,非安立而有。是本分天真任運成就,非是造作。此本性真心看不見,摸不著,只有現量親證,不能以比量可以推測,再精細的邏輯,無懈可乘之論證,都推斷不出,若不能親證則憑佛悟經教得知。此真心是萬有的總體,或稱法界,或稱涅槃,均非空無。佛說涅槃最真實。《法界贊》中說:凡是佛所說,宣講空性義,皆為滅煩惱,非謂滅法界。有此真心,緣起性空皆能建立,心性空,空是體,體無生滅,緣起即體之用,用有生滅。性空出緣起,緣起歸性空,故證佛智有二現(指內心和外境分別存在的感覺),佛智分為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如所有智緣空性勝義,盡所有智雙緣二諦,佛證空性,入空性定,二現沉沒,緣起歸空,佛從定起,二現起現,緣起又生。由於佛已證空性,了知緣起如幻,能現空雙運。但證明佛入空性定,並非無心,出定後佛仍有知,二現前後均是一心,此心不隨二現起沒變化,故此心是真心。其次,中現自續派許自心有真實成就,屬勝義有;中觀應成派許無論勝義世俗皆由名言的緣起安立而有,非是實有,而是性空。然應成派亦曾說除去煩惱實執則顯出空性,空性即清淨心,證清淨心即成佛,可見亦是承認有心的,而不是絕對的空。因此正如寧瑪派認為:無論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他們的最後的見地無差別。勝義諦是佛的究竟、根本、最後、圓滿的了義思想。有些人認為中觀應成派的見是偏空而無光明的,所以是自空見。它和他空見的思想是相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