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陀羅尼經講記--10
這個地方,無為這個話,其實也就是涅槃,也就是《心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諸法空性,它就叫做無為。無為這個地方放個“舍”字,什麼意思呢?這個舍,就是房舍。這個地方用個舍字,等於是個譬喻,譬喻我們居住的房舍。我們在房舍裏邊住,我們感覺到很安穩,這裏沒有毒蛇,沒有惡獸。尤其是現在先進的國家,進步的國家,冷的時候,房子裏不太冷,空氣可以調節;特別熱的時候,這個房子裏也不太熱,那兒有調節的設備,使令你不受大寒大熱的苦惱,使令你很安樂自在地在這裏面住,這是“舍”的意思。現在這個地方用這個“舍”,來譬喻,來形容無為的事情。就是無為這個地方,是個安樂的住處,我們住在這裏就是最好的,是最安穩,最自在的地方,表示這個意思。本來我們人,譬如說我們是住最好的房子,我們在裏邊住,我們為什麼要到無為那裏去住呢?我們現在住這個地方不是很好嗎?這個地方不太好。
普通說這個識,有一個詞,叫做四識住。四識住就是色、受、想、行是識所依止的地方。我們這個第六意識,這個意識在什麼地方住呢?就在色、受、想、行上住。色就是我們這個身體,識在我們的身體裏面住。受、想、行也是識所居住的地方。我們這個識在這個地方住,我們自己感覺怎麼樣?我們這個身體,若是隨時有病的時候,這個識就感覺到苦惱。不管你是牙疼、頭庝、肚子疼,各式各樣的病痛,這個識就感覺到苦惱。感覺到苦惱,這也就是受想行。可見我們這個識,在這樣的地方居住,不快樂,這不是一個好的居住的地方,不是安全的地方。說我們現代的建築師、工程師能造出很好很好的房子,這也靠不住,這房子也不太好,因為很容易破壞。地、水、火、風都能把這個房子破壞,地震能破壞它,水也能破壞它,火也能把這個房子破壞,風也能把這個房子破壞。說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也不是好地方。我們到天上去,天上也不好。所以所有的這些有為的境界,都是不安全的,唯有無為這個地方,是不可破壞的,是最安全的了。這一段文是觀世音說的,在其他的經論也有這個話。佛菩薩告訴我們,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無為,就是諸法實相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是個最好的房子,我們可以到那個地方去住,所以叫做無為舍。那個地方,其實也就是涅槃。到了天上去,天上雖然不老不病,但是要死亡,就是又破壞了,死能把這些事情破壞了。所以到了無為的地方住,就沒有這個問題,永久地安樂自在了。所以就是“願我速會無為舍”,希望我能迅速地契合無為舍,我到那個地方去住,就是這麼個意思。“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涅槃,是用三個譬喻,表示這個涅槃是很高的。初果聖人還沒圓滿,要繼續修行;初得無生法忍的聖人,他也沒圓滿,要繼續修行到佛的境界才圓滿,這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這個無為舍,用舍來表示無為是安穩處。現在說法性,用身作譬喻。用身作譬喻,說是我們人間的人,這個四大,這個生理的組織:地、水、火、風,由業力假藉父母的液體。我們自己前生造的業力,用父母的液體,把他組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出胎以後,也還要依賴空氣、營養,繼續地支援他,這個生命逐漸逐漸地成熟了,就成為一個大人,這是這樣的身體。這個身體當然為老病死破壞了,可能也有多少如意的事情,但是如意的事情很少,苦惱的事情很多,這個不如意事,特別多。可見人間的好事不是太多。這是人間的這個生命體,這個身體不對勁;天上的身體也不行,剛才說了,他也要死亡的。那麼什麼樣的生命體才是最堅固的呢?就是法性,就是一切法的畢竟空性。它是不可破壞的,永久沒有老病死了。你若成就了法性身,就是永久也不會老,也不會病,也不會死亡的。
我以前講過,我們從頭說。譬如說有的人靜坐的功夫稍好一點,他能夠出神。出神是什麼意思呢?我是出家晚,在東北出了家,很快的跑去香港。到了香港以後,就聽年紀大的老和尚說。這個人和我還算是師兄弟吧!他說在東北的時候,有些老和尚,老和尚有幾種情形,就是夜間,東北的長春以北,是很冷的,長春以南,像瀋陽、郢口天氣稍為好一點。年紀大了,那麼這些老人在夜間要出來小便。東北那個地方,是個農村,是個落後的社會,不像這個地方,房子裏面還有車,有衛生間。所以那些老和尚,他們要到外邊去洗,夜間也要到外邊去小解。但是這些老和尚就是有點功夫,他就是坐下來,一出神。換一句話說,就是出來一個小孩,這小孩到外面去小解,能有這種事情,這是一樣。另外一樣事情,說是老和尚什麼時候有事情,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走到中途,喔,還有一件事情沒有辦,那麼他不回去,他就坐在那裏,他坐在那裏,就出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回去了。回去了,就把這個事情辦好了。這就是出神,有這個事情。這個境界,當然是要有功夫,沒有功夫,這個事情做不來。不過有個解釋,這種出神,有陰陽的不同。有陰陽的不同怎麼講呢?就是他出了這個小孩,別人不能看見。好像沒現出形像,那叫做陰;能現出形像,別人能看見的,叫做陽。有這種事情。頭幾年在柏克萊住的陳健民上師,我從他的文章,從別人的介紹上看,他有這個能力。當然這個事情,這也要有點修行才可以,這是一種。其次,《楞伽經》說到意生身的事情。說是十地菩薩,十地菩薩有意生身,那就是聖人了。聖人當然一定要有禪定,他就要比剛才說的,那個力量,那個作用是更大了,那麼叫做意生身。剛才說出小人,實在就是意生身。我們說俗話,叫出小人,實在用佛法的意義來形容他,這樣的稱呼好一點──意生身,就是他心裏面要有禪定,在禪定裏邊,他心裏面一作意,一想就出來了。不過我們剛才說的這種境界,我在香港的時候,那位老法師告訴我這件事,我猜這還是凡夫境界,還不是聖人。剛才像《楞伽經》裏面說的十地菩薩,那是聖人的境界了。聖人的境界,那麼他叫做意生身。這個意生身也隨著他的道力,逐漸地進步,逐漸地進步,那麼到八地菩薩以上,那就不可思議了,那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當然
就是他已經完全把三界內的煩惱,全部的清除了,那是清淨、無漏的境界,那就是可以稱之為法性身了。因為他見到法性理了,與法性統一了。我們說是用語言文字去形容,說這個法性是這樣子,我們聽見這種話,看見這樣的文句,我們心裏面想、思惟,當然我們初學佛法,只有這樣開始,但是真實的境界不是這樣。真實的境界是沒有能、所的分別,不是有個能分別、所分別的境界,不是這樣子。那麼與法性統一了的境界,那個時候現出那種不可思議的意生身,那叫做法性身。這樣說法性身,可以分成兩種說法。一種就是這位菩薩,他從開始得無生法忍,就是開始入了聖道以後,他由大悲心的推動,他常能去弘揚佛法,去普度眾生的。那麼他有這樣的行為,也就是所謂功德了。這個功德逐漸地增多,那麼由這樣的清淨功德招感的一種果報,所謂意生身,就是這個果報。這樣的果報,還是有形相的,當然不是凡夫能見到的,不是凡夫這個肉眼能見到;也不是阿羅漢的天眼能見到的。大菩薩的境界,連阿羅漢的天眼都不能見到。那要是棄舍了這個生死的身體,生到佛世界去的阿羅漢,回小向大了,他也有法性身了,那樣的人才能見到那個境界的。那麼這樣說,那樣的法性身,有形相的,有種種不可思議作用的。我們通常說是無量壽,那個法性身就是無量壽了。壽命是永久的了,不會再死亡的了,沒有這個問題了。這是一種法性身。其次就是離一切相,不可思議的,就是法性理。你和這個法性理統一了以後,那個如如智、如如境統一了,那個離一切相的境界,那個是法性身。這樣講,就是兩種法性身。這個離一切相的法性身,就是說三身:法身、報身、應身。離一切相的那個,就可以稱之為法身;有形相的那個法性身,就是報身。這兩種身,都是不可破壞的。說是“願我早同法性身”,這就是因為我們在凡夫的時代,感覺到我們現在這個老病死的身體,我們不滿意,所以願意成就一個最滿意的法性身,這是這個意思。前面說最迫切的問題,我願意離苦海,早得越苦海。那麼願我早登涅槃山,涅槃山就是安樂的地方。願我速會無為舍,無為舍就是沒有這些老病死了,沒有這些有為的苦惱境界。願我早同法性身,法性身就是永久常住不可破壞了。其實這是一回事,但是譬喻不同,名字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但是又是一回事。這是告訴我們,要念大悲咒的時候,前面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要“起慈悲心”。起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是怎麼樣叫慈悲心呢?就是發這十個願,這是一個最清淨、圓滿的大悲心,不是我們一般的慈悲心。我們一般的慈悲心,不是廣大圓滿。由前四願的發無上菩提心,中間的願:乘般若船、戒定道是願,越苦海、涅槃山、無為舍、法性身是所得的果。發了這樣的願,再念大悲咒,是這樣意思。你若發了這樣的願了的話,你就不是普通一般的人了。在佛菩薩的慧眼來看,這個人就是未來佛了,這個人將來一定要成佛的。你若發了這樣的大願,你是將來的佛了,那麼你要念大悲咒的時候,你的功德是很大的。譬如說是我們拜大悲懺,我們(筆錄者按:此處錄音帶有缺錄)...就是不同了。如果你發了這十個願,然後再去念大悲咒,那是什麼情形?說我沒有發願,我不要那麼囉嗦,我就是隨隨便便自由,然後我就念大悲咒,我希望我的願望成功,我希求的事情,佛菩薩幫我的忙。這情形也不同的。佛菩薩是慈悲,會幫助我們,但是按佛法的理論上說,有因才有果,你不造因就沒有果。這個果,說是你自己不努力,佛菩薩給你一個果報,不行!這個事情辦不到。但是你自己努力,佛菩薩可以幫你一下。所以我們若念大悲咒,大悲咒有不可思議的靈驗,但是我們讀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才知道,你要有這樣的願,才可以,它才有靈驗。你說大悲咒很靈驗,我念了很多遍,我也沒有滿願!是的,是沒有滿願,但是你還是條件沒準備好,還不行。這十個願,裏面的意思很深的,很廣的。我很笨,我只能講到這裏。這個意思我說完全了,現在我說第二樣,說懺悔這件事。我是從香港來的,所以說話,有的時候就會想起來香港的事情。在香港一般佛教徒的情形,在年終的時候,要供天。供天做什麼呢?就是這一年很順利,那麼這個時候應該謝謝天的保護,所以要供天。新的一年要來了,我們也祈求天的保護,希望事業能夠成功,或者就是希望能發財。這樣做,這也是人之常情,也不能說不對。我們拜懺也可以有這樣的動機在裏面,或是說我們過去這一年,我們一直地不能約束自己,我們做了什麼錯誤的事情,懺悔懺悔。新的一年,我們也祈求佛菩薩的加持,我們身心安樂,事業也能容易成功,能夠發菩提心,能夠善根增長,這樣也很好。我們這樣子誠心的懺悔,也是好。但是在佛法裏邊,懺悔這件事,不是在年終的時候才懺悔,應該是時時的懺悔。在經論上看,彌勒菩薩他在過去的時代,他修行的一個項目,就是懺悔,晝夜六時,有六時的懺悔,晝三時、夜三時,每一時都有懺悔。可見彌勒菩薩,在過去時代,他睡覺的時候,他不是連續睡幾個鐘頭,他睡這麼一、兩個鐘頭就不睡了,不睡,就起來用功修行,其中有一項是懺悔,時時的懺悔。時時的懺悔,這件事在佛法裏面來說呢,在我們沒得無生法忍的人來說,懺悔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剛才說了,我們的身口意很粗獷,煩惱的力量很大,自己有的時候約束不住自己,就會做錯事。做錯事情就是有罪了,有罪怎麼辦呢?佛菩薩慈悲給我們開一個緣──懺悔。懺悔會怎麼樣呢?就是能使令輕微的罪過,能全部的消滅了,輕微的罪過,能完全消滅清淨。重大的,強大的,有力量的罪過,能令它軟弱一點,不是那麼強。軟弱一點,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這個罪過,將來還是要受果報的,要受苦報。受苦報的時候,時間不會那麼長。你若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這個罪報,這個苦惱的境界容易轉變過去。若是強大的時候,這個苦惱的境界長,你念觀世音菩薩,不容易轉變。所以懺悔有這樣的好處。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地懺悔。懺悔,一方面使令罪過減輕了,息滅了,另外我們也容易開發智慧。我們讀印光老法師的《文鈔》,他時常用一句話:“業消智朗”。這個“業消智朗”,就是罪業它一消滅了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就明朗了,就光明了。這就是罪過一息滅了,我們容易增長智慧,這個智慧若是增長了,我們就不容易犯錯誤,很多有功德的事情也容易成就,就不會像以前那麼樣的笨,那麼樣的愚蠢,常會做錯誤的事情。以前多少年了,有一個人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問我:“怎麼知道這個人有罪呢?”這個意思是說,說是這個人品德很好,他也可能不信仰佛教,但是他的品德也是不錯的,他沒有做什麼壞事,那麼他沒有什麼罪嗎!你做錯誤的事情才有罪,他沒有做錯誤的事情,應該說沒有罪。那麼你怎麼知道他有罪呢?他向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我當時可能會有答覆,怎麼答覆的,我記不清了。但是我現在解釋這個問題。怎麼知道會有罪?這個事情要是嚴格地說,我看沒有一個人沒有罪的,任何人都有罪。我們可以問一問這個人,譬如說是吃飯,這是很平常的事。這個飯做得很不對你的口味,你會怎麼想?說是你遇見了如意的事情的時候,你心生歡喜,你遇見不如意的事情,你的心情怎麼辦呢?你自己問一問。如果說是你心裏面,也是隨著寒熱、冷暖的境界變動,那就可以知道你有罪,你心隨境轉了,你就會做錯事情,你就可以知道你有罪。我舉一個例子,我不知道這個例子舉得合不合適,你們再想一想。就說漢高祖──劉邦那個時代的人,三傑之一:韓信這個人。韓信這個人,他受胯下之辱,他受漂母的呵斥,他都能忍受。逐漸地,逐漸地他後來作了山西王,作了懷陰侯,這在當時是一個有軍權的人物,連漢高祖都要怕他幾分的。這種人,後來我們《史記》上看,有人報告漢高祖,說是韓信要造反。大家就開會議,說怎麼辦法?劉邦的部下也有很多將軍,就說:“打他”。陳平說:“誰敢同他打”?陳平這一問,沒有一個人敢發言。這就可以知道,劉邦所有的這些將軍,認真地來說,沒有一個人敢同他鬥,都是怕他。這時候不敢打,怎麼辦呢?就是這個書生,不敢輕視,你不能輕視書生的。陳平就出個主意,就是“委由雲夢”。就是漢高祖劉邦,你可以“委由雲夢”,你的心意是要抓住韓信的,但是你不要到韓信那裏去,到他旁邊一個地方去,看他怎麼反應?如果他來了,就預備幾力士,一伸手就抓住他了,你不要派軍隊出去戰,不能這樣做。果然陳平這個計謀成功了,就抓住他(韓信)。抓住他,就把他放在車上,他就和王(劉邦)說話。韓信當然說得很明白,現在中國已經統一了,世界太平了,用不著我了,當然是把他抓住,安心一點!所謂功高震主,這是人之常情。到了長安以後,這等於是軟禁了,韓信這個心情不快樂,後來真就是要造反了。造反,他的計畫是什麼呢?他又沒有軍。當然我是小孩子出家,我那能議論這件事,我這又不知自量了。你以前做山西王的時候,作懷陰侯的時候,你有軍政大權,你有軍隊在手裏,你都不造反。到了長安去,你家裏面只有三百個工人,這時候想造反。我以為這就是個錯誤。當然韓信可能用三百個人,戰你十萬個人的軍隊,他也可能有這種想法。結果是有一個工人,犯他的規矩,他打這個工人,這個工人偷偷的跑出去,就報告了,說他造反。造反了,這個時候劉邦不在長安,這幾個書生:蕭何、陳平這幾個在,張良也是在。這幾個書生又開會,開會,就派誰去請他(韓信)來,他不來,不來,說派蕭何去請,蕭何就去請他。請他,他也不願意去,蕭何說:“你到一到,然後你就回來”,他就勉強同意了。到那裏,還是幾個力士一伸手就把他抓住了,然後當然就是把他殺死了。但是我在想,韓信用兵如神,他是戰無不勝的那種境界,他有那麼好的頭腦,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要造反!訓練三百個工人要造反。你打了這個工人,這個工人他會怎麼反應呢?他就沒有想到這件事。所以這件事情失敗了!我們通常說:“智者千慮,不如一失”,我可以這樣講。但是這件事,我的想法是什麼呢?韓信有罪,他殺死的人太多了,太多了,他現在要開始受報,所以不得好死。他這個罪,使令他的頭腦沒有那麼靈活了,就糊塗了。所以他就是自己做一些愚蠢的事,把自己害了。所以你問我:“怎麼知道這個人有罪呢”?你有的時候,頭腦不靈活,就知道自己有罪,可以證明你有罪。韓信那麼好的頭腦,他還會這樣子,要是我們頭腦沒有那麼好的人,更是容易糊塗啊!為什麼會糊塗呢?當然懂得心理學或生理學的人,說是腦神經什麼什麼的,其實按佛法來說,就是你有罪。你這個罪,使令你要受報了,你自己會有一個引發性,你自己會出來一個引發性,引導這個罪過過來,所以就是這樣子。我們日常做什麼事情,大事情、小事情;自己的事情、別人的事情,多得很!有的時候會判斷錯誤,當然可能判斷錯誤的結果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我們也是有罪。這個罪過,我昨天講,要待緣,緣沒有來的時候,可能這個罪還不出來。但是緣若到了,那就不行。我對一個居士講,我們任何人都有罪,就像什麼事情呢?就像你開的車,有了毛病了,你不修理,你還在公路上跑,忽然間這個毛病爆發了,在公路上就出事情,危不危險!說我們的身口意裏邊,無量劫來,沒有疑問的,會造了很多罪,他隨時會發現,發現的時候,你就有問題。若是我們常常懺悔,就是雖然沒能完全息滅,總是使令它軟弱一點。這種果報出現的時候,容易處理。所以我們應該常常懺悔,不只是說,非要在年終的時候才懺悔。這是第三段,我講完了,接下來我講第四段。第四段就是“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願我速知一切法”,一共是十願。這十願,我在想,我們或者我有病,醫生治不好,我要求觀世音菩薩,念大悲咒,能夠消滅我的病痛,使令我恢復健康;或者我有特別的什麼困難,我要求觀世音菩薩慈悲,幫我的忙。那麼觀世音菩薩提出這樣的條件──“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願我速乘般若船”,提出十個條件。這等於是發無上菩提心,要修學聖道,要得無上菩提的這種境界。為什麼這樣子呢?觀世音菩薩提出這種條件來。你要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說:“你想要求我幫忙,你要發這十個願”。觀世音菩薩就是這麼一個口氣。這個我也在想,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子呢?應該說,喔,我現在有困難,你求我幫忙,我就給你解決這個困難好了,為什麼要發這十個願呢?我的虛妄分別,觀世音菩薩的想法,譬如說你有病,你求我,我把你的病痛治好了。這件事,觀世音菩薩應該有這個力量,能夠把你這個病痛除掉,他能的。但是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你過了多久的時候,又有病了。像我剛才說的問題,是一個問題,因為還有很多的罪業,有很多的罪業,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給你轉了一下,過了一個時期,你那個罪業又發生作用了。這個罪一來了,不是有病,或者就是有其他的問題,那麼你還是沒能夠得安樂。說是把你這個病治好了,將來你還是有問題,幾時這個事情才能完呢?所以你還是要去求觀世音菩薩,還是要這樣做。這樣做,觀世音菩薩再幫你忙,也是可以,但是你的問題始終還是不能完的,那怎麼辦呢?所以觀世音菩薩提出這個條件,你若肯這樣發願的話,真實誠懇地發這個願,就是一勞永逸了,就是將來你成功的時候,你就可以得無生法忍了,你可以成為法身菩薩,你成佛了,那麼這個問題就完全解決了。如果你不發這個願的話,只是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幫你忙了,你永遠還是生死凡夫。《大智度論》上,舉蓮華色比丘尼的一個因緣。蓮華色比丘尼,她是大阿羅漢,有六神通的大阿羅漢。有人說:“佛法歧視女人”。其實佛法真實是平等,女人一樣可以得六神通,可以得大阿羅漢;也可以得無生法忍,可以成佛,男女是平等的。這個女人出了家,得了阿羅漢果以後,她就到各地方去,貧苦的人也好,富貴人家的女人也好,就勸她們出家。你是年輕的女人也好,你是年歲大一點的女人也好,不管怎麼樣,就勸這些女人出家。勸人出家,有的人,當然有多少福德因緣的人,我不單單說是女人。年紀也不大,對他就不同意,就說:“你勸我們出家,我們現在這個情形若出家,出了家以後不能持戒,犯戒,犯了戒不是要下地獄嗎”?蓮華色比丘尼說:“下地獄就下地獄嘛”。說:“下地獄不是要受苦嗎”?“是的,下地獄要受苦。但是你出了家,和沒出家,沒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的人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呢?說是你根本與佛法無緣,你不栽培善根,你造了很多罪,你要下地獄了。下地獄,有可能經過餓鬼、畜生道,又來到人間。來到人間,你可能做善事,有可能做惡事,又是到地獄去了。就是這樣流轉。要是你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你出過家,你修學過戒定慧了,願我速乘般若船,你發過這個願,栽培善根了,那就不同。就是你造了罪,下了地獄,你從地獄,三惡道出來以後,一定會遇見佛。遇見佛的時候,你善根成熟了,你最低限度得阿羅漢果。得無生法忍,發無上菩提心,就是大菩薩了。從那麼以後,就永久不會再墮落了。所以出家還是好過在家。現在這個意思,觀世音菩薩就是這個意思,說是你有問題,求我幫忙,我若不教你發無上菩提心,不這樣發願的話,你的問題沒個完,老是要求我幫忙,如果你發願,終究有一天,這個問題就徹底地解決了,就不須要再求我了,那麼不是很好!所以我在想:我求你幫幫忙,你提出來這麼大的要求,我這麼推測,這個原因就在這裏。你若是發了這十個願,你誠懇地發了願,那就不可思議!我們在想:這個願我很難辦到,你這個觀世音菩薩,求你這麼難,他提出這個條件。我看這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問:從一些親戚、朋友,或者書本上,說有的願,你希望觀世音菩薩幫忙,但是他們有的願,發得比較小一點,這個做得到,可是這個好像比較長期的。這些願,如放生、素食,或者是做一些什麼功德。發一些願,是否可以救一些急難?答:一般說是,我發心吃素,或我要放生,當然也是好。我看,觀世音菩薩教我們發的願,我看這個願好更好,因為這個作用是很大,作用很大很大。說是我能放生,我能吃素,也是好。但是放生和吃素,對於得涅槃的關係,疏遠了一點,得三乘聖道的這個力量疏遠一點,所以還是發這個十大願好。當然這個比較容易做。放生好像也容易做,吃素,有的人好像感覺困難,但要能做到,也是好。如果是發心吃素,或者是發心放生,要知道放生和吃素的動機,為什麼要吃素?我為什麼要放生?要把那個真義能認識清楚,就是發慈悲心。說是我吃素,就是對這一切的動物發慈悲心;放生,我們一般說放生,也就是放魚,或者鳥,或者什麼的,也就是對它們有愛心,也是一個慈悲心。我們說,哎呀,我現在有病,我吃素,我去放生,用這個功德,使令我的病痛好了,這個也等於是個貿易。但是也好,不能說不對。但是你要明白這件事,這個行動的動機,是慈悲心的話,你就發心對一切人都有慈悲心,我認為會比放生功德大。你見到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哥哥、我的妹妹、我的嫂嫂,我的所有的朋友,認識、不認識的人,我都發慈悲心。我認為這個功德,要好過放生的功德大,比放生的功德還大。說是我放生了,啊,這只烏龜,我把它放到海裏了,回到家,我哥哥說一句話不對,破口大駡。我認為這個還不行!這個也有功德,你放生也有功德,但是功德不是太大。如果說是他罵我一句,這不是他的本心在罵我,是他的煩惱起作用,他的本心還是好的。你常這樣想:他的心還是比我好,他只是一時有點煩惱。這個煩惱過去了,他還是對我好的。你總是想他們都對我好,我對他們都發歡喜心,不去計較這些事情。你若常這樣子,我認為你的病,很快會好。《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後文我們還沒有講,後文上面說,我們若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求觀世音菩薩,應該是要拜三七二十一天,不是拜三天,應該是拜二十一天。但是我們業障重,發不起來這個心,拜了三天就感覺辛苦。問:我們若拜一天,要拜幾部?答:有兩種情形,一個是大眾一起拜,一個是你個人單獨拜。若是大眾一起拜,像我們這個情形,我看頂多就是拜四次,多的話,可能就拜不來。如果你一個人自己拜……,二十一遍大悲咒,最慢就是一個小時,拜一遍就是四十五分鐘,那麼一天可以拜六部。
普通說這個識,有一個詞,叫做四識住。四識住就是色、受、想、行是識所依止的地方。我們這個第六意識,這個意識在什麼地方住呢?就在色、受、想、行上住。色就是我們這個身體,識在我們的身體裏面住。受、想、行也是識所居住的地方。我們這個識在這個地方住,我們自己感覺怎麼樣?我們這個身體,若是隨時有病的時候,這個識就感覺到苦惱。不管你是牙疼、頭庝、肚子疼,各式各樣的病痛,這個識就感覺到苦惱。感覺到苦惱,這也就是受想行。可見我們這個識,在這樣的地方居住,不快樂,這不是一個好的居住的地方,不是安全的地方。說我們現代的建築師、工程師能造出很好很好的房子,這也靠不住,這房子也不太好,因為很容易破壞。地、水、火、風都能把這個房子破壞,地震能破壞它,水也能破壞它,火也能把這個房子破壞,風也能把這個房子破壞。說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也不是好地方。我們到天上去,天上也不好。所以所有的這些有為的境界,都是不安全的,唯有無為這個地方,是不可破壞的,是最安全的了。這一段文是觀世音說的,在其他的經論也有這個話。佛菩薩告訴我們,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無為,就是諸法實相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是個最好的房子,我們可以到那個地方去住,所以叫做無為舍。那個地方,其實也就是涅槃。到了天上去,天上雖然不老不病,但是要死亡,就是又破壞了,死能把這些事情破壞了。所以到了無為的地方住,就沒有這個問題,永久地安樂自在了。所以就是“願我速會無為舍”,希望我能迅速地契合無為舍,我到那個地方去住,就是這麼個意思。“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涅槃,是用三個譬喻,表示這個涅槃是很高的。初果聖人還沒圓滿,要繼續修行;初得無生法忍的聖人,他也沒圓滿,要繼續修行到佛的境界才圓滿,這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這個無為舍,用舍來表示無為是安穩處。現在說法性,用身作譬喻。用身作譬喻,說是我們人間的人,這個四大,這個生理的組織:地、水、火、風,由業力假藉父母的液體。我們自己前生造的業力,用父母的液體,把他組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出胎以後,也還要依賴空氣、營養,繼續地支援他,這個生命逐漸逐漸地成熟了,就成為一個大人,這是這樣的身體。這個身體當然為老病死破壞了,可能也有多少如意的事情,但是如意的事情很少,苦惱的事情很多,這個不如意事,特別多。可見人間的好事不是太多。這是人間的這個生命體,這個身體不對勁;天上的身體也不行,剛才說了,他也要死亡的。那麼什麼樣的生命體才是最堅固的呢?就是法性,就是一切法的畢竟空性。它是不可破壞的,永久沒有老病死了。你若成就了法性身,就是永久也不會老,也不會病,也不會死亡的。
我以前講過,我們從頭說。譬如說有的人靜坐的功夫稍好一點,他能夠出神。出神是什麼意思呢?我是出家晚,在東北出了家,很快的跑去香港。到了香港以後,就聽年紀大的老和尚說。這個人和我還算是師兄弟吧!他說在東北的時候,有些老和尚,老和尚有幾種情形,就是夜間,東北的長春以北,是很冷的,長春以南,像瀋陽、郢口天氣稍為好一點。年紀大了,那麼這些老人在夜間要出來小便。東北那個地方,是個農村,是個落後的社會,不像這個地方,房子裏面還有車,有衛生間。所以那些老和尚,他們要到外邊去洗,夜間也要到外邊去小解。但是這些老和尚就是有點功夫,他就是坐下來,一出神。換一句話說,就是出來一個小孩,這小孩到外面去小解,能有這種事情,這是一樣。另外一樣事情,說是老和尚什麼時候有事情,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走到中途,喔,還有一件事情沒有辦,那麼他不回去,他就坐在那裏,他坐在那裏,就出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回去了。回去了,就把這個事情辦好了。這就是出神,有這個事情。這個境界,當然是要有功夫,沒有功夫,這個事情做不來。不過有個解釋,這種出神,有陰陽的不同。有陰陽的不同怎麼講呢?就是他出了這個小孩,別人不能看見。好像沒現出形像,那叫做陰;能現出形像,別人能看見的,叫做陽。有這種事情。頭幾年在柏克萊住的陳健民上師,我從他的文章,從別人的介紹上看,他有這個能力。當然這個事情,這也要有點修行才可以,這是一種。其次,《楞伽經》說到意生身的事情。說是十地菩薩,十地菩薩有意生身,那就是聖人了。聖人當然一定要有禪定,他就要比剛才說的,那個力量,那個作用是更大了,那麼叫做意生身。剛才說出小人,實在就是意生身。我們說俗話,叫出小人,實在用佛法的意義來形容他,這樣的稱呼好一點──意生身,就是他心裏面要有禪定,在禪定裏邊,他心裏面一作意,一想就出來了。不過我們剛才說的這種境界,我在香港的時候,那位老法師告訴我這件事,我猜這還是凡夫境界,還不是聖人。剛才像《楞伽經》裏面說的十地菩薩,那是聖人的境界了。聖人的境界,那麼他叫做意生身。這個意生身也隨著他的道力,逐漸地進步,逐漸地進步,那麼到八地菩薩以上,那就不可思議了,那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當然
就是他已經完全把三界內的煩惱,全部的清除了,那是清淨、無漏的境界,那就是可以稱之為法性身了。因為他見到法性理了,與法性統一了。我們說是用語言文字去形容,說這個法性是這樣子,我們聽見這種話,看見這樣的文句,我們心裏面想、思惟,當然我們初學佛法,只有這樣開始,但是真實的境界不是這樣。真實的境界是沒有能、所的分別,不是有個能分別、所分別的境界,不是這樣子。那麼與法性統一了的境界,那個時候現出那種不可思議的意生身,那叫做法性身。這樣說法性身,可以分成兩種說法。一種就是這位菩薩,他從開始得無生法忍,就是開始入了聖道以後,他由大悲心的推動,他常能去弘揚佛法,去普度眾生的。那麼他有這樣的行為,也就是所謂功德了。這個功德逐漸地增多,那麼由這樣的清淨功德招感的一種果報,所謂意生身,就是這個果報。這樣的果報,還是有形相的,當然不是凡夫能見到的,不是凡夫這個肉眼能見到;也不是阿羅漢的天眼能見到的。大菩薩的境界,連阿羅漢的天眼都不能見到。那要是棄舍了這個生死的身體,生到佛世界去的阿羅漢,回小向大了,他也有法性身了,那樣的人才能見到那個境界的。那麼這樣說,那樣的法性身,有形相的,有種種不可思議作用的。我們通常說是無量壽,那個法性身就是無量壽了。壽命是永久的了,不會再死亡的了,沒有這個問題了。這是一種法性身。其次就是離一切相,不可思議的,就是法性理。你和這個法性理統一了以後,那個如如智、如如境統一了,那個離一切相的境界,那個是法性身。這樣講,就是兩種法性身。這個離一切相的法性身,就是說三身:法身、報身、應身。離一切相的那個,就可以稱之為法身;有形相的那個法性身,就是報身。這兩種身,都是不可破壞的。說是“願我早同法性身”,這就是因為我們在凡夫的時代,感覺到我們現在這個老病死的身體,我們不滿意,所以願意成就一個最滿意的法性身,這是這個意思。前面說最迫切的問題,我願意離苦海,早得越苦海。那麼願我早登涅槃山,涅槃山就是安樂的地方。願我速會無為舍,無為舍就是沒有這些老病死了,沒有這些有為的苦惱境界。願我早同法性身,法性身就是永久常住不可破壞了。其實這是一回事,但是譬喻不同,名字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但是又是一回事。這是告訴我們,要念大悲咒的時候,前面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要“起慈悲心”。起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是怎麼樣叫慈悲心呢?就是發這十個願,這是一個最清淨、圓滿的大悲心,不是我們一般的慈悲心。我們一般的慈悲心,不是廣大圓滿。由前四願的發無上菩提心,中間的願:乘般若船、戒定道是願,越苦海、涅槃山、無為舍、法性身是所得的果。發了這樣的願,再念大悲咒,是這樣意思。你若發了這樣的願了的話,你就不是普通一般的人了。在佛菩薩的慧眼來看,這個人就是未來佛了,這個人將來一定要成佛的。你若發了這樣的大願,你是將來的佛了,那麼你要念大悲咒的時候,你的功德是很大的。譬如說是我們拜大悲懺,我們(筆錄者按:此處錄音帶有缺錄)...就是不同了。如果你發了這十個願,然後再去念大悲咒,那是什麼情形?說我沒有發願,我不要那麼囉嗦,我就是隨隨便便自由,然後我就念大悲咒,我希望我的願望成功,我希求的事情,佛菩薩幫我的忙。這情形也不同的。佛菩薩是慈悲,會幫助我們,但是按佛法的理論上說,有因才有果,你不造因就沒有果。這個果,說是你自己不努力,佛菩薩給你一個果報,不行!這個事情辦不到。但是你自己努力,佛菩薩可以幫你一下。所以我們若念大悲咒,大悲咒有不可思議的靈驗,但是我們讀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才知道,你要有這樣的願,才可以,它才有靈驗。你說大悲咒很靈驗,我念了很多遍,我也沒有滿願!是的,是沒有滿願,但是你還是條件沒準備好,還不行。這十個願,裏面的意思很深的,很廣的。我很笨,我只能講到這裏。這個意思我說完全了,現在我說第二樣,說懺悔這件事。我是從香港來的,所以說話,有的時候就會想起來香港的事情。在香港一般佛教徒的情形,在年終的時候,要供天。供天做什麼呢?就是這一年很順利,那麼這個時候應該謝謝天的保護,所以要供天。新的一年要來了,我們也祈求天的保護,希望事業能夠成功,或者就是希望能發財。這樣做,這也是人之常情,也不能說不對。我們拜懺也可以有這樣的動機在裏面,或是說我們過去這一年,我們一直地不能約束自己,我們做了什麼錯誤的事情,懺悔懺悔。新的一年,我們也祈求佛菩薩的加持,我們身心安樂,事業也能容易成功,能夠發菩提心,能夠善根增長,這樣也很好。我們這樣子誠心的懺悔,也是好。但是在佛法裏邊,懺悔這件事,不是在年終的時候才懺悔,應該是時時的懺悔。在經論上看,彌勒菩薩他在過去的時代,他修行的一個項目,就是懺悔,晝夜六時,有六時的懺悔,晝三時、夜三時,每一時都有懺悔。可見彌勒菩薩,在過去時代,他睡覺的時候,他不是連續睡幾個鐘頭,他睡這麼一、兩個鐘頭就不睡了,不睡,就起來用功修行,其中有一項是懺悔,時時的懺悔。時時的懺悔,這件事在佛法裏面來說呢,在我們沒得無生法忍的人來說,懺悔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剛才說了,我們的身口意很粗獷,煩惱的力量很大,自己有的時候約束不住自己,就會做錯事。做錯事情就是有罪了,有罪怎麼辦呢?佛菩薩慈悲給我們開一個緣──懺悔。懺悔會怎麼樣呢?就是能使令輕微的罪過,能全部的消滅了,輕微的罪過,能完全消滅清淨。重大的,強大的,有力量的罪過,能令它軟弱一點,不是那麼強。軟弱一點,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這個罪過,將來還是要受果報的,要受苦報。受苦報的時候,時間不會那麼長。你若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這個罪報,這個苦惱的境界容易轉變過去。若是強大的時候,這個苦惱的境界長,你念觀世音菩薩,不容易轉變。所以懺悔有這樣的好處。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地懺悔。懺悔,一方面使令罪過減輕了,息滅了,另外我們也容易開發智慧。我們讀印光老法師的《文鈔》,他時常用一句話:“業消智朗”。這個“業消智朗”,就是罪業它一消滅了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就明朗了,就光明了。這就是罪過一息滅了,我們容易增長智慧,這個智慧若是增長了,我們就不容易犯錯誤,很多有功德的事情也容易成就,就不會像以前那麼樣的笨,那麼樣的愚蠢,常會做錯誤的事情。以前多少年了,有一個人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問我:“怎麼知道這個人有罪呢?”這個意思是說,說是這個人品德很好,他也可能不信仰佛教,但是他的品德也是不錯的,他沒有做什麼壞事,那麼他沒有什麼罪嗎!你做錯誤的事情才有罪,他沒有做錯誤的事情,應該說沒有罪。那麼你怎麼知道他有罪呢?他向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我當時可能會有答覆,怎麼答覆的,我記不清了。但是我現在解釋這個問題。怎麼知道會有罪?這個事情要是嚴格地說,我看沒有一個人沒有罪的,任何人都有罪。我們可以問一問這個人,譬如說是吃飯,這是很平常的事。這個飯做得很不對你的口味,你會怎麼想?說是你遇見了如意的事情的時候,你心生歡喜,你遇見不如意的事情,你的心情怎麼辦呢?你自己問一問。如果說是你心裏面,也是隨著寒熱、冷暖的境界變動,那就可以知道你有罪,你心隨境轉了,你就會做錯事情,你就可以知道你有罪。我舉一個例子,我不知道這個例子舉得合不合適,你們再想一想。就說漢高祖──劉邦那個時代的人,三傑之一:韓信這個人。韓信這個人,他受胯下之辱,他受漂母的呵斥,他都能忍受。逐漸地,逐漸地他後來作了山西王,作了懷陰侯,這在當時是一個有軍權的人物,連漢高祖都要怕他幾分的。這種人,後來我們《史記》上看,有人報告漢高祖,說是韓信要造反。大家就開會議,說怎麼辦法?劉邦的部下也有很多將軍,就說:“打他”。陳平說:“誰敢同他打”?陳平這一問,沒有一個人敢發言。這就可以知道,劉邦所有的這些將軍,認真地來說,沒有一個人敢同他鬥,都是怕他。這時候不敢打,怎麼辦呢?就是這個書生,不敢輕視,你不能輕視書生的。陳平就出個主意,就是“委由雲夢”。就是漢高祖劉邦,你可以“委由雲夢”,你的心意是要抓住韓信的,但是你不要到韓信那裏去,到他旁邊一個地方去,看他怎麼反應?如果他來了,就預備幾力士,一伸手就抓住他了,你不要派軍隊出去戰,不能這樣做。果然陳平這個計謀成功了,就抓住他(韓信)。抓住他,就把他放在車上,他就和王(劉邦)說話。韓信當然說得很明白,現在中國已經統一了,世界太平了,用不著我了,當然是把他抓住,安心一點!所謂功高震主,這是人之常情。到了長安以後,這等於是軟禁了,韓信這個心情不快樂,後來真就是要造反了。造反,他的計畫是什麼呢?他又沒有軍。當然我是小孩子出家,我那能議論這件事,我這又不知自量了。你以前做山西王的時候,作懷陰侯的時候,你有軍政大權,你有軍隊在手裏,你都不造反。到了長安去,你家裏面只有三百個工人,這時候想造反。我以為這就是個錯誤。當然韓信可能用三百個人,戰你十萬個人的軍隊,他也可能有這種想法。結果是有一個工人,犯他的規矩,他打這個工人,這個工人偷偷的跑出去,就報告了,說他造反。造反了,這個時候劉邦不在長安,這幾個書生:蕭何、陳平這幾個在,張良也是在。這幾個書生又開會,開會,就派誰去請他(韓信)來,他不來,不來,說派蕭何去請,蕭何就去請他。請他,他也不願意去,蕭何說:“你到一到,然後你就回來”,他就勉強同意了。到那裏,還是幾個力士一伸手就把他抓住了,然後當然就是把他殺死了。但是我在想,韓信用兵如神,他是戰無不勝的那種境界,他有那麼好的頭腦,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要造反!訓練三百個工人要造反。你打了這個工人,這個工人他會怎麼反應呢?他就沒有想到這件事。所以這件事情失敗了!我們通常說:“智者千慮,不如一失”,我可以這樣講。但是這件事,我的想法是什麼呢?韓信有罪,他殺死的人太多了,太多了,他現在要開始受報,所以不得好死。他這個罪,使令他的頭腦沒有那麼靈活了,就糊塗了。所以他就是自己做一些愚蠢的事,把自己害了。所以你問我:“怎麼知道這個人有罪呢”?你有的時候,頭腦不靈活,就知道自己有罪,可以證明你有罪。韓信那麼好的頭腦,他還會這樣子,要是我們頭腦沒有那麼好的人,更是容易糊塗啊!為什麼會糊塗呢?當然懂得心理學或生理學的人,說是腦神經什麼什麼的,其實按佛法來說,就是你有罪。你這個罪,使令你要受報了,你自己會有一個引發性,你自己會出來一個引發性,引導這個罪過過來,所以就是這樣子。我們日常做什麼事情,大事情、小事情;自己的事情、別人的事情,多得很!有的時候會判斷錯誤,當然可能判斷錯誤的結果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我們也是有罪。這個罪過,我昨天講,要待緣,緣沒有來的時候,可能這個罪還不出來。但是緣若到了,那就不行。我對一個居士講,我們任何人都有罪,就像什麼事情呢?就像你開的車,有了毛病了,你不修理,你還在公路上跑,忽然間這個毛病爆發了,在公路上就出事情,危不危險!說我們的身口意裏邊,無量劫來,沒有疑問的,會造了很多罪,他隨時會發現,發現的時候,你就有問題。若是我們常常懺悔,就是雖然沒能完全息滅,總是使令它軟弱一點。這種果報出現的時候,容易處理。所以我們應該常常懺悔,不只是說,非要在年終的時候才懺悔。這是第三段,我講完了,接下來我講第四段。第四段就是“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願我速知一切法”,一共是十願。這十願,我在想,我們或者我有病,醫生治不好,我要求觀世音菩薩,念大悲咒,能夠消滅我的病痛,使令我恢復健康;或者我有特別的什麼困難,我要求觀世音菩薩慈悲,幫我的忙。那麼觀世音菩薩提出這樣的條件──“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願我速乘般若船”,提出十個條件。這等於是發無上菩提心,要修學聖道,要得無上菩提的這種境界。為什麼這樣子呢?觀世音菩薩提出這種條件來。你要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說:“你想要求我幫忙,你要發這十個願”。觀世音菩薩就是這麼一個口氣。這個我也在想,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子呢?應該說,喔,我現在有困難,你求我幫忙,我就給你解決這個困難好了,為什麼要發這十個願呢?我的虛妄分別,觀世音菩薩的想法,譬如說你有病,你求我,我把你的病痛治好了。這件事,觀世音菩薩應該有這個力量,能夠把你這個病痛除掉,他能的。但是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你過了多久的時候,又有病了。像我剛才說的問題,是一個問題,因為還有很多的罪業,有很多的罪業,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給你轉了一下,過了一個時期,你那個罪業又發生作用了。這個罪一來了,不是有病,或者就是有其他的問題,那麼你還是沒能夠得安樂。說是把你這個病治好了,將來你還是有問題,幾時這個事情才能完呢?所以你還是要去求觀世音菩薩,還是要這樣做。這樣做,觀世音菩薩再幫你忙,也是可以,但是你的問題始終還是不能完的,那怎麼辦呢?所以觀世音菩薩提出這個條件,你若肯這樣發願的話,真實誠懇地發這個願,就是一勞永逸了,就是將來你成功的時候,你就可以得無生法忍了,你可以成為法身菩薩,你成佛了,那麼這個問題就完全解決了。如果你不發這個願的話,只是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幫你忙了,你永遠還是生死凡夫。《大智度論》上,舉蓮華色比丘尼的一個因緣。蓮華色比丘尼,她是大阿羅漢,有六神通的大阿羅漢。有人說:“佛法歧視女人”。其實佛法真實是平等,女人一樣可以得六神通,可以得大阿羅漢;也可以得無生法忍,可以成佛,男女是平等的。這個女人出了家,得了阿羅漢果以後,她就到各地方去,貧苦的人也好,富貴人家的女人也好,就勸她們出家。你是年輕的女人也好,你是年歲大一點的女人也好,不管怎麼樣,就勸這些女人出家。勸人出家,有的人,當然有多少福德因緣的人,我不單單說是女人。年紀也不大,對他就不同意,就說:“你勸我們出家,我們現在這個情形若出家,出了家以後不能持戒,犯戒,犯了戒不是要下地獄嗎”?蓮華色比丘尼說:“下地獄就下地獄嘛”。說:“下地獄不是要受苦嗎”?“是的,下地獄要受苦。但是你出了家,和沒出家,沒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的人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呢?說是你根本與佛法無緣,你不栽培善根,你造了很多罪,你要下地獄了。下地獄,有可能經過餓鬼、畜生道,又來到人間。來到人間,你可能做善事,有可能做惡事,又是到地獄去了。就是這樣流轉。要是你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你出過家,你修學過戒定慧了,願我速乘般若船,你發過這個願,栽培善根了,那就不同。就是你造了罪,下了地獄,你從地獄,三惡道出來以後,一定會遇見佛。遇見佛的時候,你善根成熟了,你最低限度得阿羅漢果。得無生法忍,發無上菩提心,就是大菩薩了。從那麼以後,就永久不會再墮落了。所以出家還是好過在家。現在這個意思,觀世音菩薩就是這個意思,說是你有問題,求我幫忙,我若不教你發無上菩提心,不這樣發願的話,你的問題沒個完,老是要求我幫忙,如果你發願,終究有一天,這個問題就徹底地解決了,就不須要再求我了,那麼不是很好!所以我在想:我求你幫幫忙,你提出來這麼大的要求,我這麼推測,這個原因就在這裏。你若是發了這十個願,你誠懇地發了願,那就不可思議!我們在想:這個願我很難辦到,你這個觀世音菩薩,求你這麼難,他提出這個條件。我看這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問:從一些親戚、朋友,或者書本上,說有的願,你希望觀世音菩薩幫忙,但是他們有的願,發得比較小一點,這個做得到,可是這個好像比較長期的。這些願,如放生、素食,或者是做一些什麼功德。發一些願,是否可以救一些急難?答:一般說是,我發心吃素,或我要放生,當然也是好。我看,觀世音菩薩教我們發的願,我看這個願好更好,因為這個作用是很大,作用很大很大。說是我能放生,我能吃素,也是好。但是放生和吃素,對於得涅槃的關係,疏遠了一點,得三乘聖道的這個力量疏遠一點,所以還是發這個十大願好。當然這個比較容易做。放生好像也容易做,吃素,有的人好像感覺困難,但要能做到,也是好。如果是發心吃素,或者是發心放生,要知道放生和吃素的動機,為什麼要吃素?我為什麼要放生?要把那個真義能認識清楚,就是發慈悲心。說是我吃素,就是對這一切的動物發慈悲心;放生,我們一般說放生,也就是放魚,或者鳥,或者什麼的,也就是對它們有愛心,也是一個慈悲心。我們說,哎呀,我現在有病,我吃素,我去放生,用這個功德,使令我的病痛好了,這個也等於是個貿易。但是也好,不能說不對。但是你要明白這件事,這個行動的動機,是慈悲心的話,你就發心對一切人都有慈悲心,我認為會比放生功德大。你見到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哥哥、我的妹妹、我的嫂嫂,我的所有的朋友,認識、不認識的人,我都發慈悲心。我認為這個功德,要好過放生的功德大,比放生的功德還大。說是我放生了,啊,這只烏龜,我把它放到海裏了,回到家,我哥哥說一句話不對,破口大駡。我認為這個還不行!這個也有功德,你放生也有功德,但是功德不是太大。如果說是他罵我一句,這不是他的本心在罵我,是他的煩惱起作用,他的本心還是好的。你常這樣想:他的心還是比我好,他只是一時有點煩惱。這個煩惱過去了,他還是對我好的。你總是想他們都對我好,我對他們都發歡喜心,不去計較這些事情。你若常這樣子,我認為你的病,很快會好。《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後文我們還沒有講,後文上面說,我們若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求觀世音菩薩,應該是要拜三七二十一天,不是拜三天,應該是拜二十一天。但是我們業障重,發不起來這個心,拜了三天就感覺辛苦。問:我們若拜一天,要拜幾部?答:有兩種情形,一個是大眾一起拜,一個是你個人單獨拜。若是大眾一起拜,像我們這個情形,我看頂多就是拜四次,多的話,可能就拜不來。如果你一個人自己拜……,二十一遍大悲咒,最慢就是一個小時,拜一遍就是四十五分鐘,那麼一天可以拜六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