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一》
首爾街上車水馬龍,除了現代和起亞,只有少數雙B和Lexus.
韓國人不愛日本車嗎?其實這完全是政策造成的。在1987年以前,韓國不允許外國車進口,並以稅率和貸款全力挹注本土三大車廠。到了1994年總算完全開放,但此時韓國國內車產量已經是銷量的三倍,除了高檔車之外,外國車根本就進不去了,就算TOYOTA要到韓國設廠享受國內車的低稅率,也已無利可圖。
可以說,今天的現代和起亞完全是政府一手扶植起來的,現代汽車更已排名世界第八大車廠。
結論是, 要搞產業政策,政府就要敢勇於圖利特定企業,在今日台灣的政治環境,這是再不可能了。
《印象二》
韓國吸煙人口眾多,隨手丟煙蒂和台灣人一樣是常態。在日本,這是無法想像的。
文明是需要時間的,公民素養不像搞產業,可以在十年二十年內速成。韓國和台灣進入現代化的時間點相似,所以連亂丟煙蒂的行為都相同。Samsung 的規模雖然已超過Sony三倍,但日本人的文明水準應該還是韓國人的三倍以上。這一點,比較一下日劇和韓劇的深度就可以看得出來。台劇也如此。
《印象三》
到了聞名暇爾的清溪川,看了一些資料,覺得李明博真不簡單。
所謂清溪川整治工程,就是把埋在地下、上有高架道路的一條大水溝挖出來改造。這條高架道路每天有十二萬車次通過,拆掉的話會增加平均通勤時間三十分鐘,而平面道路兩旁有數不清的違建戶和攤販聚集,要他們撤離何其困難?
上次謝長廷選市長時,曾提出要把臺北的塯公圳比照清溪川辦理,這意味著要把新生南路和北路挖開,並把新生高架橋拆掉。光是交通替代道路如何規劃就令人頭皮發麻,更何況還有數不清的住戶、商家、用路人、意見團體和議員民代⋯⋯ (包括我在內)隨時準備找麻煩?我們臺北市光是要遷一個第一殯儀館就談了二十年,蓋個巨蛋也要搞二十年,不管哪個政黨當家,我都不認為做得到。
根據有限的資料,在多方意見團體的角力之中,李明博提出一個依納稅人繳稅比例作決策的方法,哪個團體所繳的稅較多,他們的意見就優先,而不繳稅的違建戶和攤販就沒有發言權,讓這個復原計畫的法律程式得以順利完成。
我不明白李明博這種顯然違反票票等值原則的反民主方法是如何得到首爾市民認可的?但他前後真的只花了三年就把整個計畫執行完畢,難怪他能當總統!
PS. 有哪位真正懂韓國的朋友能把李明博當初的推動過程詳細解說一下,我會很感激。
《印象四》
大家都知道韓國的經濟表現比台灣強,GDP超過台灣的2倍,以人均GDP而言,韓國是23822美元,台灣則是21831美元。
有趣的是,根據IMF以購買力平價計算(ppp),韓國人的生產力雖然比台灣人高,但由於韓國的物價較高,所以台灣人實質上比韓國人有錢。
台灣是34743美元,韓國是29791美元。台灣人的生活比韓國人富裕了兩成。
但韓國的物價真的比較高嗎?我的感覺是差不多。打火機一個13元,Mild Seven一包75元,星巴克大杯美式130元,碗裝泡麵平均30元(無肉塊),地鐵一趟30元(不坐太遠的話),計程車起跳跑十分鐘車距140元,Donkey Donuts的漢堡早餐108元,肯德基的雞堡餐170元,市中心商業午餐250元,一場電影200元.....。和台灣真的差不多。
那麽生活在台灣,到底便宜在哪裏?我不完全知道IMF的評估項目有哪些,但一定有學費,醫療貴,水電費等基本生活支出,而這些費用在台灣真的超低。
在亞洲四小龍中,台灣的學費最低,比香港少35%,比新加坡少16%,比韓國更便宜近新臺幣1萬2,000元。台灣的電價也是四小龍最低,平均每度用電2.58元,韓國是3.19元。
韓國平均水費和台灣差不多,日本、香港與新加坡平均水費則至少高於台灣3倍以上。
我們也享受了幾乎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健保,平均每人每年的醫療支出只有韓國人的三分之—。
但這些費用之所以能那麽低,其實都是政府用公帑在支撐。
以我們平均比韓國人低的生産力居然能活得比韓國人富裕,完全是因為我們在慷公庫之慨。我們習以為常,所以不管用水用電或跑醫院拿藥都很浪費,而只要學費一漲,就有人大喊教育不是商品高聲反對。
但政府能撐多久呢?我們的稅收只佔GDP的15%, 只有韓國的一半,但沒有哪一個政黨敢提加稅;我們的二代健保即使上路,因為保費調漲不足,也只能再支撐五年;我們有好幾個水庫快要失去效用,新水庫卻因為怕抗議而不敢蓋;我們要讓核電廠除役,卻沒人敢主張大幅提高電費逼大家節約能源;我們不敢漲學費,但因為政府實在也沒有錢再挹注,所以大學教授的薪水少得可憐,人才逐漸往香港和大陸跑......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我們台灣人恐怕有點太過頭了。
作者:梁文傑小檔案
年齡:37
現任:
民進黨兩岸政策小組委員
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總編輯
真理大學憲法學講師
曾任:
高雄市政府顧問兼臺北辦公室主任
陳菊競選高雄市長文宣部主任
陸委會諮詢委員會委員
民進黨政策會首席副執行長
以上內容係 夢舟兒 e.Mail 轉寄提供,由 夢筠 整理編輯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